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到来的大萧条
大家都知道复苏-繁荣-衰退-萧条的经济周期规律,其内在主要是债务周期即
1、复苏——由于刚经历过去杠杆引发的资产价格下跌,导致只有在率先复苏的行业中盈利的人才愿意缓慢加杠杆。
2、繁荣——由于去杠杆后,经济复苏导致企业利润增加,员工收入增加开始向下游传导,进而现金流改善,面对资产回报率增加,大量人员重新进入市场加大负债。
繁荣——衰退一般有一次事件引发的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在萧条期发生)。金融危机后,需求突然萎缩,政府通常会采用凯恩斯理论,印发大量货币进而时经济重回正轨。在廉价资金大量涌入市场后,产业升级,技术升级,新技术在低利率环境中快速发展壮大,为下一次经济复苏提供足够的需求基础。
3、衰退——低利率环境下,资产价格被不断抬升,但需求复苏慢于虚拟资产上升,导致一部分资金脱实向虚,从而使资金回报率逐渐变低,只能几何倍增加杠杆才能产生利润。
4、萧条——去杠杆。也称为经济危机,没有新的需求产生,全世界经济无量点可循。而美国却因为长期增加基础货币导致信用下降,在就业通胀恢复的情况下,开始进入加息缩表周期,提升美元信用,即去杠杆周期。
复苏—————繁荣—————衰退———萧条
一点点负债——增加负债——猛烈负债——去负债(资不抵债,被动收缩)
美国加息缩表去杠杆,中国同样也不断提去杠杆,周期在哪个阶段其实已经很清楚。资产价格还未下跌的主要原因来自于利率还没有大幅变动,最近世界股市、大宗商品大跌皆是来源于利率上升带来的价格冲击,但因为欧元区,日本并未退出量化宽松,国内也只是处于稳杠杆期,流动性并未大幅度变差,对企业资产负债表的影响还未向下传导。2018年,加息继续,日本或欧元区退出量化,一旦再次进入利率冲击,未来可能正式进入萧条(一般在第一次冲击后,6到9个月左右发生)。
经济重新下行的几大标志:
1、铜油比
反映全球需求的商品有两个非常重要,分别是铜和原油。如果说你认为商品的上涨更多的是需求拉动,而不是通胀预期拉动的时候,这个时候铜跟原油的上涨应该是差不多的。但是如果变成了铜的涨幅弱于原油,就说明现在的上涨更多不是靠需求拉动,而是靠通胀的预期拉动,因为原油对通胀的预期会更敏感,这时候铜相对于原油的比值开始往下走。所以铜跟原油的比值一般会领先全球的经济大概1~3个季度。如果铜相对原油的比值开始回落的话,通常在1~3个季度之后,全球的经济也就开始见顶。现在的情况就是这样,从年初到现在,铜一直是在走弱的。而原油相对比较坚挺,也就是说铜油比值一直是在往下走的,它们不和谐。
2、澳元与日元比
澳洲是作为最重要的原材料提供国,所以他代表了对风险的偏好的上升。90年代后,日元更多表现为避险货币,所以他代表了对风险偏好的下降。因为两者的属性,我们可以取他们的组合发现一个规律。在历史上看过去30年,其实是非常好的代表着我们经济的每一次的循环,每一次的风险点。比如说从这个数据上来看,1990年到1991年的时候,欧美经济短暂衰退,房地产泡沫破裂,以及当时苏联经济解体。我们可以看到整个的风险偏好,澳元兑日元实际上是一路的下跌。所以我们看到整个30年的风险偏好,在日元接受广场协议之后,基本上进入到了一个“下60中80上100”的衡量风险度的水平。这个图如果说过高,也就是说当处在90到100以上的时候,整个经济原则上来讲有一些过热,它会触发大量的资金在经济正反馈的过程中涌入各类的金融性资产。这个过程中很容易同时导致利率对这些资产的冲击。事实上来看,这个过程应该是非常的明显了。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7、2008年的次贷危机,然后2014、2015年的以中国为主的新兴市场的风险,当达到这样的水平之上的时候,蕴含的风险点是非常的高的。当然往下的时候也意味着整个风险偏好达到了另外一个极端,过于强的风险,风险偏好过于收缩。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市场其实往往会处在一个真正意义上出清以后的反馈过程。如果对应下面的风险波动率的话,可以看的非常明显。可以看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对应的这个水平。在整个下行的过程中,也就是风险偏好收缩的过程中,实际上伴随的都是高波动率逐步的出清。那么正反馈的时候,实际上对应的都是波动率逐步的走低,然后我们可以看到风险偏好再次的上来出问题,带来风险偏好的收缩,然后风险偏好再度的扩张。如果非要做一个预测的话,就像1996年、1998年、1999年一直到2000年、2002年的这个过程。
3、债券收益率曲线扁平化
收益率曲线扁平化,可以理解成长期国债和短期国债的收益率差缩窄,通常被认为是投资者对未来经济(收益预期)没有信心的表现。前两次美债收益率曲线如此趋平时(2001年3月,2007年12月),美国经济都正式进入衰退期。债券利率变动影响到所有资产负债表,资产负债表影响到所有资产端、负债端的变化,最后直接影响到资产的配置,影响到投资行为,对价格形成冲击。
美国国债收益率利差
4、利率
对于中国一类提供产品的新兴国家来说风险主要来自债务风险,债务风险一般是来自于两部分:1、资产价格2、利率
对于美国一类的消费型的发达国家来说风险主要来自于利率过度抬升造成资本价格的波动。
两者很像,我国通过供给侧等方式保证价格后,利率也成为了决定因素。
美联储决策属于前瞻性决策,所以我们看来通胀还未上升,美联储就已经开始加息。通胀的原因来自于两个方面1、充分就业下,经济持续上行带来的薪资增速高于经济增速2、原油价格上涨。未来如果薪资价格上涨超预期或者原油上涨过快,都会导致美联储加快加息脚步。
大家都知道复苏-繁荣-衰退-萧条的经济周期规律,其内在主要是债务周期即
1、复苏——由于刚经历过去杠杆引发的资产价格下跌,导致只有在率先复苏的行业中盈利的人才愿意缓慢加杠杆。
2、繁荣——由于去杠杆后,经济复苏导致企业利润增加,员工收入增加开始向下游传导,进而现金流改善,面对资产回报率增加,大量人员重新进入市场加大负债。
繁荣——衰退一般有一次事件引发的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在萧条期发生)。金融危机后,需求突然萎缩,政府通常会采用凯恩斯理论,印发大量货币进而时经济重回正轨。在廉价资金大量涌入市场后,产业升级,技术升级,新技术在低利率环境中快速发展壮大,为下一次经济复苏提供足够的需求基础。
3、衰退——低利率环境下,资产价格被不断抬升,但需求复苏慢于虚拟资产上升,导致一部分资金脱实向虚,从而使资金回报率逐渐变低,只能几何倍增加杠杆才能产生利润。
4、萧条——去杠杆。也称为经济危机,没有新的需求产生,全世界经济无量点可循。而美国却因为长期增加基础货币导致信用下降,在就业通胀恢复的情况下,开始进入加息缩表周期,提升美元信用,即去杠杆周期。
复苏—————繁荣—————衰退———萧条
一点点负债——增加负债——猛烈负债——去负债(资不抵债,被动收缩)
美国加息缩表去杠杆,中国同样也不断提去杠杆,周期在哪个阶段其实已经很清楚。资产价格还未下跌的主要原因来自于利率还没有大幅变动,最近世界股市、大宗商品大跌皆是来源于利率上升带来的价格冲击,但因为欧元区,日本并未退出量化宽松,国内也只是处于稳杠杆期,流动性并未大幅度变差,对企业资产负债表的影响还未向下传导。2018年,加息继续,日本或欧元区退出量化,一旦再次进入利率冲击,未来可能正式进入萧条(一般在第一次冲击后,6到9个月左右发生)。
经济重新下行的几大标志:
1、铜油比
反映全球需求的商品有两个非常重要,分别是铜和原油。如果说你认为商品的上涨更多的是需求拉动,而不是通胀预期拉动的时候,这个时候铜跟原油的上涨应该是差不多的。但是如果变成了铜的涨幅弱于原油,就说明现在的上涨更多不是靠需求拉动,而是靠通胀的预期拉动,因为原油对通胀的预期会更敏感,这时候铜相对于原油的比值开始往下走。所以铜跟原油的比值一般会领先全球的经济大概1~3个季度。如果铜相对原油的比值开始回落的话,通常在1~3个季度之后,全球的经济也就开始见顶。现在的情况就是这样,从年初到现在,铜一直是在走弱的。而原油相对比较坚挺,也就是说铜油比值一直是在往下走的,它们不和谐。
2、澳元与日元比
澳洲是作为最重要的原材料提供国,所以他代表了对风险的偏好的上升。90年代后,日元更多表现为避险货币,所以他代表了对风险偏好的下降。因为两者的属性,我们可以取他们的组合发现一个规律。在历史上看过去30年,其实是非常好的代表着我们经济的每一次的循环,每一次的风险点。比如说从这个数据上来看,1990年到1991年的时候,欧美经济短暂衰退,房地产泡沫破裂,以及当时苏联经济解体。我们可以看到整个的风险偏好,澳元兑日元实际上是一路的下跌。所以我们看到整个30年的风险偏好,在日元接受广场协议之后,基本上进入到了一个“下60中80上100”的衡量风险度的水平。这个图如果说过高,也就是说当处在90到100以上的时候,整个经济原则上来讲有一些过热,它会触发大量的资金在经济正反馈的过程中涌入各类的金融性资产。这个过程中很容易同时导致利率对这些资产的冲击。事实上来看,这个过程应该是非常的明显了。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7、2008年的次贷危机,然后2014、2015年的以中国为主的新兴市场的风险,当达到这样的水平之上的时候,蕴含的风险点是非常的高的。当然往下的时候也意味着整个风险偏好达到了另外一个极端,过于强的风险,风险偏好过于收缩。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市场其实往往会处在一个真正意义上出清以后的反馈过程。如果对应下面的风险波动率的话,可以看的非常明显。可以看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对应的这个水平。在整个下行的过程中,也就是风险偏好收缩的过程中,实际上伴随的都是高波动率逐步的出清。那么正反馈的时候,实际上对应的都是波动率逐步的走低,然后我们可以看到风险偏好再次的上来出问题,带来风险偏好的收缩,然后风险偏好再度的扩张。如果非要做一个预测的话,就像1996年、1998年、1999年一直到2000年、2002年的这个过程。
3、债券收益率曲线扁平化
收益率曲线扁平化,可以理解成长期国债和短期国债的收益率差缩窄,通常被认为是投资者对未来经济(收益预期)没有信心的表现。前两次美债收益率曲线如此趋平时(2001年3月,2007年12月),美国经济都正式进入衰退期。债券利率变动影响到所有资产负债表,资产负债表影响到所有资产端、负债端的变化,最后直接影响到资产的配置,影响到投资行为,对价格形成冲击。
美国国债收益率利差
4、利率
对于中国一类提供产品的新兴国家来说风险主要来自债务风险,债务风险一般是来自于两部分:1、资产价格2、利率
对于美国一类的消费型的发达国家来说风险主要来自于利率过度抬升造成资本价格的波动。
两者很像,我国通过供给侧等方式保证价格后,利率也成为了决定因素。
美联储决策属于前瞻性决策,所以我们看来通胀还未上升,美联储就已经开始加息。通胀的原因来自于两个方面1、充分就业下,经济持续上行带来的薪资增速高于经济增速2、原油价格上涨。未来如果薪资价格上涨超预期或者原油上涨过快,都会导致美联储加快加息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