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吧 关注:776,057贴子:12,574,581
  • 45回复贴,共1

ZT明朝中后期边军战斗力完全依靠少数民战士?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萨尔浒之战里隐藏着的明朝最终灭亡的秘密:明朝中后期始终没有在军事上摆脱对少数民族战士的依赖。
不相信?我们以在萨尔浒一战中壮烈殉国的杜松部为例,萨尔浒之战前,明朝方面是以杜松以及他统帅的部队作为战役主力使用的,原因也很简单,杜松部队在战前,是明朝边军里战斗力数一数二的军队,“榆林武卒,素称雄于诸镇。”⑦
但是杜松所部战斗力之所以强,原因和当年安禄山军队战斗力冠绝唐军是一样的,我们把上面那则夸耀杜松所部战斗力强劲的史料全文拿出来一看,就什么都明白了。
“榆林武卒素稱雄於諸鎮然衝鋒破敵大抵皆恃夷丁夷丁在正兵一營不過四五百人其餘左右標營各將每將不過二三十人其餘皆漢軍也夷丁利於野戰漢軍出入雖有部伍至臨敵亦皆野戰彼此不相聯属臣以為極危之兵也曾以節制之法為總兵官杜松言之松悟臣意對曰如此練成是一塊鐵矣近日名將惟原任總兵戚繼光深知此法”⑧
这段史料翻译成大白话就是榆林武卒战斗力强的原因在于冲锋破阵的主力是少数民族战士,而这些少数民族战士数量不多且分散,每营不过四五百人,其余的都分散在各个将领麾下,每人也就2、30人;而少数民族战士的优点是在于野战。”
也就是说萨尔浒之战时,杜松与他的部队迎击努尔哈赤时,两边冲在最前面的都是少数民族战士。而杜松所部少数民族战士数量显然远远不如努尔哈赤统帅的后金军,那么杜松的悲剧也就可以预料了。
可能有人会说,也许只是杜松这支部队如此,不见得明朝边军都是如此。
那么我们可以看看杜松以前,活跃在嘉靖后期、隆庆一朝、万历前期,久任边疆巡抚总督,做过陕西、延、宁、甘肃总督,山西、宣、大总督的王崇古,看看他是怎么说的。
隆庆五年二月,王崇古上《确议封贡事宜疏》,奏折里他主要是讨论和俺答议和互市的问题,但是里面有一句话明确说到,早在隆庆时期,边军使用少数民族战士已经是明朝军队的常态。
“各邊納真夷人之降,以充家丁衝戰之用。行之巳久。”⑨
在萨尔浒之战前,明朝人自己议论所谓名将时也忍不住吐槽“今之号称名将者……不过恃其弓马技艺,蓄养降夷为家丁,勇敢直前耳。”⑩
而一旦明朝这些“名将”因为战争等原因,麾下少数民族战士急剧减少的话,那么即使之前名气再大,威望再高,他和所部战斗力也会急剧下降的。


IP属地:北京1楼2018-03-15 13:17回复
    比如号称“大明三百年边功第一”的李成梁家族,“始成梁、如松为将,厚畜健儿,故所向克捷”,然而在朝鲜碧蹄馆之役,李如松轻敌中伏,家丁死伤惨重,李家军立刻“气大索……有归志”了,而到了萨尔浒之战前夕,明朝想起李家在辽东素有威名和战功,于是想启用李如柏为总兵,但是这个时候李家“父兄故部曲已无复存”,勉强启用的结果就是在萨尔浒之战时,“大清哨兵二十人见之,登山鸣螺,作大军追击状,如柏军大惊,奔走相蹴死者千余人。”⑾
    萨尔浒之战以后,明朝火器专家赵士祯曾向皇帝上书,建议明朝应该大力推行热兵器,其中有一句话也点出当时明朝边军的实际情况。他在奏折里说,不少边军将领“专以双粮厚赏,招养夷丁,驱我华人,为虏奴仆,辱我族类,馁我士气”。⑿
    他还在奏折里建议皇帝与其让边军重用少数民族战士,“不如置我前据利器”,理由是他认““丑类狼子野心,养之不惟贻患后日”。
    那么,皇帝听进去了吗?
    从历史看,皇帝显然是没有听他的话,萨尔浒之战后,一直到明朝灭亡,明朝举倾国之力打造了一支部队,这支部队就是关宁军,成为了明朝后期唯一拿得出手的野战部队,而这支部队里最精锐的则是从《明朝那些事》开始,就被神话了的“关宁铁骑”。
    然而这支“关宁铁骑”其实就是关宁军里的少数民族战士所组成的骑兵部队。
    崇祯九年《合兵理严驭将疏》:“关宁铁骑素为敌惮,祖大寿新任提督命成师而出……而所部夷汉丁副将守备如桑昂、那木气七庆及恰台吉等又皆夷种,以夷攻夷无坚不摧。”⒀
    之后清朝人吴伟业在清顺治九年成书的《绥寇纪略》里则是这么记载的“是兵部以科臣常自裕告中州急也,议调西兵二万五千,北兵一万八千,南兵二万一千,又关宁铁骑二千。””


    IP属地:北京2楼2018-03-15 13:17
    回复
      这里提到的关宁铁骑就是辽将祖宽和祖大乐率领的人数约两千人的骑兵部队,分别为隶属关宁序列的骁骑左右营。明史记载,祖宽是胡人,时为镇守辽东总兵官祖大寿的家丁,祖大乐是祖大寿的堂弟。
      这段事情发生在明崇祯八年,祖宽祖大乐率两千关宁辽军入关镇压当时明末的农民军。因作战得力,宣大总督卢象升评价为:“援剿之兵,惟祖大乐、祖宽所统辽丁为最劲,杀贼亦最多。”
      吴伟业接着记载到:“两家所部皆缘边铁骑,又养曳落河为摧锋,虓阚而狠戾,二将常倚以立功。”缘边就是沿边,可以理解为驻守边境的骑兵,“曳落河”为胡语,也就是夷人的意思。这是一只主要由蒙古人组成的骑兵部队。⒁
      也就是说关宁铁骑是穿着明朝盔甲,但是却说着一口蒙语,主要由胡人组成的这么一支部队。


      IP属地:北京3楼2018-03-15 13:19
      回复
        一直到明朝灭亡前夕,吴三桂担任关宁总兵时,吴三桂所率领的关宁军依然还是以“夷丁“为主要战斗力的一支部队。
        我们来看《明季北略》上关于吴三桂以及他麾下关宁军的记载——
        “吴三桂,字长白,高邮人,辽东中后所籍,膂力绝伦。父襄,字两环,起家武科,官都指挥使,镇守宁远,部下有精兵四万,辽民七八万,皆耐搏战。而夷丁突骑数千,尤为雄悍。敌望之辄遁。”⒂
        明朝的灭亡当然很多原因的综合,但是只就军事而言,明朝中后期军队战斗力完全依靠为数不多的胡战士武勇绝对是一大弊病。


        IP属地:北京4楼2018-03-15 13:19
        回复
          这篇文章说的对吗?


          IP属地:北京5楼2018-03-15 13:19
          回复
            这种文章没啥意思,明奉行“用夏变夷”的安置政策,从朱元璋时就开始了,明朝长期奉行招抚和在明本部安置蒙古人的政策,蒙古等部人遂纷纷南下归附,并移居到明朝本部地区。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8-03-15 13:37
            收起回复
              永乐元年(1403),政府发布“自今诸蕃国人愿入中国者听”的政策。
              该政策对一切属国包括南来归附的蒙古等部人表示了前所未有的积极接纳态度,同时也非常大度地为他们打开了入居明朝本部的大门。其次,永乐七年(1409)九月,在顺应并满足鞑靼虎力罕等来降人等“愿居京师”的请求后,规定:“至是有来归愿居京师者,赐赉准此例。若元之故官,则第高下授之职,食其禄而不任事。”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8-03-15 13:39
              回复
                杜松的事更是胡扯了,杜松的辎重火炮营刚准备渡河,河水陡然上涨,水流湍急,由参将龚念遂率其所部火炮辎重营留在河对岸,被重兵围攻所以致败,有点古文功底都知道文中解释是胡扯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8-03-15 13:54
                收起回复
                  。。一直以来都有不少的 其他民族军队。。不止明朝 不过所占比例都没有 汉人多。唐朝的 更多。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8-03-15 15:35
                  收起回复
                    这个和汉丹阳兵差不多,历代边民都比内地骁勇善战,丹阳在汉属于边地,所以厉害,后来变成内地你看他就再也没出过精兵,同理明代边地也是如此,中国几千年一直奉行化胡为夏的政策,用胡当兵不是个例也是如此,至于鞑官,明中时期就已经完全汉化了,除了官职其它都和汉一样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8-03-18 13:22
                    收起回复
                      法军打仗全靠外籍军团,美军打仗全靠绿卡兵?这666的脑洞......
                      无论那个朝代,炮灰都是看谁的命更不值钱.明朝边军,谁打仗多,谁战斗力强,无分少民汉族.


                      IP属地:湖南18楼2018-03-20 14:5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