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影片《高考•1977》,其背景是1977年“恢复高考”这一重要历史事件,这一事件是中国十年浩劫后拨乱反正、开创新局面的分水岭,标志着一个国家和民族开始苏醒并探索前进的道路。但是,影片没有用高调的政治术语来为“恢复高考”作历史性的评价,而是聚焦于一群下放到黑龙江的知青在参加高考过程中的种种迷茫、阵痛、憧憬,以及他们为了改变命运而与现实、体制进行的种种抗争,进而挖掘“恢复高考”对于个体的意义:个体可以不再因为家庭出身不好而永远与“大学”失之交臂,也不会因为领导的为难而寸步难行,他们可以选择和决定自己的未来。这种改变,不仅是一个时代的变革,更是一种政治理念,乃至伦理环境的变革:从“集体伦理”到“自由伦理”。——注意影片最后老迟在广播里念的那份录取名单,那些在农场里只有一个抽象标签(知青)的群体,那些原来只能在抽象的民族、国家、集体的利益中发挥自己作为螺丝钉功能的“元件”,一旦身处一个开放的社会中,将恢复他们作为个体的种种差异性,呈现种种不同的个性偏好:有人读中文系,有人读数学系,还有人读法律系,有人读机械制造系,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