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午后,常常喜欢一个人坐在院子里,默默地看一本很久以前就想看的书。慵懒的阳光照在我的身上,也照在角落里那辆父亲留下来的自行车上,在斑斑驳驳的光影里,我似乎又一次看见父亲在擦洗他的“胯下马”。偶尔,有一两片金质的树叶从树枝上滑落,让人猝不及防而又着实无奈。
我在书里看到这样一句话:“秋天是适合回忆和冥思的季节”。秋日里的庭院是安静的,安静得让人以为很多过去的时光是刚刚逝去的。庄廓院上房的柜子上有一个黑色的长匣子,上面油漆着牡丹花,花朵艳丽,枝繁叶茂,缀着八个小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母亲特别宝贝它,每次看完都会小心地把它锁好。一次,我偶然看到匣子没锁,强烈的好奇心驱使我偷偷打开了它想一探究竟,结果发现匣子里面只有几张颜色各异或是香烟盒子或是报纸状的单单片片。我小心翼翼地展开纸片,竟然是目不识丁的母亲用只有她看得懂的“语言”(符号)密密麻麻地写着借款和还款的记录。
我一向对母亲的“抠门”嗤之以鼻。但在看到那些奇特纸片的一刻,我的眼睛被它深深地刺痛了。父亲在病重的时候四处筹钱,以期能重新恢复健康,然而当一切于事无补的时候,他终于和这个世界达成了妥协,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作为儿女的我们永远不知道母亲在不长也不短的时间里是怎么用她的“抠门”技术还完了一切借款,也不知道后来她是怎样节省下一块两块的零钱换成百元钞票,在我们一筹莫展的时候来给我们应急。
母亲早已过惯了勤俭的日子。这些年除非母亲身体不适,她总会在我们下班回家前就把面和好。我每次劝她去买现成的面条,她总是说:“自己和的面软和,好吃!”实际上我知道母亲是舍不得那几个钱而已。有时我们上街购物不管用得着用不着尽量多拿多买,而她也经常不厌其烦地叮嘱我们不要多买东西,“细水长流”,东西够用就行。我想这兴许是在父亲病重四处筹钱时留下的“病根”吧。
记忆中儿时的日子总是过得紧巴巴,常常是揭不开锅,无米下炊。一年当中,除了过春节的那几天可以痛快地吃点肉以外,其他时候一家人通常是用或大或小的一坛子白如羊脂的动物油来解解馋。记得那时在一年当中的“困月”(菜园子里的蔬菜还没有长出来,头年晒的干菜叶子也吃得一干二净)时,那一坛子动物油是多么珍贵,一大锅面片能调上一勺子油,那简直就是人间美味。
那时候是“计划”的年代,即使有钱也得有“指标”拿粮票、布票、烟票等才能去购物。我们“半大”的小孩需要填饱肚子,情急时父亲只得“低三下四”地去亲朋好友家借钱,而还账的时候也经常是借东家补西家,艰难困苦的日子就是在这样的反复中慢慢捱过来的。
也往往因为穷,衍生出了简朴与抠门。我和妹妹的衣服,多半是从和父亲或母亲关系密切的朋友们那里获取的。如果有大一些的要么改一下就上身,要么放一段时间等我们身体长高些了再穿。有时看到小伙伴们那身旧的不能再旧的衣服,再看看我们的“行头”,感觉心里美滋滋的。至于鞋子那就更费了,这是我们过分调皮的结果。千层底纳的布鞋穿在脚上确实舒服,可耐不了多久,我们的“阿舅”(鞋尖磨烂后的脚指头)就一个接一个露出来了,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我宁肯在家里待着也羞于穿着这样的鞋子去上学。

我在书里看到这样一句话:“秋天是适合回忆和冥思的季节”。秋日里的庭院是安静的,安静得让人以为很多过去的时光是刚刚逝去的。庄廓院上房的柜子上有一个黑色的长匣子,上面油漆着牡丹花,花朵艳丽,枝繁叶茂,缀着八个小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母亲特别宝贝它,每次看完都会小心地把它锁好。一次,我偶然看到匣子没锁,强烈的好奇心驱使我偷偷打开了它想一探究竟,结果发现匣子里面只有几张颜色各异或是香烟盒子或是报纸状的单单片片。我小心翼翼地展开纸片,竟然是目不识丁的母亲用只有她看得懂的“语言”(符号)密密麻麻地写着借款和还款的记录。
我一向对母亲的“抠门”嗤之以鼻。但在看到那些奇特纸片的一刻,我的眼睛被它深深地刺痛了。父亲在病重的时候四处筹钱,以期能重新恢复健康,然而当一切于事无补的时候,他终于和这个世界达成了妥协,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作为儿女的我们永远不知道母亲在不长也不短的时间里是怎么用她的“抠门”技术还完了一切借款,也不知道后来她是怎样节省下一块两块的零钱换成百元钞票,在我们一筹莫展的时候来给我们应急。
母亲早已过惯了勤俭的日子。这些年除非母亲身体不适,她总会在我们下班回家前就把面和好。我每次劝她去买现成的面条,她总是说:“自己和的面软和,好吃!”实际上我知道母亲是舍不得那几个钱而已。有时我们上街购物不管用得着用不着尽量多拿多买,而她也经常不厌其烦地叮嘱我们不要多买东西,“细水长流”,东西够用就行。我想这兴许是在父亲病重四处筹钱时留下的“病根”吧。
记忆中儿时的日子总是过得紧巴巴,常常是揭不开锅,无米下炊。一年当中,除了过春节的那几天可以痛快地吃点肉以外,其他时候一家人通常是用或大或小的一坛子白如羊脂的动物油来解解馋。记得那时在一年当中的“困月”(菜园子里的蔬菜还没有长出来,头年晒的干菜叶子也吃得一干二净)时,那一坛子动物油是多么珍贵,一大锅面片能调上一勺子油,那简直就是人间美味。
那时候是“计划”的年代,即使有钱也得有“指标”拿粮票、布票、烟票等才能去购物。我们“半大”的小孩需要填饱肚子,情急时父亲只得“低三下四”地去亲朋好友家借钱,而还账的时候也经常是借东家补西家,艰难困苦的日子就是在这样的反复中慢慢捱过来的。
也往往因为穷,衍生出了简朴与抠门。我和妹妹的衣服,多半是从和父亲或母亲关系密切的朋友们那里获取的。如果有大一些的要么改一下就上身,要么放一段时间等我们身体长高些了再穿。有时看到小伙伴们那身旧的不能再旧的衣服,再看看我们的“行头”,感觉心里美滋滋的。至于鞋子那就更费了,这是我们过分调皮的结果。千层底纳的布鞋穿在脚上确实舒服,可耐不了多久,我们的“阿舅”(鞋尖磨烂后的脚指头)就一个接一个露出来了,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我宁肯在家里待着也羞于穿着这样的鞋子去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