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尔浒之战里隐藏着的明朝最终灭亡的秘密:明朝中后期始终没有在军事上摆脱对少数民族战士的依赖。
不相信?我们以在萨尔浒一战中壮烈殉国的杜松部为例,萨尔浒之战前,明朝方面是以杜松以及他统帅的部队作为战役主力使用的,原因也很简单,杜松部队在战前,是明朝边军里战斗力数一数二的军队,“榆林武卒,素称雄于诸镇。”⑦
但是杜松所部战斗力之所以强,原因和当年安禄山军队战斗力冠绝唐军是一样的,我们把上面那则夸耀杜松所部战斗力强劲的史料全文拿出来一看,就什么都明白了。
“榆林武卒素稱雄於諸鎮然衝鋒破敵大抵皆恃夷丁夷丁在正兵一營不過四五百人其餘左右標營各將每將不過二三十人其餘皆漢軍也夷丁利於野戰漢軍出入雖有部伍至臨敵亦皆野戰彼此不相聯属臣以為極危之兵也曾以節制之法為總兵官杜松言之松悟臣意對曰如此練成是一塊鐵矣近日名將惟原任總兵戚繼光深知此法”⑧
这段史料翻译成大白话就是榆林武卒战斗力强的原因在于冲锋破阵的主力是少数民族战士,而这些少数民族战士数量不多且分散,每营不过四五百人,其余的都分散在各个将领麾下,每人也就2、30人;而少数民族战士的优点是在于野战。”
也就是说萨尔浒之战时,杜松与他的部队迎击努尔哈赤时,两边冲在最前面的都是少数民族战士。而杜松所部少数民族战士数量显然远远不如努尔哈赤统帅的后金军,那么杜松的悲剧也就可以预料了。
可能有人会说,也许只是杜松这支部队如此,不见得明朝边军都是如此。
那么我们可以看看杜松以前,活跃在嘉靖后期、隆庆一朝、万历前期,久任边疆巡抚总督,做过陕西、延、宁、甘肃总督,山西、宣、大总督的王崇古,看看他是怎么说的。
隆庆五年二月,王崇古上《确议封贡事宜疏》,奏折里他主要是讨论和俺答议和互市的问题,但是里面有一句话明确说到,早在隆庆时期,边军使用少数民族战士已经是明朝军队的常态。
“各邊納真夷人之降,以充家丁衝戰之用。行之巳久。”⑨
在萨尔浒之战前,明朝人自己议论所谓名将时也忍不住吐槽“今之号称名将者……不过恃其弓马技艺,蓄养降夷为家丁,勇敢直前耳。”⑩
而一旦明朝这些“名将”因为战争等原因,麾下少数民族战士急剧减少的话,那么即使之前名气再大,威望再高,他和所部战斗力也会急剧下降的。
不相信?我们以在萨尔浒一战中壮烈殉国的杜松部为例,萨尔浒之战前,明朝方面是以杜松以及他统帅的部队作为战役主力使用的,原因也很简单,杜松部队在战前,是明朝边军里战斗力数一数二的军队,“榆林武卒,素称雄于诸镇。”⑦
但是杜松所部战斗力之所以强,原因和当年安禄山军队战斗力冠绝唐军是一样的,我们把上面那则夸耀杜松所部战斗力强劲的史料全文拿出来一看,就什么都明白了。
“榆林武卒素稱雄於諸鎮然衝鋒破敵大抵皆恃夷丁夷丁在正兵一營不過四五百人其餘左右標營各將每將不過二三十人其餘皆漢軍也夷丁利於野戰漢軍出入雖有部伍至臨敵亦皆野戰彼此不相聯属臣以為極危之兵也曾以節制之法為總兵官杜松言之松悟臣意對曰如此練成是一塊鐵矣近日名將惟原任總兵戚繼光深知此法”⑧
这段史料翻译成大白话就是榆林武卒战斗力强的原因在于冲锋破阵的主力是少数民族战士,而这些少数民族战士数量不多且分散,每营不过四五百人,其余的都分散在各个将领麾下,每人也就2、30人;而少数民族战士的优点是在于野战。”
也就是说萨尔浒之战时,杜松与他的部队迎击努尔哈赤时,两边冲在最前面的都是少数民族战士。而杜松所部少数民族战士数量显然远远不如努尔哈赤统帅的后金军,那么杜松的悲剧也就可以预料了。
可能有人会说,也许只是杜松这支部队如此,不见得明朝边军都是如此。
那么我们可以看看杜松以前,活跃在嘉靖后期、隆庆一朝、万历前期,久任边疆巡抚总督,做过陕西、延、宁、甘肃总督,山西、宣、大总督的王崇古,看看他是怎么说的。
隆庆五年二月,王崇古上《确议封贡事宜疏》,奏折里他主要是讨论和俺答议和互市的问题,但是里面有一句话明确说到,早在隆庆时期,边军使用少数民族战士已经是明朝军队的常态。
“各邊納真夷人之降,以充家丁衝戰之用。行之巳久。”⑨
在萨尔浒之战前,明朝人自己议论所谓名将时也忍不住吐槽“今之号称名将者……不过恃其弓马技艺,蓄养降夷为家丁,勇敢直前耳。”⑩
而一旦明朝这些“名将”因为战争等原因,麾下少数民族战士急剧减少的话,那么即使之前名气再大,威望再高,他和所部战斗力也会急剧下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