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隐士吧 关注:277贴子:1,970
  • 1回复贴,共1

家庭和谐之道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俗话说得好:老人无德,一家灾殃;子女不孝,没有福报;男人无志,家道不兴;女人不柔,把财赶走。
老人要宣扬家风,父母要示范家风,夫妻要掌舵家风,子女要继承家风,孙辈要顺受家风,兄弟姐妹要竞比家风。
有道才有德,无道便无德,有德才有福,无德便无福。
老人道
①老人是一家的天德星,以德为根。“德”是担当一家的过,和平一家的过。
②老人性如灰,温和无火气, 少说话,不唠叨,不说家人长短,带头缘起一定互相看好处,还得要兜满家。
③知足常乐,在家颐养天命。 宣扬家风,赞叹祖德,教育子孙懂得知恩、感恩、报恩。
④不要管闲事,不要过多牵挂子孙,“儿孙自有儿孙福”。
⑤子女的事不要干涉,放手让位给后辈来当家,不摆老资格。
⑥家里有问题,首先是老人行为有漏洞了。一是不守本分,二是过分。
⑦家里有问题,老人应生惭愧心:是我老人没做好,有缺德之处,没把家人教育好。
⑧老人如何使一家兴旺呢? 就是要多行善事,广积阴德。一方面可修德免罪,一方面为子孙培德扎根,庇荫子孙。
⑨老人有德是最好的风水,最高等的风水。

父母道
①上要尊老,下要爱幼。用感恩心去完善一切,让家庭上下和睦。
②向子女宣扬老人、老祖宗的功德,做尊老敬老的尽孝榜样给子女看,用感恩先辈的恩德,来启蒙后代。
③不安排老人做事,他们喜欢什么就做点什么,但要多关心老人,常劝他们多休息。
④父母是人伦之始,阴阳之道,阴为母,阳为父。阴阳和,才能万物生长,阴阳不合,精神痛苦,情不投意不合,即生育的子女,性质一定不好,或者儿女缺乏。
⑤小孩子是否健康与母亲关系很大,有无智慧与父亲关系很大,是否福德庄严就看父母是否经常以快乐的爱心去做事做人。
⑥子女不听话,不孝顺,首先要问自己是否也不孝顺老人,是否有做不对的地方。对上不认可父母(老人)的功德,对下(子女)怎么教育都不到位。
⑦不要怨恨子女,更不能打骂子女,因为子女的成败也与父母本身的心性德行有关,第二要考虑到自己教育的方法是否有不当之处。
⑧“管”是父母任着自己的性子,找儿女的错处,拂逆他的性子, 所以往往越管越管不好。因为用脾气管儿女,不但管不好,反把儿女的脾气激起来,碰起性来,甚至父子成仇,都是父母不明白道的缘故。
⑨孩子不用管,全凭德行感化。明白他的个性,帮他砍小枝、留大枝。不娇、不溺、不打、不骂。多鼓励,常肯定,少批评,不用物质诱惑。

夫妻道
①整个家庭的建立都是以爱为根,没有爱无法建立家庭,爱是成家的第一条件。
②博爱无条件:不管人,不束缚对方。给对方自由权。
③夫妻之间要做到相互补漏,而不是互相埋怨。
④本来是丈夫的事情,但是丈夫忘记做了,妻子不要埋怨,要认真把事情做好;反过来,丈夫也要这样做。对方做不到的自己补上去。这就是互相补漏。
⑤家后,男人若不能把女人领到道上,不能上孝公婆,中悌兄弟姐妹,下慈儿女,就是自己十分尽孝,老人也不放心。女子婚后若不能助夫成德,就是自己孝敬公婆,老人也不安心。
⑥成丈夫多照顾岳父岳母,妻子多孝敬公公婆婆;譬如给老人买东西,应该是女婿亲自给岳父岳母,媳妇亲自送给家公家婆。
⑦男有男的本分,女有女的本分,阴阳各有其位。男子以刚正为本;女子以柔和为本。“刚”是不动性(不发脾气),“正”是合乎正理。“柔”要性如水,“和”就要合乎 理。所以刚正就是柔和,柔和就是刚正,名词虽然不一样,精神却是一样。
⑧夫妻闹矛盾,一是违背天地赋予的恩;二是违背父母赋予的情;三是违背自己本命多生多劫本分的因缘。违背生命本分的因缘,生命就失去正报的依靠。夫妻分裂,就是生命的分裂。
⑨夫妻道,也就是阴阳道, 夫义妇顺,阴阳气顺,互相不克,不但不生病,不夭亡,还能家齐,子孙昌旺。所以,男子要明女人的道,女人要明男人的道,家庭才能合乐。

丈夫道
①男子汉大丈夫要说话算数,一就是一,二就是二,说到做到。
②做不到就不要说,说话不算数就没有尊严。
③有私心就会暗中做违背良心的事,令全家烦恼,这种人不是好男人。
④“刚”是不但不打人骂人,而且被骂也不回答、不反驳、不烦恼, 被骂也不动性(不发脾气)才是刚。顺逆当头,安然自在,做到就是大丈夫。
⑤男人分有三夫:弱夫、暴夫、丈夫。
⑥丈夫则勇于承担一家的责任,以理服人,一家人有过错反过来自己生惭愧心。
⑦为人丈夫,要从“三纲”上定 住位,三纲是指性纲、心纲、身纲;不动禀性(不发脾气)为性纲;不起私欲为心纲;没有不良嗜好为身纲。生气是性纲倒;骂人是心纲倒;打人是身纲倒。“纲”是领的意思,必须要把女人领在道上,上孝公婆,中和妯娌,下慈儿女。
⑧男人是一家的栋梁,要能明理,有志气,领妻不管妻。
⑨如果男人做到位,则家中少灾难;如果男人做不到位,则家中多灾多难。

妻子道
①女人是国之母,家之妇,人之妻。
②女人要柔和,安祥笑容,和一家的人缘。
③如水一般随圆就方,合五色不与万物相争,处在最低的地 方,低矮就下,常认不是,是为女人的本分。
④女人多事,男人无声;女人不柔,家财不旺。
⑤不要刚暴,不要急躁,不要罗嗦多嘴,更不要去管男人的事。应助夫不累夫。
⑥女人有三妇:悍妇、弱妇、媳妇。 女人刚暴,管着男人,精神上欺压男人,说话像打雷一样,叫悍妇。这种家庭阴盛阳衰,丈夫会未老先衰,甚至夭亡,生下来的小孩也不中用。

婆媳道
①家庭内的婆媳,全是自外姓来的,到同一个家里,如同母女。
②道在恩义并用,相处合道,能侍奉终身。若不合道,便婆媳不睦,闹得家务不合分居另过,家庭分崩拆离,家道不兴。
③婆婆是当媳妇多年熬出来的,等到娶了儿媳,便当了婆婆。媳妇是在家当姑娘,一出阁到了婆婆家,便当了媳妇。
④婆婆是早来的,一切事务全都明白;媳妇是晚来的,一切事务全不明白。婆婆就要把媳妇领到道上,待媳妇如女儿,不知道的告诉她,指导她,不得作难。
⑤本来媳妇就不是婆婆生的, 婆婆若不明白道,未先施恩,先扬短处,或以大压小,用脾气来管她,说话总种恶因,婆媳哪能发生好感情?
⑥每个家庭应设想到是自己的女儿嫁进这个家里,家婆应疼爱儿媳妇如同疼爱自己的女儿。如做不到,儿媳会用同样方式去对待她以后的媳妇,造成恶性循环。
⑦做媳妇的应该把公婆当成自己的父母孝敬。古人云:人生都有双重父母。所以对双方父母都要一视同仁。
⑧不孝公婆,种下如此之因,待儿女长大之后,定也会受儿女不孝自己之果报。
⑨家和万事兴,要想夫贵子贤,就要孝敬公婆,日子准能发达。 否则富贵花间露,荣华草头霜,皆不能长久。学道不是要求别人,而是为了完善自己!


1楼2018-02-26 15:29回复
    遇事不责备,是一个家庭最好的风水
    网上有人问:好的家庭应该是什么样的?
    最高赞回答是:首先,遇事不轻易指责。
    家庭的幸福,不在于锦衣玉食,而在于不争对错;家庭的幸福,不在于阔气富有,而在于不轻易指责。
    不轻易责怪,
    夫妻更恩爱。
    如果你出门前,对伴侣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把某瓶药物藏好,以免小孩子误服。”伴侣一脸自信地拍着胸脯说没问题。
    结果不久后就接到伴侣的电话:“孩子误吃了药,已经送往医院了。”于是你匆匆忙忙地立即赶往医院,见到伴侣的第一面,你的第一句话会说什么?
    不少人的第一反应是:“不是早就让你把药收好吗?连这点小事都做不好,真不知道是怎么当妈/爸的,让我说你什么好呢?这孩子本来身体就弱,这下……”
    一连串的指责,劈头盖脸地冲向对面那个内心早已兵荒马乱的人。面对责备,对方感到自尊心受挫、委屈,于是气话在这时就被逼出来了:“你以为带孩子很容易啊?那以后你来带啊……”
    一场唇枪舌战就此展开,甚至愈演愈烈。
    原故事的丈夫是这样做的:看到满脸自责的妻子,走过去,拍拍她的肩膀说:“没事的,有我在。”
    看到这位丈夫的做法,一心想到了杨澜的一段话:“在最无助和软弱的时候,在最沮丧和落魄的时候,有她(他)托起你的下巴,扳直你的脊梁,命令你坚强,并陪伴你左右,共同承受命运。那时候,你们之间的感情除了爱,还有肝胆相照的义气,不离不弃的默契,以及铭心刻骨的恩情。”
    最好的夫妻关系,是能互相体谅彼此的不容易。
    当对方犯错时,不是只顾着谩骂和责备,而是顾及对方的感受,然后跟他/她站在同一边,一起面对问题。
    责备之话一出口,就有了对错之分,将两个人瞬间拉到对立面,爱的感觉便会消失。一味地指责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更容易激化矛盾。
    心理学著作《错不在我》里说到:“绝大多数夫妻离婚,都是长期的累积所致,这样的夫妻都以滚雪球的方式责备对方并为自己辩护。夫妻双方总是盯着对方的差错,对自己的优点、态度和行为方式则极力辩护。这样做恰恰会导致另一方固执己见,甚至寸步不让。”
    大多数夫妻,都无需经历什么大风大浪,更多的只是小吵小闹。有的夫妻在互相指责中将其演变为针锋对麦芒,有的夫妻则在互相包容中将其转变为绕指柔。
    这也是为什么有的人吵着吵着就散了,有的人吵着吵着感情更深厚了。
    没有一桩婚姻是能不遇到问题的,因此在婚姻里最重要的便是,两人能把多少不那么愉快的小时光变得幸福。若是总想着争对错,再横加指责,赢的一方赢了结果,却输了感情,双方都不愉快,多不值。
    特别赞同汪涵对于两性关系的理解:“一个人时,善待自己;两个人时,善待对方。”
    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也点出了婚姻长久的秘诀:“欲获得美满的婚姻,只需具有那种对于人类的缺点加以宽恕的友谊便够。”
    不轻易指责,
    家人更亲密。
    提到不轻易责备孩子的父母,一心第一个想到的是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
    某次落榜后,曾国藩到父亲的好友那里借了一百两银子,兴致勃勃地跑去买书。这是一笔巨款,相当于他家好几年的收入。
    怀着“轻则被***血淋头,重则家法伺候”的心情,曾国藩回到家中。一向严厉的父亲知道后,心平气和地说:“买书是好事,钱你不用担心,我们曾家慢慢还,只是这书你既然买了,就一定要读完。”
    这寥寥数语,让曾国藩倍感震惊,从此立誓无一日不读书。
    试想一下,如果当时曾麟书只是指责和怪罪,会是另一番怎样的情景?心理学上有个叫“异化的沟通方式”的专有名词,指的便是不认真解决问题,只顾着责备对方的沟通方式。
    台湾心理咨询师周慕姿在《情绪勒索》一书中提到这样常见的现象:
    有对父母已经很久没看到女儿了,接到女儿的电话说她终于放假了,但她的计划却是跟朋友出国旅游。
    父亲一听便生气地说:“你有没有听过‘父母在,不远游’,一放假就想着出去玩,丝毫没有考虑过父母的感受,我怎么会养出你这种不孝的女儿。”
    于是接下来,女儿气鼓鼓地回家住了几天,父亲觉得“要我把话说成这样,你才回来。”局面一下子就陷入了“两输”的状态。
    倘若一开始父亲有不轻易指责的意识,而是说:“听到你要放假,很开心,爸爸妈妈也好久没见你了,你要不要安排一两天回来看看我们呢?”结果就大相径庭了。
    为人父母要遇事不轻易指责,为人子女也是。由于成长年代的不同,子女跟父母很容易有代沟:
    “都跟你说了不要去捡那些没用的东西,你这人怎么这么顽固呢?”
    “你是翅膀硬了,有能耐了,看不起父母了。”
    “剩菜倒掉,还要我说多少次,你等下吃了生病,大家还得照顾你。”
    “倒掉多浪费,不用你操心,我不用你们照顾。”
    “你的思想这么封建,现在是什么年代了,还来这套。”
    “是是是,我们老了,就没用了。”
    ……
    看到父母某些“老套”的做法,就忍不住吐槽和指责,这不仅会让父母感受不到尊重,还会让他们开始怀疑自己的价值,让彼此有了隔阂。
    其实,有很多小事,在子女眼里也许不合时宜和有失体面,但对于父母来说却是乐此不疲的。但遇事不指责,多点包容和理解,不计较,不争对错,就能小事化了。
    《礼记》中讲到“孝子之养”,第一个便是“乐其心”,使他们感到快乐,就是最大的孝顺。
    遇事不轻易指责,才能营造爱意满满的家庭氛围。这是家人之间的相互支持和理解,也是家庭温暖的源泉所在。
    得理要饶人,
    理直气要和。
    老子说:“大道之行,不责于人”。
    老子强调,处于劣势时不责怪他人是容易做到的,占尽优势时不轻易指责、不咄咄逼人,才是深到骨子里的善良。
    对待外人尚且要有这份气度,更何况是亲密的家人呢?正如《傅雷家书》中教导子孙的:理直也不要气壮,得理也要饶人。
    有时候对错并不是最重要的,跟家人相处,重要的是和和气气,重要的是彼此之间的羁绊和感情;跟朋友交往,重要的是萍水相逢的缘分和惺惺相惜的情义;与人共事,重要的是携手推进工作和共同成长。
    “这世界上最残忍的事,就是抓住对方的过错进行指责,而不给别人宽容和机会。”遇事不轻易指责,是对每一段关系保有容错率的气度,是允许别人犯错,不求全责备,不苛责,毕竟谁能无过呢?
    欧洲有一句谚语:“如果常常流泪,就不能看见星光。”
    如果常常指责他人,眼中便全是别人的缺点和错误,看不到对方身上闪闪发光的地方,慢慢地,自己的气量和格局也会缩小。
    遇事不轻易指责,是爱,是包容,是付出和尊重。如果在你身边,有即使你犯了错也不轻易指责你的人,要好好珍惜,也要懂得适可而止。
    因为无论什么关系,无论多亲密,都不可能是一方无限度地退让,感情是两个人的事。
    如同那句话所说:“所谓好的关系,都是源自一个人的包容和迁就,以及另一个人的适可而止。”
    因为你很重要,所以遇事我不轻易责备你。同样地,因为你很重要,所以我珍惜这份“不轻易责备”的包容。


    2楼2019-03-15 07: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