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十年代沂蒙山区的冬天,总是那样的漫长和寒冷,天气时而北风呼啸,刺骨划面,嗖嗖作响;时而大雪纷飞,飘飘洒洒,覆盖村庄和田野;偶遇晴朗的日子,也是滴水成冰,阴冷难耐。银装素裹,冰天雪地几乎成了冬季的主色调。
每天天还没亮,大地灰朦朦的时候,村里庄外已经能够看得到慢悠悠或急促促晃动的人影了。即使天寒地冻的早晨,也难挡那些一惯吃苦耐劳,善于打发贫困生活的人们。庄东头的“大肚子”大爷、村中间的二黑叔、还有前庄的宁二爷,每天笼明时分就开始挎着粪箕在庄前村后、南河北堤不停地转悠。
村里勤快贤惠,过日子好胜的媳妇姑娘们,也早早起床悄悄来到村外沟渠、路沿树行抢占地盘,抱着自制的土扫帚,十分卖力地把枯草落叶扫成一堆堆,背回家里烧火、喂羊,就连余下的碎东西也舍不得丢掉,拉回家里铺垫猪羊圈或填到垃圾坑里积造肥料。
天慢慢地发亮,村上男劳力们陆续挑着担子走向村中井台,不一会,提水橛杆的吱吜声,铁桶瓦罐碰撞的叮铛声此起彼伏。女人们也忙着添水抱柴,生火做饭,顿时,缕缕炊烟慢慢从家家锅屋上面升起,户户吹火的风箱声由少到多,由小到大,渐渐响成一片。这时冬季的村庄美妙极了,若远远望去很象一幅厚重古朴的风景画卷,近处听来好似一首节奏悠扬的交响乐曲。
吃早饭了,不管天气多冷,村民们都有不愿坐在家里桌上吃早饭的习惯,相邻住着的人家大人小孩端着饭碗,来到门口大路边,蹲在地上边吃边聊,饭菜十分的简便单调,几乎青一色的红芋糊涂配伴淹制咸菜,但人人却吃得有滋有味,聊得有说有笑。
正午的乡村,显得浮躁和不安,圈里睡了一上午的猪醒来,饥饿待食,乱窜乱跳,嚎叫声刺耳,让人心烦。大多数家庭人们为了安静,情愿自己饿着,也先要把这**宝贝安顿好。家家户户都喂猪,猪圈一律建在大门口。
那时喂猪是农户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同时又有积肥种地,过年宰杀解馋想法。猪圈盖在门口,显得这家主人的勤劳和日子过的富足殷实。不一会儿,各家大人开始叫喊自家孩子吃饭,一声连着一声,一片连着一片,叫累了就骂,直到应声为止。因为此时是那些毛头小子玩的正疯,打扑克、搓麻将的牌迷兴趣正浓的时候,觉不着饥饿不愿回家。
下午的乡村,清冷无为,上午晒太阳取暖、闲扯骂大秽的人腻了烦了,草草吃过午饭钻进被窝蒙头呼呼大睡起来,有的一睡不起,白天连着黑夜,既省事又省粮。
爷爷和几个为生产队看场护院喂养牲口的人是全天最忙的时候,爷爷来到场屋后,常常先把外面晒太阳的牲口一个个牵到屋里拴好,拌草添料喂上,再把牛铺一个个垫好,最后去半里路远的井台挑水,来回十几趟把两大缸灌满,一切收拾妥当,爷爷才能停下来蹲在地上抽烟喘息,这时天就漆黑了。
还有几个忙碌热闹的地方,大队诊所里上面派来的何老先生仔细询问每个病人的情况,耐心地解释劝导,并热情地向他们推荐一些既有效又省钱的偏方、土方,感动得病人连连称谢。赤脚医生维华叔、素娟奶奶为村里几个患腰腿病、气管炎等长远病人打针、抓药、拔罐,忙得一会不得释闲。
天上黑影了,家家开始烧汤。二**准备的晚饭总是稀饭、花生熬菜、面条、疙瘩老四样。二**老说:晚上少吃点,喝稀点,吃软点的,夜里睡得安稳。其实还有一点二**不愿说,那就是节省点口粮贴补年后青黄不接的时候,二狗们嘴上不争辩,时常半夜醒来却饥肠咕噜地叫。
乡村冬天的夜晚,格外的寒冷黑暗,家家大都收拾好早早地关门合户,各家想各家的心事,各人做着各人的梦想。大人们披衣坐在床上盘算着过年怎么操办,春天如何打发,明年还有哪些要紧事需要安排。
二狗爹是村里支书,白天在乡里村上忙活,晚上也得不到清闲,总有一些大小队干部村民,习惯利用晚上到家里反映情况,商量事情。什么邻里纠纷,夫妻生气,兄弟干仗,计划生育,贫困救济,五花八门都要找二狗爹处理。
二狗爹从来是不急不躁,不烦不恼,陪着他们吸烟喝茶说话,疏导思想,拿出解决问题的意思,常常到三更半夜,为此常常遭到二**的唠叨和埋怨。
二狗和哥哥晚上最喜欢到生产队场院牛屋睡觉,避免家里的各种嘈杂和纷乱的烦扰,干一些自己愿做的事。周边村庄里有演戏、放电影、唱大鼓、说书的一般都少不了俺们兄弟俩,不管路程远近,刮风下雨,雪深地滑,保证准时到场。在生产队场院牛屋里二狗们边烤火,边听几个长辈老人讲故事。
他们虽然大都不识字,也没专门学过口艺,凭着丰富的阅历和经验,人人心里埋藏讲不完的故事,一讲就是几小时,二狗们佩服极了。二大爷最拿手的是《张飞打洋桥》、《孙二娘开店》,三爷爷最得意的是《秦琼打擂》、《赵匡胤下河东》。讲的兴致勃勃,听的入神入迷,直到火堆里的棉柴豆秸燃尽才肯散场休息。
一个冬天就这样过去了,一年又一年的冬天也都这样过去了。
每天天还没亮,大地灰朦朦的时候,村里庄外已经能够看得到慢悠悠或急促促晃动的人影了。即使天寒地冻的早晨,也难挡那些一惯吃苦耐劳,善于打发贫困生活的人们。庄东头的“大肚子”大爷、村中间的二黑叔、还有前庄的宁二爷,每天笼明时分就开始挎着粪箕在庄前村后、南河北堤不停地转悠。
村里勤快贤惠,过日子好胜的媳妇姑娘们,也早早起床悄悄来到村外沟渠、路沿树行抢占地盘,抱着自制的土扫帚,十分卖力地把枯草落叶扫成一堆堆,背回家里烧火、喂羊,就连余下的碎东西也舍不得丢掉,拉回家里铺垫猪羊圈或填到垃圾坑里积造肥料。
天慢慢地发亮,村上男劳力们陆续挑着担子走向村中井台,不一会,提水橛杆的吱吜声,铁桶瓦罐碰撞的叮铛声此起彼伏。女人们也忙着添水抱柴,生火做饭,顿时,缕缕炊烟慢慢从家家锅屋上面升起,户户吹火的风箱声由少到多,由小到大,渐渐响成一片。这时冬季的村庄美妙极了,若远远望去很象一幅厚重古朴的风景画卷,近处听来好似一首节奏悠扬的交响乐曲。
吃早饭了,不管天气多冷,村民们都有不愿坐在家里桌上吃早饭的习惯,相邻住着的人家大人小孩端着饭碗,来到门口大路边,蹲在地上边吃边聊,饭菜十分的简便单调,几乎青一色的红芋糊涂配伴淹制咸菜,但人人却吃得有滋有味,聊得有说有笑。
正午的乡村,显得浮躁和不安,圈里睡了一上午的猪醒来,饥饿待食,乱窜乱跳,嚎叫声刺耳,让人心烦。大多数家庭人们为了安静,情愿自己饿着,也先要把这**宝贝安顿好。家家户户都喂猪,猪圈一律建在大门口。
那时喂猪是农户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同时又有积肥种地,过年宰杀解馋想法。猪圈盖在门口,显得这家主人的勤劳和日子过的富足殷实。不一会儿,各家大人开始叫喊自家孩子吃饭,一声连着一声,一片连着一片,叫累了就骂,直到应声为止。因为此时是那些毛头小子玩的正疯,打扑克、搓麻将的牌迷兴趣正浓的时候,觉不着饥饿不愿回家。
下午的乡村,清冷无为,上午晒太阳取暖、闲扯骂大秽的人腻了烦了,草草吃过午饭钻进被窝蒙头呼呼大睡起来,有的一睡不起,白天连着黑夜,既省事又省粮。
爷爷和几个为生产队看场护院喂养牲口的人是全天最忙的时候,爷爷来到场屋后,常常先把外面晒太阳的牲口一个个牵到屋里拴好,拌草添料喂上,再把牛铺一个个垫好,最后去半里路远的井台挑水,来回十几趟把两大缸灌满,一切收拾妥当,爷爷才能停下来蹲在地上抽烟喘息,这时天就漆黑了。
还有几个忙碌热闹的地方,大队诊所里上面派来的何老先生仔细询问每个病人的情况,耐心地解释劝导,并热情地向他们推荐一些既有效又省钱的偏方、土方,感动得病人连连称谢。赤脚医生维华叔、素娟奶奶为村里几个患腰腿病、气管炎等长远病人打针、抓药、拔罐,忙得一会不得释闲。
天上黑影了,家家开始烧汤。二**准备的晚饭总是稀饭、花生熬菜、面条、疙瘩老四样。二**老说:晚上少吃点,喝稀点,吃软点的,夜里睡得安稳。其实还有一点二**不愿说,那就是节省点口粮贴补年后青黄不接的时候,二狗们嘴上不争辩,时常半夜醒来却饥肠咕噜地叫。
乡村冬天的夜晚,格外的寒冷黑暗,家家大都收拾好早早地关门合户,各家想各家的心事,各人做着各人的梦想。大人们披衣坐在床上盘算着过年怎么操办,春天如何打发,明年还有哪些要紧事需要安排。
二狗爹是村里支书,白天在乡里村上忙活,晚上也得不到清闲,总有一些大小队干部村民,习惯利用晚上到家里反映情况,商量事情。什么邻里纠纷,夫妻生气,兄弟干仗,计划生育,贫困救济,五花八门都要找二狗爹处理。
二狗爹从来是不急不躁,不烦不恼,陪着他们吸烟喝茶说话,疏导思想,拿出解决问题的意思,常常到三更半夜,为此常常遭到二**的唠叨和埋怨。
二狗和哥哥晚上最喜欢到生产队场院牛屋睡觉,避免家里的各种嘈杂和纷乱的烦扰,干一些自己愿做的事。周边村庄里有演戏、放电影、唱大鼓、说书的一般都少不了俺们兄弟俩,不管路程远近,刮风下雨,雪深地滑,保证准时到场。在生产队场院牛屋里二狗们边烤火,边听几个长辈老人讲故事。
他们虽然大都不识字,也没专门学过口艺,凭着丰富的阅历和经验,人人心里埋藏讲不完的故事,一讲就是几小时,二狗们佩服极了。二大爷最拿手的是《张飞打洋桥》、《孙二娘开店》,三爷爷最得意的是《秦琼打擂》、《赵匡胤下河东》。讲的兴致勃勃,听的入神入迷,直到火堆里的棉柴豆秸燃尽才肯散场休息。
一个冬天就这样过去了,一年又一年的冬天也都这样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