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特吧 关注:369贴子:533
  • 4回复贴,共1
槐底:五棵大槐树下埋着聚宝盆2008年04月04日02:24 燕赵都市报
本报记者 蔡艳荣
■新闻提示
槐底曾是一个以“推煤车卖砂壶”为主要经济来源的“著名”穷村,然而1996年到2006年,槐底村用十年的时间,打造出了以怀特为中心的黄金商业区域,商业项目的开发建设,也使槐底村周围的土地变得寸土寸金。
今年,石家庄市政府提出“三年大变样”的工作目标后,槐底村沿槐安路一带成为此次拆迁重点。两个高档住宅社区,一个崭新的服务业产业集群项目正在此次拆迁改造中酝酿。
■缘起:明成祖赐名“怀里”
今年68岁的程金玉老人是土生土长的槐底人,在老人撰写的文章《槐底姓氏考》里提到:“据村里李氏祖坟出土石碑为证,早在公元前250余年周朝时代,这里就有人居住,而最早建村居住的是程李二姓。”
这样算起来,槐底村至少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了。从槐底村的村名中,人们总能隐隐约约地看到一棵老槐树的影子。据《村志》里介绍,槐底原来的名字叫“怀里”,相传是明成祖口谕加封的,说到名字的沿革,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1403年明成祖朱棣登基后,明王朝采取移民东迁的政策。从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山西洪洞县组织移民向东部地区迁徙。其目的是传播先进的农耕技术,开荒垦田,发展经济。庞大的移民大军**在洪洞县大槐树下,告别了家乡,向东进发。这样大规模的移民东迁总共组织了7次。其中有一支队伍颠沛流离,行至河北怀里地区,看到村中有5棵巨槐,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于是决定在这里定居下来。他们与当地的农民共同劳作,共同生活,繁衍生息,融为一体。他们从黄河文明的发祥地带来了高超的农耕技术,也带来了晋商文化,很快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并改“怀里”为“槐底”,以示后人不忘故乡、不忘大槐树的恩泽。
■成长:推煤车的改做商业开发
“金谈固银白佛玉石高营,推煤车卖砂壶槐底最穷”,这句老话描述了槐底村曾经的贫穷。
今年66岁的孙大妈1959年嫁到槐底,改革开放后,村里有了副业,她在村里参加了工作,也在村里退休。孙大妈回忆,她刚嫁过来时,差不多家家户户都是秫秸秆泥皮房子,村子地势低洼,每逢阴天下雨,街上到处是积水,不穿胶鞋、水靴就出不了门。人们平时除了种地,农闲时就做点“推煤车、卖砂壶”的小买卖。
上世纪70年代末,槐底村最先感受到了改革开放的春风。1973年出生的孔雪靖目前在槐底村委会工作,据她介绍,在她五六岁时,她发现原来到地里干活的农民有好多都放下锄头改到厂里上班了。那时候村里兴办了第二产业,村办企业最多时有43家,服装加工、模具、印刷、锅炉辅机、木器加工、汽车修理等多个当时最赚钱的行业槐底村都有,它们为槐底村创造出丰厚的物质财富。那时候,槐底人除了在工厂里上班,还充分利用城中村的优越性,想法做买卖。孔雪靖说,那时候有个广安市场,那可是当时石家庄最大的市场,卖肉的、卖菜的好多都是槐底村民。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处在黄金地段的槐底开始面临土地被征用问题———从上世纪80年代起,省电力公司、省石油公司、省邮电专科学校、省工商局、省文学馆等大型基建项目相继在槐底村开工。说起槐底村曾经的土地面积,程金玉老人记得很清楚,“1985年槐底的耕地面积是849.6亩,到了1996年就剩下了393.7亩。”
土地也是一种资本啊!1994年新上任的村党总支书记陈玉信意识到了这一点,“槐底村的土地越来越少,但槐底村的土地也越来越‘热’。我们要加大土地开发力度,种下摇钱树,要让‘寸土’生出‘寸金’来!”1995年,村里的资金还不宽裕,拿出80万元沿槐南路、育才街和体育南大街改扩建了第一批商业门市,建成后一次性竞标招租,仅此一项每年净收入300多万元。


IP属地:河北1楼2018-03-17 09:55回复
    槐底村用十年的时间,打造出了以怀特为中心的黄金商业区域


    2楼2018-03-19 08:47
    回复
      槐底保住了农民的土地完成了城中村改造。很佩服


      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18-03-30 09:14
      回复
        “槐底村的土地越来越少,但槐底村的土地也越来越‘热’


        4楼2018-04-04 08:41
        回复
          槐底村民已经完成了回迁


          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18-04-04 17:4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