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资讯视频图片知道文库贴吧地图采购
进入贴吧全吧搜索

 
 
 
日一二三四五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0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补签。
连续签到:天  累计签到: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08月24日漏签0天
陶寺吧 关注:425贴子:14,241
  • 看贴

  • 图片

  • 吧主推荐

  • 游戏

  • 1回复贴,共1页
<<返回陶寺吧
>0< 加载中...

再论陶寺城址发现的意义 中国国际专家交流网 张德光

  • 取消只看楼主
  • 收藏

  • 回复
  • ypcworld
  • 小有美名
    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再论陶寺城址发现的意义
 
中国国际专家交流网 张德光 
   
一、山西首次发现早期的城址

  陶寺遗址位于襄汾县城东北7.5公里的陶寺村。这是一处闻名全国的古文化遗址。它处于较平坦的半丘陵地带,背靠塔儿山(古称崇山),面临汾河,总面积约400余万平方米。2000年的春夏之际发现的城址,再次使人们的日光转向了这方圣土。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原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山西临汾地区文物工作者,为了探寻早期夏文化,在对遗址多次复查的基础上,进行了长达7年之久的科学发掘,发掘面积达7000多平方米,清理墓葬1300多座,出土了大批珍贵文物。墓葬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其数量上形似“金字塔”式。其中,大型墓发掘6座,墓内埋葬的随葬品极其丰富精致有彩绘龙纹陶盘、鼍鼓、土鼓、特磬等礼乐器,有成套的木器,还有精美的玉器和完整形状的猪等约一二百件;中型墓有六七十座,墓内随葬有成组陶器,少数木器和精美的玉石器,以及一些猪的下颚骨等,小型墓约有千余座这些小墓,多数没有葬具,只有少数随葬一两件小型器物。从墓葬和出土文物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当时社会贫富之差及阶级分化十分明显。尤其是在个别墓内,还发现有用范模铸造的红铜铃和在陶扁壶上用朱砂书写类似甲骨文的“文”字,为我们探寻当时社会步入文明时代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发掘者为了对遗址内涵与性质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按照遗址的地层关系和器物类型的发展变化,将遗址称为陶寺类型文化、分了早、晚两期(不含庙底沟二期文化),经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2500年至前1900年。并初步认为陶寺类型文化的遗存可能和帝尧有关,中、晚期的遗存很可能就是夏人的遗存[1]。由于遗址遗存的重要性,1988年国务院将其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又经过一个时期的奋斗,在陶寺村西“西”西的台地上又新发现了一座古城址。据报导,从现存的东、南和北墙来看,城址大体为平面 圆角长方形,南北长约1800米,东西宽约1550米,初步估计城内面积约200万平方米以上。东墙I区Q4探沟所揭露的墙体均被陶寺文化晚期地层和灰坑迭压、打破。墙体包含陶寺文化中期的陶片,可辨器类有单把鬲、釜灶、扁壶和折肩罐等。墙体还迭压着陶寺文化中期的地层或遗迹,所以Q4城址的年代当始建并使用于陶寺文化中期,于陶寺文化晚期废弃。在南墙VIT1探沟夯土内包含的陶片除少量属于陶寺文化早期外,大多数陶片均为陶寺文化中期,可辨器类有单把鬲、 釜灶、扁壶等。由此可证南墙与东墙大致相同,墙体残高(含基槽内基础夯土墙体)约4.5米。

  此外,在城内还发现夯土堆数处,其大小不一,面积在10-80平方米不等,或为建筑遗存。在城内东南部发现了3个大型圆角长方形窑穴遗迹,时代属于陶寺文化早期和中期。窑穴内废弃堆积物为夯土建筑垃圾,还出土了精美刻花的白墙皮,有些白墙皮表面平整光洁,质地细腻坚硬,说明城内有高等级的夯土建筑。发掘者认为现在地属古代平阳的陶寺遗址内发现的早期城址很可能是当时的一处重要都邑性聚落,为研究尧、舜、禹时代的历史提供了新资料[12]。

二、从文献史料探讨城址的历史价值

  陶寺城是目前黄河流域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最大的一座城址,其所在的位置属于我国古文献记载中尧、舜、禹建都的范转之内,有尧都平阳(今临汾)、舜都蒲孤(今永济)、禹都安邑(今夏县)之称。据《竹书纪年》载“尧、舜、禹即位,皆居冀为都”。《汉书·地理志》河东郡平阳条,应劭曰:“尧都也,在平河之阳”。这里所说的“冀都”和“尧都平河之阳”均在今陕西、山西之间的黄河以东,古称河东郡的平阳地区。《后汉书·郡国志》载:河东郡平阳“尧都此”。注云:“《晋地道记》曰:‘有尧城’”。不论当时史书记载的根据是什么,陶寺文化早期城址与古墓群的发现为尧都麦阳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历史上的平阳,即今山西临汾、襄汾、曲沃和翼城一带。陶寺城址正处在临汾市所属的塔儿山(崇山)与汾河之间,与古平阳地望基本相符。历史学家张政粮先生在1985年的晋文化研讨会上曾说过:“尧都最早见于亚朝刻版在,宋代有雕版印刷中心,北方在平阳(也叫平水或尧都)就是平水。临汾城南有个规模较大的尧庙,二十多年前参观过,这个地方可能就是尧时的遗迹,按年代是新石器晚期。”[3]陶寺城址距现今的临汾市相隔仅22公里,1998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在临汾城与陶寺村之间的下靳村清理了一处与附陶寺文化同时期的古墓群,据初步调查古墓群在发掘前已被当地砖窑取土坏了千余座,但仍清理古墓486座抱歉为小型墓,墓主庆向大都朝向东南,与陶寺墓主庆向大休相仿。墓葬大都长2米,小者1.6米左右,大都没有葬具和随葬品,死者多为中年人,老者仅有20%,出土物多为玉器和陶器,数量都很少,时代相当于陶寺墓葬早期。在墓区内发现在房址和白灰面。玉器有双孔刀和玉钺等[4]。下靳墓区的发现,尽管面积远没有陶寺墓区大,亦为我们探讨唐尧时期的统辖区域添了新的资料。



  • ypcworld
  • 小有美名
    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三、城址及其相关遗存折射的华夏文明

  陶寺城址的发现,不仅可以证明尧、舜、禹早期的活动中心在晋南一带,更为重要的是它还是我们在中原地区探寻华夏文明的新亮点。关于中国文明的起源探寻,包括夏代早期遗存,至今已有40多年历程,目前,多数研究者认为中国文明的一些基本标志是城邑的营建、青铜冶铸、玉器制作、文字发明、大型宗教建筑、随葬成套礼仪用品和具有“王气”的大墓等。其中,城址、铜器和文字的发现,是目前深入研究当时社会形态,断定当时社会是否进入文明时代最为重要的材料和依据。而陶寺遗址内发现的城址和墓葬中出土的铜器和文字,正是当前我们在中原地区发现最具典型的早期文化遗存,已基本构成了文明社会的三要素。因而,国内一些考古界和史学界的专家、学者把目光投向陶寺遗址的发掘和城址的发现上来,他们纷纷发表文章或讲话,对陶寺遗址和城址的发现与发掘所取得的成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山西省在侯马召开的晋文化研究会上,就有不少专家对陶寺文化遗址发掘取得的成果谈过很好的意见。其中,有著名的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史学家张政粮先生和考古学家邹衡先生等。如苏秉琦先生在讲到汾河湾旁陶寺遗址内墓葬出土的磬和鼓时说:“它是独一无二的,是北方、中原两大文化区文化汇合点上相互撞击发生裂变形成的一颗新星。‘磬和鼓’的组合不是一般民乐器类,它们是摆在厅堂或更隆重的场所,作为礼仪性质的设施。其它如朱绘龙纹盘、成套的朱黑漆木器、刀俎等都是如此。它们是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文化发展到较高水平的产物,它们是夏、商、周古典文化出现前的一个历史时期[10]”。苏先生这一段精彩的讲话,是在还没有发现陶寺城址以前,就讲到了陶寺遗址内出土的磬与鼓等珍贵文物是夏、商、周古典文化出现前的一个历史时期,这个时期无疑指的就是尧、舜、禹时期,可见其评论果断。邹衡先生在讲到陶寺文化的年代时说:“两年前我曾写了这方面的文章(已由入田昌五同志主编的《华夏文明论文集》),让人们注意曲村同陶寺仅一山之隔,如果晋始封于这一带,则是唐尧的老家,正如张政粮先生所说,这应该就是尧的文化了。……在这个意义上讲,晋南地区不仅孕育了晋文化,而且也是灿烂的华夏文明最早的滋生地之一”[11]陶寺遗址发掘者高炜先生在讲到陶寺类型文化时说:“陶寺类型主要分布在临汾盆地(汾河中游下段及下游),已发现遗址七八十处,以崇山周围的汾、浍交汇地带最为密集,陶寺、方城一南石等大型中心遗址坐落其间,与史传大夏、夏墟在‘河、汾以东’、‘汾、浍之间’的地望相合,遗址数量密集程度,巨大的规模,以及陶寺墓地的发掘成果,显示出当时这里的发展水平远远高于周围地区。复合范铸造的铜器和精工彩饰的成套漆木器是当时生产力水平的突出代表。阶级、礼乐制度和文字都已出现,闪耀出早期文明的光芒”[12]。高先生对陶寺遗址发掘成果的评价,使我们对陶寺文化的历史意义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它把陶寺文化遗址的范转和密集程度告诉人们,使人们更加相信华夏文明在平阳大地曾有过不平凡的成就。但我们不知道先生提到的陶寺类型遗址在临汾盆地发现的七八十处,是否包括原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呐支和文化部文物局在山西进行文物普查试点时发现的类似陶寺遗址数量,如果没有包括,那幺在该地区发现的类似陶寺遗址远不止是这个数字,一定还会很多。不过我们当时没有将这类遗址称为“龙山文化”或“龙山文化类型”,而是定名为“灰陶遗址”或“灰陶文化”。其中也把当时发现的陶寺遗址一同归属到“灰陶文化”系内。

  谈到所谓“灰陶遗址”或“灰陶文化”而没有称“龙山遗址”或“龙山文化”,主要是因为在晋南地区以临汾盆地为中心地带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有着明显的地方特色,对探寻尧、舜、禹时期的文化,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为此,我在1956年《文物参考资料》上发表过一篇文章,题为《晋南五县古人类文化遗存的初步调查简报》,文内有一段话是这样写的,“历史上从古代就记载着所谓禅让时代的尧、舜、禹就在晋南一带。不管这样传说真确与否,我们几年来的工作中确切证明了晋南的古文化,尤其是新石器时代的文化是很丰富的,这对我国的原始社会的历史,以及尧、舜、禹的存在问题,或是肯定,或是否定,将要有着重要意义。……我国的老古学家裴文中先生提出的夏文化也只有从晋南区域来解决,我觉得还是合理的”[13]。尽管建国之初我们还没有条件对发现类似陶寺文化的遗址给一科学的命名,但它对我们后来在晋南地区继续探索夏文化还是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20世纪70年代中期,我省文物工作者和中科院老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专家学者,在夏县东下冯遗址开始了探索夏文化的发掘,发掘成果祥见《夏县东下冯》发掘报告。东下冯发掘工作暂告一段落后,紧接着山西队又与临汾地区的文物工作人员对陶寺遗址开始了发掘两地的发掘收获分别被当时的考古界视为夏代早期和夏代中、晚期文化。笔者在80年代末,亦有拙作一篇,题为《对探索夏文化的一点看法》,文内最后提到“在陶寺类型文化遗址中,继续寻找较大的城防设施和较成熟的文字,是今后深入探索夏文化的突破口,应集中精力攻关”[14]。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
  • 1回复贴,共1页
<<返回陶寺吧
分享到:
©2025 Baidu贴吧协议|隐私政策|吧主制度|意见反馈|网络谣言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