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依据故总统罗斯福的指示,美国战略轰炸调查团在 1944 年 11 月 3 日成立。它的职责为对我方空袭德国的行动作出公正而专业的研究,以此支持对日空袭作战,并建立一套理论以评估空中力量在军事战略中的地位、以计划未来美国武装力量的发展、以决定涉及国防方面的未来经济政策。
有关调查团在德国境内的研究,总共有一份总结报告及大约两百份详细报告公布。1945 年 8 月 15 日,杜鲁门总统要求调查团对所有类型的空袭日本作战的效果进行类似研究。
调查团成员包括300 名文职雇员、350 名军官和 500 名士兵。其军方人员成分,60%来自陆军,40%来自海军。陆军和海军给予调查团所有 的可能帮助,包括人员、补给、交通工具以及情报。调查团总部设在东京,在名古屋、大阪、广岛和长崎设有分部,另外有机动小组活动在日本其他地区、太平洋各岛屿以及亚洲大陆。
调查团查阅幸存日本档案的主要部分,审讯日本陆军和海军的最高指挥官、政府官员、工厂领导和政治团体领导以及他们遍及整个日本的数以百计的下属。因而,方能精确再现战时日本的军事计划和执行情况,方能获得日本战时经济和军工生产的准确数据。此外,研究还包括:日本的总体战略计划以及发动战争的背景、接受无条件投降前内阁的争论以及协商、日本国民健康和士气的变化、日本民防体系的效能,以及原子弹袭击的效果。对每一项研究均会发布独立的报告。
美国战略轰炸调查
总结报告
1946 年 7 月 1 日
珍珠港袭击的核心在于出其不意:舰载航空兵部队的航程、以及战机击沉水面舰艇的能力。它的完成仅仅损失了 29 名日军飞行员。两天之后,日本人发现英国缺乏马来亚空中掩护的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以及反击号战列巡洋舰,并以 4 架日本海军中型轰炸机为代价将其送至海底。几天之内,菲律宾、马来亚、荷属东印度群岛的盟军空中力量事实上被摧毁,大部分位于地面。一旦当地的盟军空中力量被消灭,这片广袤的土地便敞开大门在几个星期之内遭到占领,敌人的损失仅为不超过 15,000 名日军士兵死亡,在整场战役中因各类原因损失的日军飞机为 381 架。

日军偷袭珍珠港标志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正如文件资料所显示,日军在开战时意识到大规模进攻作战无法在缺失本地制空权的条件下进行的事实。他们同样知晓陆地与海洋的表面目标对于空中袭击的脆弱性。不过,日军依然没有意识到持续保持制空权所需要的全部规模以及资源的复杂。正如日军随后所发现,不仅仅与美国对比,抑或他们自身的经济能力相比,日本在战争初期的飞机制造计划规模均相对欠缺。他们关于训练、维护、后勤、技术发展、情报、配合陆地与海上部队的计划和执行,相比随后的需求而言均受到限制。在持续增长的美国航空兵力的影响下,日军的战争计划既未深思熟虑,能力也未达预期所想。
1941 年 12 月 7 日,美国和它的盟国发现在太平洋地区尤为羸弱,特别在陆基和舰载航空兵方面。太平洋战场实际拥有的盟军航空兵大队不仅在数量、而且在技术上相比日军大幅落后。日方力量被低估了。无法指望菲律宾的 90 架 P-40 和 35 架 B-17 阻止日军向南推进。我方 7 艘航空母舰中的 3 艘位于大西洋区域,1艘在墨西哥湾进行训练。不过,即便在这等时刻,我方开始比日军更清楚地意识到全方位空中力量的基本要求。我方训练、生产、维护、后勤和情报的计划受到限制,甚于当时对它们的发展和执行的概念缺损。
日军最初的前进步伐是如何停止的,我方是如何最初在本地、但随后越发进展、并深入日军占领区上空、最后在日本列岛上空将空中优势推至顶峰的,以及空中优势是如何争取到的,这是太平洋战争空中力量的传奇和这篇总结报告的中心。不过,考虑到地面和海军部队的作用、以及指引整场战争的战略思想,空中力量所扮演的角色不能专美于前。
依据故总统罗斯福的指示,美国战略轰炸调查团在 1944 年 11 月 3 日成立。它的职责为对我方空袭德国的行动作出公正而专业的研究,以此支持对日空袭作战,并建立一套理论以评估空中力量在军事战略中的地位、以计划未来美国武装力量的发展、以决定涉及国防方面的未来经济政策。
有关调查团在德国境内的研究,总共有一份总结报告及大约两百份详细报告公布。1945 年 8 月 15 日,杜鲁门总统要求调查团对所有类型的空袭日本作战的效果进行类似研究。
调查团成员包括300 名文职雇员、350 名军官和 500 名士兵。其军方人员成分,60%来自陆军,40%来自海军。陆军和海军给予调查团所有 的可能帮助,包括人员、补给、交通工具以及情报。调查团总部设在东京,在名古屋、大阪、广岛和长崎设有分部,另外有机动小组活动在日本其他地区、太平洋各岛屿以及亚洲大陆。
调查团查阅幸存日本档案的主要部分,审讯日本陆军和海军的最高指挥官、政府官员、工厂领导和政治团体领导以及他们遍及整个日本的数以百计的下属。因而,方能精确再现战时日本的军事计划和执行情况,方能获得日本战时经济和军工生产的准确数据。此外,研究还包括:日本的总体战略计划以及发动战争的背景、接受无条件投降前内阁的争论以及协商、日本国民健康和士气的变化、日本民防体系的效能,以及原子弹袭击的效果。对每一项研究均会发布独立的报告。
美国战略轰炸调查
总结报告
1946 年 7 月 1 日
珍珠港袭击的核心在于出其不意:舰载航空兵部队的航程、以及战机击沉水面舰艇的能力。它的完成仅仅损失了 29 名日军飞行员。两天之后,日本人发现英国缺乏马来亚空中掩护的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以及反击号战列巡洋舰,并以 4 架日本海军中型轰炸机为代价将其送至海底。几天之内,菲律宾、马来亚、荷属东印度群岛的盟军空中力量事实上被摧毁,大部分位于地面。一旦当地的盟军空中力量被消灭,这片广袤的土地便敞开大门在几个星期之内遭到占领,敌人的损失仅为不超过 15,000 名日军士兵死亡,在整场战役中因各类原因损失的日军飞机为 381 架。

日军偷袭珍珠港标志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正如文件资料所显示,日军在开战时意识到大规模进攻作战无法在缺失本地制空权的条件下进行的事实。他们同样知晓陆地与海洋的表面目标对于空中袭击的脆弱性。不过,日军依然没有意识到持续保持制空权所需要的全部规模以及资源的复杂。正如日军随后所发现,不仅仅与美国对比,抑或他们自身的经济能力相比,日本在战争初期的飞机制造计划规模均相对欠缺。他们关于训练、维护、后勤、技术发展、情报、配合陆地与海上部队的计划和执行,相比随后的需求而言均受到限制。在持续增长的美国航空兵力的影响下,日军的战争计划既未深思熟虑,能力也未达预期所想。
1941 年 12 月 7 日,美国和它的盟国发现在太平洋地区尤为羸弱,特别在陆基和舰载航空兵方面。太平洋战场实际拥有的盟军航空兵大队不仅在数量、而且在技术上相比日军大幅落后。日方力量被低估了。无法指望菲律宾的 90 架 P-40 和 35 架 B-17 阻止日军向南推进。我方 7 艘航空母舰中的 3 艘位于大西洋区域,1艘在墨西哥湾进行训练。不过,即便在这等时刻,我方开始比日军更清楚地意识到全方位空中力量的基本要求。我方训练、生产、维护、后勤和情报的计划受到限制,甚于当时对它们的发展和执行的概念缺损。
日军最初的前进步伐是如何停止的,我方是如何最初在本地、但随后越发进展、并深入日军占领区上空、最后在日本列岛上空将空中优势推至顶峰的,以及空中优势是如何争取到的,这是太平洋战争空中力量的传奇和这篇总结报告的中心。不过,考虑到地面和海军部队的作用、以及指引整场战争的战略思想,空中力量所扮演的角色不能专美于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