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吧 关注:14,220贴子:339,320

新发现了一批郭松龄反奉资料未刊稿 by 徐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防抽


IP属地:上海1楼2009-03-24 22:41回复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从沈阳的旧书摊购得一批郭松龄反奉的历史回忆资料手写稿。经缜密考证,这是一批从来没有发表过的珍贵的历史回忆资料。购得这批历史资料的时间是2004年5月15日,地点是沈阳北站旧书摊。当时,我正在研究张作霖,对这段资料比较熟悉。逛旧书摊时,一个用牛皮纸装订的16开本的资料,引起了我的注意。翻开一看,细细品味,发现这些资料是从来没有看到过的。当时心里一阵狂喜,这是一个重要的发现。我立即用时价较高的价钱将其购买下来。后来,因写作任务太紧,没有时间研究这批资料。现在将这批资料的总体情况作一介绍。
     资料为16开本。封面和封底是牛皮纸,用黑色装订细绳装订。全部文章都是手写的,没有打印的。所用的纸张完全不同,各取所需,有的是原稿纸,有的是书信纸,有的是公用纸。封面上毛笔行书《郭松龄反奉资料(二)》。
     全部文章计26篇。因第25篇与第15篇重复,应按25篇计算,共计111380字。其中第24篇《郭松龄反奉始末》为综述文章,其余24篇文章都是回忆录,即当事人的第一手资料。涉及作者18人。他们的职务有:旅长、团长、连长、书记长;军法处长、少将教育长、上校作战科长、军部秘书、省长公署书记员、医务长等。对于所叙述的事件,他们大多都是亲历者,或亲眼看到,或亲耳听到,或亲自参与,或近在咫尺。文章所涉及的内容,包括郭松龄反奉的原因,战争的经过,失败的原因等,也包括张作霖和张学良的一些历史情况。资料真实,细节生动。读罢,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IP属地:上海2楼2009-03-24 22:43
    回复
      2025-08-21 09:44:4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写作时间在1961年至1964年之间,这时的政治空气比较缓和,人们还是能够说些真话的。这些40多年前的回忆录,在作者大部分作古的时候,显得十分珍贵。
      原资料无目录。现在将我整理的目录及资料的有关情况介绍如下。


      IP属地:上海3楼2009-03-24 22:44
      回复
        1.郭松龄反对奉张东军见闻纪略。姚东藩。时任张学良第3方面军团司令部参谋处上校作战科长。原稿保存完好,字迹清晰。原稿目录1页,正文41页,计42页。原稿纸20字×19=380字,全文计15960字。
         2.关于郭松龄反奉倒张的经过记实。高问樵。时任东北国民军军法处处长。 1964年1月20日作于锦州,用的是政协锦州市委员会的信纸。共77页,每页23字×14=322字,计24794字。在第5、9、10、19、26、 27、38、54页夹有鲁穆庭批写的字条。每个字条都用行楷书写,并加盖清晰的鲁穆庭印章,且标明日期。如第5页写道:“当时驻江苏的东北驻军系邢士廉和蔡平本两师。至丁喜春是蔡平本的旅长。鲁穆庭。印。五月十四日。”应是1964年的5月14日。
         3.郭松龄枪毙姜登选的详情。高问樵。时任东北国民军军法处处长。1963年12月29日作于锦州,用的是政协锦州市委员会的信纸。每页23字×14=322字,共12页,计3864字。
         4.郭松龄反奉片断。宋九龄口述,于俊满整理。宋九龄时任第6混成旅旅长,参加了郭松龄的滦州会议。1963年6月7日作于锦州,用的是政协锦州市委员会的信纸。共11页。约3500字。
         5.阚朝玺投郭(松龄)被拒的真相。高问樵。时任东北国民军军法处处长。作于1963年12月29日,用的是政协锦州市委员会的信纸。共5页,1200字。
         6.关于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郭松龄倒张作霖的经过。郭景珊。1963年3月10日。3880字。
         7.郭松龄反奉之片断。高峻岭。法库县政协。1800字。前附鲁穆庭的一纸批注,是11月10日。
         8.记录郭松龄反奉的几段事实。韩风麟。本溪市政协委员。时任第19旅卫生队医务长。
        4800字。
         9.郭松龄反奉最后阶段的回忆。郭希鹏。1925年任奉军第8旅第2团团长。1963年2月8日。4000字。
         10.郭松龄反奉续志。曹纯。时任奉军穆春骑兵师第1旅第3团第3营书记长。1963年3月7日。3320字。
         11.郭松龄倒戈梗概。郭希璞。义县政协委员。1962年10月15日。2800字。
         12.郭松龄反奉时我的所见所闻及其结局。王铭阁。北镇。时任第9军军部秘书。1961
        年12月29日。1380字。
         13.郭松龄在什么情况下倒戈的。刘殿荣。时任东北军第2旅第39团机枪连长。1963
        年。2500字。
         14.郭松龄倒戈始末。廊义安。1963年2月25日。2070字。
         15.郭松龄倒戈。贾兰田。1962年12月11日。2320字。
         16.《关于郭松龄倒戈的经过纪实》一文的两段补充。高问樵。600字。
         17.王振民致辽宁省政协文史办公室的信。王振民。1963年5月2日。1929年任同泽
        新民储才馆警察班少将教育长和辽宁警察高等学校教授。
         18.郭松龄与张作霖的斗争及郭的失败与死亡。王振民。1963年4月20日。1670字。
         19.郭松龄反奉的失败外交为其主要因素之一。陈裕光。辽阳市政协。900字。
         20.郭松龄反奉之起因及其失败之原因并简述其他。陈纪新。沈阳市沈河区社会人士。1961年9月3日。3500字。
         21.回忆郭松龄反奉,张作霖赔偿绥中人民损失的经过。达三。绥中政协。1963年5
        月15日。3500字。
         22.郭松龄反奉见闻。刘善棠。1500字。
         23.奉郭战争见闻琐记。王翔膦。时任奉天省长公署书记员。1964年2月22日。6700字。
         24.郭松龄反奉始末。沈述。辽宁省社会科学院用纸。11600字。
         25.郭松龄倒戈。贾兰田。《营口文史资料》(一)。(此文与第15篇重复)
         26.郭松龄反奉。郭景珊回忆。辽宁省社会科学院用纸。3000字。


        IP属地:上海4楼2009-03-24 22:45
        回复
          现在将第1篇资料的研究心得草写于下,以就教于方家。
           《郭松龄反对奉张东军见闻纪略》是姚东藩撰写的。
           所谓东军,是指张作霖的奉军而言。因为对于处于西部的郭军来说,奉军处于东部。


          IP属地:上海5楼2009-03-24 22:46
          回复
            作者姚东藩在《东北人物大辞典》(第2卷上)有传,传曰:“姚东藩(1896—1980.10),字震黎。辽宁沈阳人。1919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事学校第6期。


            IP属地:上海6楼2009-03-24 22:47
            回复
              1920年后,任黑龙江省军官养成所军事连上尉连长,省军务督办公署参谋处上校科长,东北陆军第6旅80团上校团长,东北军第11军少将参谋长,第50旅少将旅长,东北讲武堂教导队深造班少将总队长,东北军步兵第15旅少将旅长,111师中将师长。1934年在豫鄂皖与红军作战中失利被撤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在街道工作。1956年参加民革,当选为天津市河西区政协委员,后任辽宁省人民委员会参事,为辽宁省民革候补委员、副秘书长。”[1]
               可见,姚东藩当时先任奉天镇威上将军公署参谋处上校科长,后任张学良第3方面军团司令部参谋处上校作战科长。参与密事,了解内情。因此,姚东藩得天独厚地既亲见亲历张作霖得到郭松龄反奉消息时的表现,也亲作亲为张学良第3方面军团的组建与东军拒郭的整个过程。姚东藩的回忆资料显得弥足珍贵。


              IP属地:上海7楼2009-03-24 22:47
              回复
                此文从来没有发表过。为了慎重起见,我查找了有可能发表这篇文章的已经刊载的资料,如全部51辑《辽宁文史资料》和全部《全国文史资料》等,也查阅了已出版的有关着作,如常城的《张作霖》[2]、任松、武育文的《郭松龄将军》[3]、陈崇桥、胡玉海等的《从草莽英雄到大元帅——张作霖》[4]、陈崇桥、耿丽华的《张作霖真传》[5],还有《辽宁文史资料》第16辑《郭松龄反奉》[6]等。并访问了了解这方面情况的专家学者。迄今为止,我还没有发现这篇文章曾经刊载过或引用过。目前可以认定,这是一篇没有发表过的珍贵的回忆历史资料。


                IP属地:上海8楼2009-03-24 22:47
                回复
                  2025-08-21 09:38:4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细读此文,感到它提供了许多我们不了解的事件内幕情况。
                   第一,准确地回忆了得到消息第一时间张作霖的冷静反应。关于得到郭松龄反奉的消息后,第一时间张作霖的反应,学界或语焉不详,或道听途说。因为当时在张作霖身边的人,诸如总参议王树常、参谋长于国翰、参谋处长陈钦若、科长胡颐令等,除姚东藩外,都没有回忆文字。而姚东藩的这篇第一手回忆资料,不知何故又没有发表。所以,张作霖传记的撰写者大多使用了钱公来的《辽海小记》里的记载:“(张作霖)整天躺在小火炕上抽大烟,他抽一会儿烟,又起来在屋内来回走,口口声声骂小六子;自悔误信鬼子、六子(鬼子,郭绰号;六子,学良小名)。”此外,再也没有其他任何资料了。
                  但是,钱公来的记载并不可信。钱公来,《民国人物大辞典》有传[7]。钱公来,字希古。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2年任同盟会奉天支部文事部部长。1925年冬,参与了郭松龄反奉,任国民革命军东北军第1师师长。讨奉失败后,于1927年被捕入狱。东北易帜后被释放。钱公来反奉当时是在张作霖的对立面的郭军中,对张作霖的情况不会了解。他的记载就只能是捕风捉影,或道听途说,或闭门杜撰,极不可信。
                  姚东藩的记载,真实可信,令人信服。姚东藩当时正好在张作霖身边,任奉天镇威上将军公署参谋处上校科长。张作霖的表现和反应,姚东藩看得一清二楚。从姚东藩的记载可以看出,张作霖反应迅速,沉着冷静,并不慌乱,也无暴躁。
                   从姚东藩的回忆资料可以看出,张作霖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了一系列正确步骤:第一步,传见张作相;第二步,传见韩麟春;第三步,召集高层会议;第四步,电报有关情况;第五步,急调各军来奉。这些应急措施是及时的,也是得当的。


                  IP属地:上海9楼2009-03-24 22:48
                  回复
                    细读此文,感到它提供了许多我们不了解的事件内幕情况。
                     第一,准确地回忆了得到消息第一时间张作霖的冷静反应。关于得到郭松龄反奉的消息后,第一时间张作霖的反应,学界或语焉不详,或道听途说。因为当时在张作霖身边的人,诸如总参议王树常、参谋长于国翰、参谋处长陈钦若、科长胡颐令等,除姚东藩外,都没有回忆文字。而姚东藩的这篇第一手回忆资料,不知何故又没有发表。所以,张作霖传记的撰写者大多使用了钱公来的《辽海小记》里的记载:“(张作霖)整天躺在小火炕上抽大烟,他抽一会儿烟,又起来在屋内来回走,口口声声骂小六子;自悔误信鬼子、六子(鬼子,郭绰号;六子,学良小名)。”此外,再也没有其他任何资料了。
                    但是,钱公来的记载并不可信。钱公来,《民国人物大辞典》有传[7]。钱公来,字希古。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2年任同盟会奉天支部文事部部长。1925年冬,参与了郭松龄反奉,任国民革命军东北军第1师师长。讨奉失败后,于1927年被捕入狱。东北易帜后被释放。钱公来反奉当时是在张作霖的对立面的郭军中,对张作霖的情况不会了解。他的记载就只能是捕风捉影,或道听途说,或闭门杜撰,极不可信。
                    姚东藩的记载,真实可信,令人信服。姚东藩当时正好在张作霖身边,任奉天镇威上将军公署参谋处上校科长。张作霖的表现和反应,姚东藩看得一清二楚。从姚东藩的记载可以看出,张作霖反应迅速,沉着冷静,并不慌乱,也无暴躁。
                     从姚东藩的回忆资料可以看出,张作霖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了一系列正确步骤:第一步,传见张作相;第二步,传见韩麟春;第三步,召集高层会议;第四步,电报有关情况;第五步,急调各军来奉。这些应急措施是及时的,也是得当的。


                    IP属地:上海10楼2009-03-24 22:51
                    回复
                      第二,认真地分析了张作霖对待郭松龄及其部众的基本政策。开始时,张作霖实行了错误的政策。文中记道:“张讲话毕,从队列中提出卫队的中校团附徐良、补充团团长郝玉铭,有响应郭逆嫌疑,当场扣押。又密令俞恩桂对郭松龄、李景林家属和郭军带兵的高级军官在沈阳城居住的家属,进行监视。”这就造成了“有两种人感到自危。一种是属于郭松龄清君侧电所清的对象和与这些对象有关连的人;一种是素与郭有关系,怕扣上通郭罪名。前者以杨宇霆为首及亲杨派;后者以王瑞华最担心,他是军士教导队上校队附(队长张学良),为当时省城一支具有实力的三营兵力。且传言王有受郭委为旅长之说”。
                      但是,张作霖很快发现自己的政策有误,当即纠正错误做法。第一步,宣布“罪在郭逆一人”。张作霖申明:“罪犯是郭逆一人。他们家的人是我的部下,缺柴少米的,给他们送去”。这个政策立见成效,“这些家属从惊心吊胆得着安定,都派专人向亲人报平安去了”;第二步,提升王瑞华为旅长。将可能变成敌人的卫队牢固地控制在自己的手中;第三步,重用吴俊升,安定己方;第四步,发表告全体将士书。悬赏捉拿郭松龄及韩淑秀。
                       第三,详细地记载了张作霖命其寻找杨宇霆的整个过程。姚东藩记道:“杨宇霆看过郭松龄电报,在张作霖对军官讲话完毕,关押卫队中校团附徐良、补充团团长郝玉铭后,匆匆离开公厅。”郭松龄的电报声称“清君侧”,杨宇霆压力甚大,就不辞而别。张作霖命姚东藩传见杨宇霆,姚在杨宇霆可能待的地方都找遍了,愣是没找着。经过三四天,杨宇霆又不动声色地回来了。张作霖并没有因为郭松龄的“清君侧”的电报而贬斥杨宇霆,这也是张作霖成功地击破郭军的基本策略之一。
                       第四,细致地阐述了张学良重组第3方面军团的基本情况。东军之所以后来取得对郭
                      军的胜利,与张学良迅速地组建了第3方面军团,有极大的关系。第3方面军团的重建过程,史学界历来语焉不详。姚东藩后来被张学良调到第3方面军团司令部任参谋处上校作战科长,亲自董理其事。为此,他的记载就十分可靠,亦十分可信。同时,他还准确地回忆了第3方面军军团长司令部及军团所属部队的组成,机构清晰,人员清楚。第3方面军军团长司令部及军团所属部队的组成,过去都语焉不详,模糊不清。


                      IP属地:上海11楼2009-03-24 22:52
                      回复
                        第五,具体地论述了巨流河决战东军与郭军的军事部署。新民巨流河决战时东军的部署,过去史界虽然略有涉及,但仍然是冥蒙不清。此文对双方的军事部署作了详细的阐述。诸如,东军兵力分为右翼、中央、左翼等三个方位,每个方位的阵地位置与兵力构成等,都具体而微地进行了介绍。对郭军在巨流河阵地5个军的阵地位置与兵力构成,也全面具体地作了细致的阐述。这同作者当时任司令部参谋处的上校科长,有着直接的关系。
                         第六,正确地说明了郭军在巨流河决战中失败的根本原因。从本文看来,郭松龄的失败仍然是人心的向背问题。郭松龄主观上的想法,得不到人民的理解。文中提到,百姓说:“郭鬼子带一帮饿鬼,把我们一年的粮柴,吃光烧光。”说明郭军的行动遭到了百姓的反对。这个真实的历史情况,过去没有人提到过。同时,天寒地冻,郭军后勤补给不足,造成了官兵厌战。这也是从来没有人说过的。
                         第七,生动地描述了张学良在这个事件当中的具体表现。先写听到郭松龄造反的消息时,张学良 “面色苍白,两肩发抖,双手颤动,其内心紧张,已失常态”;继写,“接着张学良、王树常、于国翰三人进行密议,直到翌日三时许。侍者通知夜餐,三人无心茶饭,离开公厅”;再写,张学良上前线欲见郭松龄,被郭婉拒;又写,张学良在极短的时间内重组第3方面军团的过程;还在附信里写到了张学良的讲话。整篇回忆文章对张学良作了全面的描写,文笔生动,真实可信。
                        此文还提供了许多其他方面的有关信息。总之,此文是一篇差点被埋没的珍贵的历史回忆资料。
                         其他的回忆资料也都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IP属地:上海12楼2009-03-24 22:54
                        回复
                          那天在旧书店看见了一个当年东委的人写的回忆录,才知道王以哲也是同吕将军一样的身份。


                          IP属地:北京14楼2009-03-25 11:48
                          回复
                            • 121.28.7.*
                            希望能全部发表


                            15楼2009-03-25 20:50
                            回复
                              2025-08-21 09:32:4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是东工委吗?当年东北军的地下党组织吧
                              王以哲将军1936年夏天就入党了,比吕将军早一年多
                              吕将军是西安事变以后才加入的,和阎宝航先生是差不多的时间和理由


                              IP属地:上海16楼2009-03-28 22: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