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家吧 关注:772贴子:5,046
  • 4回复贴,共1

浅谈杂家的治国思想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杂家产生于战国晚期,以秦国丞相吕不韦召集门下食客编成《吕氏春秋》一书为标志,由于当时秦国统一六国势在必得,因此《吕氏春秋》这部著作不仅是对诸子百家精华思想的一次总结融通,更是成为秦君在一匡天下、建立秦朝之后为政治国的智囊宝库。然而,由于秦朝选择了以李斯为代表的法家思想作为治国主导,杂家的主张便没有得到实践。到了汉代,淮南王刘安召集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编写《淮南子》,吸收众家,集为大成,阐释自己的治国思想,因与汉武帝的政策方针相左而未能付诸实施。时至唐代,魏征继承了杂家思想的精要,将当时有益于治理国政的思想加以吸纳(包括东汉土生土长的道教和魏晋时期南北朝兴盛一时的佛教等等),融入大唐的国政治理之中,将杂家思想付诸实践,于是出现贞观之治,使得大唐雄风,盛极世界。


1楼2018-01-16 10:38回复
    杂家之学,是博采诸子的会通之学,是吸纳众流的取优之学,是一以贯之的通鉴之学,是与时俱进的收蓄之学。它以通贯王治为思想主线,不仅穷究天地变化的规律,而且还阐明祸福存亡的道理,因而具有相当重要的学术价值。在汉斯出版社《社会科学前沿》我们认为探讨杂家的学术价值,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认识和把握:


    2楼2018-01-16 10:39
    回复
      第一,全面认识杂家“去粗取精、优中取优”的学术思想。张琦翔先生总结说:“(杂家)在学术上居相当主要地位,其对学术有两种贡献:一、融贯诸家学术,二、批评诸家学术大体平允。”这是客观而正确的见解,因为杂家的“杂”并非简单的杂糅,而是融会贯通,这个“通”是建立在深刻把握诸子百家思想精髓的基础之上,《吕氏春秋·不二》篇曾精辟地指出“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 尹贵清,子列子贵虚,陈骈贵齐,阳生贵己,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兒良贵后。此是十人者,皆天下之豪士也。”用一个字囊括各家精要,更是说明了杂家对诸子各家的理解之深,深入骨髓。在构建自身的思想体系的时候,杂家能够很好的去粗取精、优中取优,对儒家的优秀伦理道德进行吸收借鉴,但是摒弃其迂腐而繁缛的礼节;对墨家尚贤的政治思想加以选用,但对其非攻、反战的主张进行批判;对法家的以法治国加以吸收,但极力抵制严刑酷法,强调赏罚得宜;对道家“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思想加以汲取,但否定纯任自然的主张等等,正是由于杂家在优中取优,所以其思想体系表现得更为通透,学术价值斐然。


      3楼2018-01-16 10:39
      回复
        第二,开阔视野,放下门户之见。魏征曾回答唐太宗的“明君暗君之问”时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因此有“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这一成语。诚然,诸子百家的思想各有千秋,也各有优劣利弊,如果抱守一家,无疑犯了“偏听则暗”的错误,因此需要后代统治者开阔视野,放下各家各派的门户之见,凡有裨益于保境安民、兴邦强国的思想,均加以有机吸纳、科学运用,使之最大限度地发挥功用。纵观历代学术史,最大的门户之争便是“汉宋之争”,汉学家专事词章考据、名物训诂,宋学家潜心义理的阐发、心性的探讨,两者相互指责,彼此诟病。其实,汉宋之学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二者如能向杂家那样不拘泥于门庭之见,互为补充,其收效必定甚广,清代涌现的“乾嘉新义理学”便是一种可喜的尝试。由此看来,只有学者们真正打破门户之见,摒除陋儒之弊,开阔视野,取长补短,学术界的新气象才能早日形成。


        4楼2018-01-16 10:40
        回复
          有进步,鼓励一下!
          不过杂家可不是简单的大拼盘。


          IP属地:河北5楼2018-02-05 23:5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