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宁县志》[光绪十一年(1885年)本]载:“古射阳湖水,自西南环曲……。又经崔家湾,迥绕沙浦东北,下为大折湾,北岸有真武庙,湾以庙名字, 沙浦刘氏四世祖翰公于明正统年间出资修建;道光二年、道光十八年、同治二年,沙浦刘氏九三公后裔刘为云、刘为业捐田以及沙浦刘氏族众筹款扩建祠堂;同治初年遭捻军复毁,光绪八年,刘以云等族众又筹款重建;岁修用款,均由沙浦刘氏族众任之。 。当时庙湾东临大海,刘氏家族青壮年男丁多以下海捕捞为生,于是建供奉道教水神真武大帝的真武庙,祈福平安。初建庙时,庙内供奉真武大帝铜像一尊,金心银胆,身高7尺许,像前有双龙戏珠三脚爪紫铜香炉一鼎。据《阜宁县志》 [1992年本]载:“真武庙现存庙宇系光绪8年(1882年)修建”,时为四合院建筑,大殿是穿斗式木结构,计三间,长10米,宽8米,檐高3.5米;两厢配殿各3间,供奉诸神;后有寮房16间,建筑总面积400多平方米。现仅存大殿,1985年定为Gj三级文物,2009年11月盐城市人民Zf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景德胜迹”之美誉。
据道经载:真武大帝是太上老君第八十二次变化之身,托生于大罗境无欲天宫。净乐国善胜王后梦而吞日,孕十四个月出生。长成后到武当山苦修四十二年,功成果满。玉帝封其为“太玄”,命他镇守北方,统摄玄武之位,镇妖降魔,济世度人。宋真宗为避先帝赵玄朗讳,改封“真武”。北方属水,故真武大帝亦为水神,能降火治水。据传他是玉帝退位后继任的第三代天帝。
真武大帝非常威武,其身长百尺,披散着头发,金锁甲胄,脚下踏着五色灵龟,按剑而立,眼如电光。相传,当年铸造真武大帝铜像时,有一乞丐路过这里对匠人说:“这个神像还差一枚铜钱,我捐这枚铜钱吧!”匠人听后嘲笑不已,并把这枚铜钱扔进了阴沟里。铜像铸成后不知什么原因身上出现了一枚铜钱大小的洞。这个洞就像无底洞一样,无论用多少铜也补不好,匠人突然想起了乞丐的话,忙从阴沟里找来那枚铜钱放上,恰好不大不小,严丝合缝。后来人们传开了,此乞丐乃神仙也。
真武庙内有口古井,名曰真武泉,井有多深,无人知晓。一皮匠出于好奇,用刻有自己名字的扁担测试井深,不慎失手,扁担掉入井中。事隔数日,一渔翁担鱼进城出售,巧遇皮匠,皮匠认出渔翁所用的扁担,正是自己几天前在真武庙井中丢失的那根。渔翁问,怎么证明扁担是你的?皮匠指着扁担上的名字答曰:此为证。再问渔翁何处得之?渔翁说,这扁担是在海边打鱼时捞上来的。于是人们认定,真武庙古井内的水是神水,与大海相通。井水水质甘甜,据传还可治病。民国初年有几次大旱,四周河塘井坑全部干涸,唯这口古井有水。它解决了全城人的吃水困难,人们称之为"救命水"。
据《阜宁县志》[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本]记载,真武庙有一根旗杆,高六七丈,基座由多层石头垒成,每夜燃灯于杆上照明,使庙前出海渔船便于回港停泊。不知何时,阜宁流传着一句歇后语:“真武庙旗杆——独一根”,喻某户独生子女极为珍贵。此杆于民国11年(1922年)7月11日夜被大风吹折。
仙人为渔民送子,是真武庙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有一对恩爱夫妻,男的在海上打鱼,女的在家操持家务,相聚时间甚少,而立之年,仍膝下无子。夫妻诚心向道,忽一夜,男的在船上做了一梦,在二位仙人指引下飘然回乡,与妇人团聚,返回时不慎将烟袋遗落在家中。数月回乡,男的发现妻子有孕,遂疑其妻不轨。妻拿出烟袋作证,男见之甚惊。不久,其妻果生一子,夫妻二人欢喜不已,方信此乃神仙显灵,遂捐财物供养真武庙,并央人写下一副楹联,上联曰:“高港庙湾神圣二仙来显梦”;下联曰:“射湖名地应期十月果生男”。
在阜宁城乡流传着急拿王兆的历史故事,有相当一部分县城老居民坚信故事中的大庙就是真武庙。话说清道光年间,县衙捕快班头王兆,看中马家荡在县城赵记八鲜行(在射阳河边,位于真武庙东南侧)卖藕的农妇周巧云,迫藕行老板娘说合。老板娘推说巧云不允,王兆即窜通大盗陷害巧云之夫陈芬入狱。逼奸巧云后又将陈芬毒死。巧云痛不欲生,到县衙喊冤,反被轰出公堂。巧云见现实中告状无望,就对公婆说:“我想到庙(真武庙)里烧香许愿加持,求神做主,伸冤报仇。”公婆准允。这天她约邻居大嫂到庙里点起香烛,化了纸钱,祈告一番后,把自己的遭遇讲述了一遍,从怀拿出一把剪刀,当胸一戳,倒地而亡。这事传开后,王兆成了公敌。马家荡几个武功高强又有智谋者,晚上装扮成阴间地府的“牛头马面”,拿着“急拿王兆”的白牌和马叉,拖着铁链,冈啷冈啷在县城大街小巷行走。王兆做贼心虚,躲到县衙印房里,几天后晚上壮着胆回家,刚出大门,就撞上“牛头马面”大喊:“王兆,你寿限到了,到阎王老爷那儿认罪去吧!”,接着被刺中一马叉,王兆逃入真武庙,被镇妖降魔的真武大帝毙之。新中国成立后,阜宁淮剧团据此故事编演了大型淮剧《急拿王兆》,并在省获奖。
明朝初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据传在燕王从北方起兵往南攻打的时候,许多战役都曾得真武大帝显灵相助,取得了胜利。人们对真武大帝的信仰也达到了顶峰,宫廷和民间都大量修建真武庙,祈免水火之灾。此时,邑人刘翰出资修真武庙。清道光25年(1846年),重建正殿,同治元年正月(1862年),捻军复毁,光绪8年(1882年)刘以云等又重建。之后,刘氏岁修不断。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刘氏后裔将神像和香炉运往外地“避难”,该庙成了一座空庙。抗战后期改为佛教寺院,住持为本恩法师,另有甲初法师以及住持的两个徒弟了然、了空,总计四个和尚。日军三次侵占阜城,古庙遍体弹痕,百孔千疮。屡经战争与文革劫难,阜宁境内庙宇毁
对于真武庙的改名,社会上曾出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有诗曰:“悠悠射水绿如蓝,流到阜城转一湾。岸北当年真武庙,如今欲觅一何难。”《阜宁报》先是在1998年10月9日四版发表《“真武庙”不应改名》的文章,进行文化争鸣。文章说:改名不利于文化传承连续性,不利于打造古文化品牌,游子归来,寻觅文化记忆,见兴国寺名惊诧莫名,似在叹息,“房屋依旧,名字皆非了”。一周后的10月16日《阜宁报》四版发表时张春高文章:《真武庙”为何更名为“兴国寺”?》。文章指出,上世纪初起,由于历史原因,佛教日盛,道教渐衰。真武庙在抗战后期就改为佛教寺院,庙内住着三四个和尚。1993年落实宗教政策,全县一无道士(道姑),二无道人,不改道为佛,无香火为济,生存成难题,几经磋商,最后报请县政府批准,决定恢复真武庙,更名为“兴国寺”。《阜宁报》通过发表这两篇争鸣文章,起到了主流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兴国寺”这个名字逐渐被群众接受。
2009年初,当地ZF决定将兴国寺扩建为真武庙景区,景区于2009年12月开工建设,2011年6月22日竣工,景区占地42.3亩(其中兴国寺和真武大殿由原占地2亩扩展为16.3亩),总投资2.3亿元,由新建的庙湾古城、兴国寺和修旧如旧、形成独立院落的真武大殿组成。新形成的真武大殿院落,位于景区内西南。大殿外侧东山墙上镶着一个大匾,匾上“景德胜迹”四个大字是江苏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常州天宁寺住持松纯大师于2007年秋题写的,此匾由盐城二建集团董事长肖春虎等3人捐建,匾外框为金色雕龙图案。向南是月门,月门向东,门上方镶有“真武殿”三个字。院内东南恢复了真武泉(古井);院中间有宝鼎和香鼎各一。大殿正门两侧挂着一副对联,上联是:景德现古刹慧风遍东旦,下联为:天戒兴道场法语润阜城。大殿正中供奉真武大帝塑像。大殿屋顶中脊上刻有铭文,文曰“大清光绪八年岁次壬午孟夏”,时至今日,铭文依然清晰可见。景区的建成,既成为展示阜宁的深厚文化底蕴的一个窗口,更为当地人民免费

据道经载:真武大帝是太上老君第八十二次变化之身,托生于大罗境无欲天宫。净乐国善胜王后梦而吞日,孕十四个月出生。长成后到武当山苦修四十二年,功成果满。玉帝封其为“太玄”,命他镇守北方,统摄玄武之位,镇妖降魔,济世度人。宋真宗为避先帝赵玄朗讳,改封“真武”。北方属水,故真武大帝亦为水神,能降火治水。据传他是玉帝退位后继任的第三代天帝。
真武大帝非常威武,其身长百尺,披散着头发,金锁甲胄,脚下踏着五色灵龟,按剑而立,眼如电光。相传,当年铸造真武大帝铜像时,有一乞丐路过这里对匠人说:“这个神像还差一枚铜钱,我捐这枚铜钱吧!”匠人听后嘲笑不已,并把这枚铜钱扔进了阴沟里。铜像铸成后不知什么原因身上出现了一枚铜钱大小的洞。这个洞就像无底洞一样,无论用多少铜也补不好,匠人突然想起了乞丐的话,忙从阴沟里找来那枚铜钱放上,恰好不大不小,严丝合缝。后来人们传开了,此乞丐乃神仙也。
真武庙内有口古井,名曰真武泉,井有多深,无人知晓。一皮匠出于好奇,用刻有自己名字的扁担测试井深,不慎失手,扁担掉入井中。事隔数日,一渔翁担鱼进城出售,巧遇皮匠,皮匠认出渔翁所用的扁担,正是自己几天前在真武庙井中丢失的那根。渔翁问,怎么证明扁担是你的?皮匠指着扁担上的名字答曰:此为证。再问渔翁何处得之?渔翁说,这扁担是在海边打鱼时捞上来的。于是人们认定,真武庙古井内的水是神水,与大海相通。井水水质甘甜,据传还可治病。民国初年有几次大旱,四周河塘井坑全部干涸,唯这口古井有水。它解决了全城人的吃水困难,人们称之为"救命水"。
据《阜宁县志》[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本]记载,真武庙有一根旗杆,高六七丈,基座由多层石头垒成,每夜燃灯于杆上照明,使庙前出海渔船便于回港停泊。不知何时,阜宁流传着一句歇后语:“真武庙旗杆——独一根”,喻某户独生子女极为珍贵。此杆于民国11年(1922年)7月11日夜被大风吹折。
仙人为渔民送子,是真武庙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有一对恩爱夫妻,男的在海上打鱼,女的在家操持家务,相聚时间甚少,而立之年,仍膝下无子。夫妻诚心向道,忽一夜,男的在船上做了一梦,在二位仙人指引下飘然回乡,与妇人团聚,返回时不慎将烟袋遗落在家中。数月回乡,男的发现妻子有孕,遂疑其妻不轨。妻拿出烟袋作证,男见之甚惊。不久,其妻果生一子,夫妻二人欢喜不已,方信此乃神仙显灵,遂捐财物供养真武庙,并央人写下一副楹联,上联曰:“高港庙湾神圣二仙来显梦”;下联曰:“射湖名地应期十月果生男”。
在阜宁城乡流传着急拿王兆的历史故事,有相当一部分县城老居民坚信故事中的大庙就是真武庙。话说清道光年间,县衙捕快班头王兆,看中马家荡在县城赵记八鲜行(在射阳河边,位于真武庙东南侧)卖藕的农妇周巧云,迫藕行老板娘说合。老板娘推说巧云不允,王兆即窜通大盗陷害巧云之夫陈芬入狱。逼奸巧云后又将陈芬毒死。巧云痛不欲生,到县衙喊冤,反被轰出公堂。巧云见现实中告状无望,就对公婆说:“我想到庙(真武庙)里烧香许愿加持,求神做主,伸冤报仇。”公婆准允。这天她约邻居大嫂到庙里点起香烛,化了纸钱,祈告一番后,把自己的遭遇讲述了一遍,从怀拿出一把剪刀,当胸一戳,倒地而亡。这事传开后,王兆成了公敌。马家荡几个武功高强又有智谋者,晚上装扮成阴间地府的“牛头马面”,拿着“急拿王兆”的白牌和马叉,拖着铁链,冈啷冈啷在县城大街小巷行走。王兆做贼心虚,躲到县衙印房里,几天后晚上壮着胆回家,刚出大门,就撞上“牛头马面”大喊:“王兆,你寿限到了,到阎王老爷那儿认罪去吧!”,接着被刺中一马叉,王兆逃入真武庙,被镇妖降魔的真武大帝毙之。新中国成立后,阜宁淮剧团据此故事编演了大型淮剧《急拿王兆》,并在省获奖。
明朝初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据传在燕王从北方起兵往南攻打的时候,许多战役都曾得真武大帝显灵相助,取得了胜利。人们对真武大帝的信仰也达到了顶峰,宫廷和民间都大量修建真武庙,祈免水火之灾。此时,邑人刘翰出资修真武庙。清道光25年(1846年),重建正殿,同治元年正月(1862年),捻军复毁,光绪8年(1882年)刘以云等又重建。之后,刘氏岁修不断。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刘氏后裔将神像和香炉运往外地“避难”,该庙成了一座空庙。抗战后期改为佛教寺院,住持为本恩法师,另有甲初法师以及住持的两个徒弟了然、了空,总计四个和尚。日军三次侵占阜城,古庙遍体弹痕,百孔千疮。屡经战争与文革劫难,阜宁境内庙宇毁
对于真武庙的改名,社会上曾出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有诗曰:“悠悠射水绿如蓝,流到阜城转一湾。岸北当年真武庙,如今欲觅一何难。”《阜宁报》先是在1998年10月9日四版发表《“真武庙”不应改名》的文章,进行文化争鸣。文章说:改名不利于文化传承连续性,不利于打造古文化品牌,游子归来,寻觅文化记忆,见兴国寺名惊诧莫名,似在叹息,“房屋依旧,名字皆非了”。一周后的10月16日《阜宁报》四版发表时张春高文章:《真武庙”为何更名为“兴国寺”?》。文章指出,上世纪初起,由于历史原因,佛教日盛,道教渐衰。真武庙在抗战后期就改为佛教寺院,庙内住着三四个和尚。1993年落实宗教政策,全县一无道士(道姑),二无道人,不改道为佛,无香火为济,生存成难题,几经磋商,最后报请县政府批准,决定恢复真武庙,更名为“兴国寺”。《阜宁报》通过发表这两篇争鸣文章,起到了主流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兴国寺”这个名字逐渐被群众接受。
2009年初,当地ZF决定将兴国寺扩建为真武庙景区,景区于2009年12月开工建设,2011年6月22日竣工,景区占地42.3亩(其中兴国寺和真武大殿由原占地2亩扩展为16.3亩),总投资2.3亿元,由新建的庙湾古城、兴国寺和修旧如旧、形成独立院落的真武大殿组成。新形成的真武大殿院落,位于景区内西南。大殿外侧东山墙上镶着一个大匾,匾上“景德胜迹”四个大字是江苏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常州天宁寺住持松纯大师于2007年秋题写的,此匾由盐城二建集团董事长肖春虎等3人捐建,匾外框为金色雕龙图案。向南是月门,月门向东,门上方镶有“真武殿”三个字。院内东南恢复了真武泉(古井);院中间有宝鼎和香鼎各一。大殿正门两侧挂着一副对联,上联是:景德现古刹慧风遍东旦,下联为:天戒兴道场法语润阜城。大殿正中供奉真武大帝塑像。大殿屋顶中脊上刻有铭文,文曰“大清光绪八年岁次壬午孟夏”,时至今日,铭文依然清晰可见。景区的建成,既成为展示阜宁的深厚文化底蕴的一个窗口,更为当地人民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