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浸前期试验的内容与深度
为了保证现场堆浸取得成功,并取得高的技术经济指标,堆浸前的试验工作很重要,必须采集有代表性的矿样,进行比较详细的矿石工艺矿物学研究和系统的柱浸试验,试验的规模及深度取决于矿石的性质及堆浸的规模。堆浸前对矿石进行工艺矿物学的研究和室内模拟柱浸试验是现场堆浸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其目的是了解矿石氰化浸出的可能性和摸清矿石在一定粒度下是否有良好的渗透性;浸出率及浸出时间与矿石粒度间的关系,提供入堆矿石粒度;确定矿石是否需要制粒及制粒条件;通过柱浸试验还要为现场生产提供所需的最佳氰化钠浓度、喷淋强度等各参数并制定合理的浸出率、尾矿品位等各项指标和选择好回收系统。根据多年的试验工作,整理出这份资料。
一、采集有代表性的试样
试验样品必须有比较充分的代表性,在矿物组成、化学成分、矿石结构构造、金的赋存状态、金的粒度及嵌布特性、矿石氧化程度、含泥量,以及有害组分含量等方面,应能代表矿区或大型矿床的首采地段。对不同类型、不同品位级别的矿石应分别取样,所采样品的块度应能满足柱浸试验要求。根据矿区规模、矿石性质及生产部门的要求,考虑对不同类型、不同品位级别的矿石是进行单独试验,还是组成混合样进行试验。
二、矿石工艺矿物学研究
矿石工艺矿物学研究是矿石可浸性试验的基础,是制定选冶工艺流程的依据,其工作应超前进行,其研究内容包括下述内容。
1、矿石化学成分
原矿应进行光谱半定量全分析、化学全分析及试金分析,有的项目还应进行物相分析,了解有用及有害组分的种类及含量。氰化法回收金银时,矿石中存在的铜、砷、锑、碳等均影响金银的浸出。砷、锑矿物对金银氰化浸出过程影响极大,它不仅消耗大量的氰化钠及溶液中的氧,而且其分解的产物还会在金粒表面形成薄膜,影响金银的浸出。矿石中若存在具有活性的碳,它不仅影响金银浸出,还会吸附溶液中的金银。矿石中所含的活性铜(主要为金属铜及各种氧化铜)对金的氰化浸出影响也很大,它消耗大量的氰化钠,对含铜较高的矿石,应做铜的物相分析,确定金属铜、各种氧化铜、次生硫化铜及原生硫化铜的含量。矿石中矿物杂质的影响,是堆浸过程中氰化钠用量增加的主要因素,矿石中的造酸矿物与浸出液中的二氧化碳会产生挥发性有毒气体——氰化氢,为了使氰化氢生成最小,一般采用在浸出液中加石灰的办法将PH值保持在10~11之间。二价铜、二价铁、三价铁、二价锰、二价锌会消耗大量的氰化钠,妨碍金的溶解,其它杂质如我们矿区的油性黑土,本身酸性大,不单消耗氰化钠,还会消耗溶液中的氧,妨碍金的氰化过程。
2、矿石的矿物组成
查清组成矿石的主要金属矿物及脉石矿物,特别是影响氰化浸出的矿物种类及含量。不同的金银矿物,其氰化浸出有所不同,自然金、银金矿易浸,碲金矿、针碲金矿及针铁金矿难浸。砷对金的氰化浸出影响很大,当其矿物含量达百分之几时,将使氰化过程停止。磁黄铁矿由于其能优先与氰化钠反应,大量消耗氧,而影响金的浸出。对于矿石中所含的碳,应确定其是否具有活性。对于脉石矿物,主要查清粘土矿物种类及含量,因为它对矿石的渗透性有很大影响。
3、金的赋存状态
结构疏松、裂隙、空洞发育的矿石,一般都具有较好的渗透性能,金的赋存状态对其氰化浸出性能有很大的影响,应查明含金矿物的种类、相对含量及其载体矿物。矿石中碲金矿含量高时,则氰化效果不好,如果微细粒金赋存在方铅矿、黄铁矿、磁黄铁矿中,一般难以浸出,若金呈吸附状态赋存于粘土矿物之中,则无法直接氰化浸出,必须经过预先氧化处理。
为了弄清楚金的赋存状态,应对原矿做金的金属量平衡,确定金在各种载体矿物及脉石中的分配及可见金与次显微金的比例。一般来说,次显微金含量高的氧化矿石,可浸性能都比较好。
4、金的粒度、嵌布特征及形态
金的粒度大小,对氰化浸出速度有明显的影响,粗粒金的氰化浸出速度要慢得多。据有关专业技术工程师的测定结果——金粒在0.12%氰化钠溶液中的溶解速度,0.125~0.25mm金粒完全溶解需18~30天,0.074~0.125者需5~10天,0.038~0.074者需3~4天,0.038者需5~48小时。
金的嵌布特征对堆浸指标有明显影响,裂隙金、晶隙金(粒间金)及砾间金较易浸出,这部分金在破碎过程中易解离或裸露。包裹金由于包裹在载体矿物和脉石矿物中,无法与氰化溶液相接触,所以这部分金无法回收。金的形态对浸出也有影响,同一粒度如果形状不一样,则表面积也不一样,溶解速度也不一样,毛发状、树枝状、片状金的溶解速度快。
5、矿石的物理性质
矿石的硬度、真比重、堆比重,以及矿石中可溶性成分,对堆浸工艺过程控制有影响,需要查清,比如水和矿石或矿浆中的SO42-和Ca2+的含量,这为堆浸前矿石的预处理提供依据。
三、柱浸试验
实践表明,对于无渗透性、无化学反应性能问题,以及碎至一定粒度的矿石来说,无需进行
为了保证现场堆浸取得成功,并取得高的技术经济指标,堆浸前的试验工作很重要,必须采集有代表性的矿样,进行比较详细的矿石工艺矿物学研究和系统的柱浸试验,试验的规模及深度取决于矿石的性质及堆浸的规模。堆浸前对矿石进行工艺矿物学的研究和室内模拟柱浸试验是现场堆浸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其目的是了解矿石氰化浸出的可能性和摸清矿石在一定粒度下是否有良好的渗透性;浸出率及浸出时间与矿石粒度间的关系,提供入堆矿石粒度;确定矿石是否需要制粒及制粒条件;通过柱浸试验还要为现场生产提供所需的最佳氰化钠浓度、喷淋强度等各参数并制定合理的浸出率、尾矿品位等各项指标和选择好回收系统。根据多年的试验工作,整理出这份资料。
一、采集有代表性的试样
试验样品必须有比较充分的代表性,在矿物组成、化学成分、矿石结构构造、金的赋存状态、金的粒度及嵌布特性、矿石氧化程度、含泥量,以及有害组分含量等方面,应能代表矿区或大型矿床的首采地段。对不同类型、不同品位级别的矿石应分别取样,所采样品的块度应能满足柱浸试验要求。根据矿区规模、矿石性质及生产部门的要求,考虑对不同类型、不同品位级别的矿石是进行单独试验,还是组成混合样进行试验。
二、矿石工艺矿物学研究
矿石工艺矿物学研究是矿石可浸性试验的基础,是制定选冶工艺流程的依据,其工作应超前进行,其研究内容包括下述内容。
1、矿石化学成分
原矿应进行光谱半定量全分析、化学全分析及试金分析,有的项目还应进行物相分析,了解有用及有害组分的种类及含量。氰化法回收金银时,矿石中存在的铜、砷、锑、碳等均影响金银的浸出。砷、锑矿物对金银氰化浸出过程影响极大,它不仅消耗大量的氰化钠及溶液中的氧,而且其分解的产物还会在金粒表面形成薄膜,影响金银的浸出。矿石中若存在具有活性的碳,它不仅影响金银浸出,还会吸附溶液中的金银。矿石中所含的活性铜(主要为金属铜及各种氧化铜)对金的氰化浸出影响也很大,它消耗大量的氰化钠,对含铜较高的矿石,应做铜的物相分析,确定金属铜、各种氧化铜、次生硫化铜及原生硫化铜的含量。矿石中矿物杂质的影响,是堆浸过程中氰化钠用量增加的主要因素,矿石中的造酸矿物与浸出液中的二氧化碳会产生挥发性有毒气体——氰化氢,为了使氰化氢生成最小,一般采用在浸出液中加石灰的办法将PH值保持在10~11之间。二价铜、二价铁、三价铁、二价锰、二价锌会消耗大量的氰化钠,妨碍金的溶解,其它杂质如我们矿区的油性黑土,本身酸性大,不单消耗氰化钠,还会消耗溶液中的氧,妨碍金的氰化过程。
2、矿石的矿物组成
查清组成矿石的主要金属矿物及脉石矿物,特别是影响氰化浸出的矿物种类及含量。不同的金银矿物,其氰化浸出有所不同,自然金、银金矿易浸,碲金矿、针碲金矿及针铁金矿难浸。砷对金的氰化浸出影响很大,当其矿物含量达百分之几时,将使氰化过程停止。磁黄铁矿由于其能优先与氰化钠反应,大量消耗氧,而影响金的浸出。对于矿石中所含的碳,应确定其是否具有活性。对于脉石矿物,主要查清粘土矿物种类及含量,因为它对矿石的渗透性有很大影响。
3、金的赋存状态
结构疏松、裂隙、空洞发育的矿石,一般都具有较好的渗透性能,金的赋存状态对其氰化浸出性能有很大的影响,应查明含金矿物的种类、相对含量及其载体矿物。矿石中碲金矿含量高时,则氰化效果不好,如果微细粒金赋存在方铅矿、黄铁矿、磁黄铁矿中,一般难以浸出,若金呈吸附状态赋存于粘土矿物之中,则无法直接氰化浸出,必须经过预先氧化处理。
为了弄清楚金的赋存状态,应对原矿做金的金属量平衡,确定金在各种载体矿物及脉石中的分配及可见金与次显微金的比例。一般来说,次显微金含量高的氧化矿石,可浸性能都比较好。
4、金的粒度、嵌布特征及形态
金的粒度大小,对氰化浸出速度有明显的影响,粗粒金的氰化浸出速度要慢得多。据有关专业技术工程师的测定结果——金粒在0.12%氰化钠溶液中的溶解速度,0.125~0.25mm金粒完全溶解需18~30天,0.074~0.125者需5~10天,0.038~0.074者需3~4天,0.038者需5~48小时。
金的嵌布特征对堆浸指标有明显影响,裂隙金、晶隙金(粒间金)及砾间金较易浸出,这部分金在破碎过程中易解离或裸露。包裹金由于包裹在载体矿物和脉石矿物中,无法与氰化溶液相接触,所以这部分金无法回收。金的形态对浸出也有影响,同一粒度如果形状不一样,则表面积也不一样,溶解速度也不一样,毛发状、树枝状、片状金的溶解速度快。
5、矿石的物理性质
矿石的硬度、真比重、堆比重,以及矿石中可溶性成分,对堆浸工艺过程控制有影响,需要查清,比如水和矿石或矿浆中的SO42-和Ca2+的含量,这为堆浸前矿石的预处理提供依据。
三、柱浸试验
实践表明,对于无渗透性、无化学反应性能问题,以及碎至一定粒度的矿石来说,无需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