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草回春堂吧 关注:44贴子:115
  • 1回复贴,共1

主题:阴疽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陈意教授治疗阴疽医案
陳意教授,為浙江省中醫院中內科主任,全國名老中醫學術經驗繼承指導老師,浙江中醫藥大學博士生導師,從事臨床工作四十余年,擅長腸胃病、糖尿病、心臟病、內科雜病的治療,用藥如神,療效顯著。筆者在浙江省中醫院進修時有幸師從陳意教授,親聆教誨,獲益匪淺。特采摘陳師辨治陰疽案例些許,與同行共勉。
陰疽案
翟某,男性,50 歲,2009 年9 月10 日初診。左下肢踝關節處潰瘍半年,無紅腫,微疼,無畏寒,發熱,無口干,原有糖尿病病史,長期服用降糖藥,現空腹血糖正常,曾在外院用抗生素及中藥治療,下肢潰瘍未見好轉。查體: 左踝關節潰瘍,創面1cm ×1cm × 0. 5cm 大小,色暗沉,舌質暗紅,苔薄白,脈細弦。診斷為陰疽。藥用生黃芪30g,當歸12g,川芎12g,地龍12g,赤芍12g,桃仁12g,紅花10g,制麻黃10g,肉桂6g,熟地黃12g,鹿角霜12g,白芥子12g,黨參12g,炒白術12g,白芷12g。1 周后復診: 創口收斂,舌質暗紅,苔薄白,脈細弦。效不更方,予上方加干姜6g,陳皮12g。三診: 足部潰瘍愈合,繼予上方,加重黃芪用量至45g。其后病瘥。
按: 漫腫無頭,膚色不變,不熱不疼者為疽,屬陰證,多由氣血虛而寒痰凝滯所致。該患者左下肢潰瘍無紅腫,無疼痛,發熱,且膚色暗沉,在外院中藥治療時多用清熱解毒藥,未見潰瘍收斂。故診斷為陰疽。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其所虛之處,既受邪之處潰瘍,因于血分者,仍必從血而求之。方用陽和湯及補陽還五湯加減,陽和湯補血與溫陽藥合用,辛散與滋膩之品相伍,宜化寒凝而通經絡,補養精而扶陽氣,用于陰疽,猶如離照當空,陰霾自散,化陰凝而布陽氣,使皮里膜外凝之陰邪,皆得盡去。補陽還五湯,大量補氣藥與少量活血藥相配,氣旺則血行,活血而不傷正,共奏補氣活血通絡之功。加白芷祛風解表、散寒止痛、除濕通竅、消腫排膿。藥理研究表明白芷除具有解熱、鎮痛、抗炎等作用,亦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諸藥合用,效果卓著。
日期:2010年9月13日 - 来自[名家医案]栏目循环ads阴疽良方阳和汤
  陰疽之表現患處漫腫無頭,皮色不變,如貼骨疽、脫疽、流注、痰核、鶴膝風等。其形成多由于素體陽虛,營血不足,寒凝痰滯,痹阻于肌肉、筋骨、血脈,常伴有全身虛寒證。臨床多見于中老年患者,尤其是癤腫形成之后,大劑量應用清熱解毒之品或長期應用抗生素,可使癤腫轉化為陰疽。陽和湯出自王洪緒的《外科證治全生集》,專為陰疽而設。在抗生素和清熱解毒之品濫用的今天,更顯其功效卓著。
  患者,李某,男,70歲。于2006年7月就診。
  自述20天前右側面頰出現黃豆大小硬結,壓之疼痛,并有紅腫。在社區醫院按“癤腫”給予青霉素980萬單位,甲硝唑250毫升靜脈點滴,7天后癤腫紅腫消失,但硬結擴大如花生米,壓之仍有疼痛。于是將青霉素換為頭孢哌酮,繼續輸至第18天,硬結仍如花生米大,顏色暗淡,并出現納呆,便溏等,患者不能耐受。刻診:癤腫如花生米大,邊界清楚,壓之疼痛,顏色暗淡,脘腹脹滿,納呆便溏。舌質淡,苔白滑,脈沉遲。辨證為陽虛血弱,寒凝痰滯。治以溫陽補血,散寒通滯。處方:熟地30克,麻黃15克,鹿角膠12克(烊化),白芥子30克,肉桂12克,生甘草12克,炮姜15克,砂仁15克,黑附子30克(與生姜45克一起先煎),7劑。每劑以水1600毫升,煎至600毫升,分3次服。7劑服完,癤腫縮小如黃豆大,納呆腹脹好轉,不再便溏。效不更方,續服7劑,癤腫消失。為鞏固療效服至18劑。告愈。
  按:《成方便讀》言陽和湯:“夫癰疽流注之屬于陰寒者,人皆知用溫散之法矣。然痰凝血滯之癥,若正氣充足者,自可運行無阻,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其所虛之處,即受邪之處。病因于血分者,仍必從血而求之,故以熟地大補陰血之藥為君,恐草木無情,力難充足,又以鹿角膠有形精血之屬以贊助之。但既虛且寒,又非平補之性可收速效,再以炮姜之溫中散寒,能入血分者,引熟地、鹿角直入其地,以成其功。白芥子能去皮里膜外之痰,桂枝入營,麻黃達衛,共成解散之勛,以宣熟地、鹿角膠之滯;甘草不特協和諸藥,且賴其為九土之精英,百毒遇上則化耳。”王洪緒自言:“陰疽治法,夫色之不明而散漫者,乃氣血兩虛也;患之不痛而平塌者,毒痰凝結也。治之之法,非麻黃不能開其腠理,非肉桂炮姜不能解其寒凝。此三味雖酷暑不可缺一也。腠理一開,寒凝一解,氣血乃行,毒亦隨之消矣。”本案患者,年已七旬,陽氣虛弱,氣血不足,加之大劑量抗生素長期應用,初則有效,久則更傷陽氣,以致氣血虛處,痰凝為患,病情遷延不愈。加黑附子旨在加強溫陽化氣之作用,加砂仁意在理胃祛濕,暖腎納氣。
日期:2010年5月20日 - 来自[临床验案]栏目阳和汤治疗阴疽验案
陰疽之表現患處漫腫無頭,皮色不變,如貼骨疽、脫疽、流注、痰核、鶴膝風等。其形成多由于素體陽虛,營血不足,寒凝痰滯,痹阻于肌肉、筋骨、血脈,常伴有全身虛寒證。臨床多見于中老年患者,尤其是癤腫形成之后,大劑量應用清熱解毒之品或長期應用抗生素,可使癤腫轉化為陰疽。陽和湯出自王洪緒的《外科證治全生集》,專為陰疽而設。在抗生素和清熱解毒之品濫用的今天,更顯其功效卓著。
患者,李某,男,70歲。于2006年7月就診。
自述20天前右側面頰出現黃豆大小硬結,壓之疼痛,并有紅腫。在社區醫院按“癤腫”給予青霉素980萬單位,甲硝唑250毫升靜脈點滴,7天后癤腫紅腫消失,但硬結擴大如花生米,壓之仍有疼痛。于是將青霉素換為頭孢哌酮,繼續輸至第18天,硬結仍如花生米大,顏色暗淡,并出現納呆,便溏等,患者不能耐受。刻診:癤腫如花生米大,邊界清楚,壓之疼痛,顏色暗淡,脘腹脹滿,納呆便溏。舌質淡,苔白滑,脈沉遲。辨證為陽虛血弱,寒凝痰滯。治以溫陽補血,散寒通滯。處方:熟地30克,麻黃15克,鹿角膠12克(烊化),白芥子30克,肉桂12克,生甘草12克,炮姜15克,砂仁15克,黑附子30克(與生姜45克一起先煎),7劑。每劑以水1600毫升,煎至600毫升,分3次服。7劑服完,癤腫縮小如黃豆大,納呆腹脹好轉,不再便溏。效不更方,續服7劑,癤腫消失。為鞏固療效服至18劑。告愈。
按:《成方便讀》言陽和湯:“夫癰疽流注之屬于陰寒者,人皆知用溫散之法矣。然痰凝血滯之癥,若正氣充足者,自可運行無阻,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其所虛之處,即受邪之處。病因于血分者,仍必從血而求之,故以熟地大補陰血之藥為君,恐草木無情,力難充足,又以鹿角膠有形精血之屬以贊助之。但既虛且寒,又非平補之性可收速效,再以炮姜之溫中散寒,能入血分者,引熟地、鹿角直入其地,以成其功。白芥子能去皮里膜外之痰,桂枝入營,麻黃達衛,共成解散之勛,以宣熟地、鹿角膠之滯;甘草不特協和諸藥,且賴其為九土之精英,百毒遇上則化耳。”王洪緒自言:“陰疽治法,夫色之不明而散漫者,乃氣血兩虛也;患之不痛而平塌者,毒痰凝結也。治之之法,非麻黃不能開其腠理,非肉桂炮姜不能解其寒凝。此三味雖酷暑不可缺一也。腠理一開,寒凝一解,氣血乃行,毒亦隨之消矣。”本案患者,年已七旬,陽氣虛弱,氣血不足,加之大劑量抗生素長期應用,初則有效,久則更傷陽氣,以致氣血虛處,痰凝為患,病情遷延不愈。加黑附子旨在加強溫陽化氣之作用,加砂仁意在理胃祛濕,暖腎納氣。
日期:2010年5月13日 - 来自[临床验案]栏目循环ads二十七、阴疽发背
  商人某,不知姓名,亦西人,在質庫為經紀。秋后疽發于背,延醫治之未效也。一日其弟專車到門叩頭迎余。問何病,則曰:背疽。余以醫瘍甚污穢,辭以不能外科,宜請專門名家治之。其弟曰,已請瘍醫數輩,俱曰陰癥不能治,念兄弟零丁,千里投商于京,兼獲利無多,倘有不測,骸骨亦難歸里,請君一視以決之,必不可為,亦不怨也。余以情詞哀切,至,則肺俞處,潰爛口如茶碗大,不紅、不腫、不痛,肉色帶青,流出粘黃水,非膿、非血。而病人昏昏欲睡,精神全無。余曰,瘍醫謂是陰癥,良不謬。然轉陰為陽,尚有方術,何竟無知之者。其弟急請之,余曰,此病余實不能動手,況此時外冶亦無益,須建中提氣,覺腫痛則有望矣。乃開補中益氣湯,重用參芪,并加桂附干姜命服之。越二日,其弟又來曰,家兄疽已紅腫,精神頓生,飲食小進,請施外治。余辭曰,外治則吾不能,宜仍請前外科家治之,彼能動手,必無慮矣。乃延前瘍醫敷藥去腐,凡二日一洗滌,半月后瘡合而俞。
日期:2008年5月8日 - 来自[醉花窗医案]栏目肉疽肉疽   病名。陰疽之泛稱。出《靈樞·刺節真邪》:“虛邪之中人也,灑淅動形,起毫毛而發腠理。其入深……有所結,中于肉,宗氣歸之,邪留而不去,有熱則化而為膿,無熱則為肉疽。”


IP属地:广西1楼2018-01-23 23:29回复
    系統編號: O00000173
    病名: 皮膚癌
    DISEASE: Malignant neoplasm of skin
    本書編號: 173
    疾病分類: 腫瘤
    疾病分類(英): NEOPLASMS
    ICD-9: 173
    ICD-10: C43
    C44
    現代醫學病名及定義: 並非皮膚上的所有新生腫瘤都是癌。任何腫瘤是良性或是惡性,可由皮膚專科醫師診斷出,必要時,要以組織病理檢查來確定;大部份的皮膚癌,若早期發現,都能以簡單的手術或X光療法治癒;任何皮膚癌,迄今都無證據顯示其具傳染性,因此,不可能因為別人接觸而得到皮膚癌。
    其與內臟之癌症不同的是,大部份皮膚癌(除惡性黑素瘤外)都很少引起內臟的轉移;皮膚上有許多腫瘤,如痣疣狀物等,可長成癌。因此,任何繼續長大、改變或者無法治好的頑固潰瘍,都要留心其是否已變成癌;經常接觸到某些化學物質的工人,可能較易發生皮膚癌。經常曝曬,也有可能較易得皮膚癌。
    較易形成皮膚癌病變的情況有很多種:
    (1)當手上、嘴唇或臉上,因為經常過度曝曬於日光下,或曾經X光照射,而長出一些疣狀物。
    (2)服用含砷及其他細胞毒性藥物,而在皮膚有繼續長大的疣狀物。
    (3)因經常含菸斗、吸菸或牙齒不良而在嘴唇形成白色硬斑。
    (4)男女外陰部因經常刺激形成的硬性白斑。
    (5)長在手掌、足掌或口腔,而會經常受傷的痣。
    (6)在幼年或老年時才發生的雀斑狀病變,具有對光敏感之特徵者。
    (7)因骨髓炎形成而經久未好,或因其他情況引起的皮膚長久潰瘍,如尋常性狼瘡等。
    以上的各種情況都較易長出皮膚癌。
    中醫相關病名及文獻出處: 瘤(肉瘤、氣瘤、血瘤、髮瘤、筋瘤、骨瘤、粉瘤、脂瘤)
    1.《靈樞‧刺節真邪篇》
    「虛邪之入於身也,寒與熱相搏,久留而內著,……有所結,中於筋,筋屈不得伸,邪氣居其間而不反,發為筋瘤。有所結,氣歸之,衛氣留之,不得復反,津液久留,合而為腸瘤,久者數歲乃成,以手按之柔。已有所結,氣歸之,津液留之,邪氣中之,凝結日以易甚,連以聚居,為昔瘤,以手按之堅。已有所結,深中骨,氣因於骨,骨與氣并,日以益大,則為骨疽。有所結,中於肉,宗氣歸之,邪留而不去,有熱則化為膿,無熱則為肉疽。」
    2.《諸病源候論‧癭瘤等病諸候》
    「瘤者,皮肉中忽腫起如梅李大,不痛不癢,言留結不散,謂之為瘤。不治乃至樞大,則不復消,不能殺人,亦慎可輒破。」
    3.《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癭瘤證治》
    「癭多見於肩項,瘤則隨氣凝結。此等皆年數深遠,寖大寖長,瘤則有六:骨瘤、脂瘤、氣瘤、肉瘤、膿瘤、血瘤。亦不可決潰,肉瘤尤不可治,治則殺人,唯脂瘤破而去其脂粉則癒。」
    4.《外科發揮》
    「肝統筋而藏血,心理血而主脈,脾主肉而統血,肺主氣而司腠理,腎統骨而主水。若怒動肝火,血涸而筋攣者,其自筋腫起,按之如筋,久而或有赤縷,名曰筋瘤,用六味地黃丸、四物、山梔、木瓜之類;若勞疫火動,陰血沸騰,外邪所搏而為腫者,其自肌肉腫起,久而有赤縷,或皮俱赤,名曰血瘤,用四物、茯苓遠志之類;若鬱結傷脾,肌肉消薄,外邪所搏而為腫者,其自肌肉腫起,按之實遠,名曰肉瘤,用歸脾益氣二湯;若勞傷肺氣,腠理不密,外邪所搏而壅腫者,其自皮膚腫起,按之浮軟,名曰氣瘤,用補中益氣之類;若勞傷腎水,不能榮骨而為腫者,按之堅硬,名曰骨瘤,用地黃丸及補中益氣湯主之,夫瘤者,留也。隨氣凝滯,皆因臟腑受傷,氣血乘運,尚求其屬而治具體。」
    5.《醫學入門‧外集‧癰疽總論‧腦頭部》
    「瘤初起如梅李,皮嫩而光,漸如石榴瓜瓠之狀,原因七情勞役,復被外邪生痰聚淤,隨氣流注,故又曰瘤,總皆氣血凝滯結成。唯憂患傷心肺,故癭為頸項及肩;勞欲邪氣乘經之虛而作,故瘤隨處有之。」
    6.《證治準繩‧瘍醫‧癭瘤》
    「諸瘤贅疣贅等至年衰皆自內潰,治於壯年,可無後憂。按之推移得動者,可用取法取之;如推之不動者,不可取也。瘤無大小,不量可否而妄取之,必妨人命。俗云:瘤者,留也,不可輕去,不為無理。」
    7.《外科正宗‧上部疽毒門‧癭瘤論》
    「瘤者,陰也,色白而漫腫,亦無痛癢,人所不宜,……筋瘤者,堅而色紫壘壘,青筋盤曲,甚者結若蚯蚓,治當清肝解鬱,養血舒筋,清肝蘆薈丸是也。血瘤者,微紫微紅,軟硬間染皮膚隱隱纏如紅絲,擦破流血,禁止不住,治當養血涼血,抑火滋陰,安斂心神,調和血脈,芩連二母丸是也。肉瘤者,軟若綿,高似饅,皮色不變,不緊不寬,終年只似復肝然,治當理脾寬中,疏通戊土,開鬱行痰,調理飲食,加味歸脾丸是也。氣瘤者,軟而不堅,皮色如故,或消或長,無熱無寒,治當清肺氣,調經脈,理勞傷,和榮衛,通氣散堅丸是也,骨瘤者,形色紫黑,堅硬如石,疙瘩高起,推之不移,昂昂堅貼於骨,治當補腎氣,養血行瘀,散腫破堅,利竅調元,腎氣丸是也。此瘤之五名,治瘤之五法,唯在此也。」
    8.《景岳全書‧賢集‧外科鈐下》
    「五瘤之外,又唯粉瘤為最多。蓋此以腠理津沫,偶有所滯,聚而不散,則漸以成瘤,是亦粉瘤之屬,但有深淺耳。深者在皮裡,則漸大成瘤也。余嘗聞之先輩曰:瘤贅既大,最畏其破,非成膿者必不可開,開則牽連諸經,漏竭血氣,最難收拾,無一可活。」
    9.《外科啟玄》
    (1)「凡粉瘤大而必軟,久久漸大,似乎有膿非膿,乃是粉漿於內。若不治之,日久大甚,亦被其累……。」
    (2)「筋瘤贅,筋蓄則屈屈於瘤,久久漸大。」
    (3)「氣瘤贅,凡氣瘤贅,或三五日大,又幾日小者,乃隨氣之消長,不痛不紅,皮膚照常,其贅不硬,……。」
    (4)「血瘤贅,凡生血瘤贅,小而至大,細根蒂者與茄子相似,……。」
    (5)「肉瘤贅,凡肉瘤初生如栗如桃,久則如饅頭大,其根皆闊大,不疼不癢,不紅不潰,不軟不硬,不冷不熱,日漸增加,亦無治法。」
    10.《石室秘錄‧禮集‧碎治法》
    「癭瘤治法不同,筋瘤不可治,亦不必治,終身十載,不過大如核桃。粉瘤三年之後,彼自然而破出粉如線香末,出盡自愈,亦不必治也。肉瘤最易治,用水銀硼砂各一錢,兒茶血竭各三錢,冰片麝香各三分,黃柏三錢,各為細末,將此藥擦於瘤之根處,隨擦隨落,根小者,無不落也。」
    11.《醫宗金鑑‧外科心法要訣》
    (1)「胎瘤,此證由胎前孕母積熱,以致腦熱,更兼血淤滯結而成。多生頭面上及胸乳間,初如李核,漸大如饅,紫色微硬,漫腫不甚疼痛。」
    (2)「紅絲瘤,發無定處,由小漸大,嬰兒落耳,或一、二歲之間患之。瘤皮色紅,中含血絲,亦有自破者。」
    (3)「髮瘤多生於身後髮下寸許,軟小高突,按之不痛,亦用針刺之,粉髮齊出。」
    (4)「微紫微紅,軟硬間雜,皮膚中隱隱若紅絲糾纏,時時牽痛,誤有觸破而血流不止故名血瘤。」
    (5)「軟而不堅,皮色正常,隨喜怒消長,無寒無熱者名氣瘤。」
    黑子(黑痣)
    1.《諸病源候論‧婦人雜病諸候》
    「面黑子者,風邪搏於血氣變化所生。夫人血氣盛則皮膚潤悅,若虛損疵點變生黑點者,是風邪變其血氣所生,若生而有之者,非藥可治也。」
    2.《外科正宗‧雜瘡毒門‧黑子》
    「黑子,痣名也,此腎中濁氣混滯於陽,陽氣收束,結成黑子,堅而不散。」
    3.《醫宗金鑑‧外科心法要訣》
    「黑子,此證生於面部,形如霉點,小者如黍,大者如豆,比皮膚高起一線,有自幼生者,亦有中年生者。由胞絡之血,滯於衛分,陽氣束結而成。」
    4.《外科證治全書‧癰疽部位名記》
    「黑痣,用線針拔破痣頭,以膏點之,不可太過,恐傷好肉。」
    血痣
    1.《外科正宗‧雜瘡毒門‧血箭血痔》
    「血痣,由於肝經怒火鬱結,其形初起色紅如痣,漸大如豆,揩之血流。」
    2.《外科證治全書‧發無定處證》
    「血痣,初起紅痣,漸積大如赤豆,觸破則血出不止,欲死。系肝經怒火鬱血,用五靈脂研末摻之即止,內服加味逍遙散。」
    3.《醫宗金鑑‧外科心法要訣》
    「血痣,此證由肝經怒火,鬱血而成。初起如痣色紅,漸大如豆,觸破時流鮮血,用花蕊石散撒之。」
    診斷要點: 病徵:一部份實際上已是癌前期,此有日光性角化症、Bowen氏病、砷性角化症、黏膜白斑症、惡性雀斑、色素性乾皮症等。
    診斷要點:若不確定是否皮膚癌,最好馬上停止去刺激它,並儘快找皮膚科醫師診治。醫師會建議您作組織病理檢查,若該斑塊很少,則可以整個切除再檢查。若斑塊很大,可取少量組織檢查。
    綜論: 治療:皮膚癌若早期發現,並馬上作適當處理,是可以痊癒的,其治療方法,隨癌細胞種類,診斷確定時腫瘤進展之程度,及發生部位不同而異。一般治療方法有開刀切除、X光療法、化學療法及對惡性黑色素瘤所用的免疫療法。惡性黑色素瘤之診斷及治療,若使用切除法,一定要儘量徹底,否則要在兩星期內遂行化學療法或其他療法。是否身上所有的黑痣及疣狀物都應切除,以防皮膚癌之發生?實際上無此必要,只要隨時留心,遇有繼續長大,變紅或變黑,或其他任何改變時,即就醫診治。平時,則避免其受刺激或受傷。
    預後:皮膚癌約有三種:幾近於良性的基底細胞癌、棘細胞癌及惡性黑色素瘤。第一種很少會發生轉移,棘細胞癌則約有2%,在診斷確實時即已經發生轉移,尤其以發生於耳朵、面頰、顳部及黏膜部位者,較早發生轉移;而惡性黑色素瘤,則很早就發生轉移。其死亡率依治療之早晚,治療時是否有轉移而定。基底細胞癌治療後,約只有2%會復發。棘細胞癌,其五年生存率約有92%,惡性黑色素瘤,依其發現早晚死亡率相差很大。不過,其為皮膚癌中最惡性的,則是無可置疑的。
    中醫學由於歷史條件的侷限,不可能像現代醫學從組織病理學角度把皮膚腫瘤作如此精細的區分及命名。後世醫家,在本病症狀描述上更趨詳明,在本病病因病機的論述也更趨深入,並積累了較豐富的外治、內服相結合的治療方法。
    根據中醫文獻對症狀的描述。中醫學認為本病的發生是內外合邪的結果,七情所傷、臟腑氣血虛損為其內因;再感外邪勞役,風疾聚瘀,氣血留滯而成。在注重外在體表症狀的同時,尤為強調臟腑氣血失調與發病密切相關。所謂「瘤者,留也,隨氣凝滯,皆因臟腑受傷,氣血乘違,當求其屬而治其本。」


    IP属地:广西2楼2018-01-23 23:3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