对于烦恼,人们并不陌生。但对它的认识,却各有千秋。有史以来,烦恼就陪伴人类度过了无数春秋冬夏,可以说是人类不离不弃的忠实朋友;它一直默默地陪伴着芸芸众生,把“爱”传递。即使不相信,也没关系。今天就让我们以全新视角,从本质和源头认识一下烦恼。看一看:它是不是我们的朋友。若有不当,敬请指正。
小孩在成长期间,做为父母不会放任不管,任其发展,一定会加以规范和管教。同样的道理,生命(本质)从诞生之初,以及在进化道路上,也不能没有规范和约束。所以母体(非指人类)在创造生命的同时,创设了规律法则,来规范生命运行轨迹。但规范效力不同,即都要以根本法则为基准。就像国家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必须以宪法为基础和依据一样。
生命进化简单划分,可分为2个阶段,第一是:入门,即关注内心;第二是:净化,即纯洁内心。如果没有规范,就不能完成进化使命。所以违背规律,就要受到制约,甚至惩罚。惩罚的直接表现就是使其感受到痛苦。就像小孩犯错,父母要责罚;人违法,要受到追究。总之,错了就要受罚。然而惩罚不是目的,而是预防和归正。所以烦恼并不是坏事,就像慈母的爱,时时在提醒、在守护。不论人是否理解,是否意识到,“爱”一直都在。
不论人生,还是社会治理,乃至宇宙天体运行等等,都离不开规范。因此有人提出质疑:凡事都要遵守规范,那还有自由可言吗?恰恰这是一个需要澄清的问题。因为没有自由,生命就不能真正解脱。要说明这个问题,得从母体创设规律法则的初衷说起。规律法则的创设初衷之一,是为生命导航,使其真正走入自己的世界。只有在自己的世界,才是主人。外面的世界虽然精彩,但不是家。比如:现实世界,对人性欲望的规范,就是要把人的眼光导向内心。因为“心”才是生命的真正家园。如果没有规范,就会偏离内心,甚至违背内心。尽管如此,规律也不是绝对不可触碰。就像法律,虽然对犯罪有非常严格的禁止规定,但也无法阻止铤而走险和明知故犯。选择虽然自由,但要承担后果。
现实中,有人把烦恼以及社会混乱等,归咎于圣人。报怨:圣人不慈悲,为什么不惩罚恶人?甚至有人提出要罢免上帝,说上帝不管事,才造成人间的混乱和痛苦。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种说法是否合理。圣人慈悲,无可否认,但是能力再大也是有上限的,所以圣人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否则的话,人间就不会有痛苦,社会就不会混乱。事实就是最好的证人,自古以来的人类历史,足以证明:圣人不是万能,上帝也不是全能。
人是社会一分子,理应承担一份社会责任。看到恶人,既不能勇敢站出来,又不去揭发检举。请问:责任心在哪里?正义精神又在哪里?自身不努力,却要埋怨圣人。请问:担当精神何在?没有担当,人生意义何在?没有意义的人生,就是退化和堕落。烦恼必然会伴随左右,至于痛苦能否使人觉醒,则因人而异。
在这里有必要提醒大家,如果有人说:“万能”、“全能”或“无所不能”等等之类的话,就要格外小心,因为那是不切实际的狂妄自大。
接下来,说说人。
人是生命进化需要在这个时空的临时组合,人的作用类似于中转台,人的使命是服务于心灵的升华与净化,所以要遵重内心。如果违背内心,就是迷失,就会痛苦。就像地球,本来以太阳为中心旋转,如果地球以自己为中心,或者有更大的奢望,就是不自量力。如果一意孤行,必然会碰壁受苦。
人自出生以来,就逐渐把眼光聚焦在自身以及利益上,逐渐把名利看得越来越重要。看重自我,就是迷失;如果再转向利益,则是进一步迷失。就像人的眼光从树枝又转移到枝叶,离根部就越来越远,一系列问题就产生了。
首先,压力山大,导致各种心理疾病大面积发生。
因为看重,所以会放在心“上”,压力就产生了;看得越重,压力就越大,受影响就越大。就像人扛东西,短时间还可以,时间长了,就会受不了。如果存在多方面的压力,就更难以承受。心里压力也是如此,如果不能及时调节,日久就会形成心里障碍。就如一名人所说:当人把钱当成上帝,它就会像魔鬼一样折磨你。多么形象地说明了这个道理。当人把金钱当成信仰的主体,它不但不能守护人,还会变本加厉折磨人。若能把正义、善良、正直、勇敢等,当成信仰去追求,结果就会截然不同。因为这些美好品质才是生命真正的守护者,它们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上帝。品质塑造圣人,如果缺少诸般美好品质,就不能称之为圣人。所以要把握好追求的重点,否则哪里有执迷,哪里就有烦恼的身影。
其次,导致身体疾病,以及疑难病的大量增加。据权威部门统计表明:众多致病因素中,心里因素占70%以上。这足以说明心态的重要性。建议大家应该给予足够重视。否则,不良心理对健康产生的负面影响会越来越大,会形成恶性循环。自然会有烦恼陪伴,而且会招来加重的烦恼。
最后,因为看重执着,就把心性之中的自私、贪婪、冷漠、阴暗、邪恶、残忍、虚伪、懦弱等等不良品性开发出来。比如:由于看重自我,则在意人的眼光,就会因怕暴露缺点等,而埋没真诚和坦荡;还会因受伤害或死亡威胁,而放弃责任和正义;由于看重利益,则会患得患失,从而失去勇敢与担当精神;由于看重自我和利益,而失去公心,产生不平等对待等等。相反,只有看淡世间,才能把心性之中的光明、坦荡、正义、善良、真诚、勇敢、责任、担当等等美好品质开发出来。恰恰这些美好才是构成生命的宝贵品质,它是一切的基础与核心。缺少这些美好品质,就会从本质上走向衰落。
至此,我们看到烦恼在人生,以及生命进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既然如此,是不是就可以不管了,任由烦恼的存在呢?当然不是。在没有真正认识理解之前,烦恼依然是烦恼;即使明白理解了,还需要落实和体验,再加上之前形成的观念和习气还在,所以还不能掉以轻心。
接下来说一说:烦恼的解决方法。
首先要把烦恼问题重视起来,否则就会被忽视。难怪有人说:“烦恼只要接纳、不理会,自然就没有了。” 果真如此吗? 要说接纳,则需要胸怀,而烦恼的产生,恰恰是由于执迷而使心胸和眼光受到局限。狭隘的心胸,如何能接纳?即使勉强做到,充其量只能是忍受。一直忍受下去,烦恼就能没有了吗?当然不会。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认识、了解烦恼,就不能真正解决烦恼。所以说,是一种消极、矛盾的说法。
放大眼界。
放宽眼界,才不会把眼光局限在现有的优势领域,而忽视其它领域,甚至更主要领域;也不会因执迷而困惑烦恼。当人觉得憋闷、不舒畅时,说明眼光和心胸受到了局限。只有放大眼界,敞开胸怀,才能畅通无阻,心情舒畅。
把眼光放长远。
完善认识,以及自我成长是一个长远过程,不能急于求成。结果的实现不一定在当下,当条件成熟时,自然会有结果。不过,我们关注的重点是心性成长,如果事情成功了,而心性没有成长,也是失败;相反,如果事情失败了,但是心性成长了,也是成功。因为对待结果的态度是最重要的。
用变化眼光看待事物。
一切都处在变化之中,所以不能用固化的眼光去看待事物,也不能只用自己的标准来衡量人和事。如果能从多个角度看一看,想一想,效果就会大不相同。
转变观念。
人的行为受观念控制。观念出了问题,烦恼就不可避免。观念用公式来表达就是:应该〓希望;不应该〓不希望。比如:因为有“不应该犯错误”的观念存在,人才怕犯错误;越不希望,就越怕。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观念的合理性,看一看:人能否不犯错误。如果不可避免,担心还有必要吗?
众所周知,人类探索之路充满不确定性,不可能一帆风顺,失误在所难免。古人云:失败乃成功之母。也在说明:失败孕育着成功,没有失败,就没有成功。爱迪生发明电灯,经过上千次实验,才发明了灯泡。在爱迪生看来,所谓的失败都是实验。只有实践的过程,才能排除影响成功的因素,而获得成功。所以失败不可避免。
现实生活中,类似现象有很多。比如:不希望被轻视、歧视;不希望被误解、埋怨;不希望生病、死亡等等。都是人们不能决定,而且不可避免,所以诸如此类的担心都是无谓的,而且自寻烦恼。
要有主见。
人的素质千差万别,即使是同一件事情,看法也不会完全相同。如果没有自己的主见,就不知如何是好。
有一种怪现象,做事前总要想:别人会怎么说?把别人如何评价,做为自己做事的参考。有时即使是好事,也会因为怕人误解等等顾虑,而不敢去做,或不敢光明正大去做。所以人要确立主见,要有自己的做事准则,否则就会纠结、矛盾和无奈。
勇于面对。
“怕”不能解决“怕”,而且会越来越“怕”,被绑架在“怕”的阴影里。要摆脱“怕”的阴影,就要把“勇”树立起来。勇敢才能使人屹立不倒,而且会越来越勇。勇敢的人生,才能自在洒脱。
从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解决烦恼的过程,就是认识烦恼的过程。烦恼是规律发挥作用的表现形式;它为生命进化提供了导向和净化作用;体现了母体的“爱”。烦恼虽然使人不舒服,但却是真真切切的“爱”。烦恼无尽,爱亦无尽。所以不能不说:烦恼就是我们的好朋友,而且是最忠实的朋友。
小孩在成长期间,做为父母不会放任不管,任其发展,一定会加以规范和管教。同样的道理,生命(本质)从诞生之初,以及在进化道路上,也不能没有规范和约束。所以母体(非指人类)在创造生命的同时,创设了规律法则,来规范生命运行轨迹。但规范效力不同,即都要以根本法则为基准。就像国家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必须以宪法为基础和依据一样。
生命进化简单划分,可分为2个阶段,第一是:入门,即关注内心;第二是:净化,即纯洁内心。如果没有规范,就不能完成进化使命。所以违背规律,就要受到制约,甚至惩罚。惩罚的直接表现就是使其感受到痛苦。就像小孩犯错,父母要责罚;人违法,要受到追究。总之,错了就要受罚。然而惩罚不是目的,而是预防和归正。所以烦恼并不是坏事,就像慈母的爱,时时在提醒、在守护。不论人是否理解,是否意识到,“爱”一直都在。
不论人生,还是社会治理,乃至宇宙天体运行等等,都离不开规范。因此有人提出质疑:凡事都要遵守规范,那还有自由可言吗?恰恰这是一个需要澄清的问题。因为没有自由,生命就不能真正解脱。要说明这个问题,得从母体创设规律法则的初衷说起。规律法则的创设初衷之一,是为生命导航,使其真正走入自己的世界。只有在自己的世界,才是主人。外面的世界虽然精彩,但不是家。比如:现实世界,对人性欲望的规范,就是要把人的眼光导向内心。因为“心”才是生命的真正家园。如果没有规范,就会偏离内心,甚至违背内心。尽管如此,规律也不是绝对不可触碰。就像法律,虽然对犯罪有非常严格的禁止规定,但也无法阻止铤而走险和明知故犯。选择虽然自由,但要承担后果。
现实中,有人把烦恼以及社会混乱等,归咎于圣人。报怨:圣人不慈悲,为什么不惩罚恶人?甚至有人提出要罢免上帝,说上帝不管事,才造成人间的混乱和痛苦。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种说法是否合理。圣人慈悲,无可否认,但是能力再大也是有上限的,所以圣人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否则的话,人间就不会有痛苦,社会就不会混乱。事实就是最好的证人,自古以来的人类历史,足以证明:圣人不是万能,上帝也不是全能。
人是社会一分子,理应承担一份社会责任。看到恶人,既不能勇敢站出来,又不去揭发检举。请问:责任心在哪里?正义精神又在哪里?自身不努力,却要埋怨圣人。请问:担当精神何在?没有担当,人生意义何在?没有意义的人生,就是退化和堕落。烦恼必然会伴随左右,至于痛苦能否使人觉醒,则因人而异。
在这里有必要提醒大家,如果有人说:“万能”、“全能”或“无所不能”等等之类的话,就要格外小心,因为那是不切实际的狂妄自大。
接下来,说说人。
人是生命进化需要在这个时空的临时组合,人的作用类似于中转台,人的使命是服务于心灵的升华与净化,所以要遵重内心。如果违背内心,就是迷失,就会痛苦。就像地球,本来以太阳为中心旋转,如果地球以自己为中心,或者有更大的奢望,就是不自量力。如果一意孤行,必然会碰壁受苦。
人自出生以来,就逐渐把眼光聚焦在自身以及利益上,逐渐把名利看得越来越重要。看重自我,就是迷失;如果再转向利益,则是进一步迷失。就像人的眼光从树枝又转移到枝叶,离根部就越来越远,一系列问题就产生了。
首先,压力山大,导致各种心理疾病大面积发生。
因为看重,所以会放在心“上”,压力就产生了;看得越重,压力就越大,受影响就越大。就像人扛东西,短时间还可以,时间长了,就会受不了。如果存在多方面的压力,就更难以承受。心里压力也是如此,如果不能及时调节,日久就会形成心里障碍。就如一名人所说:当人把钱当成上帝,它就会像魔鬼一样折磨你。多么形象地说明了这个道理。当人把金钱当成信仰的主体,它不但不能守护人,还会变本加厉折磨人。若能把正义、善良、正直、勇敢等,当成信仰去追求,结果就会截然不同。因为这些美好品质才是生命真正的守护者,它们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上帝。品质塑造圣人,如果缺少诸般美好品质,就不能称之为圣人。所以要把握好追求的重点,否则哪里有执迷,哪里就有烦恼的身影。
其次,导致身体疾病,以及疑难病的大量增加。据权威部门统计表明:众多致病因素中,心里因素占70%以上。这足以说明心态的重要性。建议大家应该给予足够重视。否则,不良心理对健康产生的负面影响会越来越大,会形成恶性循环。自然会有烦恼陪伴,而且会招来加重的烦恼。
最后,因为看重执着,就把心性之中的自私、贪婪、冷漠、阴暗、邪恶、残忍、虚伪、懦弱等等不良品性开发出来。比如:由于看重自我,则在意人的眼光,就会因怕暴露缺点等,而埋没真诚和坦荡;还会因受伤害或死亡威胁,而放弃责任和正义;由于看重利益,则会患得患失,从而失去勇敢与担当精神;由于看重自我和利益,而失去公心,产生不平等对待等等。相反,只有看淡世间,才能把心性之中的光明、坦荡、正义、善良、真诚、勇敢、责任、担当等等美好品质开发出来。恰恰这些美好才是构成生命的宝贵品质,它是一切的基础与核心。缺少这些美好品质,就会从本质上走向衰落。
至此,我们看到烦恼在人生,以及生命进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既然如此,是不是就可以不管了,任由烦恼的存在呢?当然不是。在没有真正认识理解之前,烦恼依然是烦恼;即使明白理解了,还需要落实和体验,再加上之前形成的观念和习气还在,所以还不能掉以轻心。
接下来说一说:烦恼的解决方法。
首先要把烦恼问题重视起来,否则就会被忽视。难怪有人说:“烦恼只要接纳、不理会,自然就没有了。” 果真如此吗? 要说接纳,则需要胸怀,而烦恼的产生,恰恰是由于执迷而使心胸和眼光受到局限。狭隘的心胸,如何能接纳?即使勉强做到,充其量只能是忍受。一直忍受下去,烦恼就能没有了吗?当然不会。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认识、了解烦恼,就不能真正解决烦恼。所以说,是一种消极、矛盾的说法。
放大眼界。
放宽眼界,才不会把眼光局限在现有的优势领域,而忽视其它领域,甚至更主要领域;也不会因执迷而困惑烦恼。当人觉得憋闷、不舒畅时,说明眼光和心胸受到了局限。只有放大眼界,敞开胸怀,才能畅通无阻,心情舒畅。
把眼光放长远。
完善认识,以及自我成长是一个长远过程,不能急于求成。结果的实现不一定在当下,当条件成熟时,自然会有结果。不过,我们关注的重点是心性成长,如果事情成功了,而心性没有成长,也是失败;相反,如果事情失败了,但是心性成长了,也是成功。因为对待结果的态度是最重要的。
用变化眼光看待事物。
一切都处在变化之中,所以不能用固化的眼光去看待事物,也不能只用自己的标准来衡量人和事。如果能从多个角度看一看,想一想,效果就会大不相同。
转变观念。
人的行为受观念控制。观念出了问题,烦恼就不可避免。观念用公式来表达就是:应该〓希望;不应该〓不希望。比如:因为有“不应该犯错误”的观念存在,人才怕犯错误;越不希望,就越怕。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观念的合理性,看一看:人能否不犯错误。如果不可避免,担心还有必要吗?
众所周知,人类探索之路充满不确定性,不可能一帆风顺,失误在所难免。古人云:失败乃成功之母。也在说明:失败孕育着成功,没有失败,就没有成功。爱迪生发明电灯,经过上千次实验,才发明了灯泡。在爱迪生看来,所谓的失败都是实验。只有实践的过程,才能排除影响成功的因素,而获得成功。所以失败不可避免。
现实生活中,类似现象有很多。比如:不希望被轻视、歧视;不希望被误解、埋怨;不希望生病、死亡等等。都是人们不能决定,而且不可避免,所以诸如此类的担心都是无谓的,而且自寻烦恼。
要有主见。
人的素质千差万别,即使是同一件事情,看法也不会完全相同。如果没有自己的主见,就不知如何是好。
有一种怪现象,做事前总要想:别人会怎么说?把别人如何评价,做为自己做事的参考。有时即使是好事,也会因为怕人误解等等顾虑,而不敢去做,或不敢光明正大去做。所以人要确立主见,要有自己的做事准则,否则就会纠结、矛盾和无奈。
勇于面对。
“怕”不能解决“怕”,而且会越来越“怕”,被绑架在“怕”的阴影里。要摆脱“怕”的阴影,就要把“勇”树立起来。勇敢才能使人屹立不倒,而且会越来越勇。勇敢的人生,才能自在洒脱。
从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解决烦恼的过程,就是认识烦恼的过程。烦恼是规律发挥作用的表现形式;它为生命进化提供了导向和净化作用;体现了母体的“爱”。烦恼虽然使人不舒服,但却是真真切切的“爱”。烦恼无尽,爱亦无尽。所以不能不说:烦恼就是我们的好朋友,而且是最忠实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