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普爱思吧 关注:50贴子:690
  • 7回复贴,共1

莎普爱思质疑者崔红平医生:我对每一个字负法律责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7-12-14 18:00回复
    2楼2017-12-14 18:01
    回复
      医生崔红平:我对每一个字负法律责任
        崔红平说,莎普爱思滴眼液利用了老年人恐惧做手术的心理,过度宣传药物作用,延误治疗。“我从一个医生的角度评价一个药物,天经地义,这是医生的本职工作,我要对我的病人负责。”
        新京报:为什么你会首先站出来质疑莎普爱思?
        崔红平:大概他们公司上市前两个月,有一个上午(我)看了3个病人,都是因为点莎普爱思,造成白内障过熟,还有一个病人,引起了继发性青光眼。我当时特别光火,就问那几个病人,为什么要点这个药?他们说,因为我相信权威电视台。
        如果他们早点开刀,不会最后什么都看不见,另一个病人也不会出现严重的青光眼。那时候根本没有生活质量,就跟盲人一样。


      3楼2017-12-14 18:03
      回复
        新京报:怎么确定是因为用药导致了青光眼?
          崔红平:不是因为药导致了青光眼,中国人有一种青光眼叫闭角型青光眼,白内障是激发和加重这种青光眼的(原因),他如果有白内障,早期白内障一做(手术),青光眼的风险就没有了。但是他相信这个药可以治疗白内障,延误治疗,造成了青光眼的发作。
          我当时挺生气,就发了条微博。几天之后,他们公司的高层来找我,让我删除微博。我说我一个字都不会删。他说不删要负法律责任,我说没问题,我对上面发的每一个字负法律责任。


        4楼2017-12-14 18:04
        回复
          新京报:你见到的患者对这个药的态度如何?
            崔红平:我的门诊一周有120人左右,80个左右白内障患者,用过这个药的有40%-50%,这么多病人用这个药,一用就是一两年、两三年。他们希望这个药能治病,避免开刀。很多都是到最后什么都看不见了,才来开刀,两三年也花了好几千了,没有用。应该明确提醒患者,在多长时间内,没有效果就应该及时就医。
            新京报:在你看来,这个事情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崔红平:它利用了老年人恐惧开刀的心理,过度宣传药物作用,延误治疗,患者没有生活质量,还有可能引起别的并发症,(患者)都是一用用一两年、两三年。


          5楼2017-12-14 18:05
          回复
            新京报:你身边的眼科医生都是怎么看待莎普爱思的?
              崔红平:全世界眼科界有共识,每年开眼科大会、白内障大会,大家一个共识:没有一个药物能够有效治疗白内障,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手术。
              它是没有效果的药。它不是那种故意坑害人的假药,它从药物机理上说,对一部分早期白内障患者可能有一定的延缓作用。白内障发病机理非常复杂,发生白内障的环节非常多,病因是多种多样的,你不能只研究了一个环节,就把这药用于所有病种。
              新京报:你看到莎普爱思公司最新发布的回应信息了吗?
              崔红平:看到了。它再怎么说,也解决不了(临床试验)报告里的问题。现在IV期临床(试验)的制度不健全,造成这些上市的药物无法被追踪评估,它拿出这些报告就能证明它(有没有效果)。
              新京报:怎么解释?
              崔红平:这个药是在国家严格的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之前上市的,九十年代,客观条件限制,钻了漏洞。上市后,IV期临床(试验)我们国家做得不好,理论上,大规模使用后要有跟踪回访,评估不良反应,这就是IV期临床试验。
              新京报:2013年微博质疑后,你又做过什么吗?
              崔红平:不少媒体也报道过,也不是我一个声音,我们很多眼科医生对这个药有共识,各种科普文章都写过。但是可能是影响力有限,都没有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中国的眼科医生,总数3万多,声音还是微弱。
              新京报:你现在的态度是怎样的?
              崔红平:我的态度是举一反三,不是跟哪个药过不去,除了莎普爱思,还有很多“神药”。国家是不是有责任对这些“神药”用现在的新标准,重新评估?你生产了汽车,不合格还要召回。应该有一个严格的制度,对IV期临床(试验)重视起来。
              新京报:什么是神药?
              崔红平:那些临床医生认为无效,对病人有害的药。很多。这就是中国特色,有些药是仿制药,国外早都停止了,国内还在用。还有一些是处方药,他们有强大的市场驱动。


            6楼2017-12-14 18:06
            回复
              新京报:丁香园的文章发出后,医生们有讨论吗?
              崔红平:这几天我加的眼科医生群都爆了,都在讨论这件事。大家都在讨论当年出现(这个试验报告)的原因,因为那些(参与的)专家都是现在很多眼科主委、副主委的老师,一部分已经过世了。那些人都是当年很严谨的学术界老前辈,我们分析,可能确实是因为科研条件的限制,没有设立客观指标,造成试验的漏洞很多。
                新京报:你们讨论有共识吗?
                崔红平:重新进行临床试验,重新评估。站在一个理性的角度,当年的事情我们也不能去怪参与试验的专家,也不能完全怪厂家。它的问题就是对一个可能有一点疗效的药物,夸大宣传、夸大疗效。而且,对一个业内质疑这么大的事,也没人来听,没人来管。
                新京报:担心过吗?
                崔红平:我这个人是比较较真的,我从一个医生的角度评价一个药物,天经地义,这是医生的本职工作,我要对我的病人负责。
                如果有个网站,我们医生可以凭身份证登录反馈临床效果,每个人对自己说的话负责,按现在的技术是可以做的。为什么不做呢?


              7楼2017-12-14 18:08
              回复
                崔医生,。医生的屁话。**妈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7-12-24 11:4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