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辛丑年间校刊之《沙浦刘氏宗谱》有这样一段记述:「阜寧治东六十里,有村曰篆河,河形曲折如篆文,故名」。
篆河,据说系原阜寧县境射阳河中下游河段,它从合利港东花园头附近向北弯,至獐沟转向东北十余里又回头向南三、四里,在徐大尖西南、新河口以东又转向东流,使射阳河形成一个「U」字形水道,严重影响洪涝灾害时排洪,也使航行运输不便,於是古人便在「U」字形东西两水口处拉直开通了新河道,而原「U」字形河道,便成为射阳河支流,因河弯曲如「篆」字,故名「篆河」。篆河里东西长约六公里,南北宽约三公里,总面积在九平方公里左右。民国时代,为一个乡,属阜寧县十二区,现为滨海县正红鎭所辖。
篆河里在歷史上一个相当时期內,曾经名扬阜寧县。
特殊的地理环境使日寇望而却步
在整个篆河里四周,为篆河所包围,四面八方往来全靠舟船摆渡,是陆地上一块小岛。不知哪一年,哪一位地方官主持和发动,在獐沟鎭与对面上古尖河面上建起一座木桥,成为河里河外唯一陆上通道。篆河河流弯曲而缓慢,適宜芦苇生长,所以,群眾遍植芦苇,尤以內河线为最,且异常繁茂,杆粗直径近两指,高达二至三米,向河心伸展有五—二十米宽不等。篆河里北边芦苇內侧陆上一线,又遍植杞柳,也很繁盛,均有二米多高,形成一道绿色复行线。从河外看望河里,多处为芦苇、杞柳阻断,颇有一种神秘之感。再加河里沟港河叉交织,除东西有一条所谓一·五米左右的弯弯曲曲马路外,其它四面八方均为小道,连自行车都难骑踏,这种特殊的自然环境,更感幽深莫测。晩清盐城受爱国学者陈玉树(在甲午中日战爭时,写有几十首爱国诗文,主张变法维新。后被编入《盐城民族英雄传》)曾仰慕篆河而「往观焉」。后著文记述:「大河外环,小溪內縈曲多岐,易入难出……,外盗莫敢至焉!」尽管日寇于一九三八年五月占领阜寧、合德等地,又在射阳河沿岸设立不少据点,汽艇游戈于射阳河上,但始终未敢驶入篆河、占领篆河里,偶而在篆河南射阳河边新河口地方稍事停留眺望;或用机枪向河里扫射一阵也未敢登陆。即便斗胆上岸,又立即返艇而走,惧怕遭到伏击。日寇在阜寧城东北方向,也曾建立一些据点,但也不敢侵入獐沟和篆河里,因此篆河里在抗日战爭时期,便成为阜寧县境內一处比较安全的「世外桃源」,没有遭受过日伪的烧杀抢掠。
金东坎 银八滩篆河里金子推耙翻
篆河里以种植水稻为主,完全是自然灌溉,涨潮时放水进入稻田;落潮时,若水深,又可挖开水口放水入河,农户只有备用脚踏水车,无需牛车、风车。土地比较肥沃,水稻每亩產量均在500-600斤左右,这在当时可谓高產。再加大批柴柳,属一次性种植,以后便是无种生苗,每亩收穫以经济算,超过水田2-3倍。对此,清末时也早有文记载:篆河「溪港盘纤,土地腴沃,麦苗芃茁,桑麻菀稠……,种稻、种豆、种蔬菜、种杞柳、种桑、种棉、各尽其妙,而桑棉之利尤丰,一顷田,岁可获千緡,数亩之家,衣食可赡……。无甚贫者,亦无巨富。富者屛靡丽之芷,无可涎羡;贫者守俭勤之训,得免飢馁,內盗无,自兴焉!」
旧时,在篆河里有欒滩、金舍、上古尖、北河头、大西庄、小西庄、仁前庄、下古尖、中兴港的前庄、后庄、后滩和小顾庄、新河口等十几个村庄中,刘姓村占六个之多。多系中小地主,它与射阳河南之刘大庄、大塔,二塔、三塔,火岔,缪家港(小舍庄,小兴庄,大兴庄,兴隆庄,后圩庄,塔子庄)等地和阜城,三灶等地刘氏同属沙浦刘,为「忠孝堂」,阜寧城內设有刘氏祠堂,成为阜寧县「陈、王、顾、戴、刘」五大姓之一。不少子弟在县、区政界和军界为官,有相当的社会势力,还有两户分別在獐沟鎭和中兴港,办了两座被当地称为大型机米厂,每厂均有三、四十名工人,成为地主兼资本家。农民户也多系自耕农或佃中农;许多人家妇女还靠柴柳为原料,搞编织业;靠桑蚕繅丝,远销外地,成为经济来源之一。所以,赤贫討饭者廖廖。总之,篆河里经济较它地富裕,被称为是「苏联的乌格兰」。日寇侵占阜寧城前后,住阜寧城及其边缘和沿射阳河两岸的地主,商行老板和有钱人家,因篆河里地理环境被视为避难的好地方,便纷纷寻亲靠友迁到这里,多集中在大西庄,小西庄、中兴港一带。阜寧城和射阳河沿线许多財富因此流入篆河里,到底有多少,无从了解和估计,但很快在民间流传出一则顺口溜:「金东坎,银八滩,篆河里金子推耙翻」,说財富胜过东坎、八滩两鎭。
有一种现象很可以反映这一现实:在篆河里东北部下古尖河西有个復兴小鎭,又名如来庵,农历每月初三、初八、十三、十八、二十三、二十八为逢集日,用今天话说,即集市贸易日。由篆河里前往赶集购物必须经下古尖,通过固定的郑姓大船摆渡过篆河进入集市。过去逢集,郑姓渡船足够应付,而此时,赶集者骤增,已无法应付,便有些渔船自动参预,外找两个钱。因过渡人多,仍拥挤异常,因互相爭先恐后,时有落水事故和引起纠纷,甚至打骂。为了缓和这种情况,便把每月三、八、六次集增加五、十六次集,每月共十二次集。同时,又增加临时摆渡达四条船以上。显示购买力的旺盛,如来庵也因之成为生意兴隆的知名集市。不少商店扩大门面和经营范围;同时,又增加新开发的店面。而逢集时,街上的摊位更是一个接著一个,购买者熙熙攘攘,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除了经济物质財富,还有不少阜城的知名文化知识界人士也聚集在篆河里。如最高学府阜寧县中、射阳中学等被迫停办,有些校长、教师也到这里安家落户,其中有江重言、江国栋、江元清三位教育界知名人士,知名法律权威刘士毅等等。他们在这里或任教小学,或办完小补习班、初中补习班,或为地主子弟三、二人教授、传播文化知识,为培养抗战救国人才出力。这是经济財富无法比擬的一笔可贵的精神文化財富。不少学生便在这些补习班补习而提高思想文化水平走向抗日的。
几百条枪枝何为?最终捐献给人民抗日武装
在这物產丰富、经济发达的篆河里,中等以上地主都有自备长枪或短枪(盒子枪),即便小地主、破主地主也有土枪(火药枪),加上外来的地主、富商带来的枪枝,聚有400余条之多。以中兴港一村而言,后庄即有长短枪20余枝;前庄的西庄圩新发跡地主刘××父子5人,除有长枪外,还各有短枪一枝;从外地迁入前庄的顾姓大地主,就有四、五个持枪的保家师。这许多枪枝,也是日寇不敢入侵的原因之一,同时也鎭慑著海盗和北方土匪,不敢胡作非为,保卫著一方平安。
不可否认,篆河里的財富,也曾让日伪、土匪垂涎三尺。
有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听说日伪要来篆河里抢掠,於是所有外来的、当地的地主、群眾都紧张起来,也联合起来,为了保卫自己的生命財產,作了紧急准备。仍以中兴港为例:后庄沿庄圩四周抢筑起一米多高的土圩子,四角还建成土碉堡,圩外是一道护圩河。地主(包括外来的)、佃户都组织起来,二十余条长短枪分发到人,划分位置,分批日夜値班巡逻,准备与敌人一战。而前庄也各有准备。地主兼资本家刘××把工厂工人组织起来,以求自卫,他家在中兴港最东,靠篆河边,特地弄来清末民初那种使用火药、铁弹的大炮,炮口直径有二十公分左右,吊在工厂大门过堂內,炮口对著南边唯一通道的一座木桥和水面,並请一位曾有使用大炮经验的本家侄子专门掌握和指挥……,总之,都积极行动起来。后来,可能日伪因地形复杂和已探知有准备,便知趣地放弃抢掠计划,篆河里平安无事,只是虚惊一场。
据说还有一次,原响水口北方一带土匪啸聚百余人来抢獐沟和篆河里,獐沟和篆河里立即集中一部分枪枝队伍,在北偏西十几二十里的地方迎头狙击,獐沟机米厂的一枝手提机枪占领要地,枪嘴一张,几十颗子弹扫了过去,嚇得土匪慌忙拖枪而逃。
地主武装主要的是保卫自己的切身利益,即自家生命財產安全,当然,也有益於一方,但有时候,也露出某些地主不光彩的一面。例如有河外一伙强盗只二、三人,抢劫一户非刘姓人家钱財。事先,他们向附近地主打了招呼,达成默契,夜里,强盗砰砰的撞门,入室后用火烤主人膈肢窝,哇哇叫喊之声传至村外,地主就是没有仗义援助,但又怕舆论不好,就装腔作势对空鸣放数枪,一点作用也不起。由此可见,这些地主的枪枝对於其他人家遇难是不会眞心相助的。即使对抗日而言,那次在中兴港后庄可谓认眞备战,显示抗日爱国热忱;而另一方面,他们又积极筹划,推定好一人,准备接待慰问来犯日寇,叫「维持」工作。同时,又预备了若干太阳旗,以待欢迎之用,其內心世界暴露无余。然而有一点,却又必须予以称颂和肯定的,即这些地主枪枝,在建立抗日民主政权之后,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允许私人持有枪枝的权利,后来,隨著抗日的需要,普遍地建立起地方抗日武装,政府號召,为了抗日,希望有力出力,有枪出枪。其结果,大部分地主出於抗日意愿,或无可奈何地把枪枝捐献出来,武装了地方上的抗日队伍,眞正地起到保卫地方和广大人民群眾,也包括地主在內的生命財產安全的作用,为抗日战爭事业和胜利作出了贡献。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2124ab8a8dcb39dbc1c0675ee01709a7/43a98226cffc1e17766243514690f603728de9f6.jpg)
篆河,据说系原阜寧县境射阳河中下游河段,它从合利港东花园头附近向北弯,至獐沟转向东北十余里又回头向南三、四里,在徐大尖西南、新河口以东又转向东流,使射阳河形成一个「U」字形水道,严重影响洪涝灾害时排洪,也使航行运输不便,於是古人便在「U」字形东西两水口处拉直开通了新河道,而原「U」字形河道,便成为射阳河支流,因河弯曲如「篆」字,故名「篆河」。篆河里东西长约六公里,南北宽约三公里,总面积在九平方公里左右。民国时代,为一个乡,属阜寧县十二区,现为滨海县正红鎭所辖。
篆河里在歷史上一个相当时期內,曾经名扬阜寧县。
特殊的地理环境使日寇望而却步
在整个篆河里四周,为篆河所包围,四面八方往来全靠舟船摆渡,是陆地上一块小岛。不知哪一年,哪一位地方官主持和发动,在獐沟鎭与对面上古尖河面上建起一座木桥,成为河里河外唯一陆上通道。篆河河流弯曲而缓慢,適宜芦苇生长,所以,群眾遍植芦苇,尤以內河线为最,且异常繁茂,杆粗直径近两指,高达二至三米,向河心伸展有五—二十米宽不等。篆河里北边芦苇內侧陆上一线,又遍植杞柳,也很繁盛,均有二米多高,形成一道绿色复行线。从河外看望河里,多处为芦苇、杞柳阻断,颇有一种神秘之感。再加河里沟港河叉交织,除东西有一条所谓一·五米左右的弯弯曲曲马路外,其它四面八方均为小道,连自行车都难骑踏,这种特殊的自然环境,更感幽深莫测。晩清盐城受爱国学者陈玉树(在甲午中日战爭时,写有几十首爱国诗文,主张变法维新。后被编入《盐城民族英雄传》)曾仰慕篆河而「往观焉」。后著文记述:「大河外环,小溪內縈曲多岐,易入难出……,外盗莫敢至焉!」尽管日寇于一九三八年五月占领阜寧、合德等地,又在射阳河沿岸设立不少据点,汽艇游戈于射阳河上,但始终未敢驶入篆河、占领篆河里,偶而在篆河南射阳河边新河口地方稍事停留眺望;或用机枪向河里扫射一阵也未敢登陆。即便斗胆上岸,又立即返艇而走,惧怕遭到伏击。日寇在阜寧城东北方向,也曾建立一些据点,但也不敢侵入獐沟和篆河里,因此篆河里在抗日战爭时期,便成为阜寧县境內一处比较安全的「世外桃源」,没有遭受过日伪的烧杀抢掠。
金东坎 银八滩篆河里金子推耙翻
篆河里以种植水稻为主,完全是自然灌溉,涨潮时放水进入稻田;落潮时,若水深,又可挖开水口放水入河,农户只有备用脚踏水车,无需牛车、风车。土地比较肥沃,水稻每亩產量均在500-600斤左右,这在当时可谓高產。再加大批柴柳,属一次性种植,以后便是无种生苗,每亩收穫以经济算,超过水田2-3倍。对此,清末时也早有文记载:篆河「溪港盘纤,土地腴沃,麦苗芃茁,桑麻菀稠……,种稻、种豆、种蔬菜、种杞柳、种桑、种棉、各尽其妙,而桑棉之利尤丰,一顷田,岁可获千緡,数亩之家,衣食可赡……。无甚贫者,亦无巨富。富者屛靡丽之芷,无可涎羡;贫者守俭勤之训,得免飢馁,內盗无,自兴焉!」
旧时,在篆河里有欒滩、金舍、上古尖、北河头、大西庄、小西庄、仁前庄、下古尖、中兴港的前庄、后庄、后滩和小顾庄、新河口等十几个村庄中,刘姓村占六个之多。多系中小地主,它与射阳河南之刘大庄、大塔,二塔、三塔,火岔,缪家港(小舍庄,小兴庄,大兴庄,兴隆庄,后圩庄,塔子庄)等地和阜城,三灶等地刘氏同属沙浦刘,为「忠孝堂」,阜寧城內设有刘氏祠堂,成为阜寧县「陈、王、顾、戴、刘」五大姓之一。不少子弟在县、区政界和军界为官,有相当的社会势力,还有两户分別在獐沟鎭和中兴港,办了两座被当地称为大型机米厂,每厂均有三、四十名工人,成为地主兼资本家。农民户也多系自耕农或佃中农;许多人家妇女还靠柴柳为原料,搞编织业;靠桑蚕繅丝,远销外地,成为经济来源之一。所以,赤贫討饭者廖廖。总之,篆河里经济较它地富裕,被称为是「苏联的乌格兰」。日寇侵占阜寧城前后,住阜寧城及其边缘和沿射阳河两岸的地主,商行老板和有钱人家,因篆河里地理环境被视为避难的好地方,便纷纷寻亲靠友迁到这里,多集中在大西庄,小西庄、中兴港一带。阜寧城和射阳河沿线许多財富因此流入篆河里,到底有多少,无从了解和估计,但很快在民间流传出一则顺口溜:「金东坎,银八滩,篆河里金子推耙翻」,说財富胜过东坎、八滩两鎭。
有一种现象很可以反映这一现实:在篆河里东北部下古尖河西有个復兴小鎭,又名如来庵,农历每月初三、初八、十三、十八、二十三、二十八为逢集日,用今天话说,即集市贸易日。由篆河里前往赶集购物必须经下古尖,通过固定的郑姓大船摆渡过篆河进入集市。过去逢集,郑姓渡船足够应付,而此时,赶集者骤增,已无法应付,便有些渔船自动参预,外找两个钱。因过渡人多,仍拥挤异常,因互相爭先恐后,时有落水事故和引起纠纷,甚至打骂。为了缓和这种情况,便把每月三、八、六次集增加五、十六次集,每月共十二次集。同时,又增加临时摆渡达四条船以上。显示购买力的旺盛,如来庵也因之成为生意兴隆的知名集市。不少商店扩大门面和经营范围;同时,又增加新开发的店面。而逢集时,街上的摊位更是一个接著一个,购买者熙熙攘攘,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除了经济物质財富,还有不少阜城的知名文化知识界人士也聚集在篆河里。如最高学府阜寧县中、射阳中学等被迫停办,有些校长、教师也到这里安家落户,其中有江重言、江国栋、江元清三位教育界知名人士,知名法律权威刘士毅等等。他们在这里或任教小学,或办完小补习班、初中补习班,或为地主子弟三、二人教授、传播文化知识,为培养抗战救国人才出力。这是经济財富无法比擬的一笔可贵的精神文化財富。不少学生便在这些补习班补习而提高思想文化水平走向抗日的。
几百条枪枝何为?最终捐献给人民抗日武装
在这物產丰富、经济发达的篆河里,中等以上地主都有自备长枪或短枪(盒子枪),即便小地主、破主地主也有土枪(火药枪),加上外来的地主、富商带来的枪枝,聚有400余条之多。以中兴港一村而言,后庄即有长短枪20余枝;前庄的西庄圩新发跡地主刘××父子5人,除有长枪外,还各有短枪一枝;从外地迁入前庄的顾姓大地主,就有四、五个持枪的保家师。这许多枪枝,也是日寇不敢入侵的原因之一,同时也鎭慑著海盗和北方土匪,不敢胡作非为,保卫著一方平安。
不可否认,篆河里的財富,也曾让日伪、土匪垂涎三尺。
有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听说日伪要来篆河里抢掠,於是所有外来的、当地的地主、群眾都紧张起来,也联合起来,为了保卫自己的生命財產,作了紧急准备。仍以中兴港为例:后庄沿庄圩四周抢筑起一米多高的土圩子,四角还建成土碉堡,圩外是一道护圩河。地主(包括外来的)、佃户都组织起来,二十余条长短枪分发到人,划分位置,分批日夜値班巡逻,准备与敌人一战。而前庄也各有准备。地主兼资本家刘××把工厂工人组织起来,以求自卫,他家在中兴港最东,靠篆河边,特地弄来清末民初那种使用火药、铁弹的大炮,炮口直径有二十公分左右,吊在工厂大门过堂內,炮口对著南边唯一通道的一座木桥和水面,並请一位曾有使用大炮经验的本家侄子专门掌握和指挥……,总之,都积极行动起来。后来,可能日伪因地形复杂和已探知有准备,便知趣地放弃抢掠计划,篆河里平安无事,只是虚惊一场。
据说还有一次,原响水口北方一带土匪啸聚百余人来抢獐沟和篆河里,獐沟和篆河里立即集中一部分枪枝队伍,在北偏西十几二十里的地方迎头狙击,獐沟机米厂的一枝手提机枪占领要地,枪嘴一张,几十颗子弹扫了过去,嚇得土匪慌忙拖枪而逃。
地主武装主要的是保卫自己的切身利益,即自家生命財產安全,当然,也有益於一方,但有时候,也露出某些地主不光彩的一面。例如有河外一伙强盗只二、三人,抢劫一户非刘姓人家钱財。事先,他们向附近地主打了招呼,达成默契,夜里,强盗砰砰的撞门,入室后用火烤主人膈肢窝,哇哇叫喊之声传至村外,地主就是没有仗义援助,但又怕舆论不好,就装腔作势对空鸣放数枪,一点作用也不起。由此可见,这些地主的枪枝对於其他人家遇难是不会眞心相助的。即使对抗日而言,那次在中兴港后庄可谓认眞备战,显示抗日爱国热忱;而另一方面,他们又积极筹划,推定好一人,准备接待慰问来犯日寇,叫「维持」工作。同时,又预备了若干太阳旗,以待欢迎之用,其內心世界暴露无余。然而有一点,却又必须予以称颂和肯定的,即这些地主枪枝,在建立抗日民主政权之后,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允许私人持有枪枝的权利,后来,隨著抗日的需要,普遍地建立起地方抗日武装,政府號召,为了抗日,希望有力出力,有枪出枪。其结果,大部分地主出於抗日意愿,或无可奈何地把枪枝捐献出来,武装了地方上的抗日队伍,眞正地起到保卫地方和广大人民群眾,也包括地主在內的生命財產安全的作用,为抗日战爭事业和胜利作出了贡献。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2124ab8a8dcb39dbc1c0675ee01709a7/43a98226cffc1e17766243514690f603728de9f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