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丽国普照禅师修心诀》高丽国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朝鲜一带。普照禅师学禅宗有所悟证,那么,后来为了接引后人,就留下了《修心诀》,即修心的窍诀,这个就是禅宗下手功夫的地方。但它不是文字,如果以文字来看它,会有执着。...
【三界热恼犹如火宅。其忍淹留甘受长苦。欲免轮回莫若求佛。】
这一段大家知道,一个人亲身感受到在人世间的这种痛苦烦恼,好像火宅一样,不忍心留在世上,想出离、想解脱。那么,不如求佛,这就奠定了宗教的基础。大家有没有问题?很多人的发心都是来自于这里,看到人生的痛苦烦恼,要出离这个痛苦烦恼。因为病、因为家庭、因为工作、因为人际关系,很多很多因素促使他去学佛,那么莫若求佛。有了佛,就有了寺庙、就有了佛的弟子、有佛的经典、宗派,一切一切宗教形式就这样成立起来了。
【若欲求佛佛即是心。心何远觅不离身中。色身是假有生有灭。真心如空不断不变。故云。百骸溃散归火归风。一物长灵盖天盖地。】
这一段就又进一步了,又超宗教了。一般人以宗教来建立,但是如果进一步讲,进一步追求人生的真相,进一步追求道来讲,你求佛、在宗教上建立,其实佛就是心。
心在哪里?不用在外面去找,不离身中,就在我们身体之中,那个知觉之性。
“色身是假有生有灭,真心如空不断不变”,那么,这里就是一个分界线,凡是有生有灭的东西都是假的,真心如空,他是不变不断,他没有断也没有变,他无始以来就是这样的,那么这个地方就是我们的本体,真心实相,佛教里面很多名词都讲这个。
“故云。百骸溃散归火归风”,身体死了以后,烧成了灰,什么都没有了,归火大、归风大。
但是“一物长灵”,这个灵知的本性“盖天盖地”,永远存在。这就是说,通过对外的信仰,然后反过来信仰自己,自己的灵性、自己的佛,这个心就是佛,不在外面,这个就是超宗教的境界,这个就是找到源头的境界、找到自己的本来面目的一种境界,那么这样一种反思、这样一种领悟,人的信仰、人的对世界的看法、对宗教的看法彻底地改变了,他不会被那些外相的存在所影响,他也不会被身体的状态所影响,他知道有一个东西是真实存在的,他不生不灭永远长存,这个就是我要找的地方,我要修的地方,修什么?就修他。为什么要修他呢?他本来就有。因为他上面有肮脏的东西、有染污的东西,我要把它去掉、恢复过来就是修。这个就是从这个世界一种欲望建立,然后去寻求这个道,这是一个人生的根本转变,而且也是真实的这种信仰和真实智慧的彻底的一种形成。如果没有这么一转的话,那么修行上的人都是向外追求、向外信仰、建立宗教、建立那种仪轨、建立形式,他整天都忙着这些事上,他找不到自己的灵性、找不到家。
【嗟夫今之人迷来久矣。不识自心是真佛。不识自性是真法。欲求法而远推诸圣。欲求佛而不观己心。】
“嗟夫”,感叹,现在人迷了已经很久了。他不知道、不认识自己的心就是真佛,不认识自己的这个本性就是真法。什么叫真法?一切的缘起、一切的规律、一切的因果的存在、一切的智慧,这都是自性当中本有的,是自性当中显现的作用,就是规律,就是真法。
那么“欲求法而远推诸圣”,他不知道自性是真法,那么他求法向圣人“远推诸圣”,他说只有圣人才有,只有向圣人求才能得到,“远推诸圣”。
“欲求佛而不观己心”,想求佛,但是没有观自己的心,那么他找到的佛是假的佛、是形象的佛、是给世俗人的装装样子的佛,给世俗人培福啊,给你建立信仰的一个佛像。
【若言心外有佛性外有法,坚执此情欲求佛道者。纵经尘劫烧身炼臂。敲骨出髓刺血写经。长坐不卧一食卯斋。乃至转读一大藏教修种种苦行。如蒸沙作饭只益自劳尔。】
如果是心外有佛、心外有法的活,把这个执着放在心上,情执很重的话,那么这样的人要求佛道,他虽然经过很长的时间、种种的苦行、打坐,或者一天只吃一顿饭,或者专读于大藏教,修种种苦行,等于是“蒸沙作饭只益自劳”,他不可能成佛。因为他建立在虚假上、建立在妄情上、执着上。
0.0.
【三界热恼犹如火宅。其忍淹留甘受长苦。欲免轮回莫若求佛。】
这一段大家知道,一个人亲身感受到在人世间的这种痛苦烦恼,好像火宅一样,不忍心留在世上,想出离、想解脱。那么,不如求佛,这就奠定了宗教的基础。大家有没有问题?很多人的发心都是来自于这里,看到人生的痛苦烦恼,要出离这个痛苦烦恼。因为病、因为家庭、因为工作、因为人际关系,很多很多因素促使他去学佛,那么莫若求佛。有了佛,就有了寺庙、就有了佛的弟子、有佛的经典、宗派,一切一切宗教形式就这样成立起来了。
【若欲求佛佛即是心。心何远觅不离身中。色身是假有生有灭。真心如空不断不变。故云。百骸溃散归火归风。一物长灵盖天盖地。】
这一段就又进一步了,又超宗教了。一般人以宗教来建立,但是如果进一步讲,进一步追求人生的真相,进一步追求道来讲,你求佛、在宗教上建立,其实佛就是心。
心在哪里?不用在外面去找,不离身中,就在我们身体之中,那个知觉之性。
“色身是假有生有灭,真心如空不断不变”,那么,这里就是一个分界线,凡是有生有灭的东西都是假的,真心如空,他是不变不断,他没有断也没有变,他无始以来就是这样的,那么这个地方就是我们的本体,真心实相,佛教里面很多名词都讲这个。
“故云。百骸溃散归火归风”,身体死了以后,烧成了灰,什么都没有了,归火大、归风大。
但是“一物长灵”,这个灵知的本性“盖天盖地”,永远存在。这就是说,通过对外的信仰,然后反过来信仰自己,自己的灵性、自己的佛,这个心就是佛,不在外面,这个就是超宗教的境界,这个就是找到源头的境界、找到自己的本来面目的一种境界,那么这样一种反思、这样一种领悟,人的信仰、人的对世界的看法、对宗教的看法彻底地改变了,他不会被那些外相的存在所影响,他也不会被身体的状态所影响,他知道有一个东西是真实存在的,他不生不灭永远长存,这个就是我要找的地方,我要修的地方,修什么?就修他。为什么要修他呢?他本来就有。因为他上面有肮脏的东西、有染污的东西,我要把它去掉、恢复过来就是修。这个就是从这个世界一种欲望建立,然后去寻求这个道,这是一个人生的根本转变,而且也是真实的这种信仰和真实智慧的彻底的一种形成。如果没有这么一转的话,那么修行上的人都是向外追求、向外信仰、建立宗教、建立那种仪轨、建立形式,他整天都忙着这些事上,他找不到自己的灵性、找不到家。
【嗟夫今之人迷来久矣。不识自心是真佛。不识自性是真法。欲求法而远推诸圣。欲求佛而不观己心。】
“嗟夫”,感叹,现在人迷了已经很久了。他不知道、不认识自己的心就是真佛,不认识自己的这个本性就是真法。什么叫真法?一切的缘起、一切的规律、一切的因果的存在、一切的智慧,这都是自性当中本有的,是自性当中显现的作用,就是规律,就是真法。
那么“欲求法而远推诸圣”,他不知道自性是真法,那么他求法向圣人“远推诸圣”,他说只有圣人才有,只有向圣人求才能得到,“远推诸圣”。
“欲求佛而不观己心”,想求佛,但是没有观自己的心,那么他找到的佛是假的佛、是形象的佛、是给世俗人的装装样子的佛,给世俗人培福啊,给你建立信仰的一个佛像。
【若言心外有佛性外有法,坚执此情欲求佛道者。纵经尘劫烧身炼臂。敲骨出髓刺血写经。长坐不卧一食卯斋。乃至转读一大藏教修种种苦行。如蒸沙作饭只益自劳尔。】
如果是心外有佛、心外有法的活,把这个执着放在心上,情执很重的话,那么这样的人要求佛道,他虽然经过很长的时间、种种的苦行、打坐,或者一天只吃一顿饭,或者专读于大藏教,修种种苦行,等于是“蒸沙作饭只益自劳”,他不可能成佛。因为他建立在虚假上、建立在妄情上、执着上。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