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拜师学艺
话说克己卯山两兄弟勤勤恳恳,每日里帮助父母耕种,一同上山采药,一同砍柴。两人互敬互爱,情同手足。这样不知不觉就又过了两年,都已是十七.八岁的青年了。因为卯山比克己小半岁,所以克己处处以兄长作责,百般呵护卯山。克己的母亲又是一个非常难得的贤妻良母,也特别疼爱卯山,她把卯山的名字干脆改叫卯己,与儿子同字。这样,就更象亲兄弟了。
明孝宗(弘治)13年(即公元1500年)从正月起直到五月二十七日,整整四个月滴雨未下,河床干涸,吃水困难,农民无法下种。七月后又连续下雨不晴,百姓苦不堪言。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偏偏次年瘟疫横行,到处一片荒凉。饥饿和疾病折磨着人们,死人的事已不为怪。有的大屋,一百多人几乎死光,一家大小死在床上全成白骨。蚊帐用手一碰,即刻成灰。马静林日夜奔波,却无回天之力,结果自己也染病送了性命。
一天兄弟两人从丫髻山采挖草药,路过一个山坳,见有一草棚冒出青烟,但兄弟二人想到此地从无人居住,于是好奇心起,便一同过去看看究竟。进到里边见到一白发苍苍的老和尚,就向老和尚打了个招呼,可是老人只是“哎哎”地呻吟,半晌才说:“两位小施主,老道有病在身,失礼了。”兄弟二人仔细打量老人,见他虽有病在身,但不失得道高人风貌:两眼有神,慈眉善目,长须飘胸,有仙风道骨之貌。于是还礼道:“老人家,你有什么需要我们帮忙的吗?”老人说:“我姓万,是峨眉山人,云游到此。因你们这里鬼魅作怪,瘟疫流行,我就全力施救。今日病倒,烦劳两位施主烧点水就行了。”说完就盘膝闭目养神。
兄弟二人于是就提水,劈柴,烧水,侍候完老者 ,忙挖了药回家,把遇到的事详细讲给父母听。克己父母听到后,立即从家中拿点吃的和日用品,叫兄弟俩送去。兄弟二人小心侍侯老人,一连七天。七天后,老和尚慢慢恢复了健康。
这天,兄弟二人照常采完药来看老人,只见老人盘膝而坐。见二人来了,就立即站起身来说:“两位小施主,这些天真是麻烦你们了,我的病已经好了,我要去拯救众生。二位好心必有好报,为了答谢二位,我这里有念珠一串,给你们留个纪念,请勿推辞。日后必有用处,切记,切记,万不可将它丢失。”说着抬腿就走,兄弟二人连忙谢过,藏好念珠。
过了两天兄弟俩再从山坳走过,发现草棚不见了,仍是杂草丛生,灌木丛丛,便知真是碰到了高人。据说克己兄弟得道后,人们把这个山坳取名为“道教沟”,并建庙宇纪念,这是后话。
由于当时天灾人祸,民不聊生,克己,卯己下定决心潜心钻研医术,并求仙访道,以济民生。终于有一天,听人讲来了个叫麻和尚的得道高僧,精通医理,佛法无边,能移山驾云,除魔降怪,点石治病救人,手到病除。于是兄弟俩决定前去拜访。
第二天一早,两人带上采药工具,来到广福寺。还没到寺就见许多人进进出出。他们连忙进去一看,只见这座荒凉的寺院收拾得干干净净,一位老僧正忙着给人治病。碾碎的草药摆了一桌,人们互相帮着端水拿药。见老僧很忙,兄弟俩就不声不响地帮起忙来,这一下就轻松多了。因为他们俩熟识药物,轻车熟路,又有治疗经验,所以快多了。每个接受过治疗的人都非常感谢老僧,兄弟俩也自得其乐。
忙活了一天,求医的人也就散去了。但是克己卯己却没离去,他们帮着收拾完毕后,来到麻和尚跟前跪下说明来意。麻和尚扶起他们既没有答应也没有拒绝,只是说:“年轻人,请回吧。老衲从没收过徒弟,今天实在抱歉,耽搁你们。”他们也就回到家中,一夜无话。第二天一大早就来到了寺中,可是老和尚很早就出去了。大约过了一个时辰光景,从山下又陆续地来了一些求医的人,而且人越来越多。等老和尚化缘回来时,又忙起来。由于有兄弟俩帮忙,非常顺利。晌午过后就忙完了。当兄弟俩又求老和尚收徒时,老和尚说:“两位施主,老衲才疏学浅,象这点鸡毛蒜皮的小伎俩,我看你们早就会了,跟我学什么呢?这样恐怕只有耽误你们的前程。施主还是请回吧。”
兄弟二人坚持要拜师,不肯回家,老和尚只好说:“今天天色已晚,寺院窄小,连老衲都没个容身之所,只能彻夜打坐。明日再说吧!”两人只好出来,坐在门外石阶上商量如何做。克己想了想就说:“我看这样,我们何不效仿古人,跪在寺外苦苦哀求,直到他答应为止。”
于是兄弟二人跪在山门外,一直跪到第二天太阳升起,可是还不见麻和尚开门,寺内也没有一点动静。他们想:“难道老和尚做早课去了吗?那总得吃饭吧!”正在纳闷,忽然背后传来声音:“南无阿弥陀佛!善哉!善哉!”他们回头一看,只见老和尚刚从外面化斋回来,正站在他们俩身后。于是他们又苦苦相求,并说愿意侍他到老。老和尚见状,说道:“两位施主,出家是很清苦的,何况你俩都是有家室之人,出家何益?”克己立刻接过话头说:“大师,你一个年迈古稀的老人,不辞辛苦,到处行善,拯救黎民于水火。何况我们正当壮年。再者,我们又不知道师傅仙乡何处,一旦师傅云游在外,或回故里,这里的人们怎么办?我们又到哪里去找大师。我们也不奢望修炼成仙,只是为了解除百姓疾苦,万望大师成全。”
麻和尚听完兄弟二人的肺腑之言后,稍稍犹豫了一下,忽然用长袖轻轻悬空一托,兄弟俩身不由己地站了起来,接着说:“两位施主请到禅屋叙话。”兄弟俩跟着老和尚来到禅院,忽又再拜。老和尚只是抬抬手,两个人就再也拜不下去。
“行了,行了,年轻人,坐下说话吧。”麻和尚说道。兄弟二人谢过,坐在旁边,正在这时,克己觉得后脖子上有个虫子在爬,非常难受。他解开衣领翻过来让卯己帮他看看,谁知一串念珠露出来,被老和尚发现了,瞪大眼睛,大声道:“小施主,你那念珠从何而来,可不可以取下来借老衲看看?”于是克己取下念珠,双手递给老和尚 。老和尚接过念珠一看,说:“这是我师弟之物,你们从何而得?”接着兄弟俩就将念珠的来历细说了一遍,并将“日后此念珠会给你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的”等说了一遍。
麻和尚捧着念珠自言自语道:“师弟呀,你可把我给害苦了。看来这两个徒儿是非收不可了。”兄弟二人一听连忙问道:“师父,您说什么?”老和尚说:“这是天机,活该你们造化,也是我们有缘。徒儿们,从今日起,我们师兄弟就是你们兄弟俩的师父了!”兄弟俩一听非常高兴,马上跪下向师父磕了三个响头,正式拜师学艺。
话说克己卯山两兄弟勤勤恳恳,每日里帮助父母耕种,一同上山采药,一同砍柴。两人互敬互爱,情同手足。这样不知不觉就又过了两年,都已是十七.八岁的青年了。因为卯山比克己小半岁,所以克己处处以兄长作责,百般呵护卯山。克己的母亲又是一个非常难得的贤妻良母,也特别疼爱卯山,她把卯山的名字干脆改叫卯己,与儿子同字。这样,就更象亲兄弟了。
明孝宗(弘治)13年(即公元1500年)从正月起直到五月二十七日,整整四个月滴雨未下,河床干涸,吃水困难,农民无法下种。七月后又连续下雨不晴,百姓苦不堪言。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偏偏次年瘟疫横行,到处一片荒凉。饥饿和疾病折磨着人们,死人的事已不为怪。有的大屋,一百多人几乎死光,一家大小死在床上全成白骨。蚊帐用手一碰,即刻成灰。马静林日夜奔波,却无回天之力,结果自己也染病送了性命。
一天兄弟两人从丫髻山采挖草药,路过一个山坳,见有一草棚冒出青烟,但兄弟二人想到此地从无人居住,于是好奇心起,便一同过去看看究竟。进到里边见到一白发苍苍的老和尚,就向老和尚打了个招呼,可是老人只是“哎哎”地呻吟,半晌才说:“两位小施主,老道有病在身,失礼了。”兄弟二人仔细打量老人,见他虽有病在身,但不失得道高人风貌:两眼有神,慈眉善目,长须飘胸,有仙风道骨之貌。于是还礼道:“老人家,你有什么需要我们帮忙的吗?”老人说:“我姓万,是峨眉山人,云游到此。因你们这里鬼魅作怪,瘟疫流行,我就全力施救。今日病倒,烦劳两位施主烧点水就行了。”说完就盘膝闭目养神。
兄弟二人于是就提水,劈柴,烧水,侍候完老者 ,忙挖了药回家,把遇到的事详细讲给父母听。克己父母听到后,立即从家中拿点吃的和日用品,叫兄弟俩送去。兄弟二人小心侍侯老人,一连七天。七天后,老和尚慢慢恢复了健康。
这天,兄弟二人照常采完药来看老人,只见老人盘膝而坐。见二人来了,就立即站起身来说:“两位小施主,这些天真是麻烦你们了,我的病已经好了,我要去拯救众生。二位好心必有好报,为了答谢二位,我这里有念珠一串,给你们留个纪念,请勿推辞。日后必有用处,切记,切记,万不可将它丢失。”说着抬腿就走,兄弟二人连忙谢过,藏好念珠。
过了两天兄弟俩再从山坳走过,发现草棚不见了,仍是杂草丛生,灌木丛丛,便知真是碰到了高人。据说克己兄弟得道后,人们把这个山坳取名为“道教沟”,并建庙宇纪念,这是后话。
由于当时天灾人祸,民不聊生,克己,卯己下定决心潜心钻研医术,并求仙访道,以济民生。终于有一天,听人讲来了个叫麻和尚的得道高僧,精通医理,佛法无边,能移山驾云,除魔降怪,点石治病救人,手到病除。于是兄弟俩决定前去拜访。
第二天一早,两人带上采药工具,来到广福寺。还没到寺就见许多人进进出出。他们连忙进去一看,只见这座荒凉的寺院收拾得干干净净,一位老僧正忙着给人治病。碾碎的草药摆了一桌,人们互相帮着端水拿药。见老僧很忙,兄弟俩就不声不响地帮起忙来,这一下就轻松多了。因为他们俩熟识药物,轻车熟路,又有治疗经验,所以快多了。每个接受过治疗的人都非常感谢老僧,兄弟俩也自得其乐。
忙活了一天,求医的人也就散去了。但是克己卯己却没离去,他们帮着收拾完毕后,来到麻和尚跟前跪下说明来意。麻和尚扶起他们既没有答应也没有拒绝,只是说:“年轻人,请回吧。老衲从没收过徒弟,今天实在抱歉,耽搁你们。”他们也就回到家中,一夜无话。第二天一大早就来到了寺中,可是老和尚很早就出去了。大约过了一个时辰光景,从山下又陆续地来了一些求医的人,而且人越来越多。等老和尚化缘回来时,又忙起来。由于有兄弟俩帮忙,非常顺利。晌午过后就忙完了。当兄弟俩又求老和尚收徒时,老和尚说:“两位施主,老衲才疏学浅,象这点鸡毛蒜皮的小伎俩,我看你们早就会了,跟我学什么呢?这样恐怕只有耽误你们的前程。施主还是请回吧。”
兄弟二人坚持要拜师,不肯回家,老和尚只好说:“今天天色已晚,寺院窄小,连老衲都没个容身之所,只能彻夜打坐。明日再说吧!”两人只好出来,坐在门外石阶上商量如何做。克己想了想就说:“我看这样,我们何不效仿古人,跪在寺外苦苦哀求,直到他答应为止。”
于是兄弟二人跪在山门外,一直跪到第二天太阳升起,可是还不见麻和尚开门,寺内也没有一点动静。他们想:“难道老和尚做早课去了吗?那总得吃饭吧!”正在纳闷,忽然背后传来声音:“南无阿弥陀佛!善哉!善哉!”他们回头一看,只见老和尚刚从外面化斋回来,正站在他们俩身后。于是他们又苦苦相求,并说愿意侍他到老。老和尚见状,说道:“两位施主,出家是很清苦的,何况你俩都是有家室之人,出家何益?”克己立刻接过话头说:“大师,你一个年迈古稀的老人,不辞辛苦,到处行善,拯救黎民于水火。何况我们正当壮年。再者,我们又不知道师傅仙乡何处,一旦师傅云游在外,或回故里,这里的人们怎么办?我们又到哪里去找大师。我们也不奢望修炼成仙,只是为了解除百姓疾苦,万望大师成全。”
麻和尚听完兄弟二人的肺腑之言后,稍稍犹豫了一下,忽然用长袖轻轻悬空一托,兄弟俩身不由己地站了起来,接着说:“两位施主请到禅屋叙话。”兄弟俩跟着老和尚来到禅院,忽又再拜。老和尚只是抬抬手,两个人就再也拜不下去。
“行了,行了,年轻人,坐下说话吧。”麻和尚说道。兄弟二人谢过,坐在旁边,正在这时,克己觉得后脖子上有个虫子在爬,非常难受。他解开衣领翻过来让卯己帮他看看,谁知一串念珠露出来,被老和尚发现了,瞪大眼睛,大声道:“小施主,你那念珠从何而来,可不可以取下来借老衲看看?”于是克己取下念珠,双手递给老和尚 。老和尚接过念珠一看,说:“这是我师弟之物,你们从何而得?”接着兄弟俩就将念珠的来历细说了一遍,并将“日后此念珠会给你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的”等说了一遍。
麻和尚捧着念珠自言自语道:“师弟呀,你可把我给害苦了。看来这两个徒儿是非收不可了。”兄弟二人一听连忙问道:“师父,您说什么?”老和尚说:“这是天机,活该你们造化,也是我们有缘。徒儿们,从今日起,我们师兄弟就是你们兄弟俩的师父了!”兄弟俩一听非常高兴,马上跪下向师父磕了三个响头,正式拜师学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