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考古发掘发现了马家浜文化房址1座、灰坑1个、墓葬5座;崧泽文化房址1座、灰坑1个、水井1口;良渚文化房址2座、灰坑8个、祭台1座;马桥文化至东周时期的灰坑14座、水井6口;唐代、宋代墓葬各2座,宋代水井2口。这些遗迹中,马家浜文化房址在江南地区属首次发现,而良渚文化时期祭台的又一次发现,无疑证明这时期的祭祀活动十分频繁,且有专门掌管祭祀活动的巫师,社会已出现贫富分化和被划分成不同地位的各个阶层。另外,在这次考古中共出土各类文物200百多件,其中,马桥文化的陶器数量最多,有泥质陶、印纹陶、原始瓷三种质地。器形有凹圜底罐、凹足鼎、实足甗、三足盘和簋、豆等。这些陶器的纹饰美轮美奂,有篮纹、席纹、回纹、梯格纹、云雷纹、叶脉纹等等,进一步丰富了对马桥文化的认识
第四次发掘在遗址的东南部,考古面积380平方米。主要发现了两座良渚文化的浅地穴式房址和这一时期的池塘。在编号为F11的房址内出土了两件罕见的精品。一件是通体刻有鸟纹的阔把黑皮陶壶,其精湛的制作工艺宛如鬼斧神工,代表了良渚文化制陶工艺的最高水平;另一件彩绘木漆碗出土时色彩鲜艳,亦属这时期极少发现的精品。考古揭示出以河道为中心的良渚文化时期的聚落。一条东北向西南走向的河道由通道和内湾两部分组成。在已揭露的长达45米的南堤岸边有夯筑结实的的红烧土块,而在北堤岸上发现了密密麻麻的木桩。这种周边修成陡坡并有红烧土夯筑再加上栽满荆棘的设施,可能是古人用于护卫的防御墙。在河道内弯出口处发现了一块木块。它长1.1米、宽0.7米、厚0.23米。其周边还有枝木、木桩、木锲。木块的二侧边异常平整,底部光滑微凹,上部居中处有一锭象形的鼻孔钮。木块的一端有砍伐时留下的断面,另一端表面从上至下呈45度的斜面,形似船头。经科学鉴定,木块的材质为二针松,干重94.4公斤、可排水177公斤、载重极限达82.7公斤,因此断定这木块是原始先民的渡河工具。在河的两岸除发现了房址外,还发现了以家庭为单位的良渚墓葬7座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374c1635dcca7bcb7d7bc7278e086b3f/b3efed390cd79123d29fbb82a6345982b3b780bd.jpg)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a01e0afe5843fbf2c52ca62b807fca1e/9cb26f1090ef76c6c1add4dd9616fdfaae5167bd.jpg)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6e80a83d48166d223877159c76220945/43e86151352ac65c2b434985f0f2b21192138a7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