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森乐教育吧 关注:2贴子:94
  • 2回复贴,共1

孩子就好骗?这话只说对了一半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高级的思维能力。有趣的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小宝宝们已经具备批判性思维的基础能力。3岁的孩子已然可以分清“实话”和“玩笑话”的区别;4岁的孩子已经可以开始评估对方的历史可信度等等。但是,即便是6岁的孩子也还不能区分新信息的可信度。这些研究,对于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无疑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在这个信息富足的时代,我们似乎并不缺少获取信息的途径,但有时候却在置身滚滚信息洪流之中的时候感到迷茫,当面对来自各方的不同声音,我们究竟应该选择相信谁?

先不要焦虑,这个问题其实从我们一来到这个世界就开始存在了。在孩童时期,我们迫不及待地学习着周围环境里的一切,每天获得的信息量都是惊人的;我们倾听别人的话语,观察别人的行为,而且常常主动向别人抛出一连串的问题。

从别人身上学习是一种很有效率的学习方式,我们不需要通过自己反复尝试来寻找最佳的菜谱和做法,而是可以轻轻松松地依靠“专家”的经验指导——求助于掌厨多年的家人,或者广受好评的美食节目。
但是这种学习方式也存在很大的风险,那些所谓的“专家”们并不都是靠谱的,即使是知识渊博的人也并不一定擅长所有的领域。
所以孩子们需要仔细分辨各种信息的可信度,不盲目相信别人的观点,而是“有选择性”地采纳。用现在时髦的词儿来概括,就是具有一种“批判性思维”。


IP属地:河南1楼2018-04-24 11:31回复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孩子们很早就表现出了成为“理性”的信息消费者的潜力。4岁的孩子已经可以根据别人的行为历史来判断其知识水平,进而决定要不要相信这个人提供的新信息。
    如果孩子看到一个人总是用错误的名字来称呼熟悉的物品(把“杯子”叫做“桌子”),那么接下来,当这个人对着一个陌生物品(孩子没见过)叫出一个新名字,孩子更可能会对这个新名称持保留态度,不会马上接受。
    孩子们甚至会“计算”别人在过去的命名任务里的“正确率”,选择相信那些正确率更高的人提供的新信息。
    他们不仅仅能判断别人的说法是否准确,还会观察别人的行为带来的结果。不同的人往往拥有不同方面的知识,于是孩子们会使用不同类型的线索来推测别人擅长什么样的知识领域。
    当他们看到一个人每次都能成功地触发某个玩具(通过一些操作让玩具响起来),那么下回他们就更倾向于找这个人来修理坏掉的玩具,而不是找这个人来教自己命名工具。

    然而在一些情况下,过去的行为成败似乎并不能告诉我们,在当前的任务中他人是否能够提供有效信息。
    假设你现在面对着一个密闭的盒子,需要知道盒子里藏着什么东西。那么你会选择相信一个打开盒子看过、但是过去总是叫错物品名字的人,还是选择相信一个从没有看过盒子、但是过去总是正确命名物品的人呢?
    很小的孩子已经懂得,在这种情境下,是否打开盒子看过才决定了知识是否可靠,他们能非常灵活地判断什么时候应该相信谁。他们甚至可以分辨别人犯错的原因是什么,究竟是内部原因——知识水平不够,还是外部原因——客观环境限制,并且据此来决定是否“原谅”对方的错误,恢复对其的信任。
    另一种可能会影响我们信任感的因素是,别人在传递信息时展现出来的信心水平:相比于一个迟疑不决的说话者,你一般会更愿意相信一个淡然自若的说话者。
    然而有时候人们可能会高估自己的能力,对自己的“错误信念”拥有谜一般的自信。所以,孩子们需要更谨慎地看待别人的“自信心”,应该将这种主观评价和客观的准确性标准结合起来做判断,这一点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还比较困难。
    有研究发现,当面对一个曾经对自己的错误观点“盲目自信”的人,6岁的孩子并不会对其提供的新信息产生怀疑:他们还没有意识到,那些能够准确地评估自己的知识的人,才是更加值得信赖的信息来源。


    IP属地:河南2楼2018-04-24 12:12
    回复

      除了找到那些真正有知识的人,我们还要确定这些人是否愿意把正确的知识分享给我们。要想分辨信息的真伪,孩子们还需要掌握“判断说话者的意图/动机”的重要技能。
      最近的研究表明,3岁的孩子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可以识别出,别人说某句话的时候是真诚的还是在开玩笑,进而选择相信那些真诚的话;而且他们能动态“追踪”说话者意图的变化,当“真话”变成了“玩笑话”,他们也可以灵活地调整自己的信任策略。

      所以,辨别信息质量的能力似乎在生命的早期就出现了。哪些人是更为可靠的信息来源、他们在什么情况下更可能提供准确的信息,这些最基本的社会推理能力可以帮助孩子们发展出更高级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也让孩子们成为了非常高效的社会学习者,让人类的智慧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IP属地:河南3楼2018-04-24 15:2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