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角蜥的眼睛会喷血?
有些猛兽常常企图用脚爪撕踏角蜥,想把它们弄死再吃掉。遇到这种情况,角蜥就大量的吸气,使身躯迅速膨大,致使眼角边破裂,然后从眼睛里喷出一股殷红的鲜血来,射程达1至2米。敌害则肯定会被这迎面射来的鲜血吓得惊慌失措,角蜥这时就可以角蜥还因为拥有三件防御敌害的法宝,所以能够在沙漠地区自如地生活。
它的第一件法宝是具有很好的保护色,还具有“拟态”的本领。拟态就是动物利用形态、斑纹、颜色等跟另外一种动物、植物或周围自然界的物体相似,借以保护自身,免受侵害。由于角蜥的体色与沙漠环境的色调一模一样,身体上的棘刺看上去也很像植物的枯棘,使那些凶猛的大型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很难发现,因而遭到敌害的袭击机会就大大地减少了。如果敌害来临,它就立即左右晃动身体,迅速地钻进沙土,开始是斜着头部向下钻,然后摇动着尾巴,使全身都钻进去。不久,它又会将头部露出来,察看一下外面的动静。如果敌害已经走远,就再从沙土中爬出来。这种本领不仅可以帮助它对付敌害,还能够迷惑猎物,使它们只要呆在一处不动,就可以“坐等食物上门”,将那些丧失警惕的猎物大口吞食。角蜥的 角蜥 角蜥 食物主要是蚂蚁及其他昆虫。它很少饮水,并且很耐干渴,主要在食物中获取水份,或饮露水等。它头部后方的刺粗大锐利,身体和尾巴上也布满了刺,这些刺不仅仅能够自卫,还有一种奇妙的功用:如果它往水里浸一下,水就会进入小刺之间的凹陷处,再从那里的缝隙进入皮肤上的小孔,然后流向头部。在它的嘴角旁有收集水分的小囊,水就储藏在那里。如果遇到天旱缺水,它只要轻轻地动一下颌部,水滴会从小囊里冒出来。
角蜥的第二件法宝是全身长有许多鳞片,这些又尖又硬的鳞片,每个都象一把锋利的匕首,是它们重要的防御武器。当凶猛的响尾蛇向角蜥冲过来,咬住它的头部,企图一口将其吞下肚里的时候。却常常被角蜥脖子上的匕首状鳞片牢牢地刺穿了喉部。此刻,响尾蛇就会感到一阵极度疼痛,但这时想要吐出嘴里的角蜥又不可能了,因为鳞片刺穿的方向与它想要吐出的方向正好相反。最后,这条响尾蛇只能由于流血过多而死去。
角蜥第三个自卫的法宝非常奇特,常常要到十分危急、关系到生死存亡的时候才会施展出来。因为一些猛兽十分狡猾,它们似乎知道角蜥身上的匕首状鳞片的厉害,常常先不用嘴巴咬,而是企图用脚爪撕踏它,把它弄死后再吃掉。遇到这种情况,设法使自己的头部的血压升高,然后眼角边的窦破裂,突然从眼睛里喷出一股殷红的鲜血来,射程为1—2米,敌害则肯定会被这迎面喷来的鲜血吓得惊慌失措,角蜥就可以趁机逃之夭夭了。角蜥的这第三个自卫方式的发现颇费周折,因为它平时是很少使用这个方法来避敌的。角蜥看上去性情比 角蜥 角蜥 较温顺,所以在产地常有人进行人工驯养,成为当地人喜爱的一种宠物。然而,有人却传说他们曾见过这种动物会从眼睛里喷射出长长的血流,并且说如果人被这种“神怪武器”击中,就会死亡。但大多数人都认为这不过是天方夜谭的迷信说法。
为了证实关于角蜥眼睛中能喷血的说法,很多科学家都开始对它进行实验。一些科学家认为角蜥的确可以从眼中喷射出一股鲜红色的液体,很象血液,其目的显然意味着防御,但能够“喷血”的角蜥仅占实验数量的百分之五。就是说,只有极少数的角蜥才有这个本领。也有的科学家对角蜥的此种行为以及这种行为与性别、季节、温度或其他因素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但并没有取得进一步的结果。
美国科学家发现,他们驯养的一只黄色猎犬经常能使角蜥的眼睛喷血,而且仅对这只警犬的恐吓作出这种反应,无论是白天或是夜晚,也无论天气冷热。而人对角蜥进行各种恐吓实验均不能使其喷血。因此,他们认为角蜥“喷血”的行为可以称为是一种特殊的“抗犬防御”,并且准备计划进一步以狐狸、郊狼等角蜥在自然界中的各种天敌进行试验。有一些生理学家对角蜥的喷血现象进行了实验。经过一番认真细致的研究,已经查明:角蜥喷出的的确是鲜血。它在喷血之前,有一束闭孔肌会压迫主血管,使脑血管的血压升高。这个压力对那些眼睛瞬膜里的娇嫩血管来说是非常之高,足以导致使血管破裂,使鲜血喷出。当然,如果对人类来说,这种现象就太可怕了,因为血管破裂就将意味着脑溢血,会有生命危险。但角蜥头部血管中的局部高血压,不仅不会对它的生命构成威胁,反而可以用这种“危险的游戏”来吓跑敌害,从而拯救自己的生命。趁机逃之夭夭了。

角蜥,Phrynosoma coronatum Blainvile,别名冠状角蜥,英文名Horned toad,Horned lizard。 分布于美国、北达加拿大。体长最短的不到7.5厘米,最长的达12.5厘米余。头部具剑形棘刺,状似蟾蜍。身体扁平,呈卵圆形,身体两侧有尖形衬边鳞片。原产北美洲西部。 常为玩赏动物,但圈养后不易久活。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2而予保护。角蜥的身体很象蟾蜍,所以也叫角蟾,但它实际是一种蜥蜴,与鬣蜥的亲缘关系较为接近。它的体长大约为7.5-12.5厘米,因为它浑身被甲,长满了刺状的鳞片,在头部的背面两眼上方还有8个放射状排列的尖棘,体表也被有粗糙的鳞棘,所以得名角蜥。它的体形扁平,躯干呈椭圆形。头部较短而端圆,宽度和高度几乎相等。颈部粗短。四肢也较短。尾巴不算太长,柄宽而端尖,不象其他蜥蜴那样容易脱落以逃避敌害。头部为红褐色,下部为黄色,略缀褐色的斑点。身体的背面为暗沙色或皮黄色,喉部的两侧各有一个与背部斑点同色的大斑点,棘的颜色均为褐色。虽然它的长相十分凶恶,全身的短棘也仿佛很锐利,但其实这些都是它的一种伪装,主要用于防御,并没有攻击作用。
有些猛兽常常企图用脚爪撕踏角蜥,想把它们弄死再吃掉。遇到这种情况,角蜥就大量的吸气,使身躯迅速膨大,致使眼角边破裂,然后从眼睛里喷出一股殷红的鲜血来,射程达1至2米。敌害则肯定会被这迎面射来的鲜血吓得惊慌失措,角蜥这时就可以趁机逃之夭夭了。

在墨西哥的沙漠和美国西南部的加利福尼亚州、得克萨斯州和新墨西哥州的沙漠地区中、生活着一种奇异的小动物——角蜥。它的颈部、腿部、尾巴都很短,样子像蟾蜍,头部和身上又长着许多角刺,所以也叫角蟾,实际上,这是一种蜥蜴,因而又称“角蜥”。角蜥身长只有7.5~12.5厘米,它浑身披甲,长满了刺状的鳞片,有一对突出的尖角位于两眼的上方。身体扁平,躯干呈椭圆形。常为玩赏动物,但圈养后不易养活,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2而予以保护。
角蜥的长相虽然看起来异常凶狠,浑身的短棱角好像也很锐利,但这些都起不了攻击作用,只不过是一种“伪装”而已。角蜥的手段就是靠自己的外貌来吓唬敌人。当然,这一招不仅可以自卫,还有另外一个妙用:它往水里浸一下头部,水就从小刺间的缝隙渗进,然后流经皮肤上的小孔,向头部嘴角的一个小囊内流去,并储藏在里面。如果碰到十分干旱的天气,角蜥只要收一下颌,水滴就会从小囊里冒出来。
角蜥是一种变温动物。沙漠地区白天阳光灼热,气温很高,角蜥为了使自己的体温保持在最适宜的范围内,就将一部分身子钻进沙里,躲避太阳的暴晒。 角蜥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会施展出最后的看家本领。当它受到敌人的威胁时,就会面对敌人,用力吸气,把肚皮鼓得很大,使自己的身躯迅速膨大,也使身上一根根角刺都竖立起来然后将眼睑闭合,使其肿大,并发出一声怪叫,突然从眼里向外喷射出一股鲜红的血来,射程竟能达到一二米远,把敌人吓得措手不及,夺路而逃,角蜥也就乘机逃跑了。某位动物学家对角蜥的喷血反应十分感兴趣,就在实验室做了一个喷血实验。他用手指逗弄一只捉来的小角蜥,角蜥的身躯立刻膨大起来,眼睛很快就变红了;再用手指戳一下,这时候,鲜红的“血”就从角蜥的眼睛里喷出来了,连它的头部也飞溅着“血”。过了一会儿,角蜥眼睛的角膜又渐渐地由红色变得澄清了。为此,生物学家深入研究了角蜥喷血的机理,发现角蜥在遇到紧急情况的时候,体内的主血管被一束闭孔肌紧压着,脑血管的血压被迫升高。角膜里的微血管受这个压力的作用突然破裂了,鲜血便喷了出来。角蜥头部血管中的高血压只是局部的,对它的生命不会造成什么危险,而且它正是利用这个看家本领才挽救了自己的生命。这在动物界中是罕见的。 角蜥虽然长相凶狠,但是它的性情还是挺温和的。它最爱吃的食物是蚂蚁,往往一顿就要吃掉上千只蚂蚁。角蜥虽然跟蜥蜴十分接近,但它的尾巴和蜥蜴不一样。蜥蜴常断尾求生,而角蜥的尾巴则不会自动脱落。当地人看到角蜥的模样儿很奇怪,常会捉一两只带回家去饲养。可是野生动物是属于大自然的,家养以后很少有成活的。近年来,由于人类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角蜥的生存空间已越来越小,再加上人类的大肆捕捉,角蜥的数量已少得惊人。为了使角蜥免遭灭顶之灾,人类应该合理保护这些稀有物种。

有些猛兽常常企图用脚爪撕踏角蜥,想把它们弄死再吃掉。遇到这种情况,角蜥就大量的吸气,使身躯迅速膨大,致使眼角边破裂,然后从眼睛里喷出一股殷红的鲜血来,射程达1至2米。敌害则肯定会被这迎面射来的鲜血吓得惊慌失措,角蜥这时就可以角蜥还因为拥有三件防御敌害的法宝,所以能够在沙漠地区自如地生活。
它的第一件法宝是具有很好的保护色,还具有“拟态”的本领。拟态就是动物利用形态、斑纹、颜色等跟另外一种动物、植物或周围自然界的物体相似,借以保护自身,免受侵害。由于角蜥的体色与沙漠环境的色调一模一样,身体上的棘刺看上去也很像植物的枯棘,使那些凶猛的大型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很难发现,因而遭到敌害的袭击机会就大大地减少了。如果敌害来临,它就立即左右晃动身体,迅速地钻进沙土,开始是斜着头部向下钻,然后摇动着尾巴,使全身都钻进去。不久,它又会将头部露出来,察看一下外面的动静。如果敌害已经走远,就再从沙土中爬出来。这种本领不仅可以帮助它对付敌害,还能够迷惑猎物,使它们只要呆在一处不动,就可以“坐等食物上门”,将那些丧失警惕的猎物大口吞食。角蜥的 角蜥 角蜥 食物主要是蚂蚁及其他昆虫。它很少饮水,并且很耐干渴,主要在食物中获取水份,或饮露水等。它头部后方的刺粗大锐利,身体和尾巴上也布满了刺,这些刺不仅仅能够自卫,还有一种奇妙的功用:如果它往水里浸一下,水就会进入小刺之间的凹陷处,再从那里的缝隙进入皮肤上的小孔,然后流向头部。在它的嘴角旁有收集水分的小囊,水就储藏在那里。如果遇到天旱缺水,它只要轻轻地动一下颌部,水滴会从小囊里冒出来。
角蜥的第二件法宝是全身长有许多鳞片,这些又尖又硬的鳞片,每个都象一把锋利的匕首,是它们重要的防御武器。当凶猛的响尾蛇向角蜥冲过来,咬住它的头部,企图一口将其吞下肚里的时候。却常常被角蜥脖子上的匕首状鳞片牢牢地刺穿了喉部。此刻,响尾蛇就会感到一阵极度疼痛,但这时想要吐出嘴里的角蜥又不可能了,因为鳞片刺穿的方向与它想要吐出的方向正好相反。最后,这条响尾蛇只能由于流血过多而死去。
角蜥第三个自卫的法宝非常奇特,常常要到十分危急、关系到生死存亡的时候才会施展出来。因为一些猛兽十分狡猾,它们似乎知道角蜥身上的匕首状鳞片的厉害,常常先不用嘴巴咬,而是企图用脚爪撕踏它,把它弄死后再吃掉。遇到这种情况,设法使自己的头部的血压升高,然后眼角边的窦破裂,突然从眼睛里喷出一股殷红的鲜血来,射程为1—2米,敌害则肯定会被这迎面喷来的鲜血吓得惊慌失措,角蜥就可以趁机逃之夭夭了。角蜥的这第三个自卫方式的发现颇费周折,因为它平时是很少使用这个方法来避敌的。角蜥看上去性情比 角蜥 角蜥 较温顺,所以在产地常有人进行人工驯养,成为当地人喜爱的一种宠物。然而,有人却传说他们曾见过这种动物会从眼睛里喷射出长长的血流,并且说如果人被这种“神怪武器”击中,就会死亡。但大多数人都认为这不过是天方夜谭的迷信说法。
为了证实关于角蜥眼睛中能喷血的说法,很多科学家都开始对它进行实验。一些科学家认为角蜥的确可以从眼中喷射出一股鲜红色的液体,很象血液,其目的显然意味着防御,但能够“喷血”的角蜥仅占实验数量的百分之五。就是说,只有极少数的角蜥才有这个本领。也有的科学家对角蜥的此种行为以及这种行为与性别、季节、温度或其他因素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但并没有取得进一步的结果。
美国科学家发现,他们驯养的一只黄色猎犬经常能使角蜥的眼睛喷血,而且仅对这只警犬的恐吓作出这种反应,无论是白天或是夜晚,也无论天气冷热。而人对角蜥进行各种恐吓实验均不能使其喷血。因此,他们认为角蜥“喷血”的行为可以称为是一种特殊的“抗犬防御”,并且准备计划进一步以狐狸、郊狼等角蜥在自然界中的各种天敌进行试验。有一些生理学家对角蜥的喷血现象进行了实验。经过一番认真细致的研究,已经查明:角蜥喷出的的确是鲜血。它在喷血之前,有一束闭孔肌会压迫主血管,使脑血管的血压升高。这个压力对那些眼睛瞬膜里的娇嫩血管来说是非常之高,足以导致使血管破裂,使鲜血喷出。当然,如果对人类来说,这种现象就太可怕了,因为血管破裂就将意味着脑溢血,会有生命危险。但角蜥头部血管中的局部高血压,不仅不会对它的生命构成威胁,反而可以用这种“危险的游戏”来吓跑敌害,从而拯救自己的生命。趁机逃之夭夭了。

角蜥,Phrynosoma coronatum Blainvile,别名冠状角蜥,英文名Horned toad,Horned lizard。 分布于美国、北达加拿大。体长最短的不到7.5厘米,最长的达12.5厘米余。头部具剑形棘刺,状似蟾蜍。身体扁平,呈卵圆形,身体两侧有尖形衬边鳞片。原产北美洲西部。 常为玩赏动物,但圈养后不易久活。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2而予保护。角蜥的身体很象蟾蜍,所以也叫角蟾,但它实际是一种蜥蜴,与鬣蜥的亲缘关系较为接近。它的体长大约为7.5-12.5厘米,因为它浑身被甲,长满了刺状的鳞片,在头部的背面两眼上方还有8个放射状排列的尖棘,体表也被有粗糙的鳞棘,所以得名角蜥。它的体形扁平,躯干呈椭圆形。头部较短而端圆,宽度和高度几乎相等。颈部粗短。四肢也较短。尾巴不算太长,柄宽而端尖,不象其他蜥蜴那样容易脱落以逃避敌害。头部为红褐色,下部为黄色,略缀褐色的斑点。身体的背面为暗沙色或皮黄色,喉部的两侧各有一个与背部斑点同色的大斑点,棘的颜色均为褐色。虽然它的长相十分凶恶,全身的短棘也仿佛很锐利,但其实这些都是它的一种伪装,主要用于防御,并没有攻击作用。
有些猛兽常常企图用脚爪撕踏角蜥,想把它们弄死再吃掉。遇到这种情况,角蜥就大量的吸气,使身躯迅速膨大,致使眼角边破裂,然后从眼睛里喷出一股殷红的鲜血来,射程达1至2米。敌害则肯定会被这迎面射来的鲜血吓得惊慌失措,角蜥这时就可以趁机逃之夭夭了。

在墨西哥的沙漠和美国西南部的加利福尼亚州、得克萨斯州和新墨西哥州的沙漠地区中、生活着一种奇异的小动物——角蜥。它的颈部、腿部、尾巴都很短,样子像蟾蜍,头部和身上又长着许多角刺,所以也叫角蟾,实际上,这是一种蜥蜴,因而又称“角蜥”。角蜥身长只有7.5~12.5厘米,它浑身披甲,长满了刺状的鳞片,有一对突出的尖角位于两眼的上方。身体扁平,躯干呈椭圆形。常为玩赏动物,但圈养后不易养活,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2而予以保护。
角蜥的长相虽然看起来异常凶狠,浑身的短棱角好像也很锐利,但这些都起不了攻击作用,只不过是一种“伪装”而已。角蜥的手段就是靠自己的外貌来吓唬敌人。当然,这一招不仅可以自卫,还有另外一个妙用:它往水里浸一下头部,水就从小刺间的缝隙渗进,然后流经皮肤上的小孔,向头部嘴角的一个小囊内流去,并储藏在里面。如果碰到十分干旱的天气,角蜥只要收一下颌,水滴就会从小囊里冒出来。
角蜥是一种变温动物。沙漠地区白天阳光灼热,气温很高,角蜥为了使自己的体温保持在最适宜的范围内,就将一部分身子钻进沙里,躲避太阳的暴晒。 角蜥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会施展出最后的看家本领。当它受到敌人的威胁时,就会面对敌人,用力吸气,把肚皮鼓得很大,使自己的身躯迅速膨大,也使身上一根根角刺都竖立起来然后将眼睑闭合,使其肿大,并发出一声怪叫,突然从眼里向外喷射出一股鲜红的血来,射程竟能达到一二米远,把敌人吓得措手不及,夺路而逃,角蜥也就乘机逃跑了。某位动物学家对角蜥的喷血反应十分感兴趣,就在实验室做了一个喷血实验。他用手指逗弄一只捉来的小角蜥,角蜥的身躯立刻膨大起来,眼睛很快就变红了;再用手指戳一下,这时候,鲜红的“血”就从角蜥的眼睛里喷出来了,连它的头部也飞溅着“血”。过了一会儿,角蜥眼睛的角膜又渐渐地由红色变得澄清了。为此,生物学家深入研究了角蜥喷血的机理,发现角蜥在遇到紧急情况的时候,体内的主血管被一束闭孔肌紧压着,脑血管的血压被迫升高。角膜里的微血管受这个压力的作用突然破裂了,鲜血便喷了出来。角蜥头部血管中的高血压只是局部的,对它的生命不会造成什么危险,而且它正是利用这个看家本领才挽救了自己的生命。这在动物界中是罕见的。 角蜥虽然长相凶狠,但是它的性情还是挺温和的。它最爱吃的食物是蚂蚁,往往一顿就要吃掉上千只蚂蚁。角蜥虽然跟蜥蜴十分接近,但它的尾巴和蜥蜴不一样。蜥蜴常断尾求生,而角蜥的尾巴则不会自动脱落。当地人看到角蜥的模样儿很奇怪,常会捉一两只带回家去饲养。可是野生动物是属于大自然的,家养以后很少有成活的。近年来,由于人类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角蜥的生存空间已越来越小,再加上人类的大肆捕捉,角蜥的数量已少得惊人。为了使角蜥免遭灭顶之灾,人类应该合理保护这些稀有物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