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给《誓言无声2》录旁白,又看到了七年前的一些片段,重新为几场戏录台词,陌生感使我手忙脚乱,一遍一遍的重复依然不能平复焦躁夹杂着沮丧的心绪,直到结束,也未曾找到一点点值得宽慰的理由。
太长时间了,甚至离开这个环境都已经很久了,曾经过往的时日几乎连遥远的记忆都称不上,模糊得如同一张奔跑中拍下的照片,似乎只剩下关于颜色的描述了。这是很抽象的一个轮廓,那些情节的表现于现在来说,仅仅用来观看都感费解,更何谈能够跟上曾经的呼吸,在暗自佩服配音演员的同时,也在感叹属于自己的时过境迁的美丽与哀愁。
倒是作为片子的回忆者,拥有苍老的情怀录制旁白的时刻,一切就变得十分自然而从容了。看来,经历之后的旁观是可以使人安静的,是可以使人展开想象去投入的。我并不了解这第二部的故事,只是在去年年底的时候匆匆进入现场几日,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地演了几场,人物和情节都是新鲜的,因为周期的短促,新鲜感一直保存至现在,进化成陌生。不过这也未必是不好的,尤其是今天的录音,这种陌生感摩擦出想象的能力,边看边想,边想边说,对于旁白来讲,正好!
其实还有,有关抽象的轮廓和颜色的记忆,我承认并不是消失了的,只不过模糊了太多的场景,也就无从考究每场表演的动机。用最通俗的理由解释给自己,那是青春的原因,福也好祸也好,对也罢错也罢,怎么都是青春的倾情演出。难怪配音是对不上口型,那时真是年轻。
人未老而成熟,这是美好的进步,即便无法呼吸在青春的空气里,却能够为我曾经的人生如戏感慨,为谢幕的戏如人生旁观,平静尽力,再让我回到年轻,我不去。
片子好像做得不错,因为参与,我感到高兴。
(很想把照片传上来,可是我不会,照片都因为太大了,屡试不成,如果有空,请把方法写在这里,教给我。谢谢。)
太长时间了,甚至离开这个环境都已经很久了,曾经过往的时日几乎连遥远的记忆都称不上,模糊得如同一张奔跑中拍下的照片,似乎只剩下关于颜色的描述了。这是很抽象的一个轮廓,那些情节的表现于现在来说,仅仅用来观看都感费解,更何谈能够跟上曾经的呼吸,在暗自佩服配音演员的同时,也在感叹属于自己的时过境迁的美丽与哀愁。
倒是作为片子的回忆者,拥有苍老的情怀录制旁白的时刻,一切就变得十分自然而从容了。看来,经历之后的旁观是可以使人安静的,是可以使人展开想象去投入的。我并不了解这第二部的故事,只是在去年年底的时候匆匆进入现场几日,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地演了几场,人物和情节都是新鲜的,因为周期的短促,新鲜感一直保存至现在,进化成陌生。不过这也未必是不好的,尤其是今天的录音,这种陌生感摩擦出想象的能力,边看边想,边想边说,对于旁白来讲,正好!
其实还有,有关抽象的轮廓和颜色的记忆,我承认并不是消失了的,只不过模糊了太多的场景,也就无从考究每场表演的动机。用最通俗的理由解释给自己,那是青春的原因,福也好祸也好,对也罢错也罢,怎么都是青春的倾情演出。难怪配音是对不上口型,那时真是年轻。
人未老而成熟,这是美好的进步,即便无法呼吸在青春的空气里,却能够为我曾经的人生如戏感慨,为谢幕的戏如人生旁观,平静尽力,再让我回到年轻,我不去。
片子好像做得不错,因为参与,我感到高兴。
(很想把照片传上来,可是我不会,照片都因为太大了,屡试不成,如果有空,请把方法写在这里,教给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