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意教授治疗阴疽医案
陳意教授,為浙江省中醫院中內科主任,全國名老中醫學術經驗繼承指導老師,浙江中醫藥大學博士生導師,從事臨床工作四十余年,擅長腸胃病、糖尿病、心臟病、內科雜病的治療,用藥如神,療效顯著。筆者在浙江省中醫院進修時有幸師從陳意教授,親聆教誨,獲益匪淺。特采摘陳師辨治陰疽案例些許,與同行共勉。
陰疽案
翟某,男性,50 歲,2009 年9 月10 日初診。左下肢踝關節處潰瘍半年,無紅腫,微疼,無畏寒,發熱,無口干,原有糖尿病病史,長期服用降糖藥,現空腹血糖正常,曾在外院用抗生素及中藥治療,下肢潰瘍未見好轉。查體: 左踝關節潰瘍,創面1cm ×1cm × 0. 5cm 大小,色暗沉,舌質暗紅,苔薄白,脈細弦。診斷為陰疽。藥用生黃芪30g,當歸12g,川芎12g,地龍12g,赤芍12g,桃仁12g,紅花10g,制麻黃10g,肉桂6g,熟地黃12g,鹿角霜12g,白芥子12g,黨參12g,炒白術12g,白芷12g。1 周后復診: 創口收斂,舌質暗紅,苔薄白,脈細弦。效不更方,予上方加干姜6g,陳皮12g。三診: 足部潰瘍愈合,繼予上方,加重黃芪用量至45g。其后病瘥。
按: 漫腫無頭,膚色不變,不熱不疼者為疽,屬陰證,多由氣血虛而寒痰凝滯所致。該患者左下肢潰瘍無紅腫,無疼痛,發熱,且膚色暗沉,在外院中藥治療時多用清熱解毒藥,未見潰瘍收斂。故診斷為陰疽。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其所虛之處,既受邪之處潰瘍,因于血分者,仍必從血而求之。方用陽和湯及補陽還五湯加減,陽和湯補血與溫陽藥合用,辛散與滋膩之品相伍,宜化寒凝而通經絡,補養精而扶陽氣,用于陰疽,猶如離照當空,陰霾自散,化陰凝而布陽氣,使皮里膜外凝之陰邪,皆得盡去。補陽還五湯,大量補氣藥與少量活血藥相配,氣旺則血行,活血而不傷正,共奏補氣活血通絡之功。加白芷祛風解表、散寒止痛、除濕通竅、消腫排膿。藥理研究表明白芷除具有解熱、鎮痛、抗炎等作用,亦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諸藥合用,效果卓著。
日期:2010年9月13日 - 来自[名家医案]栏目循环ads阴疽良方阳和汤
陰疽之表現患處漫腫無頭,皮色不變,如貼骨疽、脫疽、流注、痰核、鶴膝風等。其形成多由于素體陽虛,營血不足,寒凝痰滯,痹阻于肌肉、筋骨、血脈,常伴有全身虛寒證。臨床多見于中老年患者,尤其是癤腫形成之后,大劑量應用清熱解毒之品或長期應用抗生素,可使癤腫轉化為陰疽。陽和湯出自王洪緒的《外科證治全生集》,專為陰疽而設。在抗生素和清熱解毒之品濫用的今天,更顯其功效卓著。
患者,李某,男,70歲。于2006年7月就診。
自述20天前右側面頰出現黃豆大小硬結,壓之疼痛,并有紅腫。在社區醫院按“癤腫”給予青霉素980萬單位,甲硝唑250毫升靜脈點滴,7天后癤腫紅腫消失,但硬結擴大如花生米,壓之仍有疼痛。于是將青霉素換為頭孢哌酮,繼續輸至第18天,硬結仍如花生米大,顏色暗淡,并出現納呆,便溏等,患者不能耐受。刻診:癤腫如花生米大,邊界清楚,壓之疼痛,顏色暗淡,脘腹脹滿,納呆便溏。舌質淡,苔白滑,脈沉遲。辨證為陽虛血弱,寒凝痰滯。治以溫陽補血,散寒通滯。處方:熟地30克,麻黃15克,鹿角膠12克(烊化),白芥子30克,肉桂12克,生甘草12克,炮姜15克,砂仁15克,黑附子30克(與生姜45克一起先煎),7劑。每劑以水1600毫升,煎至600毫升,分3次服。7劑服完,癤腫縮小如黃豆大,納呆腹脹好轉,不再便溏。效不更方,續服7劑,癤腫消失。為鞏固療效服至18劑。告愈。
按:《成方便讀》言陽和湯:“夫癰疽流注之屬于陰寒者,人皆知用溫散之法矣。然痰凝血滯之癥,若正氣充足者,自可運行無阻,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其所虛之處,即受邪之處。病因于血分者,仍必從血而求之,故以熟地大補陰血之藥為君,恐草木無情,力難充足,又以鹿角膠有形精血之屬以贊助之。但既虛且寒,又非平補之性可收速效,再以炮姜之溫中散寒,能入血分者,引熟地、鹿角直入其地,以成其功。白芥子能去皮里膜外之痰,桂枝入營,麻黃達衛,共成解散之勛,以宣熟地、鹿角膠之滯;甘草不特協和諸藥,且賴其為九土之精英,百毒遇上則化耳。”王洪緒自言:“陰疽治法,夫色之不明而散漫者,乃氣血兩虛也;患之不痛而平塌者,毒痰凝結也。治之之法,非麻黃不能開其腠理,非肉桂炮姜不能解其寒凝。此三味雖酷暑不可缺一也。腠理一開,寒凝一解,氣血乃行,毒亦隨之消矣。”本案患者,年已七旬,陽氣虛弱,氣血不足,加之大劑量抗生素長期應用,初則有效,久則更傷陽氣,以致氣血虛處,痰凝為患,病情遷延不愈。加黑附子旨在加強溫陽化氣之作用,加砂仁意在理胃祛濕,暖腎納氣。
日期:2010年5月20日 - 来自[临床验案]栏目阳和汤治疗阴疽验案
陰疽之表現患處漫腫無頭,皮色不變,如貼骨疽、脫疽、流注、痰核、鶴膝風等。其形成多由于素體陽虛,營血不足,寒凝痰滯,痹阻于肌肉、筋骨、血脈,常伴有全身虛寒證。臨床多見于中老年患者,尤其是癤腫形成之后,大劑量應用清熱解毒之品或長期應用抗生素,可使癤腫轉化為陰疽。陽和湯出自王洪緒的《外科證治全生集》,專為陰疽而設。在抗生素和清熱解毒之品濫用的今天,更顯其功效卓著。
患者,李某,男,70歲。于2006年7月就診。
自述20天前右側面頰出現黃豆大小硬結,壓之疼痛,并有紅腫。在社區醫院按“癤腫”給予青霉素980萬單位,甲硝唑250毫升靜脈點滴,7天后癤腫紅腫消失,但硬結擴大如花生米,壓之仍有疼痛。于是將青霉素換為頭孢哌酮,繼續輸至第18天,硬結仍如花生米大,顏色暗淡,并出現納呆,便溏等,患者不能耐受。刻診:癤腫如花生米大,邊界清楚,壓之疼痛,顏色暗淡,脘腹脹滿,納呆便溏。舌質淡,苔白滑,脈沉遲。辨證為陽虛血弱,寒凝痰滯。治以溫陽補血,散寒通滯。處方:熟地30克,麻黃15克,鹿角膠12克(烊化),白芥子30克,肉桂12克,生甘草12克,炮姜15克,砂仁15克,黑附子30克(與生姜45克一起先煎),7劑。每劑以水1600毫升,煎至600毫升,分3次服。7劑服完,癤腫縮小如黃豆大,納呆腹脹好轉,不再便溏。效不更方,續服7劑,癤腫消失。為鞏固療效服至18劑。告愈。
按:《成方便讀》言陽和湯:“夫癰疽流注之屬于陰寒者,人皆知用溫散之法矣。然痰凝血滯之癥,若正氣充足者,自可運行無阻,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其所虛之處,即受邪之處。病因于血分者,仍必從血而求之,故以熟地大補陰血之藥為君,恐草木無情,力難充足,又以鹿角膠有形精血之屬以贊助之。但既虛且寒,又非平補之性可收速效,再以炮姜之溫中散寒,能入血分者,引熟地、鹿角直入其地,以成其功。白芥子能去皮里膜外之痰,桂枝入營,麻黃達衛,共成解散之勛,以宣熟地、鹿角膠之滯;甘草不特協和諸藥,且賴其為九土之精英,百毒遇上則化耳。”王洪緒自言:“陰疽治法,夫色之不明而散漫者,乃氣血兩虛也;患之不痛而平塌者,毒痰凝結也。治之之法,非麻黃不能開其腠理,非肉桂炮姜不能解其寒凝。此三味雖酷暑不可缺一也。腠理一開,寒凝一解,氣血乃行,毒亦隨之消矣。”本案患者,年已七旬,陽氣虛弱,氣血不足,加之大劑量抗生素長期應用,初則有效,久則更傷陽氣,以致氣血虛處,痰凝為患,病情遷延不愈。加黑附子旨在加強溫陽化氣之作用,加砂仁意在理胃祛濕,暖腎納氣。
日期:2010年5月13日 - 来自[临床验案]栏目循环ads二十七、阴疽发背
商人某,不知姓名,亦西人,在質庫為經紀。秋后疽發于背,延醫治之未效也。一日其弟專車到門叩頭迎余。問何病,則曰:背疽。余以醫瘍甚污穢,辭以不能外科,宜請專門名家治之。其弟曰,已請瘍醫數輩,俱曰陰癥不能治,念兄弟零丁,千里投商于京,兼獲利無多,倘有不測,骸骨亦難歸里,請君一視以決之,必不可為,亦不怨也。余以情詞哀切,至,則肺俞處,潰爛口如茶碗大,不紅、不腫、不痛,肉色帶青,流出粘黃水,非膿、非血。而病人昏昏欲睡,精神全無。余曰,瘍醫謂是陰癥,良不謬。然轉陰為陽,尚有方術,何竟無知之者。其弟急請之,余曰,此病余實不能動手,況此時外冶亦無益,須建中提氣,覺腫痛則有望矣。乃開補中益氣湯,重用參芪,并加桂附干姜命服之。越二日,其弟又來曰,家兄疽已紅腫,精神頓生,飲食小進,請施外治。余辭曰,外治則吾不能,宜仍請前外科家治之,彼能動手,必無慮矣。乃延前瘍醫敷藥去腐,凡二日一洗滌,半月后瘡合而俞。
日期:2008年5月8日 - 来自[醉花窗医案]栏目肉疽肉疽 病名。陰疽之泛稱。出《靈樞·刺節真邪》:“虛邪之中人也,灑淅動形,起毫毛而發腠理。其入深……有所結,中于肉,宗氣歸之,邪留而不去,有熱則化而為膿,無熱則為肉疽。”
陳意教授,為浙江省中醫院中內科主任,全國名老中醫學術經驗繼承指導老師,浙江中醫藥大學博士生導師,從事臨床工作四十余年,擅長腸胃病、糖尿病、心臟病、內科雜病的治療,用藥如神,療效顯著。筆者在浙江省中醫院進修時有幸師從陳意教授,親聆教誨,獲益匪淺。特采摘陳師辨治陰疽案例些許,與同行共勉。
陰疽案
翟某,男性,50 歲,2009 年9 月10 日初診。左下肢踝關節處潰瘍半年,無紅腫,微疼,無畏寒,發熱,無口干,原有糖尿病病史,長期服用降糖藥,現空腹血糖正常,曾在外院用抗生素及中藥治療,下肢潰瘍未見好轉。查體: 左踝關節潰瘍,創面1cm ×1cm × 0. 5cm 大小,色暗沉,舌質暗紅,苔薄白,脈細弦。診斷為陰疽。藥用生黃芪30g,當歸12g,川芎12g,地龍12g,赤芍12g,桃仁12g,紅花10g,制麻黃10g,肉桂6g,熟地黃12g,鹿角霜12g,白芥子12g,黨參12g,炒白術12g,白芷12g。1 周后復診: 創口收斂,舌質暗紅,苔薄白,脈細弦。效不更方,予上方加干姜6g,陳皮12g。三診: 足部潰瘍愈合,繼予上方,加重黃芪用量至45g。其后病瘥。
按: 漫腫無頭,膚色不變,不熱不疼者為疽,屬陰證,多由氣血虛而寒痰凝滯所致。該患者左下肢潰瘍無紅腫,無疼痛,發熱,且膚色暗沉,在外院中藥治療時多用清熱解毒藥,未見潰瘍收斂。故診斷為陰疽。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其所虛之處,既受邪之處潰瘍,因于血分者,仍必從血而求之。方用陽和湯及補陽還五湯加減,陽和湯補血與溫陽藥合用,辛散與滋膩之品相伍,宜化寒凝而通經絡,補養精而扶陽氣,用于陰疽,猶如離照當空,陰霾自散,化陰凝而布陽氣,使皮里膜外凝之陰邪,皆得盡去。補陽還五湯,大量補氣藥與少量活血藥相配,氣旺則血行,活血而不傷正,共奏補氣活血通絡之功。加白芷祛風解表、散寒止痛、除濕通竅、消腫排膿。藥理研究表明白芷除具有解熱、鎮痛、抗炎等作用,亦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諸藥合用,效果卓著。
日期:2010年9月13日 - 来自[名家医案]栏目循环ads阴疽良方阳和汤
陰疽之表現患處漫腫無頭,皮色不變,如貼骨疽、脫疽、流注、痰核、鶴膝風等。其形成多由于素體陽虛,營血不足,寒凝痰滯,痹阻于肌肉、筋骨、血脈,常伴有全身虛寒證。臨床多見于中老年患者,尤其是癤腫形成之后,大劑量應用清熱解毒之品或長期應用抗生素,可使癤腫轉化為陰疽。陽和湯出自王洪緒的《外科證治全生集》,專為陰疽而設。在抗生素和清熱解毒之品濫用的今天,更顯其功效卓著。
患者,李某,男,70歲。于2006年7月就診。
自述20天前右側面頰出現黃豆大小硬結,壓之疼痛,并有紅腫。在社區醫院按“癤腫”給予青霉素980萬單位,甲硝唑250毫升靜脈點滴,7天后癤腫紅腫消失,但硬結擴大如花生米,壓之仍有疼痛。于是將青霉素換為頭孢哌酮,繼續輸至第18天,硬結仍如花生米大,顏色暗淡,并出現納呆,便溏等,患者不能耐受。刻診:癤腫如花生米大,邊界清楚,壓之疼痛,顏色暗淡,脘腹脹滿,納呆便溏。舌質淡,苔白滑,脈沉遲。辨證為陽虛血弱,寒凝痰滯。治以溫陽補血,散寒通滯。處方:熟地30克,麻黃15克,鹿角膠12克(烊化),白芥子30克,肉桂12克,生甘草12克,炮姜15克,砂仁15克,黑附子30克(與生姜45克一起先煎),7劑。每劑以水1600毫升,煎至600毫升,分3次服。7劑服完,癤腫縮小如黃豆大,納呆腹脹好轉,不再便溏。效不更方,續服7劑,癤腫消失。為鞏固療效服至18劑。告愈。
按:《成方便讀》言陽和湯:“夫癰疽流注之屬于陰寒者,人皆知用溫散之法矣。然痰凝血滯之癥,若正氣充足者,自可運行無阻,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其所虛之處,即受邪之處。病因于血分者,仍必從血而求之,故以熟地大補陰血之藥為君,恐草木無情,力難充足,又以鹿角膠有形精血之屬以贊助之。但既虛且寒,又非平補之性可收速效,再以炮姜之溫中散寒,能入血分者,引熟地、鹿角直入其地,以成其功。白芥子能去皮里膜外之痰,桂枝入營,麻黃達衛,共成解散之勛,以宣熟地、鹿角膠之滯;甘草不特協和諸藥,且賴其為九土之精英,百毒遇上則化耳。”王洪緒自言:“陰疽治法,夫色之不明而散漫者,乃氣血兩虛也;患之不痛而平塌者,毒痰凝結也。治之之法,非麻黃不能開其腠理,非肉桂炮姜不能解其寒凝。此三味雖酷暑不可缺一也。腠理一開,寒凝一解,氣血乃行,毒亦隨之消矣。”本案患者,年已七旬,陽氣虛弱,氣血不足,加之大劑量抗生素長期應用,初則有效,久則更傷陽氣,以致氣血虛處,痰凝為患,病情遷延不愈。加黑附子旨在加強溫陽化氣之作用,加砂仁意在理胃祛濕,暖腎納氣。
日期:2010年5月20日 - 来自[临床验案]栏目阳和汤治疗阴疽验案
陰疽之表現患處漫腫無頭,皮色不變,如貼骨疽、脫疽、流注、痰核、鶴膝風等。其形成多由于素體陽虛,營血不足,寒凝痰滯,痹阻于肌肉、筋骨、血脈,常伴有全身虛寒證。臨床多見于中老年患者,尤其是癤腫形成之后,大劑量應用清熱解毒之品或長期應用抗生素,可使癤腫轉化為陰疽。陽和湯出自王洪緒的《外科證治全生集》,專為陰疽而設。在抗生素和清熱解毒之品濫用的今天,更顯其功效卓著。
患者,李某,男,70歲。于2006年7月就診。
自述20天前右側面頰出現黃豆大小硬結,壓之疼痛,并有紅腫。在社區醫院按“癤腫”給予青霉素980萬單位,甲硝唑250毫升靜脈點滴,7天后癤腫紅腫消失,但硬結擴大如花生米,壓之仍有疼痛。于是將青霉素換為頭孢哌酮,繼續輸至第18天,硬結仍如花生米大,顏色暗淡,并出現納呆,便溏等,患者不能耐受。刻診:癤腫如花生米大,邊界清楚,壓之疼痛,顏色暗淡,脘腹脹滿,納呆便溏。舌質淡,苔白滑,脈沉遲。辨證為陽虛血弱,寒凝痰滯。治以溫陽補血,散寒通滯。處方:熟地30克,麻黃15克,鹿角膠12克(烊化),白芥子30克,肉桂12克,生甘草12克,炮姜15克,砂仁15克,黑附子30克(與生姜45克一起先煎),7劑。每劑以水1600毫升,煎至600毫升,分3次服。7劑服完,癤腫縮小如黃豆大,納呆腹脹好轉,不再便溏。效不更方,續服7劑,癤腫消失。為鞏固療效服至18劑。告愈。
按:《成方便讀》言陽和湯:“夫癰疽流注之屬于陰寒者,人皆知用溫散之法矣。然痰凝血滯之癥,若正氣充足者,自可運行無阻,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其所虛之處,即受邪之處。病因于血分者,仍必從血而求之,故以熟地大補陰血之藥為君,恐草木無情,力難充足,又以鹿角膠有形精血之屬以贊助之。但既虛且寒,又非平補之性可收速效,再以炮姜之溫中散寒,能入血分者,引熟地、鹿角直入其地,以成其功。白芥子能去皮里膜外之痰,桂枝入營,麻黃達衛,共成解散之勛,以宣熟地、鹿角膠之滯;甘草不特協和諸藥,且賴其為九土之精英,百毒遇上則化耳。”王洪緒自言:“陰疽治法,夫色之不明而散漫者,乃氣血兩虛也;患之不痛而平塌者,毒痰凝結也。治之之法,非麻黃不能開其腠理,非肉桂炮姜不能解其寒凝。此三味雖酷暑不可缺一也。腠理一開,寒凝一解,氣血乃行,毒亦隨之消矣。”本案患者,年已七旬,陽氣虛弱,氣血不足,加之大劑量抗生素長期應用,初則有效,久則更傷陽氣,以致氣血虛處,痰凝為患,病情遷延不愈。加黑附子旨在加強溫陽化氣之作用,加砂仁意在理胃祛濕,暖腎納氣。
日期:2010年5月13日 - 来自[临床验案]栏目循环ads二十七、阴疽发背
商人某,不知姓名,亦西人,在質庫為經紀。秋后疽發于背,延醫治之未效也。一日其弟專車到門叩頭迎余。問何病,則曰:背疽。余以醫瘍甚污穢,辭以不能外科,宜請專門名家治之。其弟曰,已請瘍醫數輩,俱曰陰癥不能治,念兄弟零丁,千里投商于京,兼獲利無多,倘有不測,骸骨亦難歸里,請君一視以決之,必不可為,亦不怨也。余以情詞哀切,至,則肺俞處,潰爛口如茶碗大,不紅、不腫、不痛,肉色帶青,流出粘黃水,非膿、非血。而病人昏昏欲睡,精神全無。余曰,瘍醫謂是陰癥,良不謬。然轉陰為陽,尚有方術,何竟無知之者。其弟急請之,余曰,此病余實不能動手,況此時外冶亦無益,須建中提氣,覺腫痛則有望矣。乃開補中益氣湯,重用參芪,并加桂附干姜命服之。越二日,其弟又來曰,家兄疽已紅腫,精神頓生,飲食小進,請施外治。余辭曰,外治則吾不能,宜仍請前外科家治之,彼能動手,必無慮矣。乃延前瘍醫敷藥去腐,凡二日一洗滌,半月后瘡合而俞。
日期:2008年5月8日 - 来自[醉花窗医案]栏目肉疽肉疽 病名。陰疽之泛稱。出《靈樞·刺節真邪》:“虛邪之中人也,灑淅動形,起毫毛而發腠理。其入深……有所結,中于肉,宗氣歸之,邪留而不去,有熱則化而為膿,無熱則為肉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