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中蜂
(中华蜜蜂)
一、基本情况
(一)中心产区及分布
北方中蜂的中心产区为黄河中下游流域,分布于山东、山西、河北、河南、陕西、宁夏、北京、天津等省、市、自治区的山区;四川省北部地区也有分布。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北方中蜂产区位于北纬32o~42o、东经110o~120o,区内既有平原,也有高山。贺兰山脉、太行山脉、燕山山脉、秦岭等连绵起伏,海拔高度20~3700m。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和暖温带、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差异大,自然资源与生态类型丰富。年降水量800~1200mm。北方中蜂主要分布于海拔2000m以下的山区。蜜源植物有500余种,主要蜜源有油菜、刺槐、柿树、狼牙刺(图1)、草木樨、荆条、枸杞(图2)、荞麦、乌桕、漆树、盐肤木、百里香、沙打旺和香薷属植物等20余种,部分地区尚有大面积人工栽培的中草药、柑橘等蜜源。
二、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北方中蜂是其分布区内的自然蜂种,是在黄河中下游流域丘陵、山区生态条件下,经长期自然选择形成的中华蜜蜂的一个类型。
华北地区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悠久。河南安阳殷墟发掘的3300年前的甲骨文中就有“蜂”字的原型:史料记载,殷末周初,周武王兴兵伐纣,行军大旗上聚集蜂团,被认为是吉兆,命为“蜂纛”;《诗经》中有“莫矛荓蜂,自求辛螫”的诗句,表述了人们对蜜蜂的认识;周朝尹喜所著《关尹子•三极》中有“圣人师蜂立君臣”,表明2500年前,古人对蜂群生物学已有所了解。这一地区的养蜂历史可追溯到西周时代。到唐代家庭养蜂有了较大发展,宋代《永嘉地记》中有“雍、洛间有梨花蜜,色如凝脂”的记述。现产区仍可见到自然蜂巢(图3)和土法饲养的蜜蜂(图4)。
(二)群体规模与变化情况
截至2008年,北方中蜂约有30万群,其中山东0.15万群、山西1.2万群、河南2.5万群、陕西15万群、宁夏3万群、北京0.4万群、四川7.3万群。
近年北方中蜂数量较为稳定,与蜜源可承载的蜂群数量相比,中蜂饲养仍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无濒危危险。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形态特征
北方中蜂蜂王体色多呈黑色,少数呈棕红色(图5);雄蜂体色为黑色(图6);工蜂体色以黑色为主,体长11.0~12.0mm(图7)。其他主要形态特征见表1。
(二)生物学特性
北方中蜂耐寒性强,分蜂性弱,较为温驯,防盗性强,可维持7~8框以上蜂量的群势;蜂群的抗巢虫能力较弱,较易感染中蜂囊状幼虫病、欧洲幼虫腐臭病等,病群群势下降快。蜂王一般在2月初开产,平均每昼夜产卵200粒左右,部分蜂王产卵可达300~400粒。群势恢复后,蜂王进入产卵盛期,平均有效产卵量700余粒,部分蜂王有效产卵量可达800~900粒,最高可达1030粒(图8)。
(三)生产性能
北方中蜂主要生产蜂蜜、蜂蜡和少量花粉。
1.蜂产品产量 产蜜量因产地蜜源条件和饲养管理水平而异。转地饲养年均群产蜂蜜20~35kg,最高可达50kg;定地传统饲养,年均群产蜂蜜4~6kg。
2.蜂产品质量 蜂蜜质量因饲养管理方式而异,其含水量在19%~29%。活框箱饲养的蜂群所产蜂蜜纯净,传统方式饲养的蜂群所产蜂蜜杂质较多。
四、饲养管理
该区域绝大多数北方中蜂均采用活框饲养(图9),只有山区仍沿用传统饲养方式。
五、品种保护与研究利用
2005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复建立蒲洼市级自然保护区(京政函[2005]17号),在保护区内划定了中华蜜蜂核心保护区和缓冲区。
2008年经农业部批准,陕西省榆林市种蜂场成为第一批国家级中蜂保种场(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1058号]),进行北方中蜂的保种、繁育和研究工作。科研人员还对北方中蜂进行了线粒体DNA的研究、分析。
六、品种评价
北方中蜂个体较大,分蜂性弱,能维持8框以上的群势,最大群势可达15框。耐寒能力较强。对中蜂囊状幼虫病、欧洲幼虫腐臭病的抵御能力很弱,易遭受蜡螟的危害。性情较温驯,适合北方地区饲养,但在饲养管理中应注意对中蜂囊状幼虫病、欧洲幼虫腐臭病和蜡螟的防控。
该地区内适合北方中蜂的蜜源条件尚未被充分利用,应大力推广北方中蜂的饲养。北方中蜂性情温驯、能维持大群的特点,可作为其他生态型中蜂的育种素材。北方中蜂个体较大,分蜂性弱,能维持8框以上的群势,最大群势可达15框。耐寒能力较强。对中蜂囊状幼虫病、欧洲幼虫腐臭病的抵御能力很弱,易遭受蜡螟的危害。性情较温驯,适合北方地区饲养,但在饲养管理中应注意对中蜂囊状幼虫病、欧洲幼虫腐臭病和蜡螟的防控。
(中华蜜蜂)
一、基本情况
(一)中心产区及分布
北方中蜂的中心产区为黄河中下游流域,分布于山东、山西、河北、河南、陕西、宁夏、北京、天津等省、市、自治区的山区;四川省北部地区也有分布。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北方中蜂产区位于北纬32o~42o、东经110o~120o,区内既有平原,也有高山。贺兰山脉、太行山脉、燕山山脉、秦岭等连绵起伏,海拔高度20~3700m。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和暖温带、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差异大,自然资源与生态类型丰富。年降水量800~1200mm。北方中蜂主要分布于海拔2000m以下的山区。蜜源植物有500余种,主要蜜源有油菜、刺槐、柿树、狼牙刺(图1)、草木樨、荆条、枸杞(图2)、荞麦、乌桕、漆树、盐肤木、百里香、沙打旺和香薷属植物等20余种,部分地区尚有大面积人工栽培的中草药、柑橘等蜜源。
二、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北方中蜂是其分布区内的自然蜂种,是在黄河中下游流域丘陵、山区生态条件下,经长期自然选择形成的中华蜜蜂的一个类型。
华北地区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悠久。河南安阳殷墟发掘的3300年前的甲骨文中就有“蜂”字的原型:史料记载,殷末周初,周武王兴兵伐纣,行军大旗上聚集蜂团,被认为是吉兆,命为“蜂纛”;《诗经》中有“莫矛荓蜂,自求辛螫”的诗句,表述了人们对蜜蜂的认识;周朝尹喜所著《关尹子•三极》中有“圣人师蜂立君臣”,表明2500年前,古人对蜂群生物学已有所了解。这一地区的养蜂历史可追溯到西周时代。到唐代家庭养蜂有了较大发展,宋代《永嘉地记》中有“雍、洛间有梨花蜜,色如凝脂”的记述。现产区仍可见到自然蜂巢(图3)和土法饲养的蜜蜂(图4)。
(二)群体规模与变化情况
截至2008年,北方中蜂约有30万群,其中山东0.15万群、山西1.2万群、河南2.5万群、陕西15万群、宁夏3万群、北京0.4万群、四川7.3万群。
近年北方中蜂数量较为稳定,与蜜源可承载的蜂群数量相比,中蜂饲养仍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无濒危危险。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形态特征
北方中蜂蜂王体色多呈黑色,少数呈棕红色(图5);雄蜂体色为黑色(图6);工蜂体色以黑色为主,体长11.0~12.0mm(图7)。其他主要形态特征见表1。
(二)生物学特性
北方中蜂耐寒性强,分蜂性弱,较为温驯,防盗性强,可维持7~8框以上蜂量的群势;蜂群的抗巢虫能力较弱,较易感染中蜂囊状幼虫病、欧洲幼虫腐臭病等,病群群势下降快。蜂王一般在2月初开产,平均每昼夜产卵200粒左右,部分蜂王产卵可达300~400粒。群势恢复后,蜂王进入产卵盛期,平均有效产卵量700余粒,部分蜂王有效产卵量可达800~900粒,最高可达1030粒(图8)。
(三)生产性能
北方中蜂主要生产蜂蜜、蜂蜡和少量花粉。
1.蜂产品产量 产蜜量因产地蜜源条件和饲养管理水平而异。转地饲养年均群产蜂蜜20~35kg,最高可达50kg;定地传统饲养,年均群产蜂蜜4~6kg。
2.蜂产品质量 蜂蜜质量因饲养管理方式而异,其含水量在19%~29%。活框箱饲养的蜂群所产蜂蜜纯净,传统方式饲养的蜂群所产蜂蜜杂质较多。
四、饲养管理
该区域绝大多数北方中蜂均采用活框饲养(图9),只有山区仍沿用传统饲养方式。
五、品种保护与研究利用
2005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复建立蒲洼市级自然保护区(京政函[2005]17号),在保护区内划定了中华蜜蜂核心保护区和缓冲区。
2008年经农业部批准,陕西省榆林市种蜂场成为第一批国家级中蜂保种场(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1058号]),进行北方中蜂的保种、繁育和研究工作。科研人员还对北方中蜂进行了线粒体DNA的研究、分析。
六、品种评价
北方中蜂个体较大,分蜂性弱,能维持8框以上的群势,最大群势可达15框。耐寒能力较强。对中蜂囊状幼虫病、欧洲幼虫腐臭病的抵御能力很弱,易遭受蜡螟的危害。性情较温驯,适合北方地区饲养,但在饲养管理中应注意对中蜂囊状幼虫病、欧洲幼虫腐臭病和蜡螟的防控。
该地区内适合北方中蜂的蜜源条件尚未被充分利用,应大力推广北方中蜂的饲养。北方中蜂性情温驯、能维持大群的特点,可作为其他生态型中蜂的育种素材。北方中蜂个体较大,分蜂性弱,能维持8框以上的群势,最大群势可达15框。耐寒能力较强。对中蜂囊状幼虫病、欧洲幼虫腐臭病的抵御能力很弱,易遭受蜡螟的危害。性情较温驯,适合北方地区饲养,但在饲养管理中应注意对中蜂囊状幼虫病、欧洲幼虫腐臭病和蜡螟的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