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学吧 关注:11贴子:244
  • 6回复贴,共1

<<平衡理论>>海德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这个理论是海德等人提出来的。海德的研究始于20世纪40 年代,但全面且系统的理论阐述直到1958 年才得以完成。平衡理论涉及一个人和两个态度对象之间的三角形关系。
海德认为,态度的两个实体之间存在着两种关系,即平衡关系和不平衡关系。如果我们用符号“P”表示认知的主体,“O”表示态度的另一个人,“X”表示态度的某个对象,用“+”表示喜欢,用‘二”表示不喜欢,那么P-O-X 就构成三角形关系。
海德认为,P-O-X 形成的三角形关系是一种情感关系,即好感或反感态度。人们喜欢完美的平衡关系,不喜欢有缺陷的不平衡关系。平衡的结构必须是三角形三边符号相乘为正,不平衡关系的结构必须是三角形三边符号相乘为负。海德认为,P-O-X不平衡关系的任何一种情形,人们都企图改变某一项而使之恢复平衡关系。例如,P有一个好朋友O,O喜欢踢足球X,如果P不喜欢踢足球,他就可能采取如下办法,使自己的认知达到平衡:一是说服O不要踢足球,二是改变对O的亲密关系,三是说服自己改变对足球的态度。这样的情况是很多的,其结果是通过平衡来维持和发展 P和O 之间业已建立起来的良好人际关系。


IP属地:湖南1楼2018-01-09 18:50回复
    提出
    海德是社会心理学家,在理解和探讨人性问题的同时,对欧洲文化中的哲学思想颇有兴趣,也被东方的佛学思想所吸引。他读过古代的佛经著作,其中有一部分谈到人生的种种不幸。这些观点给他提供了某种启示。例如,佛陀指出,人之所以不幸福是因为被困在他所憎恨的事物上,或是因为他不能获得他之所爱。因此,人生往往是为摆脱这些不幸不断地作出努力的过程。受了这种思想的启示并经过科学研究的训练,海德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人在社会中的心理动态作了比较细致的描述,提出著名的平衡理论。


    IP属地:湖南2楼2018-01-09 18:51
    回复
      前提
      平衡理论的前提是:在社会环境中生活着的人,是同他自身以外的各种事件、人、观念、文化等因素紧密相联的。因此,他是一个社会的人,无论他是否意识到这一点。所以,他的体验是快乐还是不快乐,是喜悦还是不幸,都取决于他与其自身之外的各种因素的关系的状态。平衡理论的作用是讨论这些关系的状态特点给人带来的种种体验和随之产生的后果,其焦点始终对准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的个人。
      P-O-X 三角  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建立的大部分与他人的关系是通过某些事件形成的。设主体本人为P,他以外的其他人为O,事件为X,这三者构成了环状的封闭系统,被称为P-O-X三角。处在三角某一端点的因素都与另外两个端点的因素有某种关系。这些关系的特点是由主体P的认知和态度决定的。换句话说,每个具体的P-O-X三角都属于某个特定的个体,隐含于他的心理活动中。当外界的人和事物与主体相互作用时,某种P-O-X三角便成为他当前心理活动的主要内容。其中O和X的内容依特定情景而定。[2]


      IP属地:湖南3楼2018-01-09 18:52
      回复
        平衡状态
        关于平衡状态  就一个具体情况而言,三角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特点会给人带来不同的体验。这些体验分别被看作是平衡的或不平衡的。在分析体验之前,首先应辨清在主体P的立场上三角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海德认为,三角中每两个因素之间有两种可能的关系──正的或负的,无论哪一种都依赖主体的主观判断。一般来说,作这一判断有两个相关步骤。首先是关联性,看各因素之间是否存在着实际的或是隐含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是因素之间的相似性或近似性,也可以是由于同属某个组织而存在的关系。当因素之间存在关联时,用U表示;若没有关联,用-U表示。例如,PUO表示主体和某人存在着某种联系;O-UX表示主体认为某人与某事件没有联系,某事件的发生不是由某人引起的。在关联性的基础上,人对因素作进一步评价,即情感评价。这是主体对其他两因素O和 X的态度倾向以及主体认为因素O对因素X的态度倾向。这种态度倾向或是喜欢的,用L表示;或是不喜欢的,用-L表示。如PLX表示主体喜欢某事件,O-LX表示主体认为某人不喜欢某件事。
        完成关联性判断和情感评价之后,就可以确定三角上两因素之间的关系。若两因素之间具有关联性,并且情感评价是喜欢,则这两因素之间的关系是正。就是说,情感评价是在关联性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评价的方向决定着因素之间关系的方向。
        当P-O-X三角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明确之后,整个三角系统因为因素间正或负的关系有不同情况。按平衡理论的观点,当处在人的意识活动中的P-O-X三角属前4种之一时,人的体验是平衡的;若属于后4种之一,则人的体验是不平衡的。所谓平衡状态就是:当主体发现自己与所喜欢的人对某一事物有共同的看法,或者是当主体发现自己与所讨厌的人对某一事物有相反的看法,此时主体的心理体验是平衡的,没有冲突感。而不平衡状态就是:当主体意识到自己与所厌恶的人对某一事件有同一看法,或是当主体发现自己与所喜欢的人对某一事件有相反的看法,此时主体体验到心理上的不平衡。


        IP属地:湖南4楼2018-01-09 18:52
        回复
          研究评价
          平衡理论提出后,在社会心理学界引起广泛注意。有人利用间接测量的方法对它进行检验,并获得一些支持的证据。这种研究的典型方法是设计各种P-O-X三角情况,描述给被试,让被试想象自己是三角中的主体,在由实验者给出的已确定了各因素之间关系的 P-O-X三角情况中判断自己的情感体验的方向和强度。这些研究获得的证据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平衡理论的观点,即当人设想自己处在平衡状态的P-O-X 三角中时,其体验比较愉快,当他设想自己处在不平衡状态的P-O-X三角中时,其体验是不愉快的。


          IP属地:湖南5楼2018-01-09 18:52
          回复
            不足
            也有人提出平衡理论的不足。认为这个理论从定性的角度分析人的心理体验的平衡效果,只能告诉我们人当前的体验是什么方向,而不能了解他体验的强度有多大,若处在不平衡状态,他的不愉快的体验是强还是弱。此外,P-O-X三角不能为我们提供当人处在不平衡状态时,他究竟会选择哪一个关系作为他调整平衡状态的出发点。平衡理论分析了人与其他人或事发生关联时,内部心理体验变化的特点。由于人生存在复杂的社会现实中,其心理空间存在着形形色色的P-O-X三角,它们随着人当前的意识活动内容有的在此时此地变得清晰,有的变得模糊。那些在意识中变得清晰的P-O-X三角的平衡状态操纵着人当前的心理体验是愉快的还是痛苦的。这些体验随着P-O-X三角上各因素的性质有不同的定义。所以,不同三角的平衡状态对人的影响力也是有所不同的。


            IP属地:湖南6楼2018-01-09 18:52
            回复
              作用
              平衡理论的作用可以体现在不同的方面,它依赖于考察这个理论时所选择的角度。如果考察在P-O-X三角中, 人是如何根据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判断自己与他人关系的,便可将此理论看作是说明人际关系的理论。如果考察人如何作用于 P-O-X三角,将不平衡状态转变为平衡状态,这当中主要问题是理解人如何重新判断自己与他人或与事物之间的关联性及如何对其作出情感评价,这实质上是一个态度的改变或移动过程。从这个角度看,平衡理论是描述态度动态活动的理论。


              IP属地:湖南7楼2018-01-09 18:5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