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与大师,差距是对艺术的理解。
选秀歌手出身,华晨宇的技巧毋庸置疑,但他对艺术的理解还有偏差。
双节棍这首歌,出自周杰伦经典专辑范特西,这张专辑里共有三首“快歌”:忍者,双节棍,爸我回来了(华晨宇翻唱了其中两首)。
周杰伦选那三首作为快歌的用意,我们一一来看。
第一快,忍者,范特西里节奏最快的歌。在影视作品中,忍者往往意味着来无影去无踪,历史上也的确如此,他们要经历专门的灵敏性训练。
【忍者的灵敏训练:训练从幼年开始,多进行灵敏素质专项训练,如跳过插满刀片的绳子,训练后期做危险障碍跑,跑步途中布满许多危险的障碍物,身法稍有不灵或反映略有不敏,即受障碍物致伤。因此,忍术的灵敏要求十分严格。】
周董选择忍者作为最快的歌,不难理解,就是表现一种极速的忍者风格,整首歌就是(想象)了忍者的生活。
双节棍,范特西第二快的歌,拿着双节棍一触即发的大战,这首歌写这么快也是自然的。
第三快,爸我回来了,这首硬核说唱,非常硬,非常怒,快的意思是,一种对家暴的控诉,所以周董把他作为专辑里第三快的歌。
周董只在恰当的时候唱快,该快时快,若无艺术上的必要,他反而唱的很慢。
周董的快歌出现之后,效仿者无数。某一年某歌手,在某年颁奖礼,发表获奖感言的时候,唱了一段很快的rap,那其实非常尴尬,尴尬的不在于他唱的有多差,而是他快的毫无必要,他只是在表现:我能唱的很快,我能唱快速rap,以此为荣。
为快而快是很尴尬的。。。而周董压根不需要证明自己有多快,只在需要时快。如果快算一种技巧,那么周董会隐藏技巧,这就是大师。
再看华晨宇。他之前改编的那首(爸我回来了),用一段悲情的朗诵贯穿始终,对此我的评价是:过于悲情(没听的可以去体会体会)。我说句难听的,这是家暴,是家庭矛盾,不是生死离别!这首改编的过于悲伤,为了创新而创新的形式,仅仅来反对家暴,艺术上根本无必要。再看周杰伦的原版(爸我回来了):主歌是rap,一直在暴力控诉,控诉爸爸的种种“罪状”,然而到了副歌(高潮)的时候,开始有旋律,变成了悲腔,开始哀求(哀求爸爸不要打妈妈,歌词“为什么要打我妈妈”)。整首歌的结构是:前面还在控诉爸爸(暴力说唱),后面眼看爸爸开始打妈妈,我连控诉都不敢了,只能求饶(悲伤旋律)。这是多么浑然天成!范特西为什么得金曲奖,为什么划时代?不仅仅是开创新的中文流行音乐形式,单单它在艺术的表现力上,已经无懈可击!
再看华晨宇这首双节棍,开始加了一段戏腔,但又出现了那个问题:悲伤,他的唱腔通篇就是两个字,悲伤。华版的戏腔部分。
【从小我就耳濡目染,刀枪棍棒我都有模有样。什么兵器我最喜欢,那就是双节棍。】
这有什么好悲伤的?戏腔又是为何?
华晨宇加入一段戏腔,我的理解是,他以说书人的身份,回顾自己的战斗生涯,因此他的歌词把“从小我就耳濡目染”提到开头,加入戏腔,回顾“从小如何如何”,但败笔就在于悲伤二字,开口就出戏了。并不是说悲伤不可以,怀旧当然可以悲伤,但华晨宇用力过猛,又是那种“生死离别”之感。尽管艺术可以有多方位的理解,但这得强行脑补他有一个多么悲伤的故事才能圆场,那就不是欣赏了,是劳动。
先回周董版本,一开始是一段电吉他,非常紧张的氛围,大战一触即发的感觉,然后马上进入暴力说唱的部分,即将开战,一点不跟你废话。
高手与大师,差距是对艺术的理解。有时候,要懂得隐藏技巧,就像周董既能快的适当,又能隐藏速度。华晨宇的戏腔还是想展现他唱歌的功底,有炫技之观感。但我猜测(听他歌不多)他可能悲伤的歌曲唱太多,习惯了过度悲伤的煽情,忽略了对艺术本质的理解。
当然,这种失败的改编可以理解,以他的年纪,依然有广阔的提升空间,希望他能真正理解周董对艺术的理解。
另一点我得为华晨宇说话,就是歌手这个节目,迫使你不得不去炫技,去煽情,没有情也得煽情,无需技巧也得强行炫技,否则你怎么晋级?这种单调的竞技节目,评分节目,艺术反而成了其次,这一点,也是大师级的歌手不想上歌手的原因之一。
选秀歌手出身,华晨宇的技巧毋庸置疑,但他对艺术的理解还有偏差。
双节棍这首歌,出自周杰伦经典专辑范特西,这张专辑里共有三首“快歌”:忍者,双节棍,爸我回来了(华晨宇翻唱了其中两首)。
周杰伦选那三首作为快歌的用意,我们一一来看。
第一快,忍者,范特西里节奏最快的歌。在影视作品中,忍者往往意味着来无影去无踪,历史上也的确如此,他们要经历专门的灵敏性训练。
【忍者的灵敏训练:训练从幼年开始,多进行灵敏素质专项训练,如跳过插满刀片的绳子,训练后期做危险障碍跑,跑步途中布满许多危险的障碍物,身法稍有不灵或反映略有不敏,即受障碍物致伤。因此,忍术的灵敏要求十分严格。】
周董选择忍者作为最快的歌,不难理解,就是表现一种极速的忍者风格,整首歌就是(想象)了忍者的生活。
双节棍,范特西第二快的歌,拿着双节棍一触即发的大战,这首歌写这么快也是自然的。
第三快,爸我回来了,这首硬核说唱,非常硬,非常怒,快的意思是,一种对家暴的控诉,所以周董把他作为专辑里第三快的歌。
周董只在恰当的时候唱快,该快时快,若无艺术上的必要,他反而唱的很慢。
周董的快歌出现之后,效仿者无数。某一年某歌手,在某年颁奖礼,发表获奖感言的时候,唱了一段很快的rap,那其实非常尴尬,尴尬的不在于他唱的有多差,而是他快的毫无必要,他只是在表现:我能唱的很快,我能唱快速rap,以此为荣。
为快而快是很尴尬的。。。而周董压根不需要证明自己有多快,只在需要时快。如果快算一种技巧,那么周董会隐藏技巧,这就是大师。
再看华晨宇。他之前改编的那首(爸我回来了),用一段悲情的朗诵贯穿始终,对此我的评价是:过于悲情(没听的可以去体会体会)。我说句难听的,这是家暴,是家庭矛盾,不是生死离别!这首改编的过于悲伤,为了创新而创新的形式,仅仅来反对家暴,艺术上根本无必要。再看周杰伦的原版(爸我回来了):主歌是rap,一直在暴力控诉,控诉爸爸的种种“罪状”,然而到了副歌(高潮)的时候,开始有旋律,变成了悲腔,开始哀求(哀求爸爸不要打妈妈,歌词“为什么要打我妈妈”)。整首歌的结构是:前面还在控诉爸爸(暴力说唱),后面眼看爸爸开始打妈妈,我连控诉都不敢了,只能求饶(悲伤旋律)。这是多么浑然天成!范特西为什么得金曲奖,为什么划时代?不仅仅是开创新的中文流行音乐形式,单单它在艺术的表现力上,已经无懈可击!
再看华晨宇这首双节棍,开始加了一段戏腔,但又出现了那个问题:悲伤,他的唱腔通篇就是两个字,悲伤。华版的戏腔部分。
【从小我就耳濡目染,刀枪棍棒我都有模有样。什么兵器我最喜欢,那就是双节棍。】
这有什么好悲伤的?戏腔又是为何?
华晨宇加入一段戏腔,我的理解是,他以说书人的身份,回顾自己的战斗生涯,因此他的歌词把“从小我就耳濡目染”提到开头,加入戏腔,回顾“从小如何如何”,但败笔就在于悲伤二字,开口就出戏了。并不是说悲伤不可以,怀旧当然可以悲伤,但华晨宇用力过猛,又是那种“生死离别”之感。尽管艺术可以有多方位的理解,但这得强行脑补他有一个多么悲伤的故事才能圆场,那就不是欣赏了,是劳动。
先回周董版本,一开始是一段电吉他,非常紧张的氛围,大战一触即发的感觉,然后马上进入暴力说唱的部分,即将开战,一点不跟你废话。
高手与大师,差距是对艺术的理解。有时候,要懂得隐藏技巧,就像周董既能快的适当,又能隐藏速度。华晨宇的戏腔还是想展现他唱歌的功底,有炫技之观感。但我猜测(听他歌不多)他可能悲伤的歌曲唱太多,习惯了过度悲伤的煽情,忽略了对艺术本质的理解。
当然,这种失败的改编可以理解,以他的年纪,依然有广阔的提升空间,希望他能真正理解周董对艺术的理解。
另一点我得为华晨宇说话,就是歌手这个节目,迫使你不得不去炫技,去煽情,没有情也得煽情,无需技巧也得强行炫技,否则你怎么晋级?这种单调的竞技节目,评分节目,艺术反而成了其次,这一点,也是大师级的歌手不想上歌手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