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稍晚于意大利,几乎同时在小国荷兰,出现了另外一种发自进攻端思维的战术,全攻全守。它几乎在各个层面都和防守反击截然相反,但足球的规律又让它们在很多地方看起来那么相似。
首创者公认是米歇尔斯,克鲁伊夫是他的麾下大将,之后在巴萨创建了梦一队,并将全攻全守注入了巴萨的血液,近年来被瓜迪奥拉发扬光大。
大胆揣测一下,从进攻控球方的角度出发,全攻全守的胜利逻辑首先就是我要在进攻中形成人数优势,绝大部分球员需要大幅度高位压上(曾经阅读过范加尔写的一篇介绍阿贾克斯青训的文章,里面对门将活动范围和转移球能力的要求很有意思,体现了荷兰人的疯狂。估计这也是门卫出现的理论基础)但是问题来了,再压上,除去门将和拖后保护的中卫,顶天了和对手相比还是人少,要知道,对手是可以十一人退缩半场的。而且压上太过,纵向的空间严重不足,几乎没有纵深,空档难寻。
面临天然的问题,全攻全守战术的答案是要向两个边路发展。所以全员压上之后的第二个基本思路就是把对手的球员通过两个边的频繁转移调动到一些区域,造成另一些有效区域的局部人数优势。
所以最初的荷兰,德国,西班牙都是及其重视边路,飞翼层出不穷。他们在极其吸引我们球迷目光的同时也吸引了对手防守队员的注意力。一次成功的边路突破,往往就造成整个后防线往这一侧移动,通过大范围转移,另一侧的边锋最容易取得局部人数优势,扮演最后射门得分的终结者。全攻全守在进攻中就是不停得通过控制皮球左右调度去横向拉扯对手防线,防线在横向移动过程中一旦缝隙增大,空档就出现了。(标准足球场的宽度是一个范围,而不是固定数字,巴萨诺坎普的宽度和阿森纳主场们的宽度侧面反映了主队战术的不同)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球不在自己脚下时怎么办,任何球队也不可能拿到100%的控球权。当球权丢失之后,高度压上的阵型给了对手极大的纵深和奔跑传球空间,一记直传就是一个反击,全攻全守的第三个要求就是就地反抢了。这里和区域防守➕反击非常相似的点在于,本身为了进攻(防守)设计的阵型站位,球权交换之后立刻无比适应防守(进攻)。防反前文已述,这里就不提了。对丢球的全攻全守球队来说,自己高度前压并相对紧凑的阵型,天然就是一张密度很大的前场围抢网络。第一时间大家不后退布防,而是前进去收紧这张网,绞死拿球的对手,成功率相对高。而一旦反抢成功,这时对手的防线天然的不完整,更容易打进去。循环往复,把比赛纳入自己的节奏,控制整场比赛。巅峰的巴萨和本赛季拜仁多次向我们展示了这一点。
区域防守➕反击和全攻全守一个从防守角度出发,一个从进攻角度出发,同时又完美得设计好了球权交换后的进攻和防守问题,一个不追求球权,一个视球权如命,一个主动回收,诱使对手主动拉散自己的阵型,一个主动压迫,迫使对手的阵型被动得被横向拉散。最后殊途同归得达到在对手球门前局部的人数优势,同时又尽量保持己方门前自己的局部人数优势。
真正的战术层面大类应该只有这两种,其余推进速度的快慢,长传频率的高低,远射频率的高低等等都是为基本战术要求服务的。
瓜在巴萨建立了通过快速短传控球,拉出空档后突然直塞或者梅西突破的打法;瓜在拜仁建立的两个边路拉开,频繁大范围转移,出了空档就往禁区里打,丢球立刻反抢回来再打的窒息压迫打法(拜仁反抢能力强于巅峰巴萨,中路的冲击力强于巴萨,但是没有哈维的致命一塞,小白梅西的突破,所以加快了速度,增多了直接往禁区里打的尝试)渣叔在多特发展出了整体快速压迫,丢球就地反抢的德国全攻全守风格。相较瓜的风格,德国足球更强调速度,在整体阵型没有完全布好的时候就发起强攻。这么做有好有坏,好的是闪电战,容易抓住对手立足未稳的机会,坏的是强攻就意味着成功率相对低,一旦球权丢失,己方反抢包围圈还没有完全站好位置。所以我们看到德国人用不停的来回冲刺跑动弥补。我个人认为其实瓜在拜仁三年也越来越感觉到了德国足球的这个特点(这是很符合德国球员自身特点的)并放松了些许对进攻节奏的控制,所以我们看到瓜式拜仁的有些球今年来越来越像多特。
而穆里尼奥让埃托奥打边,迪马特奥让托雷斯,德罗巴变身边后卫,西蒙尼在马竞对胡安弗兰及费利佩的使用,科克的工兵属性等等都极具狡猾的意大利人的足球哲学。
而这些天才教练在原有战术思想上发展出的新东西则慢慢推进着足球运动的发展。瓜穆当年一出出狗血剧,让人看清了全攻全守面对不大力收缩防线的摧枯拉朽,也看清了它的命门。瓜去到德国,英格兰也必将丰富他的个人经历并进一步发展他的足球战术。西蒙尼的马竞今年在拜仁的恐怖压迫下倔强得发挥出了防反的威力,里面有链式防守的印记也有西蒙尼针对全攻全守后场推进初秋线路克制的新发明。
足球就是如此美丽的一项运动,伴随着胜利与失败,碾压与冷门,遗憾与复仇,无与伦比!
首创者公认是米歇尔斯,克鲁伊夫是他的麾下大将,之后在巴萨创建了梦一队,并将全攻全守注入了巴萨的血液,近年来被瓜迪奥拉发扬光大。
大胆揣测一下,从进攻控球方的角度出发,全攻全守的胜利逻辑首先就是我要在进攻中形成人数优势,绝大部分球员需要大幅度高位压上(曾经阅读过范加尔写的一篇介绍阿贾克斯青训的文章,里面对门将活动范围和转移球能力的要求很有意思,体现了荷兰人的疯狂。估计这也是门卫出现的理论基础)但是问题来了,再压上,除去门将和拖后保护的中卫,顶天了和对手相比还是人少,要知道,对手是可以十一人退缩半场的。而且压上太过,纵向的空间严重不足,几乎没有纵深,空档难寻。
面临天然的问题,全攻全守战术的答案是要向两个边路发展。所以全员压上之后的第二个基本思路就是把对手的球员通过两个边的频繁转移调动到一些区域,造成另一些有效区域的局部人数优势。
所以最初的荷兰,德国,西班牙都是及其重视边路,飞翼层出不穷。他们在极其吸引我们球迷目光的同时也吸引了对手防守队员的注意力。一次成功的边路突破,往往就造成整个后防线往这一侧移动,通过大范围转移,另一侧的边锋最容易取得局部人数优势,扮演最后射门得分的终结者。全攻全守在进攻中就是不停得通过控制皮球左右调度去横向拉扯对手防线,防线在横向移动过程中一旦缝隙增大,空档就出现了。(标准足球场的宽度是一个范围,而不是固定数字,巴萨诺坎普的宽度和阿森纳主场们的宽度侧面反映了主队战术的不同)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球不在自己脚下时怎么办,任何球队也不可能拿到100%的控球权。当球权丢失之后,高度压上的阵型给了对手极大的纵深和奔跑传球空间,一记直传就是一个反击,全攻全守的第三个要求就是就地反抢了。这里和区域防守➕反击非常相似的点在于,本身为了进攻(防守)设计的阵型站位,球权交换之后立刻无比适应防守(进攻)。防反前文已述,这里就不提了。对丢球的全攻全守球队来说,自己高度前压并相对紧凑的阵型,天然就是一张密度很大的前场围抢网络。第一时间大家不后退布防,而是前进去收紧这张网,绞死拿球的对手,成功率相对高。而一旦反抢成功,这时对手的防线天然的不完整,更容易打进去。循环往复,把比赛纳入自己的节奏,控制整场比赛。巅峰的巴萨和本赛季拜仁多次向我们展示了这一点。
区域防守➕反击和全攻全守一个从防守角度出发,一个从进攻角度出发,同时又完美得设计好了球权交换后的进攻和防守问题,一个不追求球权,一个视球权如命,一个主动回收,诱使对手主动拉散自己的阵型,一个主动压迫,迫使对手的阵型被动得被横向拉散。最后殊途同归得达到在对手球门前局部的人数优势,同时又尽量保持己方门前自己的局部人数优势。
真正的战术层面大类应该只有这两种,其余推进速度的快慢,长传频率的高低,远射频率的高低等等都是为基本战术要求服务的。
瓜在巴萨建立了通过快速短传控球,拉出空档后突然直塞或者梅西突破的打法;瓜在拜仁建立的两个边路拉开,频繁大范围转移,出了空档就往禁区里打,丢球立刻反抢回来再打的窒息压迫打法(拜仁反抢能力强于巅峰巴萨,中路的冲击力强于巴萨,但是没有哈维的致命一塞,小白梅西的突破,所以加快了速度,增多了直接往禁区里打的尝试)渣叔在多特发展出了整体快速压迫,丢球就地反抢的德国全攻全守风格。相较瓜的风格,德国足球更强调速度,在整体阵型没有完全布好的时候就发起强攻。这么做有好有坏,好的是闪电战,容易抓住对手立足未稳的机会,坏的是强攻就意味着成功率相对低,一旦球权丢失,己方反抢包围圈还没有完全站好位置。所以我们看到德国人用不停的来回冲刺跑动弥补。我个人认为其实瓜在拜仁三年也越来越感觉到了德国足球的这个特点(这是很符合德国球员自身特点的)并放松了些许对进攻节奏的控制,所以我们看到瓜式拜仁的有些球今年来越来越像多特。
而穆里尼奥让埃托奥打边,迪马特奥让托雷斯,德罗巴变身边后卫,西蒙尼在马竞对胡安弗兰及费利佩的使用,科克的工兵属性等等都极具狡猾的意大利人的足球哲学。
而这些天才教练在原有战术思想上发展出的新东西则慢慢推进着足球运动的发展。瓜穆当年一出出狗血剧,让人看清了全攻全守面对不大力收缩防线的摧枯拉朽,也看清了它的命门。瓜去到德国,英格兰也必将丰富他的个人经历并进一步发展他的足球战术。西蒙尼的马竞今年在拜仁的恐怖压迫下倔强得发挥出了防反的威力,里面有链式防守的印记也有西蒙尼针对全攻全守后场推进初秋线路克制的新发明。
足球就是如此美丽的一项运动,伴随着胜利与失败,碾压与冷门,遗憾与复仇,无与伦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