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写了一篇关于诗与远方的文章 在回复中看到了一些问题 我想在这里展开讨论一下诗的形而上学问题 从而对昨天的问题有一个回复
吧友别样芬芳花香 在回复我的那篇文章时 提到了高晓松的一句话 (我个人对高晓松并不熟悉 好像是一个做电视节目的人)高晓松有一句话说:我们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 我们没有必要去做过多的联想 他只是单纯的将诗与远方 凸显出来了 我没有看过高晓松的书 只看过几集他的电视节目 了解的不多 我无意将他的观点深入下去 我从 吧友别样芬芳花香 的语言中 可以感受到 他将世俗的苟且和诗与远方形式化的对立起来了 比如 在回复中 吧友别样芬芳花香 提到了 高晓松等一批留学的人 家产颇丰 名气很大 粉丝众多的文化名人 这一辈子物质有了 精神也足够高大上了 剩下的还有什么呢? 后来别样芬芳花香提到了另一个族群 如果你连基本生存都成了问题 让你放下眼前如何解决生存的苟且 去学他搞什么诗情画意 你觉得那跟意淫有什么区别?
是呀 认识的开始 当然都是形式对立的 比如道德经中 故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 可这只是认识的开始 他还只是一种抽象的认识 还没有完全的了解事物 当然我们没有必要也将这样的对比 放在高晓松那里 如果单单看这句话 我们可以将他理解为 将诗与远方的观念凸显出来 而不是故意做形式的对立 那么 形而上学的问题也就出现了 何以为诗呢?什么是诗
如果让我们回答什么是诗时 这很简单 比如 索福克勒斯的悲剧 就是诗 屈原的文章是诗 李白写的诗 红楼梦是诗 陀思妥耶夫斯基写的是诗 塔可夫斯基的电影是诗 范冰冰林志玲本身就是一首诗 这样指来指去很容易 但是 如果这是一个形而上学的追问呢?什么是诗 就和所有的形而上学的问题 什么是时间 我是谁 这样的问题一样 困难重重了 我们很难把握诗的形式 他仿佛是变幻莫测的 维特根斯坦没有意识到 当我们去形而上学的追问时 什么都是不可定义的 他对游戏的追问正是形而上学式的
有些人会站出来 反对 不不 悲剧不是诗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也不是诗 那些研究诗学的人 在描写 索福克勒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时 他们根本就误解了诗 屈原和李白那些根本不是诗 林志玲就更谈不上诗了 显然这些仿佛都是可以被轻易否定的 你认可这个是诗 但是我并不这么认为 我们去规定他吗?当然规定了 但你有你的规定 我有我的规定 有什么是流俗的观点吗? 问题是流俗的观点也大不相同 无论是从亚里士多德 还是到黑格尔的美学 对诗的阐述多多少少是不同的 我们又能以谁的为主呢? 我们是不是要推选出一个权威吗? 但问题恰恰是诗 他不属于权威 红楼梦 他在封杀中依然盛开了 在封杀中巴赫金讨论的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诗学问题 诗本身就对权威说不 无论权威把他说的多么的不堪
在一些人的观念中 当且仅当xX极不可能才是正常人的发问方式 如果你只有这一个单一思路的话 诗总是在你的规定中逃跑 你可以做的只有谩骂和暴力 你要让所有人都听你号令 由你来规定这个世界包括诗 但这是不可能的 聪明如柏拉图 当你像当一个暴君独裁者时 将诗人逐出理想国是必要的 好在人并非只有一个思路 人可以灵活的 运用各种思考形式 而诗就在另外的思路之中
就像我上一篇文章所说的 现代人迷信理性制度的规定性 所以他们就是一群理想国的暴君 在他们眼中 诗人或者诗都是低贱的东西 玩物 摆设 点缀 正常人的发问应该是 当且仅当 可见诗人都是不正常的人 危险分子 神经病 诗人不去规定 诗也不是规定 他如此这般的呈现出来 与世相遇 他甚至并不是诗 就像有个人说的 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不是诗 塔可夫斯基的乡愁更谈不上诗 无论他的表现形式如何 文字 影像 还是声音 他能否作为诗与你相遇 可能需要的是缘分 缘分到了自然就理解了 可以说诗是心与心的相遇 但这并非是抽象的概念式的 比如一个人说我爱钱 另一个人说我也喜欢 这里谈不上相遇 这不过是一种闲谈
也就是说 并不是你写几行字 搞一个影像出来 就可以称之为诗 这些外在的形式不过是一种召唤的巫术 魔法形式 但是诗孕育在这些形式之中 以此来对他者实施巫术 创作者需要的是应答 是对召唤的反馈 哪怕这反馈是灾难性的 大众说 这些的是什么乱七八糟的 废纸一堆 浪费时间 也好过石沉大海 杳无音讯 只要有回应 他们就有信息 有了再创作的可能性 当然这个再创作也很可能是灾难性的 那又如何呢? 孤独的创作者 本身不能成为一首诗吗? 至少创作者总是在创作中与自己对话
一个人确实有些孤独 可见 诗并不是一个人的世界 这个世界没有暴君 只有暴君可能有一个人的世界 他们不需要应答 不需要理解 只要臣服 没有诗只有规定和独裁 这样看 在诗中 创作者并不是那么的重要 他只是其中的一员 就像游戏的发球手 而游戏本身却是所有人一起游戏 那么应答的人就来到了和创作者平等的地位 由他来裁决是否为诗 这里的规定完全没有意义 根本不存在当且仅当 有的是同情性的理解 是心与心的靠近 追问的是他何以如此的表现 现代人不能理解这样的思路 在他们的眼中 有一个雷打不动的标准 这是被当且仅当来规定的 可是在面对诗时 这样的思路就显得死板了 这里没有这样的表现对还是错
这里出现了一个现代人无法理解的地方 那就是领会 他要领会创作者要表达的东西 就像我上一篇文章所说的 现代人 迷信理性制度 他们有的只有规定 只有当且仅当 根本就没有问题 和领悟 就像mdfmb所说的 正常人是不会问何以可能的 领悟这扇门对现代人关闭着或者说 现代人主动关上了领悟的那扇门 在司马骧苴和mdfmb 的观念中 语言就是如此这般的摆在面前 根本没有必要去领悟 语言只是规定 规定大家都这么说 这就是语言 所以 司马骧苴 要在讨论之前 先规定各种概念 可这不是诗 诗有自身的表达方式 他就是这么的独特 就是这么的固执 这么奇诡的表达 接受者不是说 你这样的表达不符合语法 不符合习惯 或者与逻辑不符合 接受者在领悟创作者何以如此来表现 他到底在表现什么 于是 这个作品就成为了问题的焦点 思是要面对问题而思的 我们从一部作品已经追问到如何去领会作品 现在又到了产生问题
诗作为一部作品产生了问题 问题就是我们何以领会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以这部作品为核心产生了各种面对问题的应答 和继续发问 比如但凡一部好诗 他总是会有更多的人以此为核心在其中 进入讨论 讨论无非就是诠释 评论 和对历史性的诠释 注解 评论的梳理工作 以及在历史应答中产生的再发问 这样就不再是创作者和读者的应答了 他是人与人 心与心的沟通和理解 这里已经没有创作者和读者之分了 因为每一部评论注解或者诠释 都是一次再创造 而这个创造或许也会回到创作者那里 此时创作者也成为了 接受者 也会进入再创作 这样 创作者原始的意图 已经在这个语言的游戏中消失了 存在的只有各抒己见 争端 冲突 摩擦 发问 和理解 而且这种语言的游戏还在继续 新的创造层出不穷 现如今 还有人做着对屈原或者柏拉图作品的解释工作 也还有人对这其中的周边书籍进行发问 应答
语言并非是被暴君规定的 他恰恰是在这种互相的应答之中 一点一点的摩擦 沟通和理解中 融入文化系统之中的 显然诗并非是一部单纯的作品 单纯的文字符号并不是一首诗 就像我们根本不理解一门自己不懂的语言 也不能理解异文化的诗歌 我们可以理解的东西 正是我们身处与其中的文化圈 而这个圈就在彼此应答和理解中建立起来的 诗在其中 我们与诗相遇
那么我们再回来看别样芬芳花香 关于苟且和诗与远方的观点 显然他将世俗的苟且和诗与远方理解为一种完全的形式对立 那么诗与远方就是不苟且 这有点像上班下班 我们要么苟且的上班 要么苟且的下班 总之非此即彼 可见 在 别样芬芳花香的内心中 有一个对诗与远方的规定 当且仅当 如此才是诗与远方 说的更细致一点 那就是当且仅当人不再苟且时 才可以是诗与远方 这个诗与远方的观点 就是我上一篇文章中 阐释的现代人的诗与远方 一种 当且仅当的制度规定 但这种诗与远方的理想 是抽象的理想 是一种无根的玄幻 在理智中 或者说 在理性制度中是不被允许的 现代人一方面信仰理性制度 信仰理性制度可以让我们去乐园 那就是诗与远方 但马上就被否定了 现在还不是时候 还不能操之过急 诗与远方跟意淫有什么区别?
现代人对诗的失落 和遗忘 并不是单单因为信仰理性制度 在审美上 现代人的单一化 非常的严重 这种单一或许和这个理性制度有关系 现代人只对创造给以审美上的肯定 但是这个创造也是抽象的 现代人并不理解创造 于是乎现代法律中 有了 对原创的保护意识 这个法律约束 并没能被现代人所理解 以至于这条法律被观念无限的延伸了 从上面的文章中 我们可以看到 你可以说这部作品是某某作者创造的 但是作为诗 他并不是被单单的那一个作者创造的 诗之所以为诗 就在于他有应答 有回响 有发问 有理解 有对垒 有摩擦 有冲突 真正的创造就在其中 所以现代总是抽象的认为创作某个作品的人才是真正的创作者 那些理解者的再讨论 都是低价值甚至无价值的东西 被讥讽为二手书 三手书 拾人牙慧 根本就看不出来 这其中的创造性 只能说这是缺乏理解力的一代人 接受者 评论者 诠释者都是创作者 他们的书本身就是一部著作 不是二手书 三手书 他们也在其中创作着诗 我们如今对屈原诗歌的理解 并非单单来自于那几行字 而是来自几千年来文化的建构 应答与回响 只有沉淀下来的东西 才是诗
我们再绕回去看那句我们不只有眼前的苟且 还有诗与远方 从另一个思路去诠释这句话时 他恰恰是向我们敞开了另一个思想之路 那就是理解和反思的路 追问之路 这难道不是哲学的千古问题吗?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去往何处? 我何以要蝇营狗苟呢? 我何以忧心忡忡呢? 显然我们的信仰并不是那抽象的与苟且对立的诗与远方 我们的诗与远方是要去理解 我们何以蝇营狗苟的在世 我们的信仰 不就是要在这在世的蝇营狗苟之中求索的吗? 我生何求呢? 诗与远方不就是领悟我的生之所求吗?
领悟并不是没有痛苦 而是在痛苦之中有所领悟 比如坐牢 这件事本身没有什么好与不好 要看他的意义何在 一个人的切身感受是骗不了人的 他不喜欢 就是不喜欢 比如 这个坐牢的人 很讨厌这里的生活 在他的心中诗与远方不见得就是不现实的其他的事 他的诗与远方是对自己的醒悟 他可能是一个革命者 在某些程度上 就像曼德拉在坐牢 这是属于他的革命之路 他将自身之路承担起来 一个痛改前非的暴徒 理解到冲动的无意义性 坐牢恰恰是理解的源泉 又或者 他领悟到自己坐牢的事实 谋划着越狱以及出去杀死法官和原告以及出卖自己的人 又或者他领悟到了 自己与他人的不同 等待出狱 报复社会 让可怕的死亡降临到每一个人的面前 杀人作为事实表现着他的与众不同
我们总是期待着与诗相遇 但又多少有些羞耻 为了理解他人 却要先在应答中袒露自己 诗人多多少少要有那种近乎无耻的坦白 如中庸所说 诚则明矣 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才可与诗相遇
吧友别样芬芳花香 在回复我的那篇文章时 提到了高晓松的一句话 (我个人对高晓松并不熟悉 好像是一个做电视节目的人)高晓松有一句话说:我们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 我们没有必要去做过多的联想 他只是单纯的将诗与远方 凸显出来了 我没有看过高晓松的书 只看过几集他的电视节目 了解的不多 我无意将他的观点深入下去 我从 吧友别样芬芳花香 的语言中 可以感受到 他将世俗的苟且和诗与远方形式化的对立起来了 比如 在回复中 吧友别样芬芳花香 提到了 高晓松等一批留学的人 家产颇丰 名气很大 粉丝众多的文化名人 这一辈子物质有了 精神也足够高大上了 剩下的还有什么呢? 后来别样芬芳花香提到了另一个族群 如果你连基本生存都成了问题 让你放下眼前如何解决生存的苟且 去学他搞什么诗情画意 你觉得那跟意淫有什么区别?
是呀 认识的开始 当然都是形式对立的 比如道德经中 故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 可这只是认识的开始 他还只是一种抽象的认识 还没有完全的了解事物 当然我们没有必要也将这样的对比 放在高晓松那里 如果单单看这句话 我们可以将他理解为 将诗与远方的观念凸显出来 而不是故意做形式的对立 那么 形而上学的问题也就出现了 何以为诗呢?什么是诗
如果让我们回答什么是诗时 这很简单 比如 索福克勒斯的悲剧 就是诗 屈原的文章是诗 李白写的诗 红楼梦是诗 陀思妥耶夫斯基写的是诗 塔可夫斯基的电影是诗 范冰冰林志玲本身就是一首诗 这样指来指去很容易 但是 如果这是一个形而上学的追问呢?什么是诗 就和所有的形而上学的问题 什么是时间 我是谁 这样的问题一样 困难重重了 我们很难把握诗的形式 他仿佛是变幻莫测的 维特根斯坦没有意识到 当我们去形而上学的追问时 什么都是不可定义的 他对游戏的追问正是形而上学式的
有些人会站出来 反对 不不 悲剧不是诗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也不是诗 那些研究诗学的人 在描写 索福克勒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时 他们根本就误解了诗 屈原和李白那些根本不是诗 林志玲就更谈不上诗了 显然这些仿佛都是可以被轻易否定的 你认可这个是诗 但是我并不这么认为 我们去规定他吗?当然规定了 但你有你的规定 我有我的规定 有什么是流俗的观点吗? 问题是流俗的观点也大不相同 无论是从亚里士多德 还是到黑格尔的美学 对诗的阐述多多少少是不同的 我们又能以谁的为主呢? 我们是不是要推选出一个权威吗? 但问题恰恰是诗 他不属于权威 红楼梦 他在封杀中依然盛开了 在封杀中巴赫金讨论的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诗学问题 诗本身就对权威说不 无论权威把他说的多么的不堪
在一些人的观念中 当且仅当xX极不可能才是正常人的发问方式 如果你只有这一个单一思路的话 诗总是在你的规定中逃跑 你可以做的只有谩骂和暴力 你要让所有人都听你号令 由你来规定这个世界包括诗 但这是不可能的 聪明如柏拉图 当你像当一个暴君独裁者时 将诗人逐出理想国是必要的 好在人并非只有一个思路 人可以灵活的 运用各种思考形式 而诗就在另外的思路之中
就像我上一篇文章所说的 现代人迷信理性制度的规定性 所以他们就是一群理想国的暴君 在他们眼中 诗人或者诗都是低贱的东西 玩物 摆设 点缀 正常人的发问应该是 当且仅当 可见诗人都是不正常的人 危险分子 神经病 诗人不去规定 诗也不是规定 他如此这般的呈现出来 与世相遇 他甚至并不是诗 就像有个人说的 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不是诗 塔可夫斯基的乡愁更谈不上诗 无论他的表现形式如何 文字 影像 还是声音 他能否作为诗与你相遇 可能需要的是缘分 缘分到了自然就理解了 可以说诗是心与心的相遇 但这并非是抽象的概念式的 比如一个人说我爱钱 另一个人说我也喜欢 这里谈不上相遇 这不过是一种闲谈
也就是说 并不是你写几行字 搞一个影像出来 就可以称之为诗 这些外在的形式不过是一种召唤的巫术 魔法形式 但是诗孕育在这些形式之中 以此来对他者实施巫术 创作者需要的是应答 是对召唤的反馈 哪怕这反馈是灾难性的 大众说 这些的是什么乱七八糟的 废纸一堆 浪费时间 也好过石沉大海 杳无音讯 只要有回应 他们就有信息 有了再创作的可能性 当然这个再创作也很可能是灾难性的 那又如何呢? 孤独的创作者 本身不能成为一首诗吗? 至少创作者总是在创作中与自己对话
一个人确实有些孤独 可见 诗并不是一个人的世界 这个世界没有暴君 只有暴君可能有一个人的世界 他们不需要应答 不需要理解 只要臣服 没有诗只有规定和独裁 这样看 在诗中 创作者并不是那么的重要 他只是其中的一员 就像游戏的发球手 而游戏本身却是所有人一起游戏 那么应答的人就来到了和创作者平等的地位 由他来裁决是否为诗 这里的规定完全没有意义 根本不存在当且仅当 有的是同情性的理解 是心与心的靠近 追问的是他何以如此的表现 现代人不能理解这样的思路 在他们的眼中 有一个雷打不动的标准 这是被当且仅当来规定的 可是在面对诗时 这样的思路就显得死板了 这里没有这样的表现对还是错
这里出现了一个现代人无法理解的地方 那就是领会 他要领会创作者要表达的东西 就像我上一篇文章所说的 现代人 迷信理性制度 他们有的只有规定 只有当且仅当 根本就没有问题 和领悟 就像mdfmb所说的 正常人是不会问何以可能的 领悟这扇门对现代人关闭着或者说 现代人主动关上了领悟的那扇门 在司马骧苴和mdfmb 的观念中 语言就是如此这般的摆在面前 根本没有必要去领悟 语言只是规定 规定大家都这么说 这就是语言 所以 司马骧苴 要在讨论之前 先规定各种概念 可这不是诗 诗有自身的表达方式 他就是这么的独特 就是这么的固执 这么奇诡的表达 接受者不是说 你这样的表达不符合语法 不符合习惯 或者与逻辑不符合 接受者在领悟创作者何以如此来表现 他到底在表现什么 于是 这个作品就成为了问题的焦点 思是要面对问题而思的 我们从一部作品已经追问到如何去领会作品 现在又到了产生问题
诗作为一部作品产生了问题 问题就是我们何以领会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以这部作品为核心产生了各种面对问题的应答 和继续发问 比如但凡一部好诗 他总是会有更多的人以此为核心在其中 进入讨论 讨论无非就是诠释 评论 和对历史性的诠释 注解 评论的梳理工作 以及在历史应答中产生的再发问 这样就不再是创作者和读者的应答了 他是人与人 心与心的沟通和理解 这里已经没有创作者和读者之分了 因为每一部评论注解或者诠释 都是一次再创造 而这个创造或许也会回到创作者那里 此时创作者也成为了 接受者 也会进入再创作 这样 创作者原始的意图 已经在这个语言的游戏中消失了 存在的只有各抒己见 争端 冲突 摩擦 发问 和理解 而且这种语言的游戏还在继续 新的创造层出不穷 现如今 还有人做着对屈原或者柏拉图作品的解释工作 也还有人对这其中的周边书籍进行发问 应答
语言并非是被暴君规定的 他恰恰是在这种互相的应答之中 一点一点的摩擦 沟通和理解中 融入文化系统之中的 显然诗并非是一部单纯的作品 单纯的文字符号并不是一首诗 就像我们根本不理解一门自己不懂的语言 也不能理解异文化的诗歌 我们可以理解的东西 正是我们身处与其中的文化圈 而这个圈就在彼此应答和理解中建立起来的 诗在其中 我们与诗相遇
那么我们再回来看别样芬芳花香 关于苟且和诗与远方的观点 显然他将世俗的苟且和诗与远方理解为一种完全的形式对立 那么诗与远方就是不苟且 这有点像上班下班 我们要么苟且的上班 要么苟且的下班 总之非此即彼 可见 在 别样芬芳花香的内心中 有一个对诗与远方的规定 当且仅当 如此才是诗与远方 说的更细致一点 那就是当且仅当人不再苟且时 才可以是诗与远方 这个诗与远方的观点 就是我上一篇文章中 阐释的现代人的诗与远方 一种 当且仅当的制度规定 但这种诗与远方的理想 是抽象的理想 是一种无根的玄幻 在理智中 或者说 在理性制度中是不被允许的 现代人一方面信仰理性制度 信仰理性制度可以让我们去乐园 那就是诗与远方 但马上就被否定了 现在还不是时候 还不能操之过急 诗与远方跟意淫有什么区别?
现代人对诗的失落 和遗忘 并不是单单因为信仰理性制度 在审美上 现代人的单一化 非常的严重 这种单一或许和这个理性制度有关系 现代人只对创造给以审美上的肯定 但是这个创造也是抽象的 现代人并不理解创造 于是乎现代法律中 有了 对原创的保护意识 这个法律约束 并没能被现代人所理解 以至于这条法律被观念无限的延伸了 从上面的文章中 我们可以看到 你可以说这部作品是某某作者创造的 但是作为诗 他并不是被单单的那一个作者创造的 诗之所以为诗 就在于他有应答 有回响 有发问 有理解 有对垒 有摩擦 有冲突 真正的创造就在其中 所以现代总是抽象的认为创作某个作品的人才是真正的创作者 那些理解者的再讨论 都是低价值甚至无价值的东西 被讥讽为二手书 三手书 拾人牙慧 根本就看不出来 这其中的创造性 只能说这是缺乏理解力的一代人 接受者 评论者 诠释者都是创作者 他们的书本身就是一部著作 不是二手书 三手书 他们也在其中创作着诗 我们如今对屈原诗歌的理解 并非单单来自于那几行字 而是来自几千年来文化的建构 应答与回响 只有沉淀下来的东西 才是诗
我们再绕回去看那句我们不只有眼前的苟且 还有诗与远方 从另一个思路去诠释这句话时 他恰恰是向我们敞开了另一个思想之路 那就是理解和反思的路 追问之路 这难道不是哲学的千古问题吗?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去往何处? 我何以要蝇营狗苟呢? 我何以忧心忡忡呢? 显然我们的信仰并不是那抽象的与苟且对立的诗与远方 我们的诗与远方是要去理解 我们何以蝇营狗苟的在世 我们的信仰 不就是要在这在世的蝇营狗苟之中求索的吗? 我生何求呢? 诗与远方不就是领悟我的生之所求吗?
领悟并不是没有痛苦 而是在痛苦之中有所领悟 比如坐牢 这件事本身没有什么好与不好 要看他的意义何在 一个人的切身感受是骗不了人的 他不喜欢 就是不喜欢 比如 这个坐牢的人 很讨厌这里的生活 在他的心中诗与远方不见得就是不现实的其他的事 他的诗与远方是对自己的醒悟 他可能是一个革命者 在某些程度上 就像曼德拉在坐牢 这是属于他的革命之路 他将自身之路承担起来 一个痛改前非的暴徒 理解到冲动的无意义性 坐牢恰恰是理解的源泉 又或者 他领悟到自己坐牢的事实 谋划着越狱以及出去杀死法官和原告以及出卖自己的人 又或者他领悟到了 自己与他人的不同 等待出狱 报复社会 让可怕的死亡降临到每一个人的面前 杀人作为事实表现着他的与众不同
我们总是期待着与诗相遇 但又多少有些羞耻 为了理解他人 却要先在应答中袒露自己 诗人多多少少要有那种近乎无耻的坦白 如中庸所说 诚则明矣 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才可与诗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