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有一事不明,已困扰许久。网络上以及资料上面说什么的都有,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下有一事不明,已困扰许久。网络上以及资料上面说什么的都有,还请各位明示!!详见二楼。


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7-12-18 22:44回复
    书法字体的演变,顺序为甲骨,钟鼎,石鼓,大篆,小篆,秦隶,汉隶,章草,魏碑,楷书,行书,行草,狂草。请问这个顺序对吗?如果不对,请标明出处,年代。谢谢了。


    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7-12-18 22:47
    回复
      平日里的大神都哪去了?


      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17-12-18 22:54
      回复
        百度一下,你就知道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7-12-18 23:06
        收起回复
          人呢…都没人肯聊一聊学术的东西么?


          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17-12-18 23:06
          回复


            一般现在是这样排序的。我们不是专家,学术问题可以找专家论文研究。


            6楼2017-12-18 23:17
            回复
              我印象中,从隶书分别发展出了章草和楷书,章草又演变成小草,楷书写快加上适当省略就变成行书,时间上草书比楷书出现的早,但楷书不是从草书变过来的


              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17-12-18 23:20
              收起回复
                也就是说汉隶的快写形成了章草,到了东汉末年由张芝创立了今草。然后再由三国的钟繇演变成了真书。不过这里我觉着不应该是创立,张钟二人应该是代表人物,创立就有点牵强附会了。然后说到行,网上有的人说行在楷前,有的人说在后。另外行书这个字体的出现到底是什么年代也说法不一。咬不准。这里只是有代表性的人物,不存在创立一说。隶是秦程邈狱中所创,这个没什么争议了。


                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17-12-18 23:27
                收起回复


                  9楼2017-12-19 00:11
                  收起回复
                    张怀瓘的书断你可以看看,溯源的话越是上游的人肯定越接近真相


                    10楼2017-12-19 00:50
                    收起回复
                      楼主有没去过安阳?安阳文字博物馆有解说,有图片和实物说明。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7-12-19 00:57
                      收起回复
                        长沙也有简牍博物馆。


                        12楼2017-12-19 01:01
                        回复
                          其实二王的很多贴虽然字小但也算是大草了,特别是王献之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7-12-19 01:24
                          回复
                            首先,楼主以后在贴吧少问学术性问题,因为研究学术的基本没时间上贴吧。其次,楼主的问题可以归类为文字学,跟书法虽然有关系,但没那么紧密。最后,楼主这样的认识及容易产生必须前一种文字消失之后,才会产生新的问题,而后一种文字比如比前一种文字高级的想法。
                            关于行书和草书,这两种书体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更快速便捷的书写,因此,新的书体产生后,基本上也随之产生,故不单列。主要看下图(主要参考中国书法史以及中国知网一堆期刊论文):

                            (1)关于书体变化:都是前一种书体为了方便便捷,而其中的元素首先产生,之后不断增加,直到新的书体出现。
                            (2)关于楷书:东汉楷书元素产生,至三国完全形成。楷书与隶书称谓十分混乱,六朝以后把东汉末年的楷书叫八分,把魏晋以后的隶书叫正书,王僧虔自夸正书第一,才有正书一说。正书原名章程书,用楷法写碑刻外,写八分时,又加入了行书体势,成为一种新的书体,叫章程书,后把章程书读快了,变为正书,又变成真书。这种新体,一直由隶书变化下来,所以一直到唐人还称隶,也称楷,唐人把旧的楷隶称为八分。因此楷书又成正书、真书,故有人称为正楷。楷书和正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某一时代的规范字,所以特定时期篆书和隶书都可以称为楷书或正书,有规范、标准的意思。现代意义的楷书的形成,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过程,楷书作为正体流行之前,楷书和隶书的称谓是比较混乱的,要到南宋高宗提出篆隶真行草五体书之后才开始转变。
                            (3)关于魏碑:早期楷书隶意较浓,魏晋南北朝时期,楷书分两个脉络:一是刻石,二是墨迹。刻石的形式多样,如碑刻、造像记、墓志、摩崖等。这些形式在汉代已经形成,因为曹操曾颁布过“禁碑令”,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特定时期对碑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墓志继而兴盛。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格局比较混乱,北朝的文字书法现象影响后世千余年,其中以北魏时期的书法最为著名。北魏属于少数民族,对汉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入,其次,此时期佛教兴起,在许多文化艺术中都渗入了佛教的元素。因此,这时期的书法文字表现为形式多样;文字形体普遍倾斜;部分作品佛教元素较多。此时期除碑刻之外,也留下一批朱书墨迹,而这批朱书墨迹以写经为主。当然从历代所传下的经卷来看,楷书在抄经中占有一定比例,但并非所有经卷都是用楷书抄写。
                            (4)关于唐楷:法度在楷书表现得最为明显,同时也深受科举影响。科考中设有明书一科,并在官员铨选中以“身、言、书、判”为考核标准,要求楷法遒美。这些因素无不导致书法的兴盛,以及楷书的规范化。并产生了以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为代表的书法家。
                            (5)书法的地域差异:书法史上地域差异有二,一是文化中心与边远地区,二是政治分立,后者有两次集中表现,一是春秋战国,二是东晋南北朝。汉魏西晋时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是以碑谒煌煌,晋室南渡,文化中心转移到长江中下游。南朝书法秉承二王遗风,北方在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文化得以复苏。士大夫书家基于自身立场和价值取向,以江左书法为正朔,刘熙载《艺概》:北书以骨胜,南书以韵胜,然北自有北之韵,南自有南之骨也。
                            (6)南北书风融合:入隋之后,书法楷模取自江左,碑板大字兼蓄北派。虞书纯然南派,褚字开唐楷新风,欧书奠基于江左风规,后以碑谒之故,改习北派,既有雅正精致,复能戈戟森严。书风融合,归结于欧阳询。
                            (7)官楷:唐人尚碑,亦渐大其体制;字尚骨体,点画皆瘦,与碑制不称。欧、虞自陈隋入唐,***难变,趋时适用的楷法出新,始于褚遂良。褚书精美温雅,备具南风,而转折顿挫,夸饰其棱角,则出北派,号曰美女书,论笔法,已渐入复杂。开元间楷法积成棱角之弊,也由此为始。唐楷至徐浩,尚微存古意,颜真卿出,古法尽废。颜体初成,味从馆阁,楷正姿媚,不失舒展之意。后乃敛其手脚,宽博其形势,气象始能宏大。唐楷至柳体,法度已至其极。姜夔《续书谱》:真书以平正为善,此世俗之论,唐人之失也,良由唐人以书判取士,而士大夫书字,类有科举之风。颜鲁公作《干禄字书》,是其证也。矧欧虞颜柳前后相望,故唐人下笔,应规入矩,无复魏晋飘逸之气。对绝大多数士人而言,根本看不到钟王遗迹,习楷只能从碑入手,移其法于书判,书判复为反馈。米芾《海岳名言》:欧虞褚柳颜,皆一笔书也。安排费工,岂能垂世。名家如此,科举众庶笔下的楷法不言可知,段成式《酉阳杂俎》所谓官楷,颇能像其品格。后世摩习唐楷,代不中衰,也是出于“官用”的缘故。
                            (8)唐以后的楷书:楷书历经唐代的鼎盛之后,到了宋代,一改唐风,从尚法转变为尚意,而此时的楷书除了在一定的特殊情况下使用,似乎没有大的进展,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元代,元代赵孟頫的复古风气引领了时代对书法的发展。从唐代开始一直到明清,学书以宗法二王帖学为主。针对于清代的楷书而言,大致又可分为两个脉络。一是融入碑刻书法风格的楷书,二是以学习颜、柳、欧、赵为主体的馆阁体。清代由于考据学、金石文献的大量出土以及帖学的穷途末路,碑学因此而产生。碑学是相对于帖学而言,最早主要是指汉碑,经过清人对碑学的进一步扩展与探讨,后来也包括有历代楷书碑刻书法。尤其是崇尚北碑,从而开启了后世的碑学金石之风。而对于馆阁体,则是科考的产物,学习内容主要是颜、柳、欧、赵。若是按时代来说的话,应该是欧颜柳赵,之所以称为颜柳欧赵,是因为清代所遗留下来学书顺序而言。颜真卿的布局、气量;柳公权的骨架;欧阳询的结字;赵孟頫的柔和。经过这个顺序学下来便是馆阁体,其书法特点表现为“乌、方、光”。


                            15楼2017-12-19 04:25
                            收起回复
                              楼上说的都特别好,我们习惯把金文还有石鼓文归到大篆中去,你排的这个顺序基本也正确。只是以上书体不是独立冷不丁的就产生的,也不能说是某一个人创造的,而是经过很多人在生活中慢慢创造出来的。当然也是优胜劣汰。
                              1、隶书分为秦隶和汉隶,隶书写的快了就变成了章草,而张芝在章草的基础上进行了演变就变成了小草也就是说的今草。
                              2、三国南北朝时期,由于晋朝的南迁,书法艺术上也随之出现了差别。北朝以魏国为代表的出现了魏碑,南朝则出现了比较成熟的小楷、行书、草书。
                              3、到了北朝的后期,出现了一些及其优秀的碑刻,比较典型的有张猛龙、张黑女、郑文公碑还有泰山经石峪金刚经等。隋朝统一之后文化再次大一统,在魏碑的影响下出现了隋朝的初唐时期一些名碑,比如董美人、九成宫、孔子庙堂碑。也有人这样说,张猛龙开欧(欧阳询)虞(虞世南)之门户。
                              4、由于李世民对王羲之书法的喜爱,所以从唐开始王羲之的书法地位逐步升高。而由于唐朝社会稳定民众生活富足文化也极大丰富,至此,楷书发展的非常成熟到达了顶峰。到了宋朝才逐步系统的出现了你上面的那些概念。


                              17楼2017-12-19 18:2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