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200天就要高考了,大家是不是都特别的紧张,复习的怎么样?小编给大家今天带了重磅的消息,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即将公布。
每年高考大纲最吸引人之处,就在于各科增删的考点和必选修内容,以及有没有题型的变化。
在大纲正式公布之前,2018年高考的考点增删和题型变化都尚未可知。但教育部考试中心旗下的《中国考试》杂志,却在近期密集发布了关于高考内容改革的一系列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聚焦于高考改革后各科考查内容、试卷试题的编排和评分方案。
2018年高考全国卷或其他5套地方卷会不会“试水”新题型?目前不得而知。但是,我们还是有必要先来看看都有哪些科目或将出现让人耳目一新的变化吧!
数学——加强理性思维考查,体现创新性。
高考数学把考查逻辑推理能力作为重要任务,以数学知识为载体,考查学生缜密思维、严格推理的能力。同时,通过多种渠道渗透数学文化,除体现出较强的选拔功能外,还对提升学生学科素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对数学课程和教学改革均具有积极的导向和促进作用。
开发5种新题型
1.多选题:选择题的答案不唯一,存在多个正确选项。
2.逻辑题:以日常生活的语言和情景考查推理、论证、比较、评价等逻辑思维能力。
3.数据分析题:给出一些材料背景,以及相关数据,要求考生读懂材料,获取信息,根据材料给出的情境、原理以及猜测等,自主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并解决问题。
4.举例题:要求考生通过给出已知结论、性质和定理等条件,从题干中获取信息,整理信息,写出符合题干的结论或具体实例。
5.开放题:问答题开放设问,答案并不唯一,要求考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探究,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
高考数学命题目标变化
数学科将原来考试大纲中的5种能力、2种意识进行整合,形成新的能力结构,即逻辑思维能力、运算求解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和创新与应用意识。数学科应加强考查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学习和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语文——完善试卷设计,实现“关键能力”全面考查。
高考语文完善试卷设计,扩大文本选取范围。高考语文阅读反映了信息时代阅读的特点和要求,全方位考查了阅读的“关键能力”,有效提升了测量的信度和效度,将会促进基础教育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文学素养和思维品质的全面培养,从而在综合型人才的培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试卷结构变化
语文试卷分为阅读与表达两部分。阅读包括文化常识、古代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连续性文本阅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5部分,共19题,80分。表达包括语言文字运用和分析性写作2部分,共4题,70分。满分仍为150分。
开发6种新题型
1.情境化的默写填空题:改变给出上句,要求考生填写下句的简单记忆性默写考查,设置一个可供考生理解、使用古诗文的情境,考生需要在理解情境的基础上填写句子。
2.传统文化素养选择题:从中国传统文化、世界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优秀文化中选取内容,考查学生的文化素养。
3.言语逻辑选择题:通过短小材料营造生活、学习的情境,考查考生利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进行思维的过程。
4.混合型材料阅读题:拓展试题材料来源,主要考查对多元化的文字材料、信息图表的阅读理解和信息加工处理能力。
5.实用性写作题:要求考生撰写诸如书信、通知、消息等在社会生活中常见的实用性文章。
6.分析性写作题:要求考生撰写满足学习与研究所需要的辨析论证的分析性文章。
高考语文命题方法变化
拓展试题选材范围
选取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素材,反映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科技等领域的建设成就;拓展试题材料的领域和范围,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现实生活等多个领域中选取阅读材料,增加表格、图片、统计数据、文字表述等多种信息,为能力考查和素质展现提供充分的情境和背景,为考生自由思考创造条件。
语文科考试内容变化
去除对字音、字形等死记硬背的内容要求,降低程式化的语法运用考查比重,突出语文读写核心素养,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要求。
打破过去封闭的试题呈现方式
根据考试目标和考试内容的更新,创新命题方法,做到形式和内容的结合和统一,互为表里,相得益彰。在理论与问题之间介入一个更真实、开放的情境,模拟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场景。
英语——突出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考查,促进学科素养养成。
高考英语通过深度发掘语篇材料思想内涵,突出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交际能力、人文底蕴的养成。如阅读理解部分选取野生动物保护、植物科学研究、生态系统平衡维护等话题文章设计试题,引导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基础上深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体悟和谐发展之道。
地理——还要写小论文??
为了更好地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对高考地理试题命制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在原有题型的基础上,开发新的题型。
第二,克服目前文科综合试题中“主题综合、分主题分学科命题”模式,命制跨政治、历史、地理三科的综合题。
第三,考试形式应多元化。
新题型1:撰写小论文类试题
这类试题是指对于一些重要的地理问题、理念和思想方法,结合地理学科自身的特色与该学科的基础知识和规律,使学生通过书写小论文的形式进行多角度的思考与探索,以新颖独特的视角来表达自己的见解与思想。其中,影响这种试题形式的关键因素是地理素材的质量。
新题型2:设计小制作类试题
地理小制作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与开发学生学习地理潜能的功能,以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这类试题以考查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为主,试题的条件与过程都具有开放性,旨在考查学生通过已掌握的地理知识与技能进而以新颖、独特的思维和方法来解决问题。
新题型3:提出问题类试题
提出问题是科学研究的第一步,同时也是探究过程的关键环节。命题者通过创设相关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主动联想已掌握的地理学领域的相关知识与规律,从而尝试性地提出与情境相关的问题。这类试题有利于引导学生灵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主动探索问题,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联系立删
如果不逼自己上一次舞台
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潜力有多大
——中国“好学生”
每年高考大纲最吸引人之处,就在于各科增删的考点和必选修内容,以及有没有题型的变化。
在大纲正式公布之前,2018年高考的考点增删和题型变化都尚未可知。但教育部考试中心旗下的《中国考试》杂志,却在近期密集发布了关于高考内容改革的一系列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聚焦于高考改革后各科考查内容、试卷试题的编排和评分方案。
2018年高考全国卷或其他5套地方卷会不会“试水”新题型?目前不得而知。但是,我们还是有必要先来看看都有哪些科目或将出现让人耳目一新的变化吧!
数学——加强理性思维考查,体现创新性。
高考数学把考查逻辑推理能力作为重要任务,以数学知识为载体,考查学生缜密思维、严格推理的能力。同时,通过多种渠道渗透数学文化,除体现出较强的选拔功能外,还对提升学生学科素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对数学课程和教学改革均具有积极的导向和促进作用。
开发5种新题型
1.多选题:选择题的答案不唯一,存在多个正确选项。
2.逻辑题:以日常生活的语言和情景考查推理、论证、比较、评价等逻辑思维能力。
3.数据分析题:给出一些材料背景,以及相关数据,要求考生读懂材料,获取信息,根据材料给出的情境、原理以及猜测等,自主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并解决问题。
4.举例题:要求考生通过给出已知结论、性质和定理等条件,从题干中获取信息,整理信息,写出符合题干的结论或具体实例。
5.开放题:问答题开放设问,答案并不唯一,要求考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探究,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
高考数学命题目标变化
数学科将原来考试大纲中的5种能力、2种意识进行整合,形成新的能力结构,即逻辑思维能力、运算求解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和创新与应用意识。数学科应加强考查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学习和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语文——完善试卷设计,实现“关键能力”全面考查。
高考语文完善试卷设计,扩大文本选取范围。高考语文阅读反映了信息时代阅读的特点和要求,全方位考查了阅读的“关键能力”,有效提升了测量的信度和效度,将会促进基础教育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文学素养和思维品质的全面培养,从而在综合型人才的培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试卷结构变化
语文试卷分为阅读与表达两部分。阅读包括文化常识、古代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连续性文本阅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5部分,共19题,80分。表达包括语言文字运用和分析性写作2部分,共4题,70分。满分仍为150分。
开发6种新题型
1.情境化的默写填空题:改变给出上句,要求考生填写下句的简单记忆性默写考查,设置一个可供考生理解、使用古诗文的情境,考生需要在理解情境的基础上填写句子。
2.传统文化素养选择题:从中国传统文化、世界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优秀文化中选取内容,考查学生的文化素养。
3.言语逻辑选择题:通过短小材料营造生活、学习的情境,考查考生利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进行思维的过程。
4.混合型材料阅读题:拓展试题材料来源,主要考查对多元化的文字材料、信息图表的阅读理解和信息加工处理能力。
5.实用性写作题:要求考生撰写诸如书信、通知、消息等在社会生活中常见的实用性文章。
6.分析性写作题:要求考生撰写满足学习与研究所需要的辨析论证的分析性文章。
高考语文命题方法变化
拓展试题选材范围
选取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素材,反映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科技等领域的建设成就;拓展试题材料的领域和范围,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现实生活等多个领域中选取阅读材料,增加表格、图片、统计数据、文字表述等多种信息,为能力考查和素质展现提供充分的情境和背景,为考生自由思考创造条件。
语文科考试内容变化
去除对字音、字形等死记硬背的内容要求,降低程式化的语法运用考查比重,突出语文读写核心素养,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要求。
打破过去封闭的试题呈现方式
根据考试目标和考试内容的更新,创新命题方法,做到形式和内容的结合和统一,互为表里,相得益彰。在理论与问题之间介入一个更真实、开放的情境,模拟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场景。
英语——突出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考查,促进学科素养养成。
高考英语通过深度发掘语篇材料思想内涵,突出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交际能力、人文底蕴的养成。如阅读理解部分选取野生动物保护、植物科学研究、生态系统平衡维护等话题文章设计试题,引导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基础上深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体悟和谐发展之道。
地理——还要写小论文??
为了更好地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对高考地理试题命制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在原有题型的基础上,开发新的题型。
第二,克服目前文科综合试题中“主题综合、分主题分学科命题”模式,命制跨政治、历史、地理三科的综合题。
第三,考试形式应多元化。
新题型1:撰写小论文类试题
这类试题是指对于一些重要的地理问题、理念和思想方法,结合地理学科自身的特色与该学科的基础知识和规律,使学生通过书写小论文的形式进行多角度的思考与探索,以新颖独特的视角来表达自己的见解与思想。其中,影响这种试题形式的关键因素是地理素材的质量。
新题型2:设计小制作类试题
地理小制作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与开发学生学习地理潜能的功能,以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这类试题以考查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为主,试题的条件与过程都具有开放性,旨在考查学生通过已掌握的地理知识与技能进而以新颖、独特的思维和方法来解决问题。
新题型3:提出问题类试题
提出问题是科学研究的第一步,同时也是探究过程的关键环节。命题者通过创设相关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主动联想已掌握的地理学领域的相关知识与规律,从而尝试性地提出与情境相关的问题。这类试题有利于引导学生灵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主动探索问题,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联系立删
如果不逼自己上一次舞台
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潜力有多大
——中国“好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