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右前旗青年企业家柳艳冬助力家乡“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侧记
□文/敖立秋
6月16日,记者前往科右前旗阿力得尔苏木采访柳艳冬。之前,在所有媒体上,都没见过柳艳冬的名字出现,记者不免疑窦丛生,这是一位怎样的人物?随着深入好田嘎查进行大量走访,柳艳冬的形象逐渐清晰,不禁对其肃然起敬。
几年前的一次采访中曾经到过好田嘎查,那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村,靠着几亩田地、几间房子、几头家畜,村民祖祖辈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安然而静谧。当采访车刚刚驶入嘎查,一垛垛红砖整齐地码在院外,只见铲车、四轮车、手推车往来穿梭,50余名施工人员正在砌墙、抹灰、加帽,分工明确,忙而不乱……这如火如荼的建设场景令人振奋。
“看着嘎查一天一个变化,心里别提多高兴啦!天天就盼着院墙砌起来,这老柳书记家的小艳冬办了件大好事啊,这孩子可真是出息了。”一提到柳艳冬,63岁的白乙拉老人有说不尽的赞赏。
“等这院墙修好了,我们嘎查就更漂亮了。我没事儿的时候就来帮忙搬搬砖,捡一下路上的垃圾,人家柳艳冬出钱给建院墙,我们得搭把手,更要维护好环境卫生。”看着自家正在垒砌的新院墙,包宝田大哥满脸喜悦。
“我们老两口身体都不好,常年看病吃药花了不少钱,又拖累着儿子不能出去赚钱。‘十个全覆盖’这好政策我们都懂,可这几千块群众自筹部分的工钱我们还是拿不出啊,眼看着其他嘎查都建的那么漂亮,大伙儿可急坏了,这回多亏了艳冬这孩子!我们家这几十米院墙已经砌齐整了,也像个过日子人家,我儿子的婚事也肯定要有着落啦!”感触颇深的陈龙梅大娘和记者拉开了话匣子。
时近晌午,北方六月的太阳竟然如此热辣,在好田嘎查二艾里的施工现场,记者终于见到了一身运动打扮,皮肤晒成红褐色的主人公柳艳冬。听说记者要做他的人物专访,柳艳冬忙摆手说:“不要写我,要写就写我们嘎查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以来的变化吧。”诚恳而谦虚的言谈,让人对这位年仅35岁的青年企业家油然生出敬意。经过再三说明,柳艳冬终于同意接受采访。
1982年,柳艳冬出生于阿力得尔苏木好田嘎查二艾里一个普通蒙古族家庭。2001年旗一中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内蒙古民族大学临床医学系。学医三年后因为对应用数学的痴迷,他于2004年转学至赤峰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系。
2005年,大学二年级的柳艳冬受到校园大学生自主创业倡导的启发,带动全年级同学回收废旧物,生产塑料制品,建立了众信塑料制品厂。说起那段自主创业的日子,柳艳冬很是感慨。在创业项目选择的初期,他和其他两名志同道合的同学就坚定地将发展方向定位于有利于环保的事业。经过多方考察,选定了废弃物再利用制塑。发展方向确定了,但三个毫无身家的穷学生又为资金犯难了。最终,三人决定“挪用”家里寄来的学费,凑了三万元,先期购进了制袋机,可这离自主生产还差一步,看着新进的制袋机安静的摆在厂房里不能运转,三个人干着急。危难之际,柳艳冬的同学们伸出了援手。学生们手头都不富裕,可是小伙子们有的是力气,他们利用休息时间,三五结伴到建筑工地打杂,所谓打杂,就是干最苦最累最脏的活,运砖、推土、拉沙子、往搅拌机里倒水泥……一晚上一百多包水泥抱下来,累得精疲力尽,顾不得浑身上下的水泥灰,连脸也不洗一把,便躺下去,酣然入睡,最苦的是阴雨天,被淋湿的水泥灰会“咬”破手脚,钻心地痛。可为了赚钱,这十五、六个细皮嫩肉的学生们咬紧牙关,愣是坚持了三个月,赚到3万2千元。拿到工钱的当天,柳艳冬和伙伴们就高高兴兴地把惦记了好久的吹膜机和下料机买了回来。
经过苦心经营,毕业时他们成立的众信塑料制品厂工人达到42人,全部是在校大学生,柳艳冬和他的伙伴也从身无分文的穷小子华丽变身为青年企业家,积攒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谈及自己今天的成就,柳艳冬不无感慨地说:“人在苦中练,刀在石上磨。我要感谢我的同学和那段打工的岁月,是打工的岁月磨练了我的意志,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干一番事业的念想。”
直到今天,柳艳冬和他的两位伙伴始终不离不弃,他们三个人做任何事都拧成一股绳,从最早成立的众信塑料制品厂到现在经营的众缘建筑有限责任公司,他们在给公司定名的时候,都要冠以“众”字,意为三人成众,拾柴焰高。
十多年间,搏风击浪,勇立潮头,柳艳冬以敏锐的眼光、诚信的经营,把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先后经营过网吧、酒店、小额贷款公司、汽车租赁公司。现在将主要精力投放在古建筑修复及仿古建筑修建上。精湛的技术、过硬的质量和诚实守信的作风让柳艳冬在业界树立起了自己独有的威望和口碑,先后参与过承德普林寺、赤峰市巴林左旗古玩城、通辽市奈曼旗经缘寺等大型古建筑修复修建项目。目前,乌兰浩特市王爷庙整体搬迁和科右中旗旗庙扩建等项目也已准备开工建设。
历经数年拼搏,实力日臻雄厚。积淀了一定的资本后,柳艳冬报效桑梓之心与日俱增。在外十多年的拼打,他吃过苦、流过泪,成功过、也失败过,虽说自己在外发展的也相当不错,但总是有一种身在他乡为异客的感觉。
因为这份割舍不下的惦念,柳艳冬决定将工作重心转至家乡,让家乡也能和外地一样发展,让父老乡亲们都能过上好日子。特别是当他看到家乡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和父老乡亲那渴望改善生活生产条件的迫切神情时,为家乡发展和父老乡亲过上好日子做点事的念头更加强烈了。
一直以来,嘎查里不论是子女上学、邻里看病,还是乡亲建房,只要有困难,柳艳冬总会慷慨解囊,乡亲们亲切地称他为“及时雨”。五月份,他再次回到家乡,得知嘎查正在开展“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但是由于群众筹资不足,一直开不了工。柳艳冬找到嘎查达详细了解了情况后,当即决定,本来应由各户出资的每延长米50元的人工费用由他一个人出资。全嘎查471户,38700延长米院墙建设工程,共需自筹工时费193.5万元。同时,他调遣自己的两个施工队共50余名工人,全部参与到好田嘎查的院墙建设中来,并垫资购进红砖、水泥、沙料等工程物资。在柳艳冬的带动下,好田嘎查的院墙建设很快就紧锣密鼓地展开了。
在院墙建设的同时,柳艳冬还为方便父老乡亲们开展业余文化活动思虑。他出资在每两个艾里之间配套建设了38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全嘎查共3处,实现了文化广场全覆盖,彻底改善了乡亲们的公共服务设施,树立了企业家履行社会职责、回报家乡父老的良好典范。根据当地习俗和村民意愿,他还出资新建一座敖包,恢复一座小型城隍庙。
面对记者,父亲柳广山笑呵呵地数起了家珍:“艳冬这孩子自幼聪明懂事、勤奋好学,他很有礼貌、懂得感恩。打小就是个热心肠,上初中的时候,同学得了阑尾炎,他就把家里给他的生活费拿出来给同学治病、买补品,自己到学期末就连咸菜疙瘩都吃不上了,可他从来不把这些当回事。大学时自己创业赚了些钱,他就开始接触教育公益事业,赞助学校篮球赛和运动会,还为赤峰市乌丹蒙古族中学大型演讲比赛赞助过资金和学习用品。每次回老家前旗路过赤峰市阿什罕中心校,看到校园破旧,孩子们活动受限制,他就出资17万元为他们修建了新院墙、校门、值班室和电动拉门。我在嘎查当了二十多年的书记,自小他就受到熏陶,热心乡亲们的事儿。”
听说有记者来采访柳艳冬的事迹,乡亲们争先恐后道出身边的可喜变化,纷纷为柳艳冬点赞。
“为了这院墙、文化广场,艳冬晒黑了,他操的心比我们还要多啊!”村民八十六的心声,也正是好田嘎查1840多位受益乡亲们的心声。
“让乡亲们住上敞亮房,走上平坦路,吃上放心水,活动有场所,看病得方便,老来有保险……这是我们努力的目标,也正是和柳艳冬一样热爱家乡,一心想以己之力促家乡之盛的拳拳赤子们的愿望。”苏木干部吴银梅赞赏地说。
嘎查达王海云告诉记者:“柳艳冬的善举,使好田嘎查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是一个纯粹的人。”
“家乡山水养育了我,不管走多远都有落叶归根的那一天。能够回报家乡,是人生一大幸事。”匆匆结束采访,柳艳冬向记者连忙致歉,又向工地的方向走去。这就是柳艳冬,一个土生土长的前旗人。他时刻热恋着生他养他的故土,爱恋着这里的父老乡亲,无怨无悔为父老乡亲奉献着……
如果说积攒的财富代表了柳艳冬的成就,而让乡亲们记住他的,是无私奉献的精神。作为一名成功的青年企业家真情回报家乡、帮助乡亲的情怀,以及他的宽厚、诚信和乐施好善,其拳拳反哺桑梓之心可鉴。
稿源: 科尔沁时讯 编辑: 云华
大
□文/敖立秋
6月16日,记者前往科右前旗阿力得尔苏木采访柳艳冬。之前,在所有媒体上,都没见过柳艳冬的名字出现,记者不免疑窦丛生,这是一位怎样的人物?随着深入好田嘎查进行大量走访,柳艳冬的形象逐渐清晰,不禁对其肃然起敬。
几年前的一次采访中曾经到过好田嘎查,那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村,靠着几亩田地、几间房子、几头家畜,村民祖祖辈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安然而静谧。当采访车刚刚驶入嘎查,一垛垛红砖整齐地码在院外,只见铲车、四轮车、手推车往来穿梭,50余名施工人员正在砌墙、抹灰、加帽,分工明确,忙而不乱……这如火如荼的建设场景令人振奋。
“看着嘎查一天一个变化,心里别提多高兴啦!天天就盼着院墙砌起来,这老柳书记家的小艳冬办了件大好事啊,这孩子可真是出息了。”一提到柳艳冬,63岁的白乙拉老人有说不尽的赞赏。
“等这院墙修好了,我们嘎查就更漂亮了。我没事儿的时候就来帮忙搬搬砖,捡一下路上的垃圾,人家柳艳冬出钱给建院墙,我们得搭把手,更要维护好环境卫生。”看着自家正在垒砌的新院墙,包宝田大哥满脸喜悦。
“我们老两口身体都不好,常年看病吃药花了不少钱,又拖累着儿子不能出去赚钱。‘十个全覆盖’这好政策我们都懂,可这几千块群众自筹部分的工钱我们还是拿不出啊,眼看着其他嘎查都建的那么漂亮,大伙儿可急坏了,这回多亏了艳冬这孩子!我们家这几十米院墙已经砌齐整了,也像个过日子人家,我儿子的婚事也肯定要有着落啦!”感触颇深的陈龙梅大娘和记者拉开了话匣子。
时近晌午,北方六月的太阳竟然如此热辣,在好田嘎查二艾里的施工现场,记者终于见到了一身运动打扮,皮肤晒成红褐色的主人公柳艳冬。听说记者要做他的人物专访,柳艳冬忙摆手说:“不要写我,要写就写我们嘎查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以来的变化吧。”诚恳而谦虚的言谈,让人对这位年仅35岁的青年企业家油然生出敬意。经过再三说明,柳艳冬终于同意接受采访。
1982年,柳艳冬出生于阿力得尔苏木好田嘎查二艾里一个普通蒙古族家庭。2001年旗一中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内蒙古民族大学临床医学系。学医三年后因为对应用数学的痴迷,他于2004年转学至赤峰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系。
2005年,大学二年级的柳艳冬受到校园大学生自主创业倡导的启发,带动全年级同学回收废旧物,生产塑料制品,建立了众信塑料制品厂。说起那段自主创业的日子,柳艳冬很是感慨。在创业项目选择的初期,他和其他两名志同道合的同学就坚定地将发展方向定位于有利于环保的事业。经过多方考察,选定了废弃物再利用制塑。发展方向确定了,但三个毫无身家的穷学生又为资金犯难了。最终,三人决定“挪用”家里寄来的学费,凑了三万元,先期购进了制袋机,可这离自主生产还差一步,看着新进的制袋机安静的摆在厂房里不能运转,三个人干着急。危难之际,柳艳冬的同学们伸出了援手。学生们手头都不富裕,可是小伙子们有的是力气,他们利用休息时间,三五结伴到建筑工地打杂,所谓打杂,就是干最苦最累最脏的活,运砖、推土、拉沙子、往搅拌机里倒水泥……一晚上一百多包水泥抱下来,累得精疲力尽,顾不得浑身上下的水泥灰,连脸也不洗一把,便躺下去,酣然入睡,最苦的是阴雨天,被淋湿的水泥灰会“咬”破手脚,钻心地痛。可为了赚钱,这十五、六个细皮嫩肉的学生们咬紧牙关,愣是坚持了三个月,赚到3万2千元。拿到工钱的当天,柳艳冬和伙伴们就高高兴兴地把惦记了好久的吹膜机和下料机买了回来。
经过苦心经营,毕业时他们成立的众信塑料制品厂工人达到42人,全部是在校大学生,柳艳冬和他的伙伴也从身无分文的穷小子华丽变身为青年企业家,积攒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谈及自己今天的成就,柳艳冬不无感慨地说:“人在苦中练,刀在石上磨。我要感谢我的同学和那段打工的岁月,是打工的岁月磨练了我的意志,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干一番事业的念想。”
直到今天,柳艳冬和他的两位伙伴始终不离不弃,他们三个人做任何事都拧成一股绳,从最早成立的众信塑料制品厂到现在经营的众缘建筑有限责任公司,他们在给公司定名的时候,都要冠以“众”字,意为三人成众,拾柴焰高。
十多年间,搏风击浪,勇立潮头,柳艳冬以敏锐的眼光、诚信的经营,把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先后经营过网吧、酒店、小额贷款公司、汽车租赁公司。现在将主要精力投放在古建筑修复及仿古建筑修建上。精湛的技术、过硬的质量和诚实守信的作风让柳艳冬在业界树立起了自己独有的威望和口碑,先后参与过承德普林寺、赤峰市巴林左旗古玩城、通辽市奈曼旗经缘寺等大型古建筑修复修建项目。目前,乌兰浩特市王爷庙整体搬迁和科右中旗旗庙扩建等项目也已准备开工建设。
历经数年拼搏,实力日臻雄厚。积淀了一定的资本后,柳艳冬报效桑梓之心与日俱增。在外十多年的拼打,他吃过苦、流过泪,成功过、也失败过,虽说自己在外发展的也相当不错,但总是有一种身在他乡为异客的感觉。
因为这份割舍不下的惦念,柳艳冬决定将工作重心转至家乡,让家乡也能和外地一样发展,让父老乡亲们都能过上好日子。特别是当他看到家乡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和父老乡亲那渴望改善生活生产条件的迫切神情时,为家乡发展和父老乡亲过上好日子做点事的念头更加强烈了。
一直以来,嘎查里不论是子女上学、邻里看病,还是乡亲建房,只要有困难,柳艳冬总会慷慨解囊,乡亲们亲切地称他为“及时雨”。五月份,他再次回到家乡,得知嘎查正在开展“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但是由于群众筹资不足,一直开不了工。柳艳冬找到嘎查达详细了解了情况后,当即决定,本来应由各户出资的每延长米50元的人工费用由他一个人出资。全嘎查471户,38700延长米院墙建设工程,共需自筹工时费193.5万元。同时,他调遣自己的两个施工队共50余名工人,全部参与到好田嘎查的院墙建设中来,并垫资购进红砖、水泥、沙料等工程物资。在柳艳冬的带动下,好田嘎查的院墙建设很快就紧锣密鼓地展开了。
在院墙建设的同时,柳艳冬还为方便父老乡亲们开展业余文化活动思虑。他出资在每两个艾里之间配套建设了38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全嘎查共3处,实现了文化广场全覆盖,彻底改善了乡亲们的公共服务设施,树立了企业家履行社会职责、回报家乡父老的良好典范。根据当地习俗和村民意愿,他还出资新建一座敖包,恢复一座小型城隍庙。
面对记者,父亲柳广山笑呵呵地数起了家珍:“艳冬这孩子自幼聪明懂事、勤奋好学,他很有礼貌、懂得感恩。打小就是个热心肠,上初中的时候,同学得了阑尾炎,他就把家里给他的生活费拿出来给同学治病、买补品,自己到学期末就连咸菜疙瘩都吃不上了,可他从来不把这些当回事。大学时自己创业赚了些钱,他就开始接触教育公益事业,赞助学校篮球赛和运动会,还为赤峰市乌丹蒙古族中学大型演讲比赛赞助过资金和学习用品。每次回老家前旗路过赤峰市阿什罕中心校,看到校园破旧,孩子们活动受限制,他就出资17万元为他们修建了新院墙、校门、值班室和电动拉门。我在嘎查当了二十多年的书记,自小他就受到熏陶,热心乡亲们的事儿。”
听说有记者来采访柳艳冬的事迹,乡亲们争先恐后道出身边的可喜变化,纷纷为柳艳冬点赞。
“为了这院墙、文化广场,艳冬晒黑了,他操的心比我们还要多啊!”村民八十六的心声,也正是好田嘎查1840多位受益乡亲们的心声。
“让乡亲们住上敞亮房,走上平坦路,吃上放心水,活动有场所,看病得方便,老来有保险……这是我们努力的目标,也正是和柳艳冬一样热爱家乡,一心想以己之力促家乡之盛的拳拳赤子们的愿望。”苏木干部吴银梅赞赏地说。
嘎查达王海云告诉记者:“柳艳冬的善举,使好田嘎查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是一个纯粹的人。”
“家乡山水养育了我,不管走多远都有落叶归根的那一天。能够回报家乡,是人生一大幸事。”匆匆结束采访,柳艳冬向记者连忙致歉,又向工地的方向走去。这就是柳艳冬,一个土生土长的前旗人。他时刻热恋着生他养他的故土,爱恋着这里的父老乡亲,无怨无悔为父老乡亲奉献着……
如果说积攒的财富代表了柳艳冬的成就,而让乡亲们记住他的,是无私奉献的精神。作为一名成功的青年企业家真情回报家乡、帮助乡亲的情怀,以及他的宽厚、诚信和乐施好善,其拳拳反哺桑梓之心可鉴。
稿源: 科尔沁时讯 编辑: 云华
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