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森乐教育吧 关注:2贴子:94
  • 2回复贴,共1

清明 | 怎样向孩子解释生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孩子的成长中总会遇到亲人的故去、心爱宠物的死亡,这样的时刻往往会带来强烈的内心震动,为孩子讲解生死显得异常重要。

教育的时机
生活中,孩子对不同情境下的生命现象,会有不一样的反应。
情景1:2岁3个月大的乒乒与父亲玩枪战游戏,只见双方拿出“手枪”瞄向对方,嘴巴同时发出“啪、啪”的声音,只见乒乒倒下来,眼睛闭上,妈妈问乒乒:“你怎么了?” 乒乒笑眯眯地说:“我阵亡了!”接着,马上翻个身又站起来,展开另一次枪战。就这样,发出“啪、啪”声、倒下来、“我阵亡了”、站起来、再发出“啪、啪”声,这场“亲子枪击战”笑声不断。
解析:在男孩心目中,玩战争游戏时“死亡”是一个必要环节,这种情况下,当然无需将“什么是死亡”这个严肃的话题凸现出来,而破坏了游戏的兴致。
情景2:有个小男孩,平时喜欢在爸爸身上跳来跳去玩,很调皮。有一天,爸爸突发心脏病过世,小男孩非常难过,认为一定是自己太顽皮,害死了爸爸。家人怎么劝都没用,最后只好求助心理医生。
解析:这个小男孩面对父亲死亡时表现出的是一种自责心理。这时最好立刻告诉孩子真相,找个跟孩子亲近的人,在孩子感到熟悉而安全的环境里亲密地陪伴他,让他知道自己仍旧被爱,往后也会持续被关怀,降低他的孤独感。
同时,要让孩子知道不是自己导致了亲人的死亡,没人能预防死亡。亲人要鼓励孩子用语言及肢体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问问孩子在想什么,想知道些什么。
情景3:3岁半的丁丁看见了一只死去的麻雀。随后他便从“麻雀在干什么”开始连珠炮似地提问:“死了是什么意思?”“它为什么会死?”“它死的时候发生什么事了?”“妈妈、爸爸会死吗?”“我会死吗?”
解析:此时丁丁对“死亡”非常感兴趣,远远超过了他对此的恐惧。虽然对于爸爸妈妈来说,这不是一个让人愉快的话题。但是,丁丁却全然不知,他兴奋地大喊:“我们再回到花园去吧!我想看看麻雀是不是还是死的。”
丁丁展现的是单纯的对生命现象的好奇,是一种科学探索的热情,这时候配以生动有趣的生命科学探索活动,满足他的求知欲望,也许是最适当的。


IP属地:河南1楼2018-04-04 12:19回复

    孩子对死亡的认知特点
    为孩子讲解死亡,首先需了解幼儿的认知特点。从心理学研究来看,年幼儿童对死亡的认识一般经历这样两个阶段:
    1. 0~3岁
    无法分辨“死亡”和“分离”的差别,有强烈的“分离焦虑”。在此阶段亲密和持续性的身体接触最重要。
    2. 3~6岁
    学龄前的儿童理解的“死亡”即躺下不动、不呼吸,会玩“办家家”装死,但不能辨认“生”与“死”是无法共存的,常认为死亡是可逆的、暂时的,就像卡通片一样,还常将死亡与睡着或旅行相联系,有时会害怕睡觉。
    这个年龄段的小孩会对死亡充满幻想及魔术性思考,相信自己的思想或行为会导致某人死亡。儿童还会将“死亡”与“老年”相联,但不确定什么是“老年”。除非重病的儿童从成人那儿得到相关死亡讯息,一般儿童不认为自己可能会死亡。
    这个年纪的小孩需要持续性的身体接触、重复的再保证和温和的教导,直至成熟的死亡观初步形成。
    3. 6岁以后
    6~12岁对死亡认识的功能性阶段和12岁以上的抽象思考阶段,走向成熟的死亡观。
    由此,对于死亡,再小的孩子都会有自己直接或间接的体验,回避死亡话题,反而会压抑他自然的生命体验和感受,而令这些体验和感受难以找到疏通的途径。
    教育的原则
    在专家看来,不论采取哪种形式进行教育,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当遵循以下两点。
    1. 死亡是很自然的。进行教育的目的,肯定不是让孩子对死亡产生恐惧、产生心理阴影,而是让孩子们知道生老病死是很自然、甚至是很应该的事情,让他们以平常心坦然面对死亡。
    2. 死亡是很突然的。正常来说,死亡是在我们生命机能用尽的时候。可是,在生活中,非正常死亡的例子太多了。我们其实无法知道,身边的人会在何时何地离我们而去。


    IP属地:河南2楼2018-04-04 12:50
    回复

      怎样向孩子解释生死?
      与宝宝交流死亡话题时,一定要在感同身受的同时给以诗意的审美,要结合情境寻找一些最适宜的方法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
      方法一:说个家族故事
      引导孩子认识死亡是自然的生命现象,可从共同分享家族故事起头。
      建议可以在家人相聚聊天时,找出泛黄的照片翻阅,跟孩子说说父母自己的爸爸妈妈、或记忆中已逝的爷爷奶奶。他们从哪来?做什么?生了几个小孩?他们那时喜欢玩什么?吃什么?最开心或难过的事是什么?也可以陪孩子把这些故事画下来,在画图说故事中,逐渐了解生与死。
      方法二:拿宠物当媒介
      很多宝宝喜欢养宠物,宠物的寿命短,极易成为小孩接触死亡的第一次经历,父母不妨善用机会进行生命教育。
      宠物死去经常激起孩子对死亡的疑问,狗狗去了哪里?天堂是什么?我可不可以一起去?愈来愈多的研究指出,如果孩子被鼓励发问与死亡有关的问题,并容许表达情绪,且经常被关爱,那么在遭遇亲人过世时,孩子较能从容面对。
      让孩子观赏《狮子王》,当看到小狮子辛巴的爸爸死去,电视机前的孩子会跟着掉泪,其实就是在“演练”悲伤,学习让情绪有出口。

      方法三:从大自然知生死
      让孩子体悟四季转换,比如看叶子从新生到凋零的过程。有一位临床心理咨询师选择让孩子种树,在花开花落中明白“花谢便是死亡,但另一朵花又诞生了”。
      方法四:与孩子一起轻轻读死亡
      翻开图画书,读一个关于死亡的故事,其实是和孩子谈论起死亡的最自然方式之一。当孩子要面对亲人宠物的离去,当孩子要面对自己身患绝症即将离世的残酷现实,给他一本图画书,和他一起轻轻朗读。
      这几年,国内也出版了一些与死亡主题相关的童书绘本,透过亲子共读,引导孩子谈论生死大事。如绘本《猪外婆》《爷爷有没有穿西装》《相信巴尼》《獾的礼物》《一片叶子落下来》《再见了,艾玛奶奶》《爷爷变成了幽灵》等等。

      来 源 | 上海学前教育网


      IP属地:河南3楼2018-04-04 13:0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