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蝎在流泪吧 关注:503贴子:68,077
  • 10回复贴,共1

【净明山人】《普照禅师修心诀》直讲(贴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高丽国普照禅师修心诀》高丽国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朝鲜一带。普照禅师学禅宗有所悟证,那么,后来为了接引后人,就留下了《修心诀》,即修心的窍诀,这个就是禅宗下手功夫的地方。但它不是文字,如果以文字来看它,会有执着。...
【三界热恼犹如火宅。其忍淹留甘受长苦。欲免轮回莫若求佛。】
这一段大家知道,一个人亲身感受到在人世间的这种痛苦烦恼,好像火宅一样,不忍心留在世上,想出离、想解脱。那么,不如求佛,这就奠定了宗教的基础。大家有没有问题?很多人的发心都是来自于这里,看到人生的痛苦烦恼,要出离这个痛苦烦恼。因为病、因为家庭、因为工作、因为人际关系,很多很多因素促使他去学佛,那么莫若求佛。有了佛,就有了寺庙、就有了佛的弟子、有佛的经典、宗派,一切一切宗教形式就这样成立起来了。
【若欲求佛佛即是心。心何远觅不离身中。色身是假有生有灭。真心如空不断不变。故云。百骸溃散归火归风。一物长灵盖天盖地。】
这一段就又进一步了,又超宗教了。一般人以宗教来建立,但是如果进一步讲,进一步追求人生的真相,进一步追求道来讲,你求佛、在宗教上建立,其实佛就是心。
心在哪里?不用在外面去找,不离身中,就在我们身体之中,那个知觉之性。
“色身是假有生有灭,真心如空不断不变”,那么,这里就是一个分界线,凡是有生有灭的东西都是假的,真心如空,他是不变不断,他没有断也没有变,他无始以来就是这样的,那么这个地方就是我们的本体,真心实相,佛教里面很多名词都讲这个。
“故云。百骸溃散归火归风”,身体死了以后,烧成了灰,什么都没有了,归火大、归风大。
但是“一物长灵”,这个灵知的本性“盖天盖地”,永远存在。这就是说,通过对外的信仰,然后反过来信仰自己,自己的灵性、自己的佛,这个心就是佛,不在外面,这个就是超宗教的境界,这个就是找到源头的境界、找到自己的本来面目的一种境界,那么这样一种反思、这样一种领悟,人的信仰、人的对世界的看法、对宗教的看法彻底地改变了,他不会被那些外相的存在所影响,他也不会被身体的状态所影响,他知道有一个东西是真实存在的,他不生不灭永远长存,这个就是我要找的地方,我要修的地方,修什么?就修他。为什么要修他呢?他本来就有。因为他上面有肮脏的东西、有染污的东西,我要把它去掉、恢复过来就是修。这个就是从这个世界一种欲望建立,然后去寻求这个道,这是一个人生的根本转变,而且也是真实的这种信仰和真实智慧的彻底的一种形成。如果没有这么一转的话,那么修行上的人都是向外追求、向外信仰、建立宗教、建立那种仪轨、建立形式,他整天都忙着这些事上,他找不到自己的灵性、找不到家。
【嗟夫今之人迷来久矣。不识自心是真佛。不识自性是真法。欲求法而远推诸圣。欲求佛而不观己心。】
“嗟夫”,感叹,现在人迷了已经很久了。他不知道、不认识自己的心就是真佛,不认识自己的这个本性就是真法。什么叫真法?一切的缘起、一切的规律、一切的因果的存在、一切的智慧,这都是自性当中本有的,是自性当中显现的作用,就是规律,就是真法。
那么“欲求法而远推诸圣”,他不知道自性是真法,那么他求法向圣人“远推诸圣”,他说只有圣人才有,只有向圣人求才能得到,“远推诸圣”。
“欲求佛而不观己心”,想求佛,但是没有观自己的心,那么他找到的佛是假的佛、是形象的佛、是给世俗人的装装样子的佛,给世俗人培福啊,给你建立信仰的一个佛像。
【若言心外有佛性外有法,坚执此情欲求佛道者。纵经尘劫烧身炼臂。敲骨出髓刺血写经。长坐不卧一食卯斋。乃至转读一大藏教修种种苦行。如蒸沙作饭只益自劳尔。】
如果是心外有佛、心外有法的活,把这个执着放在心上,情执很重的话,那么这样的人要求佛道,他虽然经过很长的时间、种种的苦行、打坐,或者一天只吃一顿饭,或者专读于大藏教,修种种苦行,等于是“蒸沙作饭只益自劳”,他不可能成佛。因为他建立在虚假上、建立在妄情上、执着上。
0.0.


IP属地:黑龙江1楼2018-01-22 10:04回复
    【但识自心恒沙法门无量妙义不求而得。故世尊云。普观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又云。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是知离此心外无佛可成。过去诸如来只是明心底人。现在诸贤圣亦是修心底人。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愿诸修道之人切莫外求。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这一段就指出非常关键的,只要你认识自心,那么,恒沙的法门、无量的妙义,不用求,自然得到。我们的人这个佛性的本体,本来具有一切、本来具有一切的法门、本来具有无量的妙义、无量的功德,甚至山河大地、宇宙万法都是本性的作用,都是本性的显现。科学家、哲学家他也在追求人类的本体、人性的根本、万佛的源头,但是他找不到,他用科学的仪器、用思维。而佛教通过修行证到了这个佛性、证到了宇宙的本体而成道成佛,这个是千真万确的。那么,佛教在人世间最大的作用就在这个地方,就是要你回到这个宇宙的本体上,证到这个本体,发挥无量的作用、无量的功德妙用。所以说,法不从外来,自心本具。但是你虽然本具,没有佛菩萨、没有佛经、没有方法又引不出来。所以说,种种的境界、种种的道理就是引导的方便,把你的本性的功德引出来。所以宗教上有很多建立、很多说法、很多观想的境界就是引导的过程。
    “故世尊云。普观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每个众生都有佛的智慧德相。
    “又云。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当中,所以说离开这个心就没有佛,过去佛是明心的人,那么现在的贤圣是修心的人,那么“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也是这样。
    所以说“愿诸修道之人切莫外求”,这个他是总结性的说明,不要向外求,“心性无染本自圆成”,只要你的心性不染污的话,本来就是圆成,圆成就是圆满的成就。“但离妄缘即如如佛”,把妄缘离开了,就是如如的佛。
    【问若言佛性现在此身。既在身中不离凡夫。因何我今不见佛性。更为消释悉令开悟。】
    很多人就提出问题来:既然佛性在我身中,我现在本来应该是佛、应该是见佛性、应该成就,为什么我现在还是凡夫呢?为什么不见佛性呢?
    【答在汝身中汝自不见。汝于十二时中知饥知渴知寒知热。或嗔或喜。竟是何物。】
    这个就是参究了,就是指示了。如果你明白,就是;不明白,那你就是妄想分别,就找不到他。其实从明白人讲,都是。即古人讲:一真一切真,一是一切是。你现在就是佛性放光,但是因为你还有执着、还有妄想。佛性具有两重性,即具善也具恶,他的体是空的。但是如果你里面还有很多的恶,那么你就被恶所占;如果你里面还有善的执着,就被善所占。有一天,你善恶都不执着、都不停留的时候,最后回到本性中来了。当你在善恶的时候,本性不是善恶,本性具有善恶,又不是善恶。那么也可以讲,你现在尽管在善恶当中、在依报正报当中,也是本性放光,从这个理讲、从这个证悟来讲。但是凡夫不知道,他想的都是自己的事情、自己的烦恼、自己的执着,他被它染污了。所以说,修心就是要修去这个染污,使你回到非善非恶的境界、本来面目的境界。
    你要知道,十二时中知道饥饿、知道口渴的是什么?知道冷、知道热的是谁呀?禅宗就问你自己:谁知道啊?知道的是谁?
    【且色身是地水火风四缘所集。其质顽而无情。岂能见闻觉知。能见闻觉知者。必是汝佛性”】
    能够见闻觉知的,一定是你的佛性。
    【故临际云。四大不解说法听法。虚空不解说法听法。只汝目前历历孤明勿形段者。始解说法听法。】
    目前历历孤鸣、明明白白的、又没有形、又没有断的,他能够理解说法和听法,这个是谁呢?比如说,临济祖师在讲这个话的时候,大众在听,大众每个人就回光返照:听到法的声音的、能够理解法的这个是什么?这个就是你的佛性,那么就开悟了,只要这样一知道,就开悟了。所以说,有的悟性高的人,只要这句话就行了。但是他还有习气,有时候还动念头,那么他知道这个动念头就是佛性当中的染污和执着,把这个执着化掉,就是道,就是真正的佛法的现前。
    【所谓勿形断者。是诸佛之法印。亦是汝本来心也。则佛性现在汝身何假外求。】
    这段话就是指示了,肯定你,这个没有形断是什么?就是诸佛的法印、一实相印,也是汝的本来心。
    那么“则佛性现在汝身”,就在这当下,说小很小,就在身体里面,就在当下;说大,遍一切处,所以说“何假外求”。
    听到这里,如果能够肯定、能够明白,那么,在古人来讲也就是开悟的人,说容易起来,很容易。但是,你开悟了,如果你还有很多很多问题解不开,还有很多很多的障碍在心里面执着着,那么又不是开悟了。就是你开悟的不彻底,当时明白是开悟了,但是问题一来,又覆盖了,又不开悟了。这是智慧不够、悟的不彻。
    悟的彻,不是从这里来的,悟的彻从哪里来?在生活当中来,古人讲:“就体消停得力迟,逢缘荐取相应疾”。“就体消停”,你看到文字、在打坐当中明白:哦,这就是佛性,我知道了。这个得力很迟,力量不够。“逢缘荐取”,在最热闹的地方、最痛苦的地方、最烦恼的地方,这个时候也是佛性放光芒,本来就是具备、就是他。这个相应疾,你就自在了,就再也没有反复了,再也没有疑惑了,就得力了。
    所以说,什么叫真见地?不是文字道理的懂了,是在生活当中、实际当中使用,任何事情来了,你还是这样的见地。有的人平时都说自己懂了,但是一点事来了就不懂了,一个梦境来了心就慌了:什么事情来了,我怎么做这个梦啊?太可怕了。他的见地不知跑到哪里去了,这就不是真见地。所以说,真见地是非常广用的,甚至这个见地可以破魔、破一切障碍的。过去在历史上,有的祖师他就是借这个见地在,任何境界来都能化掉、都能没有障碍,这是不可思议的力量。真见地的人,你无论怎么讲法、怎么毁谤、怎么动摇你的心,都动不了。因为有这个真见地在,非常的殊胜。因为他没有什么值得担忧,他没有被境界所障碍,他没有什么放舍不了,他都很透彻,“一切境界都是我的本性的显现”,就这么一句话就了当了。我的本性是空而觉、觉而空,空而非空、觉而非觉,即觉即空、即空即觉,这是不可思议的当下,一切都是我的显现、觉性的显现。但是不能说有我、不能说有境界。所以说,当他面临任何境界出现的时候,都能这里回归,在这里起用,那么就叫真见地了。
    这里他不用讲道理,但是他可以对别人讲道理,在自己份上没有道理,自己知道,这个知道就是大智慧遍照,就是正遍知。中沙蒋扬仁波切他讲到后来,他说,什么叫正遍知?不是说什么事情发生都知道,不是说美国什么事、苏联什么事都知道,不是指这个。就是你的这个空灵的觉性,在你的当下都知道,了了分明、清清楚楚,对于目前的事情都知道,而且没有烦恼,非常清净,这个就是正遍知。不要把正遍知神话了,变得很神奇:哎,我这里讲话,仁波切是不是知道啊?哪个师父是不是都知道?不要这样想,这样想会迷信、会神话,不一定是这样。但是道力充足的时候,可以知道,但是这个知道是虚灵的知、空灵的知,是需要知的时候他自然知道,而不是有意去想要知道什么、我要看到什么,这样一起的话,就变外道了,变得外道性了。
    【汝若不信,】
    前面指示出来了,肯定了。如果你还不相信,那么
    【略举古圣入道因缘令汝除疑。汝须谛信。昔异见王问婆罗提尊者曰。何者是佛。尊者曰。见性是佛。】
    佛以见性为本,所以说见性是佛。
    【王曰。师见性否。尊者曰。我见佛性。王曰。性在何处。尊者曰。性在作用。】
    这句话很重要,其实佛性是见不到的,很多人一直要去见佛性,佛性是什么?没有面目。你见到佛性,就见到鬼了。佛性是空的,空也没有的。他是灵知的,灵知是无相的,你怎么见?就是自知、明白而已,意会神会而已。哦,就是这样,说话是他,走路是他,但是里面什么都没有,这才是见性。可是见性,知道了、明白了,没有烦恼很清净、空灵无住,他活泼泼的能用,能说话、能做事的这个清净的本能、本体的能,就是佛性,但是他没有相貌。所以说,性不可见。不可见在哪里见呢?就在作用处,说话的是他、走路的是他,但是他不着相。凡夫,说话是他,但是着相,着相又不是他了,他颠倒了、执着。但是见性的人,他说话做事都不着相、都没有分别、活泼泼的,就差这么一点。所以说,性在作用。
    【王曰。是何作用我今不见。尊者曰。今见作用王自不见。】
    我现在见作用啊,我说话在你的面前,都是他的作用,你自己见不到。因为你见到是相,没有见到性。
    【王曰。于我有否。尊者曰。王若作用无有不是。王若不用体亦难见。】
    你要是作用的话,没有什么不是佛性,都是佛性,如果你不知道用的话,体也难见,见不到。
    【王曰。若当用时几处出现。尊者曰。若出现时当有其八。王曰。其八出现当为我说。尊者曰。在胎曰身。****。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在舌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遍现俱该沙界,】
    如果遍现的话,就是恒沙世界、无量的世界。
    【收摄在一微尘,】
    收摄来讲,就是微尘,也就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无大无小的,佛性不可量、不可知。甚至可讲,在本性当中,佛也不知道,神通的人也测不到。所以说,你说见性不见性,从性体来讲,谁能知道?我也不知道,你也不知道。但是作用知道,你的作用有染污、有分别、有执着,就能被人识破了。你见性的人怎么还有这个在啊?禅宗的机锋就是考验这个,他一句话,或者骂你,或者说你什么,你一动心,他就知道了。你不行,你还有这个在,还落在这一边。过去有个公案,意思说,那个人在那里坐了几天了,那些是哪个祖师的弟子去考验他,他都不动。那个师父去了,拿了一个茶杯,到了一杯茶在前面说:昨天的,昨天的。扶着他的背,他就动了。什么是昨天的?哎,就动了。那么,像这样的境界,祖师去考验了,如果不用这个方法,还不知道他见性不见性。所以说,见性的这个境界谁都无法考验。考验只是他的作用,在作用当中也不一定说他有神通有什么,是看他动心不动心、着相不着相、染污不染污,要考验这个。这就形成了禅宗的所有的机锋,禅宗当时门庭适时机锋就是这么来的。
    【识者知是佛性。】
    这个识就是明白人,知道是佛性,
    【不识者唤作精魂,】
    如果不明白,他就说这是精魂、灵魂。就是这一点差别。
    【王闻心即开悟。】
    他就开悟了,他也有根基。所以说,开悟要快的话就很快,这么一句话,他就开悟了,他就知道:哦,佛性就在当下,就在作用处,只要不分别、不染污,就是他的放光,就是他。那么,就很省事。
    0.0.


    IP属地:黑龙江2楼2018-01-24 10:10
    回复
      【又僧问归宗和尚。如何是佛。宗云。我今向汝道恐汝不信。僧云。和尚诚言焉敢不信。师云。即汝是。】
      你就是佛,“即汝是”,你就是。这句话就非常重要,如果有力量的人,就能够承当起来。但是,只有那种很纯朴的人、很清净的人才能承当的起来。如果自己不纯朴,想法很多、烦恼很重,他承当不起这句话。因为这句话就意味着你就是佛,一个人能够在这个时候想:我现在就是佛,和佛没有区别。那是大丈夫、大力量的人,他承当,他有很高的悟性、有很大的力量,而且他没有那种分别心,没有高低的分别心,才能承当的起来。
      【僧云。如何保任。】
      他就明白了,怎么保任呢?
      【师云。一翳在眼空华乱坠。其僧言下有省。】
      就明白了。
      “一翳在眼”,眼睛里面有一点病、有一点异、有一点障碍在里面,就“空华乱坠”。这个眼表示智慧眼,你的心里面不要带一些观点、带一些问题、带一些执着,你的心要透明、无心、不带什么东西,那么这个天地万物都太平。心里面起个念头,外面就会出现一个事情,起心动念。心里面没有什么东西、没有障碍,那么世界就太平了。这就是修行,悟后的人的修行。
      悟后人的修行就是心不动,没有问题、没有障碍、没有执着,他时时刻刻就是空灵无住。所以说,他这里面就是不带着:我要修什么、我要得成就。如果他有一个东西在:我要修行、我要得定、我要成佛、我要神通。那么“空华乱坠”,事情就多了,天天有事情,天天有妄想、有境界、有什么,天天为修行忙忙碌碌,就颠倒了。这就是说,当他一旦体会到自己本来是佛的话,就没有事了,就是这样自然而行。
      【上来所举古圣入道因缘。明白简易,】
      这么明白,这么简易,
      【不妨省力,】
      其实古人就是这么简单和省力的。
      【因此公案若有信解处,】
      如果对前面那个公案有信解的地方,
      【即与古圣把手共行,】
      你就和古圣人把手共行,一路上到涅槃路上去了。
      【问汝言见性。若真见性即是圣人。应现神通变化与人有殊。何故今时修心之辈无有一人发现神通变化耶。】
      这个是很重大的问题了,很多人认为自己没有神通,没有像仁波切那么正遍知、那么加持力,觉得我这个不见性、我这个功夫不对,很多人就是因为这个生起退心,他认为成就一定有个东西出来。其实真正的,永嘉大师讲的:第一步的成就就是空了,身心世界化空,本性流露出来,就是成就,就是已经成就了。这个时候的成就,可能没有神通,可能没有什么特殊。但是,他有一个和一般人不同的地方,他没有烦恼,他很清净,他没有对事物的执着,他不怕生死了、也不求涅槃了。如果他有这个正见地的话,他就很安然自在,从此以后安然自在,他就是不会被境界和修行、任何问题所困。如果他还不明白,他说:我这个还不行,我要求成就,我要有光明,我要有神通,我才叫成就,我才叫修道上进步。那么他就退了,有这个观念一起,他就不见性、不开悟了。
      所以说,开悟的人他不求佛的,他不求成就的,他不求了生死,不求任何东西,他知道这个东西、这个当下。古人讲“这个”就是佛,只是力量不同而已,自然会形成的,自然会开发的,自然会成就的。而且成就是没有用外相来比量的,没有一个东西固定来比量,也没有一个人来给你做样子的。比如说,师父或某个人有神通、有什么力量、有什么境界,你跟他学,我也要达到这个境界才叫成就。那你就永远不成就了,就退步了,就障碍住了,被师父障碍住了。所以禅宗把师父拉下来,禅场上拉下来、打他。就是说,你这个师父,我也不建立,我也对你不执着。但是他内心,内心和他很相应,内心很恭敬,但是恭敬是很自然的,很尊重。“一句了然超百亿,粉身碎骨难为酬”,这种恩德太大了,他知道报恩。但是在相上、在作用处是平等的,他打他并不等于说对他不恭敬。意思说,从此以后,我连你这个老汉也不执着了,也不被你所障碍了。很多修道的人就是被这些障碍,被师父、被境界、被法门、被自己的成就感:我要成就、我要什么、我一直觉得自己不够、我没有开悟、我功夫不行、我还没有空、我还没有在一切处好像做到很得力的样子、还透不过去。老是有这些东西在,那好,你就不成就了。你没有这些问题,即使有时候有些不行,也不要放在心上,化掉,那么你的修行很快就相应了。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下面回答很重要。
      【答。汝不得轻发狂言,】
      你这句话讲出来会害了多少人那,不要“轻发狂言”,
      【不分邪正啊。】
      你要讲神通,外道都有,邪教都有,有些小神通。如果以这个来判断的话,就是
      【迷倒之人,】
      你是迷、迷惑的人、是颠倒的人,以这个来衡量这个修行人功夫怎么样、修得成就不成就,就是迷倒之人。
      【今时学道之人口谈真理。心生退屈返堕无分之失者皆汝所疑,】
      现代人修不成就,口里都在讲真理,心里其实退却:我不够、我不行、我坐都坐不住,我没有出现那些境界,那么我这生不会成就、我怎么怎么样。老是想这些问题,就是“心生退屈返堕无分之失”,觉得自己没有分了,我这辈子不成就了,没有信心了。那么都是“皆汝所疑”,就是这样的疑问带来的。害人非浅。
      【学道而不知先后。说理而不分本末者。是名邪见不名修学。非唯自误兼亦误他。其可不慎欤。】
      学道应该知道先后,先要得本,不愁末。神通是末,开悟见性是本,“说理而不分本末”,修道要先后,先证体以后起用。理要本也要末,佛性的理是本,缘起的理就是末,显现作用的理是末。那么,不明白本末先后的话,就叫“邪见不名修学”,不但是自误,还要误他。“其可不慎欤”,要慎重对这个问题。
      【夫入道多门。以要言之不出顿悟渐修两门耳。虽曰顿悟顿修是最上根机得入也。若推过去已是多生依悟而修渐熏而来。至于今生闻即发悟一时顿毕。以实而论是亦先悟后修之机也。】
      有的人顿悟顿修,即便是顿悟顿证的人也是多生渐修来的。悟是顿悟,修还要一步步修上来。但是悟后的修和悟前的修不一样,下面要提到。
      【顿渐两门是千圣轨辙,先悟后修因修乃证,所言神通变化依悟而修渐熏所现。非谓悟时即发现也。如经云。理即顿悟乘悟并消事非顿除因次第尽。】
      所以说,有的人开悟了,那么他和别人还是一样,和凡夫一样,但是他有一点不同:当那些事情来的时候,当那些过去痛苦障碍来的时候,他有个见地,他不动,他知道不可得。他就是这一点不一样,他不会被他迷惑,不会产生那些凡夫的心态:懊悔啊、不安啊,等等心态,他没有。他没有那种颠倒梦想,他很清爽明朗,对这些事不会放在心上,一下子就过去了,这就是悟人的作略,他的作用和别人不一样。那么,他老是这样子保护,这样用功,到后来,心光透发,神通妙用就会出来了,自然会出现,这个是时间到。
      【故圭峰深明先悟后修之义。曰识冰池而全水。借阳气以镕消。悟凡夫而即佛。资法力以熏修。冰消则水流润。方呈溉涤之功。妄尽则心虚通。应现通光之用。】
      这个就是有个过程,冰水的关系。
      【是如事上神通变化。非一日之能成。乃渐熏而发现也。】
      甚至有的人一辈子都没有开神通,但是临终的时候他成道了,都有。他开悟了几十年都没有发神通,但是他打成一片,内外透脱,别人也不认识他已经成就了,到临终的时候才示现神通,现一下,他就走了,这样的人都有。所以说,不能用这些来衡量他,要看他事情来了,他执着不执着、动心不动心,会不会烦恼。不会因为什么事来了,都会落在这个事上:风水不好了,身体病了,哎呀,为身体病不安,有些逆缘来了,老是想办法怎么办才好,心里面想不开。这些就不行了。任何事情来了,他都不动心,都不会执着,内心都保持那种清净本态、本来状态,都是自然的。这种人就是悟道人的功夫。
      【况事上神通。于达人分上犹为妖怪之事。亦是圣末边事。虽或现之不可要用。】
      这句话很重要,有的人对师父的相信仅仅是因为他有神通,或者有一些加持力。哎呀,这个师父不得了。那么他不认识师父的智慧、师父的道力,到底在哪里?他都没有,那么这种人他就是因为这些建立的信心、信仰,他就修不上去,到后来被这些所障碍,就障住了。认识师父,要认识师父的智慧,认识师父的这个心态、心的本质,要和他相应,这个加持念念相应,这种人才能修成功。所以说,不能用神通、用相来见师父,而且真正明白的人来讲,这些神通都是妖怪的事情。如果自己故意显露神通,这个人我们就不能亲近,就是妖怪了,就是外道、邪教。任何一个师父都是这样,不能故意显示什么,一故意显示,就是妖怪。而且他神通是自然相应,他不觉得是神通,别人认为他有神通,自然的、秘密加持、无形加持你、转变你,使你契入这个真实的地方,无形化解你的障碍物。比如,本来你出去:今天我遇到什么事。那么这师父的加持力,他也是无心的。那么你见到这个师父,得到师父的明体光的加持,到后来你的这个事情就没有了,没有这个灾难了,这个病也好了,家庭也太平了。这个都是无形的,师父也不觉得自己有什么功德功劳,这是真师父。如果,师父老是提起:哎呀,我的加持多大,你的障碍全靠我消除,本来你会怎么怎么样。那么这个师父就障碍了,他就不是道了,是妖怪了。所以说是“圣末边事”。“虽或现之不可要用”,虽然有时候自然显现,但是不要老是用他,不要执着用他。
      【今时迷痴辈。妄谓一念悟时即随现无量妙。用神通变化。若作是解所谓不知先后亦不分本末也。既不知先后本末欲求佛道。如将方木逗圆孔也。岂非大错。既不知方便故作悬崖之想。】
      既然不知道方便,他就作“悬崖之想”,就很难,就像人在悬崖上爬一样,我现在修行多难,神通都没有,境界怎么样,都没有,我要得成就啊,不可能。就退却了,
      【自生退屈断佛种性者不为不多矣。】
      这种断佛种性的人太多了。
      【既自未明,亦未信他。】
      自己也不明白,又不相信别人会开悟、别人会见性、会成道,
      【既有解悟处,】
      开始的时候也有解悟处、也明白,但是,
      【见无神通者,】
      见到师父也好、见到自己也好,没有神通。这个“者”一般指别人,见到师父、或者见到开悟的人:你看看,他开悟了,他都没有神通。
      【乃生轻慢,】
      对他产生轻慢,那么,
      【欺贤诳圣良,】
      这就是欺负贤人,狂骗、狂枉圣人,这种罪过就很大。你要知道一旦这个人开悟了,他这个心和佛是一致的、一体的,这个人要受众生的尊敬,众生要礼拜顶礼,他就是万两黄金都消得,他这个不动体当中他没有分别,你拜我和不拜我,他不动的,他这个里面有无量的功德具备的,但是对这种人要是轻视毁谤,那可罪过就很大了,非常大。所以说听到某个人开悟了,千万也不要随便讲:他这个人开悟了,他还有习气,他神通都没有。这句话一讲,罪过就大了。所以不能轻易讲。也不能说这个时代没有人开悟、没有人成道,这句话也不能讲,这个讲,罪过也很大。不可能没有,很多很多人会有成就,只是成就的人,你就找不到了,他也不以为是成就。真开悟的人他就不表现自己了,真正开悟的人,你也看不到。除非你开悟了,才能知道他是开悟的明白人,不然的话,你找不到的。所以说“良可悲哉”,这种人的确是可悲的。
      0.0.


      IP属地:黑龙江3楼2018-01-25 10:11
      回复
        【问汝言顿悟渐修两门千圣轨辙也。悟既顿悟何假渐修。修若渐修何言顿悟。顿渐二义更为宣说令绝余疑。】
        你再讲讲顿渐的两种意义。
        【答顿悟者。凡夫迷时四大为身妄想为心。不知自性是真法身。不知自己灵知是真佛也。】
        因为不知道,所以
        【心外觅佛,】
        在心外找佛,
        【波波浪走,】
        整天忙忙碌碌,要在外面做功课、找师父、听法,都在外面。
        【忽被善知识指尔入路,】
        善知识突然有一天指导你一个路入,入道的门,给你指点了。
        【一念回光,】
        哦,这个就是,
        【见自本性。而此性地,】
        见到以后,这个性地,下面的话就很重要了,这个性地怎么样呢?
        【元无烦恼,】
        自己就知道了:我原来就没有烦恼啊。
        【无漏智性,】
        我这个智性本来无漏,就是说,“无漏智性”就是没有分别的智慧、根本智。
        【本自具足,】
        本来就有的,不是修来的,也不是师父那里得来的,
        【即与诸佛分毫不殊,】
        就知道了,和佛没有差别、和佛同一个体性、同一个鼻孔出气,
        【故云顿悟也。】
        这就叫顿悟。
        【渐修者。顿悟本性与佛无殊。无始习气难卒顿除。】
        但是还有无始习气在,
        【故依悟而修,】
        依悟而修,修什么?就是在本性当中化解痕迹、化解习气、化解有落处的地方、化解不活的地方,要化掉。
        【渐熏功成长养圣胎,】
        这叫长养圣胎。古人讲:开悟以后五年、十年、二十年,水边林下长养圣胎。现在可能水边林下不一定有,但是现在的商品房就是“水边林下”,因为别人不关你的事,关在房间里面就是“水边林下”一样,在那里长养圣胎,外面的事不关心了,自己在心底里面用功觉照,这样要五年、十年、二十年,慢慢地养道,就成圣人了,就成就了。但是成圣人,因为你没有求成就、求成圣人,那么才能成就。如果你在五年、十年里面,一直求:我要成圣人、我要得道、我要什么…。就不会成就,就退转了,不见性了。这是关键的地方。所以说,开悟门的修行和净土门不一样,净土门一定要求,求生西方。开悟的人一定要无求才能成就,心里面不能落一点东西,古人讲,一丝不挂、一尘不染、一法不立。这是悟后人的功夫,不一样的。所谓
        【长养圣胎,久久成圣,】
        久久成圣就是无量妙用自然起来,
        【故云渐修也。比如孩子初生之日诸根具足与他无异。然其力未充。】
        有人问文殊菩萨,为什么开悟的人生死还没有了?还有这个生死在?“其力未充”,力量不够。
        【颇经岁月方始成人。】
        慢慢的成人,力量就大了。但是有了孩子,这个身体不怕他不成长,只要不淹泽,能够继续长下去,他就能成人。
        【问作何方便一念回机便悟自性。】
        这就是讲方便的问题了,作怎样的方便,才能一念回机、便悟自性呢?这个就是开悟人当下,就是没有开悟之前要想开悟,当下怎么才能开悟、怎么才能悟到自性的问题。
        【答只汝自心更作什么方便。】
        这叫直指。这个祖师、师父有力量、有大智慧。遇到这个弟子比较清净、比较有根基,那他就不用方便了,他说:你就是佛,你现在听我话的这个是什么?能够听得清楚的,你看看,是什么?这个时候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就是,好了,就开悟了,就见性了。所以,作什么方便,
        【若作方便更求解会。】
        这个就是现代人的病了。咳,还是不安心,还是不肯定,还要看这本经、那本经,还要这本书、那本书。“更求解会”,要去解、要去会。“解”就是理解,再去外面去理解、去对比一下:是不是呀?再去会:这个是不是?这个境界对不对?更求解会。
        【比如有人不见自眼。】
        自己的眼睛看不到。
        【以谓无眼更欲求见,】
        还要去看眼睛,这个比喻和本性是一样的。
        【既是自眼如何更见。】
        即使是你自己的眼睛,你怎么再去见,能见得到么?
        【若知不失即为见眼,】
        知道我的本性不迷失,就是见本性。知道自己的眼睛就在自己的脸面上,没有失去,就是见眼睛了。眼睛自己看得见么?看不见的。本性自己看得见么?看不见,知道就是了。知道我这个说话做事就是本性,就是了。所以说
        【更无求见心何更求会,若欲求会便会不得。】
        你本来就是,那么你不要去求会。你要想去求会,便会不得了,就是第二念了,落在第二念上了、第二门头去了,去解悟去了,去对比去了。
        【但知不会是即见性,】
        “但知”,只要你这个知、当下的这个灵知,不要再去会,不要作道理会,不要作境界会,“但知”而已,只要这唯一的知,而不作会想,就是见性,“是即见性”。这句话要去体会的。
        0.0.


        IP属地:黑龙江4楼2018-01-26 09:44
        回复
          【问据吾分上何者是空寂灵知之心耶。】
          这个问得很好。在我的分上什么是空寂灵知之心呢?有的人回去找:是不是我的心很空、我感到空?是不是我的心很灵、一直在那么灵光当中?是不是就这个东西呢?那么,这样一想就错了。那么,他下面答得很好。
          【答汝今问我者,】
          你现在问我的
          【是汝空寂虚知之心。】
          就是空寂灵知之心。你现在问的,这个当下、这个时候,非空非有、不建立能所、不产生执着、能够回答、能够说话的、能够问的,这是什么?就是空寂灵知之心。
          【何不返照犹为外觅,】
          你为什么不返照、又在外面找呢?
          【我今据汝分上直指本心令汝便悟,】
          我现在给你指点、让你悟。
          【汝须净心听我言说,】
          你听的时候一定要清净心,你不要夹杂什么观念、什么执着来听,清净心来听,你就能够悟到了。
          【从朝至暮十二时中。或见或闻或笑或语或嗔或喜或是或非。种种施为运转。且道毕竟是谁,】
          且道毕竟是什么?
          【能伊么运转施为耶,】
          是什么东西在运转、思维?
          【若言色身运转。何故有人一念命终都未坏烂。即眼不自见。耳不能闻。鼻不辨香。舌不谈论。身不动摇。手不执捉。足不运奔耶。是知能见闻动作必是汝本心不是汝色身也,】
          这是指出来心的问题。
          【况此色身四大性空。如镜中像亦如水月。岂能了了常知明明不昧感而遂通恒沙妙用也,】
          这就是指出这个能够了了常知、明明不昧的、感而遂通的、能够有恒沙妙用的,这个“恒沙”大家不要想的太多,现在吃饭、穿衣就是恒沙,一天到晚做了很多事、起种种念就是恒沙数,都是妙用,这个就是你的本心的作用。
          【故云。神通并妙用,】
          神通和妙用是什么?
          【运水及搬柴,】
          现在我们讲,就是做饭、洗衣服,这些就是神通和妙用。
          【且入理多端。指汝一门令汝还源,】
          就是指示了。
          【汝还闻鸦鸣鹊噪之声么,】
          乌鸦的叫声、喜鹊的叫声,你听得见么?
          【曰闻,】
          我听得到。
          【曰汝返闻汝闻性还有许多声么,】
          这个就是功夫上的进一步了,你一回过来闻一闻,你能闻的心有很多的声音么?能闻的心有乌鸦的声音、有喜鹊的声音么?他说
          【到这里一切声一切分别俱不可得,】
          这句话的回答非常的重要,到了我的闻性里面,我的这个听的闻性,到这里一切分别、一切声音都没有、都不可得。这个“不可得”就是一种悟性,也是一种功夫。
          【奇哉奇哉,】
          他回答,他说了。
          【此是观音入理之门,】
          观音圆通就是从这里开始进入的。那么
          【我更问尔。尔道到这里一切声一切分别总不可得。既不可得当伊么时莫是虚空么,】
          到这里是不是虚空呢?
          【曰元来不空,】
          到这里不空。
          【明明不昧。曰作么生是不空之体。曰亦无相貌,】
          这里面没有相貌,
          【言之不可及,】
          我说不到这个地方、说不出来。这个说不出来的、没有相貌的,那么他就说
          【此是诸佛诸祖寿命,】
          诸佛诸祖的寿命就在这个当下,明明白白的、又没有相貌、又无法说的、自己又知道的那个东西,就是诸佛诸祖的寿命。 “更莫疑也”,不要再怀疑了。
          【既无相貌还有大小么,】
          他问他:有大小么?他说没有大小。
          【既无大小还有边际么,】
          在哪里找个边、找一个畔,没有。
          【无边际故无内外,】
          没有边际,有内外么?没有内,也没有外,就是听到,就是明白。
          【无内外故无远近,】
          没有远,也没有近。
          【无远近故无彼此,】
          也没有此,也没有彼,就当下明白。
          【无彼此则无往来,】
          这个本性没有来,也没有去。没有来去,没有往来。
          【无往来则无生死,】
          没有往来,还有生死么?这个当下的、我们的空明的本性没有生死。没有往来就没有生死,不生死的是他,身体世界有生灭变化,但是这个明明白白的本性没有生死。
          【无生死则无古今,】
          既无生死就没有古、也没有今。古代、现代,没有。
          【无古今则无迷悟,】
          没有古、也没有今,就没有迷和悟,在这里面就没有什么迷和悟了。什么叫迷?什么叫悟?找不到了。
          【无迷悟则无凡圣,】
          既然没有迷和悟,还有凡夫和圣人么?什么叫凡夫?什么叫圣人?都是他的显现。你没有迷悟了,就没有凡圣。
          【无凡圣则无染净,】
          没有凡夫、没有圣人,哪里还有染、还有清净呢?在这个上面你说染,也染不上来,你说什么是清净?他又没有相貌。没有染净。
          【无染净则无是非,】
          你心里面这个明体,这就是明体,没有染净,那么还有是非么?在这里面什么叫是?什么叫非?都无法建立。
          【无是非则一切名言俱不可得,】
          既然没有是非,一切的话就找不到了,没有什么好说的,说什么呢?说来说去的都是虚幻的,都是假相。在这个上面没有话可以说。禅宗所以到这里说:不立文字。没有语言,说不到他。你说他是怎么样的?说不出来。无法说,俱不可得。
          【既总无如是,】
          那么,既然你已经明白了,都没有这些:大小、边际,比如说,凡圣、迷悟、染净、生死等等,这都没有。
          【一切根境,】
          “根”就是六根,“境”就是境界。
          【一切妄念乃至种种相貌种种名言,】
          “名言”就是我们现在讲概念,佛、众生等等。
          【俱不可得,】
          到这里都不可得,俱不可得了,你还有什么妄想么?还有什么执着么?还有什么生死么?还有什么修么?就是这个当下,要时时护念他,时时在这个当下当中显现他、明朗他、作用于他,时时是这样。
          【此岂非本来空寂本来无物也,】
          在这里、在这个时候,难道不是本来空寂么?这个就是本来空寂。什么都没有,又听到声音。“本来无物”。本来没有东西,什么东西都没有。
          【然诸法皆空之处,】
          但是在诸法都空的时候、什么都没有的时候,
          【灵知不昧,】
          明明白白、听的清清楚楚,这个就是
          【不同无情,】
          不象同无情的这个空,无知。
          【性自神解,】
          这个本性上自然有一种智慧,“神解”,很明白。这个明白就是神解,就是叫智慧。明白用在茶上,就是智慧照在茶上,就会用。用在念佛上、用在烧菜上、用在说话上都会用,都是他在用。这就是“性自神解”。他本来就会流露智慧,不假思维、不用文字概念,自己会说、自己会用,就是“神解”,智慧从这里流露。
          【此是汝空寂虚知清净心体,】
          普照禅师印证说,你到了这里了,明白了,这个就是你的空寂的灵知本性,是你清净的心体。清净的心体这个地方没有名字、没有概念可以说,诸佛菩萨就是这里安身立命,从这里成就的。
          【而此清净空寂之心,】
          而这个清净的、空寂的心
          【是三世诸佛胜净明心,】
          就是三世,过去、现在、未来诸佛非常殊胜的、清净的、圆明的心,或者说叫光明的心。就是这个心
          【亦是众生本源觉性,】
          也就是我们众生的本源的觉性,这就是觉性。我们前一次讲过的,龙钦巴祖师讲的“觉性光明”,就是指他。现在明白了,开发出来了,是刚刚开始,叫始觉,始觉光明出来了。
          【悟此而守之者,】
          悟到这一个是真实的、而能够守得住的、保护得住的人。
          【坐一如而不动解脱,】
          坐在这个一如,“一如”就是空寂灵知上,你只要是坐在这个上面,安住不动,“坐”就是安住不动,就能够不动解脱,不动身心而得解脱,“不动”就是不要离开本位,不要离开这个明体,而获得解脱。什么烦恼、什么是非到这里都会歇下来,妄想也起不来,念头出来的不是妄想,就是自性光明,而不动解脱。
          0.0.


          IP属地:黑龙江6楼2018-01-28 16:10
          回复
            【迷此而背之者,往六趣而长劫轮回,】
            迷背了这个本性、空寂的灵知,无论你修善修恶,无论你怎么精进苦行,都是在六趣里面(六道里面)轮回,长劫轮回。无论你怎么持戒、怎么念咒、怎么用功,你不明白这个本性,你就是修不出来,你就是达不到这个真实的地方。都在着相、都在分别、都在感觉、都在建立境界、建立功勋、建立阶级次第的地位,觉得自己修得怎么样了,有什么感觉了、什么境界了,都没有找到那个源头。那么,你没有找到源头,就不会成道,就不会圆满。
            【故云,迷一心而往六趣者,】
            “迷”,迷背了这个一心的本体、明体,而到六趣里面流浪的,“六趣”,就在目前就有六趣,善念恶念、是非、好坏、舒服不舒服等等,一天到晚都在六道里面轮回。那么,往六趣去的就叫“趣”,“趣”就是离开本位,就叫“动”,在本心里面起心动念、起颠倒,这个“动”,动乱。
            【悟法界而复一心者来也静也,】
            悟到法界,这个就是法界,明体法界就是一真法界,就是如来藏,就是诸佛的这个圆明之心,十方圆明。那么,你悟到这个法界而回到一心当中,就在当下,时时在当下,那么叫什么?“来”,回来了,回家了,回到自性的家。“静”就没有动了,就叫静,清净的。这个静是安静的静,没有动的。
            【虽迷悟之有殊,乃本源则一也,】
            虽然在众生分上,迷和悟有差别,但在这个本源上,他还是一个,还没有区别,只是你在本源上离开本源了,产生了“动”,你现在明白了,回到本源来了,不动了,安住下来了,就是这一点差别。
            【所以云,所言法者,谓众生心,】
            什么叫法,就是众生的心。你看,所有的文字,所有的世界的一切都是众生的心里面产生的、创造出来的,没有心就没有世界。
            【而此空寂之心,】
            但是这个空寂的这个心灵、这个明体,
            【在圣而不增在凡而不减,】
            在圣人他没有增加一点,在凡夫也没有减少一点。
            【故云,在圣智而不耀,】
            虽说在圣人大智光明,但是他在本性上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光耀,还是一样的。
            【隐凡心而不昧,】
            虽然隐在凡心里面,但是也没有蒙昧,就是这个摩尼宝珠,虽然堕在这个污泥当中,他的宝珠的体还是光明,虽然洗干净了出来,他也没有增加什么,也没有另外增加什么光明。所以你要悟到修行没有什么修的,就是恢复我们的本性,无论你怎么精进打坐和不打坐,在本性来讲没有差别。无论你是行善还是造恶,在本性来讲没有差别。但是证悟到本性的人,他的体性上是光明的。他既没有善也没有恶,既没有好也没有坏,他的心体是平等清净的,他是显现作用。众生需要什么,他这里面有德用、功德作用,众生需要什么,他就拿什么来用、显现什么来用。就像摩尼宝珠他里面有五宝、七宝,你需要什么宝,他就显示什么宝给你,你就可以用。这是大慈悲,大智慧、大慈悲。所谓大智慧就是报身,大慈悲就是应化,应化众生、利禄一切,是体性上具备,他是不能用善恶来讲的、不能用迷悟来讲、不能用好坏来讲他,无法讲他的。
            【既不增于圣不少于凡,】
            那么,既然对圣人来讲没有增加什么,对凡夫来讲也没有少什么。那么
            【佛祖奚以异于人。而所以异于人者。能自护心念耳,】
            他这是一句总结。既然我们明白了我们的本性,凡圣是没有区别的,那么,佛祖和人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佛祖他成道了,而人流浪生死呢?他说,之所以佛祖和人有区别的是什么?“能自护心念耳”,能够自己护持自己的心念,不流浪生死、不动妄想,能够保护这个灵知的本性、空寂之性、明体,他能守的很好。你越是守的好,你成道时间就越早。你要经常被他破坏、怀疑、或流浪、离开了、覆盖了,那你成道的时间就晚。所以从这一点来讲,成道的时间早晚很难说。如果你一直能够保持得住,一天到晚都在明体当中,那你可能三年、五年就成就了。但是有的人可能几十年还不行,因为他经常跑出去了、经常颠倒了、经常迷失了,那么就很难说了。所以说,这个就是唯一的区别,本性没有区别。你能不能相信他、肯定、承当,而且还要保护的好。你这个明珠保护不好,丢掉了怎么办呢?要去找回来。有的人几十年找不回来,有的人这一辈子过去了,就再也找不回来,这都有可能。所以说
            【汝若信得及,】
            如果你能够相信的及,信得下来
            【疑情顿息,】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句话,如果有疑情的话,即使你有宝贝,你可能不把他当成宝贝,可能把他当成石头:没有用了,扔掉算了。把那石头当作宝贝:哎,这个是好的,我要要他。结果你就得不到真实的道了。所以说,如果能够信得及疑情顿息。
            【出丈夫之志。发真正见解。亲尝其味自到自肯之地。则是为修心人解悟处也,】
            出大丈夫的志气、发大心:我就是佛。“我就是佛”这样一句话就是大丈夫的志气,我和佛没有区别,我不是凡夫,我具有佛的一切功德,在哪里?就在当下、本性当中,只是没有开发。“发真正见解”,知道这个空、空性、明朗,这个不二的当体灵知不昧,这个就是我们的本性,经常体会到了,哪怕一次体会到了,然后知道他是真的,然后回来,经常的回来。跑出去了又回来,通过睡觉、通过打坐、通过一种声音、通过一种显现、通过佛祖的开示让他回来,经常的回来,安住不动。“亲尝其味自到自肯之地”,自己到了、明白了,而且自己也肯定了,到了这个地位,“则是为修心人解悟处也”,这个是解悟,就是你明白了,真正明白就是解悟,而且这个悟就是智慧,真正明白到这里了。但是还没有证悟,一般的人体会到这里,还没有证悟。
            【更无阶级次第。故云顿也,】
            所以说,这里面没有阶级次第,叫顿悟。顿悟须是佛,多生习气深。顿悟就是佛了,知道自己这一念就是佛,但是多生习气还深,所以叫顿。
            【如云于信因中,】
            信我们的因地当中
            【契诸佛果德分毫不殊。方成信也,】
            知道我们的这个本性和诸佛的果的果实的功德分毫没有差别,这叫信,“成”,你的信就建立起来了,这是真信。
            【问既悟此理更无阶级。何假后修渐熏渐成耶,】
            那么既然悟了这个道理,也没有阶级,为什么后面还有“熏”、“渐熏渐成”的这个过程呢?。
            【答悟后渐修之义前已具说,】
            前面讲了。
            【而复疑情未释。不妨重说,】
            如果还有疑惑的话,不妨重说。
            【汝须净心谛听谛听。凡夫无始旷大劫来,】
            时间很长了。
            【至于今日。流转五道生来死去,】
            生生死死当中。
            【坚执我相妄想颠倒。无明种习,】
            种子和习气。
            【久与成性,】
            时间太久了,变成了我们的习惯性。
            【虽到今生顿悟自性本来空寂与佛无殊。而此旧习卒难除断,】
            旧习还没有断除,还在。
            【故逢逆顺境嗔喜是非炽然起灭,】
            那要看人,有的人他见道以后,明白悟到以后,他就证到了明体觉性的明朗,他这里面无论逆境、顺境,是喜欢、是是非、什么境界来,他都不会动,这样的人叫证到了。如果明白是明白了,事情来了,还要动,是非、顺逆、好坏事来了,还是要寂然而动,动得很利害,那还不行。你只有一种理悟、解悟,还没有证到。证到的话,就安住不会动,一动马上就回来的,一点点动就回来,这是证悟了,是不一样。所以说
            【客尘烦恼与前无异,】
            和以前一样,一模一样,客尘烦恼、生生灭灭的心、妄想颠倒和以前一样,这种人我们判他为解悟。那么,你现在明白当下,而且妄想也知道不可得,境界来了也不会怎么动,这个明白的当下能够起照起用,叫明悟。如果你时时刻刻在这个当下,妄想根本就不可得,境界都是他显现的,无来无去,无生无灭,那么就是证悟到了,这个个人的程度不同。如果你的客尘烦恼“与前无异”,还一样。
            【若不以般若中功着力。焉能对治无明。得到大休大歇之地,】
            所以还要用般若的觉照、还要用功来化解这些客尘烦恼,化解自己的习气,到大休大歇之地才行。
            【如云。顿悟虽同佛。多生习气深。风停波尚涌。理现念犹侵,】
            就是水,风停了,波还在涌,理上已经明白了、悟了,但是念头还在“侵”,妄念还在打。
            0.0.


            IP属地:黑龙江7楼2018-01-29 10:08
            回复
              【又杲禅师云,】
              就是大慧杲禅师。
              【往往利根之辈。不费多力打发此事,】
              利根的人一听就明白,但是
              【便生容易之心更不修治。日久月深依前流浪未免轮回。则岂可以一期所悟便拨置后修耶,】
              说明还要修,但是不一样,悟后的修和没有悟的修不一样。没有悟的修是执着法、执着一个心、执着妄念是真的、境界是真的。悟后的人知道这些都是显现,只有佛性是真的,只有佛性上不生烦恼、不生分别、不生执着、不离开他,就叫修,这叫真修、叫悟后真修。这个和大手印、大圆满的法都是一样的。就是说,叫你自然、宽松、平等、直心、无为、不落名言概念,就是在本性上,也没有精进和懒惰的区别,精进修和不精进修是一样的。只要在本性上你不要覆盖,不要起分别,就是叫修、就是修。但是这个人的差别是非常大的,有的人过去积累的习气很深,心量小,执着重。有的人,本来就是很放的开,本来就是很清净,没有什么是非,他一到就到了,很快就到,所以这有区别。
              【故悟后长须照察,】
              “照”,智慧来照,当下明明了了。“察”,就是说,在作用处。如果
              【妄念忽起,】
              如果还有妄念起的话,
              【都不随之,】
              不要随他。当然证到的地方,他妄念是起不来,没有妄念的,都是光明。如果你没有证到,只是理悟到,还有妄念起来,还会发现:哦,一个念头出去了,到哪里去了,动念了。那么不要随他走,
              【损之又损,】
              你不随他走,他就没有了,好像一个流星,他就掉下去了,没有了。一个流星出来,又没有了。水泡泡一样,冒出来,又回到水里去了;冒出来,又回去了,没有了,损之又损。
              【以至无为,】
              到后来什么念头都没有。
              【方始究竟,】
              这样到究竟了。
              【天下善知识悟后牧牛行是也,】
              这就是牧牛图,天下善知识他都有个牧牛的过程。但是有的人不是从第一步开始的,有的人已经是七八步了,有的人已经到无心位了,无心最后一步“莫道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关”,只有一重关。他已经到无心位,不住无心位,他就已经证到了,无心位也不住了,他就证到了。但是有的人还粗得很,习气很重,人很粗,还要放他的庄稼、还要吃他庄稼、还要造很多业、脾气各方面都很粗、粗暴的。那他要走很多路,那是个人不一样的。
              【虽有后修已先顿悟,】
              虽然有后面的修,什么修?就是不要跟妄念跑,就叫修。安顿我们的身心在当下的觉照当中、明朗当中。因为先有顿悟,
              【妄念本空,】
              知道妄念是空的。
              【心性本净,】
              知道心性是本净的。
              【于恶断断而无断,】
              知道恶断断而无断。虽然我们不作恶、不随境界跑,虽然离开恶,但是没有断的想法,本来没有恶。
              【于善修修而无修,】
              虽然我们拜佛、诵经、打坐、做好事、供养,但是修而无修,没有什么好的,没有住在上面,即是善恶都不住。
              【此乃真修真断矣,】
              这就是真修真断。不要说,我打坐就是有功德、我拜佛就是有功德。拜佛还是要拜,打坐还是要坐,诵经也要诵的,但是不要认为有功德,不要认为我在修什么,没有修,这是我们本性的作用,我要在这上面作用。虽然恶断了,也觉得没有什么可以断的,只是他本来就是清净的,那么这叫真修真断。
              【故云。虽备修万行,】
              虽然修万行,很多。
              【唯以无念为宗,】
              没有什么分别念,唯以无念为宗,你没有觉得上坐了、下坐了,没有觉得今天境界好、今天不好,没有这样的想法。有时候特别好的、特别清净,不要分别:哦,这好,我要保住他。有时候不怎么好,你不要:哦,我不好了。又落在那个不好上,不要这样想,所以说“唯以无念为宗”。
              【圭峰总判先悟后修之义云,】
              他说,圭峰大师。
              【顿悟此性元无烦恼,】
              顿悟这个本性,这个灵知空寂的心,原来就没有烦恼。
              【无漏智性本自具足,】
              无漏的智性就是无漏的智慧,无漏的智慧就是无分别的智慧,本来就是具足的,
              【与佛无殊,】
              没有差别。
              【依此而修者,】
              依这样来修的话,叫什么?
              【是名最上乘禅,】
              这个就叫最上乘的禅。就是禅宗,就是大手印、大圆满最高的地方,最最殊胜。
              【亦名如来清净禅也,】
              也就是如来清净禅,是从如来所证悟到的这个道上流露出来的,接引众生到那个地方去的,直接到那个地方去,不要走弯路的,就是“如来清净禅也”。
              【若能念念修习,】
              如果在念念当下,在这里用功,安住不动。
              【自然渐得百千三昧,】
              自然会得到、证得百千的三昧。
              【达磨门下转展相传者是此禅也。】
              就是这个禅宗。
              0.0.


              IP属地:黑龙江8楼2018-01-30 10:15
              回复
                【则顿悟渐修之义。如车二轮阙一不可。或者不知善恶性空。坚坐不动捺伏身心,】
                有的人,如果他没有顿悟的话,不知道善恶性是空的,“坚坐不动”,打坐,死死的打坐、用功,把身心压下来、妄念压下来,
                【如石压草以为修心是大惑矣,】
                这种人太迷惑了、太颠倒了,在妄上加妄,修出病来了。
                【故云。声闻心心断惑。能断之心是贼,】
                声闻人用心心来断惑,能断的心就是“贼”。
                【但谛观杀盗淫妄从性而起,】
                要谛观杀盗淫妄从哪里来?从本性来。
                【起即无起。当处便寂,】
                起就没有起,本性是空的,那么当处便寂灭了,“寂灭”是什么?就是解脱了,就是回到本性中来了,就没有罪,也没有业了。有什么杀业?有什么戒律呢?又回到寂灭中来了。在这个上面是什么都没有。所以
                【何须更断,】
                何须要更断呢?断什么烦恼?断什么恶业呢?
                【所以云。不怕念起,】
                所以说,不怕念起。
                【唯恐觉迟,】
                只怕你觉得太晚,念起不要紧,不要跟他跑,知道他是虚妄的,当下就寂灭了,当下就回来。所以“唯恐觉迟”。
                【又云。念起即觉。觉之即无,】
                又说,念起即觉,觉知即无,一觉就没有,再应该加几句,
                【正无之时,连无也无,】
                正在没有妄想的时候,也不要想:我没有妄想,我很清净。连无也没有,才彻底了。
                【故悟人分上,】
                所以在开悟的人,你们明白了,就是开悟人,没有另外的开悟。在开悟人的分上,
                【虽有客尘烦恼俱成醍醐,】
                这句话很好。虽然有客尘的烦恼,表面上有烦恼、有念头,但是在你开悟的人的分上来讲,都是本性显现的话,你明白这样的道理,都成了无上的醍醐,都成了你的功德妙用了,无上的法要,使你显示本性的空明的觉照,不要作断灭见,不要把什么断掉,让他起,这个念头起来的就是法,无依无住本起现一切法,无助本就是寂灭体,能够起念、能够笑、能够哭、能够说、能够做一切,这就是无上醍醐的法要,流现出大慈大悲的一切法要,都从这里来的。如果压死了,就没有法要,就没有法用,就没有功德显现。功德就是从烦恼中来的、都是从妄想中来的。但是你不见妄想、不见烦恼。但是有起有用“俱成醍醐”。
                【但照惑无本。空华三界,】
                但是你造这个惑,惑就是烦恼,无知、烦恼、起念的等等一切,他没有根本,本来就是空的,所以说“空花三界”,三界犹如空花一样,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空花一样。
                【如风卷烟。幻化六尘,】
                像风吹着烟雾在那里飘荡。飘荡,他没有实体,是幻化的六尘。
                【如汤消冰,】
                幻化的六尘就象汤消了冰一样,他也是空的。为什么叫空?不是说把这个东西破坏掉,在你的空寂的心里面,他来来去去都是空的,你不会把他当作一个东西执着他,不会留住他,不会因为他而动种种烦恼心。当他显现的时候,都在本性上显现,生也是本性,灭也是本性,但是本性没有生灭。
                【若能如是,】
                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
                【念念修习,】
                在当下念念觉照、念念用功。
                【不忘照顾,】
                不忘照顾,不要忘记,忘记了就没有用了。但是你修熟了,你不用去照顾,也不会忘记,也不用忘记,也不可能忘记。他时时刻刻在,就是这个本性,时时在朗照着。虽然在朗照,这里面你不用去找一个明白、找一个主人,他就在那里,这就自然了。
                【定慧等持,】
                “定”就是寂,“慧”就是照,寂照不二,叫等持。
                【则爱恶自然淡薄,】
                爱,喜欢。恶,嗔恨、不喜欢,自然会淡薄。
                【悲智自然增明,】
                大慈大悲、大智慧自然会增明,不用去外面学的,他自然会开发出来。
                【罪业自然断除,】
                罪业自然断除。
                【功行自然增进。烦恼尽时,】
                到微细的烦恼尽的时候,
                【生死即绝,】
                生死就没有了。
                【若微细流注永断,】
                如果微细的流注,第八识的微细流注永远断除的话。
                【圆觉大智朗然独存,】
                这个圆觉大智遍法界性,“朗然独存”,遍一切处,无量的光明。那么
                【即现千百亿化身于十方国中赴感应机,】
                赴众生的感应、众生的愿望所求、应众生的机。
                【似月现九,】
                好象月亮现于九霄,
                【影分万水,】
                影子落在千江万水当中去了,到那个时候才有。所以说,我们现在是做不到的,还没有达到,我们现在能够做到的,明白之后,时时照顾;照顾之后,打成一片;打成一片以后,烦恼自然断尽。见思烦恼,我们不要管他,他自然会尽的,会起不来,生死就没有。现在我们第一步的,这一生当中,初步达到生死了了。生死了了以后,还要努力的,这一生能不能再进一步,那要看你的因缘了,看你的道力了。如果再进一步证入微细的流注永断了,那么,圆觉大智,那就是究竟成就。那么,生死了了也就是成就了,也就是达到成就,先达到一个这样的成就,再达到圆满究竟的成就,这是一步一步的,有个过程。
                0.0.


                IP属地:黑龙江9楼2018-01-31 09:45
                回复
                  【问后修门中定慧等持之义实未明了,】
                  那么他是对根基更差的人讲了,一层层差下去。有的人问:在后修门中定慧等持之义我还不明白,怎么叫定慧等持?“实未明了。
                  【更为宣说委示开迷引入解脱之门,】
                  你再详细地给我讲讲,我还是不懂什么叫定慧等持。
                  【答若设法义入理千门,】
                  我要用道理、用佛法的意义给你讲,“入理千门”,很多很多道理。
                  【莫非定慧,取其纲要,】
                  但是我现在用纲要来给你讲,根本来讲
                  【则但自性上体用二义,】
                  就是在自性上体用二义就是定慧。
                  【前所谓空寂灵知是也,】
                  就是我们讲的空寂灵知就是定慧。
                  【定是体,慧是用也。】
                  定就是体,体是什么?寂,没有分别念。这个空明、空性,没有分别的空就是定、就是寂,你要守得住的,经常在空当中、空寂当中不动,但不要分别空。那么,慧就是用,就是明,就是明白、明显、明朗,就是作用。
                  【即体之用,】
                  这个用是即体之用,所以
                  【故慧不离定,】
                  这个明要离开了定、离开了寂,那你这个明就没有用了,他是由空寂而现的明,才有用,才是体的用,所以“慧不离定”。
                  【即用之体故定不离慧,】
                  “即用之体”,用中的体,所以说,这个“定不离慧”,体是即用之体,就是这个空一定要明、要无分别的明,那么这个定,所以说这个空的定不能离开慧,不能离开当下的明,离开当下的明这个空就是偏空。
                  【故寂而常知,慧则定,】
                  “寂”,寂当中能够常知,知性现前,灵知。“慧则定”,就慧中定。
                  【故知而常寂,定则慧,】
                  这里意思讲,定中的慧“知而常寂”,慧则定,那么“寂而常知”,一个是“寂而常知”,一个是“知而常寂”,就是寂照不二了。
                  【如曹溪云,】
                  六祖大师讲。
                  【心地无乱自性定,】
                  心地没有乱,就是自性的定,也就是真修了,这个不动。
                  【心地无痴自性慧,】
                  心地没有愚痴,愚痴就是迷蒙、覆盖。他是明明朗朗知,就是自性的慧。
                  【若悟如是,】
                  如果你能够悟到这里,
                  【任运寂知,】
                  任运就是不要作意,自然的就是这样,叫任运寂知,自自然然我就这样,空空灵灵的没有个念头,又能够明明白白就在当下,不是有也不是空,就是明明白白、寂寂灭灭当中,那么这就是任运寂知了。
                  【遮昭无二,】
                  遮和照无二,“遮”是歇下来,“昭”是显现,“遮”也可以说是“寂”、是体、是空,“昭”是显现、是作用,没有差别,这两面没有差别。这个就是九层次第里面最高的见地、最高的彻却的见地,就在这里。如果你能够“任运寂知”的话,已经超越了九层次第了,自性大圆满,到了自性大圆满的境界,就在这里。
                  【则为顿门,】
                  这就是顿门。
                  【个者双修定慧也,】
                  在顿门当中,就是说在本性当中,双修定慧的境界是自性的流露,就叫自性大圆满。自性大圆满如果能够修六个月,他会很相应,这是密宗的讲法了。能够明白这里,能够这样的修六个月,你会很相应,就会能够保持住了。
                  【若言先以寂寂治于缘虑。后以惺惺治于昏住,】
                  昏沉,散住。
                  【先后对治均调昏乱以入于静者。是为渐门。劣机所行,】
                  他是对治了,就分开来修了,意思是渐门的修行,“以寂寂治于缘虑”,妄想;“以惺惺治于昏住”,等等。这就是对治法了,不明白本性的修行了。
                  【虽云惺寂等持。未免取静为行。则岂为了事人不离本寂本知任运双修者也,】
                  就是了事人,知道本寂、本知、本来具备、本来现成、任运双修,在本性上无修而修。
                  【故曹溪云,】
                  六祖大师讲,
                  【自悟修行不在于静,】
                  悟到本性的修行不在于静。
                  【若静先后,】
                  如果静有先后,乱了,求个静等等,
                  【即是迷人,】
                  就是迷惑的人,所以说,修行人不要求静。
                  【则达人分上定慧等持之义。不落功用,】
                  他是不落功用的,你千万不要在打坐上达到:我要静下来,我要怎么样,我要空掉。不要求这样的想法,不要落在功用上。
                  【元自无为,】
                  做等于没有做,念咒等于没有念,拜佛等于没有拜,睡觉等于没有睡觉。不要一定要怎么样,只是在用,用就是照、就是智慧。而他的体性是寂灭不动、空灵无住的,就是这样显现、这样用。但是有方法也可以,用种种的方便也可以,吃饭穿衣都可以,都在这里面,元自无为。
                  【更无特地时节,】
                  没有什么特地的时间,一定要达到怎么样境界才觉得可以,当下就是。所以
                  【见色闻声时但伊么,着衣吃饭时但伊么。屙屎送尿时但伊么。对人接话时但伊么。】
                  见色闻声的时候也是这样,着衣吃饭的时候也是这样,大小便的时候也是这样,对人接话的时候也是这样。不要说有时候:我说话我不行,我打坐才可以。这就不对了。一切时候都是这样。
                  【乃至行住坐卧。或语或默,】
                  或者说话、或者不说话。
                  【或喜或怒,】
                  或者喜欢、或者愤怒。
                  【一切时中一一如是,】
                  都要这样子。这个就是本性的作用,本性的现量,一直是这样子,“元自无为”,没有特地的时间、时节。
                  【似虚舟驾浪,】
                  “虚舟” 虚舟是无着的,浪高了他高,他很轻松、很自在,“似虚舟驾浪”,在浪头上飘,他不落在上面,不沉重。
                  【随高随下,】
                  浪高了他就高,浪低了他就低,你开心笑了,他也笑。你哭了,他也皱着眉头跟你说话,其实他里面没有什么,他一点也不动心。你说这菜好吃,哎,好吃好吃。你说不好吃,哦,是不好吃。都可以讲,不是不能讲。但是心里面什么事都没有,心里面还是寂寂灭灭、空空灵灵、一念不生、没有念头。所以说“随高随下”。
                  【如流水转山遇曲遇直,】
                  好象流水随着山转,遇到曲的,他就曲;遇到直的,他就直。我们的道性如水啊,流水一样。那么,没有什么条条框框的、一个死死板板的、一个固定的东西套住自己,一个概念、一个执着,他没有固定,随顺一切。
                  【而心心无知,】
                  而我们的心没有什么分别的知,没有分别念。
                  【今日腾腾任运,明日任运腾腾,】
                  今日是腾腾任运,就这样子吧,该怎么就怎么样,显现、作用。“腾腾任运”,“腾腾”就是说变化、显现、作用,都是任运的、自然的。“明日任运腾腾”,明日也是随着因缘、随着命运、随着种种的事情,“腾腾”去吧。
                  【随顺众缘无障无碍,】
                  随顺一切众缘,没有障碍。有的人爱干净的,遇到坐火车在外地:哎哟,脏死了、臭死了。他就难受,那你本性在哪里呢?在这个脏、在这种臭、在这种复杂当中,你的本性还是一样,不动。再累、身体很累,但是你的心不累,“心心无知”,不去分别累,你就安住了。这个也要透过的。开始可能我们因为有习气,在这个时候不适应,觉得难受。那么你心不去分别他,不动,他就透过去了。所以说“随顺众缘无障无碍”没有障碍,这叫没有障碍。没有障碍才能得自在。
                  【于善于恶不断不修。】
                  无论对善对恶不要有意去断,不断而断,自然消融,不要有意去修什么善,自然体现。
                  【质直无伪,】
                  心里非常质直,这个做人没有虚伪,很平直的,无伪。
                  【视听寻常,】
                  看东西、听声音都寻常,就是做个平常人,没有什么奇特,没有什么表现出不平凡:我比人高一等,我是见性的,我比你们不一样。他是视听寻常。
                  【则绝一尘而作对,】
                  这个时候,没有一个尘劳烦恼、没有一个对象跟你作对,没有一个东西跟你作着对,你是没有觉得跟你作对,没有一个人在嘲笑你,没有一个东西在诱惑你,没有什么东西,无论是世界的名誉、男女、什么东西,都没有一个跟你作对。
                  【何劳遣荡之功,】
                  那么你就不需要劳心劳力去遣荡:哦哟,这个东西我不要,我不要看,看到我不舒服,这个境界我不需要,我排斥他。没有了,不用遣荡,他出现就出现,他存在就存在,就是这样。看到电视里面什么镜头,没有什么:哦哟,这个人太坏了,哦,这个人我太喜欢了。他没有。那么你就不用“遣荡之功”,不用扫荡他,让他存在。一切万物都是实相,实相的存在没有善恶美丑,没有好坏是非,他都是现量境。
                  【无一念而生情。不假忘缘之力,】
                  没有一个念头生起感情、情爱执着,没有动情。那么“不假忘缘”,就是不要把这个人忘掉、把这个事忘掉等等,他不需要忘,他都存在,存在有什么障碍呢?没有障碍,所以“不假忘缘之力”,不需要借助把缘忘掉,我才能做得到,见到这个人我就不行,见到这个事情就不行、放不下。他不需要。
                  【然障浓习重观劣心浮。无明之力大。般若之力小。于善恶境界未免被动静互换。心不恬淡者。不无忘缘遣荡功夫矣,】
                  但是有的人,我们就说根基好的人,他到了见到本性、明白,他就没事了,安住就是了。但是有的人不行,他障碍太重、习气太重,观劣心浮躁,无明力特别大,般若力特别小,对“善恶境界未免被动静互换”,事情来了,他就是动,他做不到,“心不恬淡”,“恬淡”就是说,高山、流水、竹林、清茶,他有这样的意境的人,他就没事。但是他喜欢不是这些,他喜欢还是世界的男女、欲望、名利、钱财,对那些还动心。那么,他的修养就太差了,即使他见到,还是不行,还要“遣荡忘缘之功”,还要做功夫,还要避开这些,不要去追求、不要去碰、要忘掉,把这些破掉,“我怎么老是想这些呀”,不要想,还要做这个功夫。但是有的人不需要,本来他就是青天、白云、流水,他就是空谷一样,他已经很清淡了,这种修养性的人都不需要了,他已经到这个境界了。所以说
                  【如云六根摄境心不随缘谓之定,】
                  比如说,对这些业障重的人,虽然明白道理了、悟了,但是他还要做“六根要都摄、摄境”,心不要随缘,叫做定。
                  【心境俱空,】
                  心境都要空掉,
                  【昭鉴无惑谓之慧,】
                  要明白,去照。
                  【此虽随相门定慧。】
                  但是这是明白的人、根基差的人,随相门的定慧,
                  【渐门劣机所行也。对治门中不可无也,】
                  可以用这个来对治,也就是说要空掉,要定下来,要在六根当中要摄在一个境界当中,就念咒,叫摄境。念在一个咒上,所以说,心不要随缘,不要随缘,随缘就不行,你的力量太差,还要这个叫“随相门的定慧”。那么
                  【若掉举炽盛,】
                  掉举很重,就散乱了。
                  【则先以定门称理摄散。】
                  要把心收回来,
                  【心不随缘契乎本寂。若昏沉尤多。则次以慧门择法观空,】
                  若你的昏沉很多,就用“慧门择法观空”,
                  【照鉴无惑契乎本知。】
                  契到我们本有的灵知。
                  【以定治乎乱想。以慧治乎无记。动静相亡,】
                  到后来动静都没有了,
                  【对治功终,】
                  对治的功夫也就做完了。
                  【则对境而念念归宗,】
                  那个时候,对任何境就“念念归宗”。
                  【遇缘而心心契道,】
                  什么缘都是道,一切法都是佛法,到这里就“心心契道”。
                  【任运双修方为无事人,】
                  到这里是无事,生死了了,到这里就是无事人,就是没有事了,生死已经了了,无事。
                  【若如是,】
                  就是人能够这样的话,人若如是
                  【则真可谓定慧等持明见佛性者也,】
                  到了这一步,真可谓定慧等持明见佛性,明见佛性是大菩萨了,菩萨很高了。因为罗汉没有见佛性,明见佛性已经有证量了,生死已经了了。因为他从此以后心中没有事了,没有放不下,没有什么动他心的事情了,这个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事情。这个里面讲到具体的话,是比较细的,而且个人情况不一样,一碰就知道,这差别是很大的,就是当事情来的时候你怎么样?就知道的。这个就是“无事”,“无事”就是在三界以内没有事情了,生死已经了了。
                  0.0.


                  IP属地:黑龙江10楼2018-02-01 09:51
                  回复
                    【问据汝所判。悟后修门中定慧等持之义有二种。一自性定慧。二随相定慧。自性门则曰。任运寂知,】
                    自性门,根基好的人,任运寂知,他没有那么多事,就在明体当中,那么叫自性门的定,不用修的。
                    【元自无为,】
                    原来就是无为。如果能够安住这个无为,起码就是七地。第八地是不动地,第七地是无为,到无为地能够守得住的话、一直这样的话,生死就没有了,无为成片的时候,就没有生死了,生死就了脱了。成片以后,在境界上当然还要练过,真无为了,生死就了了。如果你只是守住无为,在境界上还没有,那还不行。生死就了了。所以说“元自无为”。
                    【绝一尘而作对,】
                    没有尘劳跟你作对。
                    【何劳遣荡之功。无一念而生情。不假忘缘之力。判云。此是顿门个者不离自性定慧等持也,】
                    这就是根基好的人,他就没有事了,在这里安养就可以了。但是
                    【随相门则曰。称理摄散择法观空均调昏乱,】
                    他乱想还很多,还定不下来,还不能空。那么
                    【以入无为,】
                    慢慢的对治,进入无为。
                    【判云。此是渐门劣机所行也。为两门定慧不无疑焉,】
                    他说这两门定慧,他还有怀疑。
                    【若言一人所行也。为复先依自性门定慧双修。然后更用随相门对治之功耶。为复先依随相门均调昏乱。然后以入自性门耶。若先依自性定慧则任运寂知。更无对治之功。何须更取随相门定慧耶。如将皓玉雕文丧德。若先以随相门定慧对治功成。然后趣于自性门。则宛是渐门中劣机悟前渐熏也。岂云顿门个者先悟后修用无功之功也。若一时无前后。则二门定慧顿渐有异。如何一时并行也。则顿门个者依自性门任运亡功。渐门劣机趣随相门对治劳功。二门之机顿渐不同。优劣皎然。云何先悟后修门中并释二种耶。请为通会令绝疑情,】
                    这是问为什么分成两门?是通是用呢?还是先从自性门再到随相门?或者先从随相门到自性门?这个里有一个他不明白的地方,那么其实很简单的,下面就回答,
                    【所释皎然,】
                    我已经讲得很清楚了,意思说,如果根基好的人,他一明白本性,就能够空寂灵知现前、明明了了,他就不需要后面了。如果已经明白,但是他做不到,还是有妄念、还是有覆盖、还是对境要动心、还是要昏沉散乱,那么你在知道本性、明白的当下,借这些对治、方便来摄心使你空寂,使你不烦恼,回到本性中来,时时回来、时时回来。这要遣荡之功,他说这个两个门。那么,他说我解释的很清楚。
                    【汝自生疑,】
                    你自己生怀疑。
                    【随言生解转生疑惑。得意忘言不劳致诘,】
                    如果你明白了,就不用再问了。
                    【若就两门各判所行。则修自性定慧者此是顿门。用无功之功并运双寂。自修自性自成佛道者也,】
                    这就是我们大家用这个功的“自修自性自成佛道者也”。
                    【修随相门定慧者。此是未悟前渐门劣机用对治之功。心心断惑取静为行者。而此二门所行顿渐各异不可参乱也,】
                    不可以参乱。
                    【然悟后修门中兼论随相门中对治者,】
                    为什么呢?
                    【非全取渐机所行也。取其方便假道托宿而已,】
                    借一个他的道路、借他的地方住一下、借用一下。
                    【何故于此顿门亦有机胜者。亦有机劣者,】
                    在顿门当中,有的根基很殊胜,也有根基差的。
                    【不可一例判其行李也。若烦恼淡薄身心轻安。于善离善于恶离恶,】
                    这种人,大家注意了。
                    【不动八风,】
                    说你好话、说你坏话,你都不动的。
                    【寂然三受者,】
                    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都无所谓,都不动的。
                    【依自性定慧任运双修。天真无作动静常禅,】
                    动静都是禅。这种人很快的,很快就修成就了。
                    【成就自然之理。何假随相门对治之义也,】
                    何必还要随相门对治呢?不需要。
                    【无病不求药,】
                    没有病不要求药。所以说,有的人到了这一步还要修什么五加行、还要什么观想、还要一定要怎么怎么样,他不需要,他安住本性就是了,不需要修什么对治、修什么次第。但是,有的人,
                    【虽先顿悟。烦恼浓厚,】
                    烦恼很浓厚,
                    【习气坚重,】
                    坚固、沉重,习气很多。
                    【对境而念念生情。遇缘而心心作对,】
                    什么缘来了,都作对,
                    【被他昏乱死杀,】
                    整天是昏乱颠倒当中。
                    【昧却寂知常然者,】
                    本性被他迷惑了,找不到,一直找不到。那么这种人怎么办呢?明白是明白,道理都懂,或者说他曾经开过、见到过一次,后来又覆盖了,习气太重。那么这种人
                    【即借随相门定慧。不忘对治,】
                    一定要打坐、用功、对治,把这些破掉。


                    IP属地:黑龙江11楼2018-02-02 10:04
                    回复
                      【均调昏乱以入无为,】
                      慢慢的又开了、又回来了,是指这种人。
                      【即其宜矣,】
                      这种人就需要这样,就很适宜。
                      【虽借对治功夫暂调习气。以先顿悟心性本净,】
                      但他以前已经悟过了,明白过本性,本来清净了,烦恼本空,他知道烦恼本空。
                      【即不落渐门劣机污染修也,】
                      他不着相修、不污染,他知道本来清净,只是我现在烦恼太重、妄想太多。
                      【何者,】
                      为什么这样讲呢?
                      【修在悟前则虽用功不忘念念熏修。着着生疑未能无碍。如有一物碍在胸中。不安之相常现在前。日久月深对治功熟。则身心客尘恰似轻安,】
                      好像有点轻安。
                      【虽复轻安疑根未断,】
                      还是怀疑。
                      【如石压草。犹于生死界。不得自在。故云。修在悟前非真修也,】
                      如果你没有明白本性、没有悟。无论怎么修,虽然有轻安、也有境界,但是石头压草,于生死界是不得自在的,他始终在变化的。如果你现在明白本性了,已经知道空寂灵知就是他,那么就不一样了,又不一样了。所以说
                      【悟人分上虽有对治方便,】
                      也打坐、也念咒。
                      【追念过去轮回之业。不知其几千劫。随黑闇入无间受种种苦。又不知其几何。而欲求佛道。不逢善友,】
                      你想求佛道,不逢善知识、善友。
                      【长劫沉沦。冥冥无觉造诸恶业。时或一思不觉长吁,】
                      他说,我想到这些,大多数众生都在黑暗当中,遇不到善知识。我一想到这些“不觉长吁”,感叹。
                      【其可放缓再受前殃,】
                      再轮回受苦呢?明白了,就守护着他、时时用功,超越轮回。
                      【又不知谁复使我今值人生,】
                      他说,又不知道谁使得我这一生当中
                      【为万物之灵,】
                      我做了人。
                      【不昧修真之路,】
                      我修这个真道的路没有蒙昧,现在又找到了。
                      【实谓盲龟遇木,】
                      就象盲龟遇木一样,这太难了。
                      【纤芥投针,】
                      这个很细的一个芥子投在针眼上一样,怎么投的准呢?投不准。
                      【其为庆幸,】
                      非常庆幸。
                      【曷胜道哉,】
                      又说不出来、无法说出来,这么殊胜。
                      【我今若自生退屈。或生懈怠而恒常望后。须臾失命退堕恶趣。受诸苦痛之时。虽欲愿闻一句佛法信解受持欲免辛酸。岂可复得乎。及到临危悔无所益,】
                      临危的时候,后悔也来不及了。
                      【愿诸修道之人。莫生放逸莫着贪淫。如救头然不忘照顾,】
                      要照顾当下。
                      【无常迅速身如朝露。命若电光。今日虽存明亦难保。切须在意切须在意。且凭世间有为之善。亦可免三途苦轮。于天上人间得殊胜果报受诸快乐。况此最上乘甚深法门。暂时生信所成功德。不可以比喻说其小分。如经云。若人以三千大千世间七宝布施功德。尔所世界众生皆得充满。又教化尔所世界一切众生令得四果。其功德无量无边。不如一食顷正思此法所获功德。是知我此法门最尊最贵。于诸功德比况不及。故经云。一念净心是道场。胜造恒沙七宝塔。宝塔毕竟碎为尘。一念净心成正觉。愿诸修道之人。研味此语切须在意。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今若不修万劫差违。今若强修难修之行。渐得不难功行自进。嗟夫今时人饥逢王膳不知下口。病遇医王不知服药。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且世间有为之事。其状可见其功可验。人得一事叹其希有。我此心宗无形可观无状可见。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故天魔外道毁谤无门,】
                      天魔外道找不到。
                      【释梵诸天称赞不及。况凡夫浅识之流其能仿佛。】
                      悟道的人,一般人不会认识他,也不了解他。
                      【悲夫井蛙焉知沧海之阔。野干何能师子之吼。故知末法世中闻此法门。生希有想信解受持者。已于无量劫中承事诸圣植诸善根。深结般若正因最上根性也,】
                      能够闻到、能够生信,不是一般的人,是无量劫以来已经“承事诸圣植诸善根。深结般若正因最上根性也”。所以诺那活佛到汉地来,传大手印、大圆满、最高的法都传了。西藏的嗽嘛、有的活佛都反对他,他说:你把这些最珍贵的法,我们都要几十年才能传到,你都传给汉地人。诺那活佛说:你们不知道汉地人的根基,他们都有般若根基、善根很厚,他们完全可以接受这个法,因为汉地有禅宗、有天台宗、华严宗、三论宗,都是境界很高的境界。那么就能够直接接入大手印、大圆满,不要修那么多次第的,要修本尊法,直接就可以修了,直接就可以了。所以说,诺那活佛就这样指点。还有贡噶上师也是直接传大手印、大圆满。就是说,汉地人可以成就。
                      【故金刚经云。于此章句能生信心者。当知已于无量佛所种诸善根。又云。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愿诸求道之人。莫生怯弱须发勇猛之心。宿劫善因未可知也,】
                      过去自己宿劫的善因是不知道的,当你开发出来自己:哦,我原来也是修行人,也修得很高的境界了,转世忘记了。有的人自己知道:我原来是某某祖师,也是活佛再来的。只是转世转世转到汉地忘记了,后来才知道。开悟的时候还不知道,开悟到地的时候才知道了,就看到自己的过去生的境界。
                      【若不信殊胜甘为下劣生艰阻之想。今不修之。则纵有宿世善根今断之。故弥在其难展转远矣。今既到宝所不可空手而还。一失人身万劫难复。请须慎之。岂有智者知其宝所。反不求之长怨孤贫。若欲获宝放下皮囊。】
                      这个就是《修心诀》的内容。
                      0.0.


                      IP属地:黑龙江12楼2018-02-02 10:0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