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名燕赵烈士长眠新疆数十载,媒体联动为烈士寻亲
《长眠新疆三十八载 烈士忠骨葬在何处》追踪
“我再次联系到和静县民政局,了解到这里一共埋葬着203名烈士,目前只找到十几名烈士的家人,还有180多名烈士没有找到家人或亲友,其中有7名是河北籍烈士……”昨日,新疆库尔勒市巴音郭楞日报记者汪涛致电记者,希望与本报联动,共同为7名河北籍的烈士寻找亲人。随即,本报分别与牛城晚报、沧州晚报、秦皇岛晚报、邯郸晚报联系,他们均表示愿意联动报道,帮助烈士寻亲。如果您认识名单中的7名烈士,欢迎与本报新闻热线联系提供线索,联系电话:96399。
还有7名河北籍烈士未找到亲人
4月16日,本报刊登市民魏聚生希望借助“天天帮办”寻找弟弟的战友,找寻他牺牲38年的弟弟魏聚增的安眠之地。这两日,在魏聚增生前战友和新疆库尔勒市巴音郭楞日报记者汪涛的帮助下,终于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静县烈士陵园找到了烈士魏聚增的墓地。长眠和静县烈士陵园多年的烈士魏聚增即将迎来亲人和战友的祭奠,但和静县烈士陵园还有180余名烈士长眠于此,找不到他们的亲友和家人。
昨日,远在新疆库尔勒市的巴音郭楞日报记者汪涛致电本报记者,称在烈士名单上看到,牺牲的战士年龄多为20岁左右,他们来自于陕西、四川、山东、河北、湖北等多个省。其中河北籍的烈士除了魏聚增还有7名,和静县民政局的工作人员希望借助媒体早日寻找到烈士的亲人。为此,汪涛希望与本报一起,帮助烈士寻找亲人。
七名烈士名单
●徐清绿,男,汉,原89323部队2分队战士,河北省临西县攀林公社徐凡村人,1951年8月出生,1973年1月入伍,党员,1976年5月27日牺牲。
●候天明,男,汉,原89323部队82分队副排长,河北省临西县凡村公社候寨人,1953年10月出生,1973年1月入伍,党员,1979年5月17日牺牲。
●申俊法,男,汉,原89323部队2分队班长,河北省威县章红公社北章红大队人,1953年1月出生,1973年1月入伍,党员,1977年12月9日牺牲。
●刘兰涛,男,汉,原89324部队14小队战士,河北省东光县龙王李公社徐官大队人,1954年出生,1975年6月20日牺牲。
●付树民,男,汉,原89325部队3分队战士,河北省卢龙县人,1960年7月出生,1978年4月入伍,1979年10月6日病故。
●何彦生,男,汉,原陆军四师十团一营一连战士,河北省深泽县大直公社小堡村人,1951年5月14日出生,1971年8月28日牺牲。
●王群海,男,汉,原36110部队特务连战士,河北省大名县尹里庄郭场村人,1972年2月出生,1990年7月病故。
为修建南疆铁路献出生命
据汪涛介绍,1974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部队挥师大西北,承担起修建南疆铁路吐鲁番至库尔勒段的建设任务。靠人挑肩扛,用8年时间,铸就了一条连接南北疆的钢铁大道。在这条用鲜血和生命铺就的钢铁运输线上,200余名军人在和静县境内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2013年,和静县民政局把分散在和静县的12处零散烈士墓迁移至新建烈士陵园,并在全国各大网站发布消息,希望寻找到这些烈士的亲友和家人。几年来,在203名烈士中,只有十几名烈士的家人或亲友与和静县民政局的工作人员取得联系,前往陵园祭奠亲人,还有180多名烈士的家属没有找到。
离别天山千里雪 又见东海万顷浪
说到烈士,汪涛感触颇深。他说,铁道兵给很多人自然形成了一种印象,就是常年在山沟里转,除了修铁路、打隧道、架桥梁,别的什么也没有,什么也不懂,其实不然。
“离别了天山千里雪,又见那东海万顷浪。才听塞外牛羊叫,又闻江南稻花香。”这句话,是曾参加过建设南疆铁路的战士说的。老铁道兵王先生回忆,40多年前,营房里、训练场上、铁路工地,到处都留下了他们战斗过的足迹。为了共和国的建设,战士们不但献出了青春年华,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据王先生介绍,40多年前,为了修建新疆铁道,国家调动铁道兵的四个师进入新疆,当时王先生所在的铁五师师部设在鱼儿沟。他说,当时的铁道兵战士都是20岁左右,他们怀着赤子之心、报国之志,怀着青春的梦想,积极响应伟大祖国的征召进入新疆,从此,他们的生命有了不同的含义,人生有了特殊的轨迹。
当时修建巴仑台附近的铁道时,条件异常艰苦,多名战士在工程中牺牲,部队将他们就地埋葬在巴仑台附近的一处墓地里;铁道兵某师在修建塔什店云崖火车站附近的隧道时,战士们再次遭遇困难,有6名战士先后牺牲。
曾经流血流汗的战士长眠他乡
王先生还记得,南疆铁路修通后,从库尔勒到乌鲁木齐火车硬座9.8元,当时的列车员、驾驶员、火车站的调度、养护工等,全部是身着戎装的铁道兵战士。全军整编后,成立了南疆铁路新线管理处,负责铁路的养护和运营。当时所有的战士都为自己一身戎装而骄傲,然而,从1984年元月1日起,铁道兵集体兵改工,南疆铁路移交乌鲁木齐铁路局后新线管理处撤销,铁道兵战士也摘下肩章帽徽,他们的身份从此成为了铁道工人。
虽然身份改变了,但所有人的任务依然未变,铁路运营了一段时间后,铁道部15局留了一个工程处的人员继续修建北疆铁路,其他人员回到内地继续其他铁路的施工。留下的那个工程处人员在修建完北疆铁路后,也回到了内地。
汪涛感慨地说,虽然在人民军队的序列中再也没有了“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的铁道兵,但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永存!特别是为中国铁路建设而牺牲的战士能够被人记起和怀念,相信曾经流血流汗的铁道兵战士也会感动欣慰!
如今,这180余名曾为铁路建设而牺牲,至今长眠异地他乡的战士没有亲人祭奠,想到这些,汪涛特别心痛,他相信很多亲人也一直在寻找烈士的墓地。所以,汪涛与本报取得联系,提供了7名长眠新疆数十载的河北烈士名单,希望尽快找到他们的亲人。
望知情人提供烈士亲人线索
记者在烈士名单上看到,7名河北籍烈士中1名石家庄深泽县人、2名邢台临西县人、1名邢台威县人、1名沧州东光县人、1名秦皇岛卢龙县人、1名邯郸大名县人。为了尽快帮助7名烈士寻找到他们的亲人,昨日,本报分别与牛城晚报、沧州晚报、秦皇岛晚报、邯郸晚报联系,他们均表示愿意与本报联动报道,帮助烈士寻亲。如果您认识名单中的烈士,知道他们亲人的线索,望与本报新闻热线96399联系。
《长眠新疆三十八载 烈士忠骨葬在何处》追踪
“我再次联系到和静县民政局,了解到这里一共埋葬着203名烈士,目前只找到十几名烈士的家人,还有180多名烈士没有找到家人或亲友,其中有7名是河北籍烈士……”昨日,新疆库尔勒市巴音郭楞日报记者汪涛致电记者,希望与本报联动,共同为7名河北籍的烈士寻找亲人。随即,本报分别与牛城晚报、沧州晚报、秦皇岛晚报、邯郸晚报联系,他们均表示愿意联动报道,帮助烈士寻亲。如果您认识名单中的7名烈士,欢迎与本报新闻热线联系提供线索,联系电话:96399。
还有7名河北籍烈士未找到亲人
4月16日,本报刊登市民魏聚生希望借助“天天帮办”寻找弟弟的战友,找寻他牺牲38年的弟弟魏聚增的安眠之地。这两日,在魏聚增生前战友和新疆库尔勒市巴音郭楞日报记者汪涛的帮助下,终于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静县烈士陵园找到了烈士魏聚增的墓地。长眠和静县烈士陵园多年的烈士魏聚增即将迎来亲人和战友的祭奠,但和静县烈士陵园还有180余名烈士长眠于此,找不到他们的亲友和家人。
昨日,远在新疆库尔勒市的巴音郭楞日报记者汪涛致电本报记者,称在烈士名单上看到,牺牲的战士年龄多为20岁左右,他们来自于陕西、四川、山东、河北、湖北等多个省。其中河北籍的烈士除了魏聚增还有7名,和静县民政局的工作人员希望借助媒体早日寻找到烈士的亲人。为此,汪涛希望与本报一起,帮助烈士寻找亲人。
七名烈士名单
●徐清绿,男,汉,原89323部队2分队战士,河北省临西县攀林公社徐凡村人,1951年8月出生,1973年1月入伍,党员,1976年5月27日牺牲。
●候天明,男,汉,原89323部队82分队副排长,河北省临西县凡村公社候寨人,1953年10月出生,1973年1月入伍,党员,1979年5月17日牺牲。
●申俊法,男,汉,原89323部队2分队班长,河北省威县章红公社北章红大队人,1953年1月出生,1973年1月入伍,党员,1977年12月9日牺牲。
●刘兰涛,男,汉,原89324部队14小队战士,河北省东光县龙王李公社徐官大队人,1954年出生,1975年6月20日牺牲。
●付树民,男,汉,原89325部队3分队战士,河北省卢龙县人,1960年7月出生,1978年4月入伍,1979年10月6日病故。
●何彦生,男,汉,原陆军四师十团一营一连战士,河北省深泽县大直公社小堡村人,1951年5月14日出生,1971年8月28日牺牲。
●王群海,男,汉,原36110部队特务连战士,河北省大名县尹里庄郭场村人,1972年2月出生,1990年7月病故。
为修建南疆铁路献出生命
据汪涛介绍,1974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部队挥师大西北,承担起修建南疆铁路吐鲁番至库尔勒段的建设任务。靠人挑肩扛,用8年时间,铸就了一条连接南北疆的钢铁大道。在这条用鲜血和生命铺就的钢铁运输线上,200余名军人在和静县境内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2013年,和静县民政局把分散在和静县的12处零散烈士墓迁移至新建烈士陵园,并在全国各大网站发布消息,希望寻找到这些烈士的亲友和家人。几年来,在203名烈士中,只有十几名烈士的家人或亲友与和静县民政局的工作人员取得联系,前往陵园祭奠亲人,还有180多名烈士的家属没有找到。
离别天山千里雪 又见东海万顷浪
说到烈士,汪涛感触颇深。他说,铁道兵给很多人自然形成了一种印象,就是常年在山沟里转,除了修铁路、打隧道、架桥梁,别的什么也没有,什么也不懂,其实不然。
“离别了天山千里雪,又见那东海万顷浪。才听塞外牛羊叫,又闻江南稻花香。”这句话,是曾参加过建设南疆铁路的战士说的。老铁道兵王先生回忆,40多年前,营房里、训练场上、铁路工地,到处都留下了他们战斗过的足迹。为了共和国的建设,战士们不但献出了青春年华,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据王先生介绍,40多年前,为了修建新疆铁道,国家调动铁道兵的四个师进入新疆,当时王先生所在的铁五师师部设在鱼儿沟。他说,当时的铁道兵战士都是20岁左右,他们怀着赤子之心、报国之志,怀着青春的梦想,积极响应伟大祖国的征召进入新疆,从此,他们的生命有了不同的含义,人生有了特殊的轨迹。
当时修建巴仑台附近的铁道时,条件异常艰苦,多名战士在工程中牺牲,部队将他们就地埋葬在巴仑台附近的一处墓地里;铁道兵某师在修建塔什店云崖火车站附近的隧道时,战士们再次遭遇困难,有6名战士先后牺牲。
曾经流血流汗的战士长眠他乡
王先生还记得,南疆铁路修通后,从库尔勒到乌鲁木齐火车硬座9.8元,当时的列车员、驾驶员、火车站的调度、养护工等,全部是身着戎装的铁道兵战士。全军整编后,成立了南疆铁路新线管理处,负责铁路的养护和运营。当时所有的战士都为自己一身戎装而骄傲,然而,从1984年元月1日起,铁道兵集体兵改工,南疆铁路移交乌鲁木齐铁路局后新线管理处撤销,铁道兵战士也摘下肩章帽徽,他们的身份从此成为了铁道工人。
虽然身份改变了,但所有人的任务依然未变,铁路运营了一段时间后,铁道部15局留了一个工程处的人员继续修建北疆铁路,其他人员回到内地继续其他铁路的施工。留下的那个工程处人员在修建完北疆铁路后,也回到了内地。
汪涛感慨地说,虽然在人民军队的序列中再也没有了“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的铁道兵,但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永存!特别是为中国铁路建设而牺牲的战士能够被人记起和怀念,相信曾经流血流汗的铁道兵战士也会感动欣慰!
如今,这180余名曾为铁路建设而牺牲,至今长眠异地他乡的战士没有亲人祭奠,想到这些,汪涛特别心痛,他相信很多亲人也一直在寻找烈士的墓地。所以,汪涛与本报取得联系,提供了7名长眠新疆数十载的河北烈士名单,希望尽快找到他们的亲人。
望知情人提供烈士亲人线索
记者在烈士名单上看到,7名河北籍烈士中1名石家庄深泽县人、2名邢台临西县人、1名邢台威县人、1名沧州东光县人、1名秦皇岛卢龙县人、1名邯郸大名县人。为了尽快帮助7名烈士寻找到他们的亲人,昨日,本报分别与牛城晚报、沧州晚报、秦皇岛晚报、邯郸晚报联系,他们均表示愿意与本报联动报道,帮助烈士寻亲。如果您认识名单中的烈士,知道他们亲人的线索,望与本报新闻热线96399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