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吧 关注:62,756贴子:329,746

转载:论语智慧--第一章

收藏回复

  • 222.64.30.*
第一卷 终极旨归
第一章 悟 道
人因何而活?人人都想知道,却非人人都能明白。不明存活之要义,生必迷茫,死必恐惧,所行所言必铸大错。
至少,人均须询问:人从何处而来,人往何处而去;个体与宇宙之间,到底如何沟通?
无此,荣辱、得失、生死等等,都不足以依恃。人生如白驹过隙,一切都剧变于须臾,如何依恃?
唯有悟道,从人体、生命、宇宙的整体、终极关怀切入,了知生前身后的因果,洞察天外有天的真相,悟会宇宙万物的规律,才能拨云见日、心明眼亮,才能谨遵人伦与天道,活出真正的清醒。
道即宇宙的根本特性及规律。老子多论天道,孔子多论人道;释迦与耶酥,则为众生提供由人而神的修习途径。天地人道,由宇宙的特性一脉贯穿。
所以,《论语》之“道”,自天道而出,从天道而行,以人道而表述天道,以做人的准则而展现天地的规律。



1楼2009-03-11 18:38回复
    • 222.64.30.*
    1.得道无憾
    子曰:“朝闻道[1],夕死可矣。”
    ——《里仁第四》
    【简 注】
    [1]道:道理、主张,此指真理。
    【意 译】
    孔子说:“早晨能得知真理,即使晚上死去,也不怕了。”
    【理 释】
    生死于人,无疑是大事。如果人已无惧于死亡,那就没有任何物什可以使他惊怕。问题的关键在于,人怎样才能做到不计生死?
    有一种人轻死,比如自杀与横行无忌一类,他们以为,人死如灯灭,再也没有任何知觉,此前的一切不幸或罪恶,都可一笔勾销。此系浅见,纯属自欺欺人之谈。因为身后,究竟有没有天堂和地狱,究竟有没有生命的轮回与延续,究竟有没有善得善报、恶得恶报的真实展现,他们全不清楚。倘若生前的一切言行都将在后来被天地自然清算,人们又坚信如此,那就没人不忧惧于死亡。
    孔子指出最正确的途径——闻道。道即天地人道,天道即宇宙大穹的根本特性与运行规律,地道即世间万物的自然状貌与生息法则,人道即为人处事的纯正心性与正确做法。天道一以贯之,地道与人道俱是天道在尘世之中的体现;只有首先符合了天道,才有所谓地道与人道存在;倘若把握了人道或地道,其实也就把握了天道。把握了天地人道的表现在于:确知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准则,足可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确知此生是从何而来,因何而来,又将去向何处;确知世间的生死,仅是漫长生命历程中的一个转折,决非永恒的生死。
    人多以为,孔子之论,只为成就完美的人格与人生。孰不知,人格与人生的完美,并不仅仅为了此生与此世,而且为了给自己奠定一个更好的入道得法的基础,给他人提供一个可资修身养性、建功立业、出神入化的参照,给社会营造一种正己正人、比学比修、返朴归真的教化氛围。唯其如此,死才无所谓恐惧与遗憾,生才无所谓兴奋与留恋。
    因此,人生之要义,即在闻道、得道与行道,从做人的正道切入,与自然万物相和谐,进而契合天道,远远超越生死与得失。


    2楼2009-03-11 18:39
    回复
      • 222.64.30.*
      【例 述】
      岳飞风波亭含冤,岳飞却慷慨无惧。何以知之?他临刑前手书八个大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他深知赵构可以昏聩无知,秦桧可以奸诈无度,河山可以一去不还,生命可以遽然而逝,然而天地有知、有忠、有数、有恒,决不因为人间的任何障碍,而失道义与标准。“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他的“精忠”无以复加,他的言行无可挑剔,自受天道的佑护与嘉许,因此人可以夺取他的性命,人却无力影响他在天道之下的自在与恒在。
      文天祥临刑,同样大义凛然,明白晓畅。人们记得他的两句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们也记得他的绝命辞:“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为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说他“大义”,在于他的一片丹心、一腔仁义,足可惊天泣地。说他“明白”,在于他晓知身后,所行已是万世的楷模,所往已是永生的境界。人多赞同前一句,忽视后一句。其实他最后一次入狱不久,即遇一道家高人破空而来,授他以大光明法。他有儒家的长期修养作根基,故能迅速同化道家求仙向道的精义,以至胜境。
      他们都死而无憾、无迷、无苦。原因只是,他们闻知、践行儒家之人道,或者一心坚信天道,或者亲身证悟天道,所以生得堂堂正正,死得光明磊落。


      3楼2009-03-11 18:39
      回复
        “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好!


        禁言 |4楼2009-03-11 20:49
        回复
          期待继续


          禁言 |5楼2009-03-12 11:53
          回复
            • 222.64.216.*
            《论语智慧》第一章之4.切忌获罪于天
            王孙贾[1]问曰:“与其媚于奥[2],宁媚于灶[3],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4],无所祷也。”
            ——《八佾第三》
            【简 注】
            [1]王孙贾:卫国权臣。据说是周王之后,因得罪于周王,出仕于卫。
            [2]奥:后室的西南角,被视为尊者所居的位置。
            [3]灶:古人认为灶里有神,因此在灶边祭之。这里王孙贾以奥比喻卫灵公或其宠姬南子,以灶自喻,暗示孔子与其巴结于卫灵公及南子,不如巴结自己更实惠。
            [4]天:上天,最尊的神。
            【意 译】
            王孙贾问道:“‘与其巴结奥神,不如巴结灶神’,这话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对。如果得罪了上天,向任何神祈祷都没有用。”
            【理 释】
            “自作孽,不可活”,即指违背天道,绝难幸免。天道以善为根本,所以万物欣欣向荣、各得其所,众生无量无计、各得其趣。然而,慈悲与威严同在,人治与天谴同在。“人不治天治”,虽言人治,却也是天治的手段。亦即天道巍巍,天自有贯彻其宏旨、维护其秩序的力量与途径。
            对应到尘世,多闻“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恶若无报,乾坤必有私”之说。乾坤当然无私,只是天从整体、全程的角度衡量人事,并不受俗世的时间与空间制约。换而言之,你此时、此地行恶,它可以报在此时、此地,也可以报在彼时、彼地,甚至报在来世或异域。一切都视需要而定,却从不忽略任何一事。却恰恰因为它在时空上的错位,轻轻悄悄迷住众生。众生多以眼见为实,所以既难相信前世来生,自然只信现世现报。然而,天道的奥妙也在于此。倘若众生无迷,众生也就无恶、无私、无伪,众生也就必然升华到另一种生命的标准。可是,天道既已安排如此这般的尘世,它就决不打破人的迷障。
            人多喜欢以人的所谓聪明来欺天、媚神。可是神目如电,天道无形,它贯穿宇宙的每一角落,也决不错过人事的一枝一叶。只是,人不能洞察天意,因而自欺、自误、自灭而已。圣人则不。圣人的一切言行,即使只谈人道,却也必定是要规范人伦以合天道。否则,纵是忏悔、祈祷与重重遮掩,都难逃一劫。
            【例 述】
            曾有武乙射天。天非头上之天,天在极宏观处,极微观处,并不为肉眼凡胎所探知。他以高挂的血囊为天,臆想射它个血光四溅,天即破灭。此时天却在高寒处,无形处,不痛不痒,无动于衷。人想害天,实则痴人说梦。但人臆想射天,并以恶劣的伎俩来实践,立为天道不容。天不立即施威,天却在他田猎于河渭之时,以暴雷劈杀。
            再看蔡京,先后四次任相,却以奉迎为能,与童贯、高俅等勾结,一边进“丰、亨、豫、大”之言,一边竭全国之财,供其挥霍,被称“六贼之首”。因其言谎、行暴、贪财、虐民等等恶行,完全与人道、天道相悖,自无善终的可能。他被贬岭南,死于潭州,为一押解之人击杀。押解者与他无仇,也非奉命行事,但他宁可冒死,也要为天下人解怨。蔡京之书法,虽冠绝一时,甚至在米芾之上,但北宋苏、黄、米、蔡四家,蔡却以蔡襄为代表,绝无蔡京的一席之地。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今人有所求时,有所动时,都得静心一想,它是否符合天地人道,是否招致天谴。天谴无论应在何时、何地,于人都惨不忍睹、悔之不及。


            8楼2009-03-19 19:18
            回复
              此文有骨有格,不同于某些迂腐之论或某些夏虫呻吟。


              IP属地:辽宁禁言 |9楼2009-03-19 19:39
              回复
                • 222.64.217.*
                《论语智慧》第一章之5:君子畏天命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1],畏大人,畏圣人之言[2]。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3],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季氏第十六》 
                 
                【简 注】
                [1]天命:上天的意志和命令。
                [2]圣人:指道德高、智慧也高的人。
                [3]小人:西周时对被统治的生产者的称谓;春秋时对被统治的劳动生产者的称谓;春秋末年以后对无德者的称谓。
                【意 译】
                孔子说:“君子敬畏三件事:敬畏天命,敬畏大人,敬畏圣人的言论。小人不懂天命,所以不敬畏它,同时轻忽大人,侮慢圣人的言论。”


                10楼2009-03-21 08:25
                回复
                  • 222.64.217.*
                  【理 释】
                  天道由上而下,注定一切时空及其标准。天道之下的层层生命,虽有境界、状态、表述不同的差异,却都符合天道。人难知天界,人却易知人界的表象。人尽管懵懵懂懂,天却必定给以明白无误的教化。
                  天的代言者,即为大人与圣人。大人与今日败坏的官吏无关,圣人与今日污浊的犬儒无关。大人与圣人,是真正的君子、高人、大德之士。人不能不敬畏天命,因为人由天道而生,人由天道而存,亦由天道而往;人不敬畏天命,必被天道唾弃,也就不能在天地之间容身;人无容身之地,人就只能全盘解体、毁灭。人不能不敬畏大人与圣人,因为他们的言行,必定符合天道,必被视作世人的准则与参照;人不按照大人与圣人的教化行事,人就违逆天道,也就置身险境。
                  今多狂悖无知之人,以无神论、唯物论与科学主义为基准,放言战天斗地,无所不能。当他什么都敢想、什么都敢做、什么都敢说的时候,他也就走到生命的尽头。尽头不只是人生的尽头,决不能由他一条区区性命来偿尽:如果有地狱,他必在地狱饱受煎熬之苦;倘若有子孙,子孙必受无穷祸害。


                  11楼2009-03-21 08:26
                  回复
                    • 222.64.217.*
                    呵呵!总算发完了。连个“推背”都要管制,做贼心虚啊!


                    13楼2009-03-21 08:29
                    回复
                      论语智慧,似在揭示论语之道,但是论语之道究竟为何,好像还并不清晰


                      禁言 |14楼2009-03-21 11:35
                      回复
                        论语之道就是大同世界,就是共产主义,就是……
                        http://tieba.baidu.com/f?z=378773276&ct=335544320&lm=0&sc=0&rn=30&tn=baiduPostBrowser&word=%C2%DB%D3%EF&pn=60
                        在论语的理想国里,居住的并不全是君子或良民。相反,它提出了一种社会制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每个人都关注自己的利益,而各种利益相互冲突、相互制衡的结果,却是形成了一幅良好的社会框架。 
                        再说一下暗指的两种人:“所以立”指的是选民,也就是今天的选举人。“求可知”指想当官的人,现代称为被选举人、也称候选人。这两种人与上面的君子小人重合。 
                        “礼让为国”是上述两种人存在的前提:士不让位,那就没有(当官的)位置了,何来选举?“如礼何”则是让位的制度保证:位置让不让不是由你士说了算的,它有一套自己的规则。


                        IP属地:江苏禁言 |15楼2009-03-21 16:07
                        回复
                          • 222.64.217.*
                          这个贴就是这篇文章的序:
                          http://tieba.baidu.com/f?kz=548371411


                          16楼2009-03-21 16:34
                          回复
                            • 222.64.22.*
                            6.向天祈祷,天必听之
                            子疾病[1],子路请祷[2]。子曰:“有诸[3]?”子路对曰:“有之。诔[4]曰:‘祷尔[5]于上下神祗[6]。’”子曰:“丘之祷久矣。”
                            ——《述而第七》 
                            【简 注】
                            [1]疾病:疾,指有病;病,指病情严重。疾病连言,指重病。
                            [2]请祷:向鬼神请求和祷告,即祈祷。
                            [3]诸:“之于”的合音。
                            [4]诔(lèi):祈祷文。和哀悼死者的文体“诔”不同。
                            [5]尔:你。
                            [6]上下神祗:上下谓天地,天曰神,地曰祗。
                            【意 译】
                            孔子病得很重,子路请求祈祷。孔子问道:“有这回事吗?”子路说:“有这件事。《诔》文上说:‘替你向天神地祗祈祷。’”孔子说:“我已经祈祷很久了。”
                            【理 释】
                            人以为人很复杂,人间很复杂,其实在天看来,人世不过一盘棋,历历在目,毫厘不爽。也就是说,人世一切的一切,无不在天道的规范之内,无不在天道的掌控之内。即使是隐秘之至的心理微澜,也逃不过天的耳目。
                            宇宙之大,大而无外;宇宙之小,小而无内。在无限宏观与无限微观之间,宇宙有无数重时空,无数层天地,无数种生命。不同的时空之间,虽不完全重叠,却又每每对应。此一时空的人事,往往在另一时空体现。又因不同时空的时间差异,就使此一时空早已发生的事情,却在另一时空刚刚开始;或者此一时空将要发生的事情,却在另一时空接近尾声。“天上方一日,世上已千年”,说的就是相关情况的一种。所以,人的思维无论多么快捷,在另一时空看来,却都慢得无法形容;人的心思无论多么机密,在另一时空看来,却都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自有天道存在,天就不曾放松对每一人事的掌握;人也没有任何一事,可以瞒天过海。
                            所以,向天祈祷,天必听之。天看人的言行,更看人的心思。当你用诚心去祈祷,而且完全抱持了善念,天必斟酌、思量以应对。
                            【例 述】
                            武王有病不安,群臣忧惧,便想去文王庙求神问卦。周公说:“仅用卜问怎可感动先王?须以身为质,预筑三坛,然后祷告。”坛成,周公持壁秉圭,作册文而告祭于太王、王季、文王三王:“警醒啊你们的在天之灵。姬旦我恳请你们:允许我,代武王生病;如果你们实在也需要身体,我何敢惜此区区性命!”圭壁突然发出和悦的响声,“先君显灵了,”周公高兴地说,“也许他们答应了!”次日,武王病愈。
                            武王崩逝,成王继位不久也患病。周公拿一把剪刀,剪掉自己的指甲,丢向河里,同时祝告神明:“帝王年少不懂事,犯神命的是我周公旦,请把你们的怒火,都燃到我的身上。那样,我是乐于承受的;你们,又何必欺软怕硬,去找小孩子的麻烦呢?”稍后,成王病势转轻。
                            周公的祈祷,俱以全部身心为代价,也都得到特别显著的效果。天有耳目,突然见到一颗赤心,一副义胆,岂能无动于衷?今日也多祈祷者,却是求财、求子或求官,一心只想得到,完全不想失去;即使也奉供品,仍是为了交换。如此,其人必定乏善可陈,其意必定肮脏莫比,天不加重其祸殃,已是最大的善意,怎能给予佑护与加持?


                            17楼2009-03-23 07:33
                            回复
                              强贴!
                              关注中-------
                              :)


                              禁言 |18楼2009-03-23 10:0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