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 武 庙
真武庙位于石头村正中,坐北朝南,始建于嘉靖年间。这是一座砖石结构庙院,建在高高的十五级石头台阶之上,是于家村建筑最早,台阶最高的庙宇。庙门高大威严,门首高悬“默会万真”金字匾额。进门迎面竖有一个高1.6米,柱形八棱石头香亭,上置双耳石雕香炉。香亭周围刻有八句诗歌:“宝鼎烟霏瑞霭庭,莲花瓣瓣附香亭。乘除有数更新制,偶正相排仿旧形。八面磨成璃映碧,一拳削就石仍青。乡民顶礼从兹肃,升降阶前仰圣灵。”正殿是筒瓦飞檐,脊上镶有浮雕式二龙戏珠装饰。殿内供有金面真武塑像。殿门四扇 ,白纸花棂,檐下挂有宫灯。院内原有8块石碑,现仅存一块建庙碑,虽经四百多年的风雨侵蚀,但碑文仍十分清晰。该碑记载了于家村的建村方略,建村方位以及于家村原名叫“白庙村”等内容,是一块难得的村史碑刻。
真武庙西边是大王庙,建于清代顺治年间。庙内墙上原挂有“全神案”,所以也叫全神庙。庙门宽大约有三米,上着板儿(俗称“板搭”)。进门有两根荆条木明柱分立左右,堪称一奇。“荆条”,本来是灌木,细长、绵软,只能编筐、篮而用,可是它居然长成了柱子,令人百思不解。大王庙对面是戏楼,建于康熙十三年,座落在一米多高的石头平台之上,玉带式筒瓦房顶。前台四根明柱,后台三面有墙,中间帐子遮挡。前台东墙向外略有突出,以容纳乐队;西面无墙,以方便观众。这是全村六大戏楼之一。真武庙,大王庙所处位置叫做“官坊”,在以前每逢春节这里最热闹,同时戏楼也最繁忙,是于家村的文艺汇演中心,是本村群众的聚集地。
真武庙位于石头村正中,坐北朝南,始建于嘉靖年间。这是一座砖石结构庙院,建在高高的十五级石头台阶之上,是于家村建筑最早,台阶最高的庙宇。庙门高大威严,门首高悬“默会万真”金字匾额。进门迎面竖有一个高1.6米,柱形八棱石头香亭,上置双耳石雕香炉。香亭周围刻有八句诗歌:“宝鼎烟霏瑞霭庭,莲花瓣瓣附香亭。乘除有数更新制,偶正相排仿旧形。八面磨成璃映碧,一拳削就石仍青。乡民顶礼从兹肃,升降阶前仰圣灵。”正殿是筒瓦飞檐,脊上镶有浮雕式二龙戏珠装饰。殿内供有金面真武塑像。殿门四扇 ,白纸花棂,檐下挂有宫灯。院内原有8块石碑,现仅存一块建庙碑,虽经四百多年的风雨侵蚀,但碑文仍十分清晰。该碑记载了于家村的建村方略,建村方位以及于家村原名叫“白庙村”等内容,是一块难得的村史碑刻。
真武庙西边是大王庙,建于清代顺治年间。庙内墙上原挂有“全神案”,所以也叫全神庙。庙门宽大约有三米,上着板儿(俗称“板搭”)。进门有两根荆条木明柱分立左右,堪称一奇。“荆条”,本来是灌木,细长、绵软,只能编筐、篮而用,可是它居然长成了柱子,令人百思不解。大王庙对面是戏楼,建于康熙十三年,座落在一米多高的石头平台之上,玉带式筒瓦房顶。前台四根明柱,后台三面有墙,中间帐子遮挡。前台东墙向外略有突出,以容纳乐队;西面无墙,以方便观众。这是全村六大戏楼之一。真武庙,大王庙所处位置叫做“官坊”,在以前每逢春节这里最热闹,同时戏楼也最繁忙,是于家村的文艺汇演中心,是本村群众的聚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