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曲少波老师讲“洛宁”县名的渊源
你知道洛宁县名的由来吗?你知道洛宁县的渊源吗?洛宁县以前除了永宁县这个名字以外还曾叫过崤县、熊耳县等你知道吗?永宁县为什么被改成洛宁县的原因你知道吗?
2014年1月9日,下午两点半,在洛宁县政协会议室,由县政协文史办、县文联、县作协组织有关领导、文学界人士各个贴吧代表隆重召开了“纪念‘洛宁’县名100周年座谈会”。会上,由县资深记者,著名作家,原宣传部曲少波部长宣读了他写的论文《写在“洛宁”百岁时》,详细地介绍了洛宁县的历史变迁。
“洛宁”这个县名是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由“永宁”改名而来,距今100年。改名的原因众说纷纭,其中代表性的说法是因为“永宁县”与四川省的“永宁道”重名,按民国地名纠定之规,县让与道,故更名,改为“洛宁”是因为洛河横贯全境。
洛宁的历史渊源流长,曾发现寨子遗址、陆地遗址、西王村遗址等大量的仰韶、龙山文化遗址。河洛出书,仓颉造字,伶伦制管,轩辕问道更是闻名华夏。唐虞夏商时期属于豫州,战国时期属于韩国,秦归三川,两汉魏晋时期归弘农。洛宁置县的历史始于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488年),取名“崤县”。北魏孝昌初年(公元525年)改称"北宜阳县“,治所黄垆城(今河底镇大明村一带)。北周时,洛河以北置“熊耳县”取代了“崤县”和“北宜阳县”,治所黄垆城。隋朝义宁二年(公元618年),即唐朝武德元年,“熊耳县”县城移入“永固城”(今洛宁老城)。“永固城”是东晋升平年间(公元358年),由前秦“大秦天王”苻坚所建,因苻姓苻名坚字永固,故而取名“永固城”。就在这一年,“熊耳县”改名“永宁”。作为县名,取“永固城”之第一个字“永”,撮“义宁二年”的第二个字“宁”,合成“永宁”,既包涵“升平永固”之因,又赋予“永远安宁”之果,是个吉意永祥的名字。这个名字一直沿用了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历时1295年。
唐武德八年,永宁县城又从“永固城”移治“同轨城”(今河底镇城头村)。贞观十四年再从“同轨城”移治“莎栅镇”(今河底镇河底村)。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永宁县城又从“莎栅镇”移治“鹿桥驿”(今东宋镇旧县村一带),一直到宋太宗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县城再无移动。如此算来,“鹿桥驿”做县城354年。
作为唐代永宁县城的“鹿桥驿”,毗邻唐朝官道,是连接西京长安和东都洛阳的要塞,丝绸之路经过这里,是兵家必争之地。随着朝代的更迭,唐灭宋兴,官道废弃,“鹿桥驿”逐渐萧条,而“永固城”却变得繁荣起来。宋咸平元年(公元998年),永宁城移治“永固城”后,朝代更迭再无迁徙。
值得一提的是,今之洛宁在隋唐时期分“熊耳”、“长渊”二县,“熊耳”县城在永固城,“长渊”县城在“长渊镇”(今长水街)。史载,北魏延昌二年(公元514年)置“南陕县”,治所长渊;西魏废帝元年(公元552年),“南陕县”更名“长渊县”。唐武德元年李渊称帝,为避“渊”字之讳,“长渊县”更名为“长水县”。到元代至元三年(公元1226年),“长水县”并入“永宁县”,长水街作为县城752年。
在北魏孝昌初年(公元525年),在洛河以南还曾设有一个“金门郡”,仅领一个县,名曰“北陆”;到了西魏,“北陆”改名“金门县”。不过“金门县”存在的时间不长,具体消失的年份不祥。
正如曲老所说:“人活百岁,尊称期颐;寿登期颐,大喜大贺。”“洛宁这个县名,到今年整整用了100年,确实可喜可贺!作为一个洛宁人,不知道洛宁这个县名的渊源,是非常遗憾的。我为曲老的博学而感动,为能够详细地了解洛宁的变迁而感动高兴。感谢曲老!祝福洛宁!
你知道洛宁县名的由来吗?你知道洛宁县的渊源吗?洛宁县以前除了永宁县这个名字以外还曾叫过崤县、熊耳县等你知道吗?永宁县为什么被改成洛宁县的原因你知道吗?
2014年1月9日,下午两点半,在洛宁县政协会议室,由县政协文史办、县文联、县作协组织有关领导、文学界人士各个贴吧代表隆重召开了“纪念‘洛宁’县名100周年座谈会”。会上,由县资深记者,著名作家,原宣传部曲少波部长宣读了他写的论文《写在“洛宁”百岁时》,详细地介绍了洛宁县的历史变迁。
“洛宁”这个县名是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由“永宁”改名而来,距今100年。改名的原因众说纷纭,其中代表性的说法是因为“永宁县”与四川省的“永宁道”重名,按民国地名纠定之规,县让与道,故更名,改为“洛宁”是因为洛河横贯全境。
洛宁的历史渊源流长,曾发现寨子遗址、陆地遗址、西王村遗址等大量的仰韶、龙山文化遗址。河洛出书,仓颉造字,伶伦制管,轩辕问道更是闻名华夏。唐虞夏商时期属于豫州,战国时期属于韩国,秦归三川,两汉魏晋时期归弘农。洛宁置县的历史始于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488年),取名“崤县”。北魏孝昌初年(公元525年)改称"北宜阳县“,治所黄垆城(今河底镇大明村一带)。北周时,洛河以北置“熊耳县”取代了“崤县”和“北宜阳县”,治所黄垆城。隋朝义宁二年(公元618年),即唐朝武德元年,“熊耳县”县城移入“永固城”(今洛宁老城)。“永固城”是东晋升平年间(公元358年),由前秦“大秦天王”苻坚所建,因苻姓苻名坚字永固,故而取名“永固城”。就在这一年,“熊耳县”改名“永宁”。作为县名,取“永固城”之第一个字“永”,撮“义宁二年”的第二个字“宁”,合成“永宁”,既包涵“升平永固”之因,又赋予“永远安宁”之果,是个吉意永祥的名字。这个名字一直沿用了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历时1295年。
唐武德八年,永宁县城又从“永固城”移治“同轨城”(今河底镇城头村)。贞观十四年再从“同轨城”移治“莎栅镇”(今河底镇河底村)。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永宁县城又从“莎栅镇”移治“鹿桥驿”(今东宋镇旧县村一带),一直到宋太宗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县城再无移动。如此算来,“鹿桥驿”做县城354年。
作为唐代永宁县城的“鹿桥驿”,毗邻唐朝官道,是连接西京长安和东都洛阳的要塞,丝绸之路经过这里,是兵家必争之地。随着朝代的更迭,唐灭宋兴,官道废弃,“鹿桥驿”逐渐萧条,而“永固城”却变得繁荣起来。宋咸平元年(公元998年),永宁城移治“永固城”后,朝代更迭再无迁徙。
值得一提的是,今之洛宁在隋唐时期分“熊耳”、“长渊”二县,“熊耳”县城在永固城,“长渊”县城在“长渊镇”(今长水街)。史载,北魏延昌二年(公元514年)置“南陕县”,治所长渊;西魏废帝元年(公元552年),“南陕县”更名“长渊县”。唐武德元年李渊称帝,为避“渊”字之讳,“长渊县”更名为“长水县”。到元代至元三年(公元1226年),“长水县”并入“永宁县”,长水街作为县城752年。
在北魏孝昌初年(公元525年),在洛河以南还曾设有一个“金门郡”,仅领一个县,名曰“北陆”;到了西魏,“北陆”改名“金门县”。不过“金门县”存在的时间不长,具体消失的年份不祥。
正如曲老所说:“人活百岁,尊称期颐;寿登期颐,大喜大贺。”“洛宁这个县名,到今年整整用了100年,确实可喜可贺!作为一个洛宁人,不知道洛宁这个县名的渊源,是非常遗憾的。我为曲老的博学而感动,为能够详细地了解洛宁的变迁而感动高兴。感谢曲老!祝福洛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