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三篇:这咋越看越疑惑--评<军医>之编导
编剧王功和导演刘惠宁要给观众讲个故事,主题呢?有报道说是“留洋医生成长为抗日军医”,另有报道说是“普通医生转变成抗日战士”。前者,变来变去他都是医生;后者,从拿手术刀变为抓枪杆子,两个主题之间的差别可谓南辕北辙。
其实,也难怪娱记糊涂,观剧时我更糊涂,这到底是在说一个穿过军装的医生的故事还是在说跟这个医生沾边的其他人的故事?
编剧立意不清,导演再用那种平铺直叙的方法去表现,说实话,在郭家长林家短的琐事和频繁黑屏的连续烦扰下,看到后来,我已经失去了思考的欲望,搞不清楚编导到底想说什么。
并非单纯地对导演这种缓慢的叙事手法不以为然。<少年天子>的节奏更慢,头绪更多,但导演刘恒节奏把握得当,故事讲得精彩,所有的情节都围绕着主题,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都极高,无数经典场面令人回味无穷。
<军医>看似平缓,实则凌乱,诸多副线平行不交叉,别说没有突出五哥,就是他这个军医亦非真正意义上的军医,不过就是阶段性的穿穿军装,很多时候他是徘徊于进出军队之间的。
我感觉编导应该是有一个最基本的立意,那就是表现五哥的成长历程。剧中人陈师母曾经这样评价五哥:“他是医生,他有自己的信仰。。。我要是硬要他回头,他的心会死的。”既然如此,为什么这样一个连命都可舍弃也要救死扶伤的成熟医生后来却因为一次医疗事故而主动放弃信仰不当医生了?五哥虽文弱但并不懦弱,他之前的坚持到这里都付诸东流了吗?就算要表现他的转变和成长,也应该是从软弱到坚强,怎会反其道而行之?
导演把个人风格和喜好融入作品中无可厚非,要严肃还是要活泼都随意,想实验也没关系,但拜托您能不能至少把故事讲得利索点?都知道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可剧都看完了我还不知道五哥这连长是如何变成的。敢情他是受了三妹之死和水虎复活的双重刺激,才在最后一刻摇身一变成了英勇善战的新四军连长,快得让人回不过神来。
依我看,这<军医>既不是艺术的也不是商业的,它是滑稽的,最搞笑片段是最后炮火连天的24秒钟,最撼人画面是邓超连长最后龇牙咧嘴的定格。
导演驾驭战争戏的功力明显不足,画面重复,场面混乱。
编剧王功和导演刘惠宁要给观众讲个故事,主题呢?有报道说是“留洋医生成长为抗日军医”,另有报道说是“普通医生转变成抗日战士”。前者,变来变去他都是医生;后者,从拿手术刀变为抓枪杆子,两个主题之间的差别可谓南辕北辙。
其实,也难怪娱记糊涂,观剧时我更糊涂,这到底是在说一个穿过军装的医生的故事还是在说跟这个医生沾边的其他人的故事?
编剧立意不清,导演再用那种平铺直叙的方法去表现,说实话,在郭家长林家短的琐事和频繁黑屏的连续烦扰下,看到后来,我已经失去了思考的欲望,搞不清楚编导到底想说什么。
并非单纯地对导演这种缓慢的叙事手法不以为然。<少年天子>的节奏更慢,头绪更多,但导演刘恒节奏把握得当,故事讲得精彩,所有的情节都围绕着主题,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都极高,无数经典场面令人回味无穷。
<军医>看似平缓,实则凌乱,诸多副线平行不交叉,别说没有突出五哥,就是他这个军医亦非真正意义上的军医,不过就是阶段性的穿穿军装,很多时候他是徘徊于进出军队之间的。
我感觉编导应该是有一个最基本的立意,那就是表现五哥的成长历程。剧中人陈师母曾经这样评价五哥:“他是医生,他有自己的信仰。。。我要是硬要他回头,他的心会死的。”既然如此,为什么这样一个连命都可舍弃也要救死扶伤的成熟医生后来却因为一次医疗事故而主动放弃信仰不当医生了?五哥虽文弱但并不懦弱,他之前的坚持到这里都付诸东流了吗?就算要表现他的转变和成长,也应该是从软弱到坚强,怎会反其道而行之?
导演把个人风格和喜好融入作品中无可厚非,要严肃还是要活泼都随意,想实验也没关系,但拜托您能不能至少把故事讲得利索点?都知道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可剧都看完了我还不知道五哥这连长是如何变成的。敢情他是受了三妹之死和水虎复活的双重刺激,才在最后一刻摇身一变成了英勇善战的新四军连长,快得让人回不过神来。
依我看,这<军医>既不是艺术的也不是商业的,它是滑稽的,最搞笑片段是最后炮火连天的24秒钟,最撼人画面是邓超连长最后龇牙咧嘴的定格。
导演驾驭战争戏的功力明显不足,画面重复,场面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