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前曾写过的一首〖史诗〗,现在发表它。
诗名为〖寄奴歌〗。在上诗前,先谈一谈诗的主角刘裕这个人。
中国历史上的军事统领型帝王有很多,刘裕是很典型的一位。但他的知名度似乎并不高,远逊色于同为军事型的李世民、赵匡胤、朱棣等。
同时,刘裕也有一些招黑点,如对宗室残暴、文化水平低等。但这首诗中,既然将他视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铸造者”,不能不驳斥一下这些黑点。
评价一个古人,要设身处地在古人的位置上做考虑。
1、刘裕做出的功绩有限,只是打下了半个天下。
♥:提出这一论点,基本都是拿他和朱元璋的北伐做比较。但你如果说刘裕打下的是半个天下,朱元璋打下的又何尝不是半个蒙元?
从地图上我们不难看到,南朝宋的领域是4/7个西晋,而大明的领域是4/7个蒙元。不要觉得瓦剌和鞑靼不足为惧,他们挑起的风浪一点不比胡夏和北魏小。
事实上,南方政权攻打北方政权,有先天性的〖纵深〗缺陷。北打南,很容易就能把南方政权赶到海里,逃无可逃,继而彻底灭亡。而南打北呢?北方政权只要往大草原上一躲,你可怎么追?霍去病打匈奴,也没能消灭匈奴,而是把他们赶到了中亚、欧洲去。
后来呢,赵宋也多次试图夺回华北平原,结果呢?每次都不能给对手致命打击,多次北伐的土地都是得而复失。刘裕曾说,魏兵之所以难缠,不是能打,而是能跑。的确,你掌握着步兵,去对抗游牧民族的骑兵,他们占上风时你没法还击,你占上风时他们直接走为上了,因此骑兵方自始至终几乎没战损。
相较而下,再看却月阵那场战斗,我们就能读出一二端倪了。相较而下,刘裕在对抗游牧民族中的表现,一点不逊色于前面的卫、霍,后面的李靖、岳飞、蓝玉。只是,上天不给刘裕太多的时间。
2、刘裕打不过北魏。
♥:其实刘裕早就视北魏为头号敌人了。之所以先打姚秦,是因为姚秦占着洛阳、长安,同时司马休之等人在姚秦躲着。同时,由于姚秦是西北诸国的宗主国,消灭姚秦给西凉、北凉等国带来的威慑力不言而喻。
打北魏,魏兵机动性强,能跑,怎么办?打城。你的骑兵再能跑,你的城也跑不掉啊!因此,避开野战,只打攻城战,他们的骑兵来援,就用围点打援法,把魏骑扎成人肉串。看却月阵一战中双方的实力对比,除非刘裕像慕容垂那样‘临阵吐血’,否则最终的胜利只能是刘裕的。
3、刘裕为人残暴,诛除宗室,开篡杀之风。
♥:这一点就是典型的站着说话不腰疼。如果我是刘裕,我也铁定毫不犹豫地杀人。
简而言之,刘裕族诛慕容超和姚泓,是怕自己成为第二个苻坚;族诛司马德文,是怕自己成为第二个桓温。
先看苻坚经历了什么。苻坚消灭了慕容超的祖辈慕容冲和姚泓的祖辈姚苌。苻坚对冲、苌二人,那是相当好的。一个纳为近臣,一个封为大将,信任有加。结果呢?淝水一败,慕容冲立马反了,带着慕容垂等燕国宗室回燕复国;姚苌更是仗着自己的兵权,直接将苻坚逼死。
苻坚的经历也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句话最好的佐证。你对他再好,你们不是一个族群,就注定貌合神离。
不要说刘裕的民族政.策不行。读史,读至苻坚之死,本人不由得摔书于地。慕容冲和姚苌怎么这么****!?又读到慕容超和姚泓被刘裕族诛,不禁拍手称快。天道有轮回!祖宗造下的孽,子孙终于偿还了。
慕容家和姚家的这几千宗室,不用抱屈。你们的国家就是因反叛而建的。刘裕哪里敢饶你们?饶了你们,让你们复国,再让你们逼宫?
顺带一提,为什么我们的教科书不记载刘裕的事迹?卫青,霍去病,岳飞这些人,都是教科书中的“民族英雄”,是我们要景仰的“偶像”啊!其实原因很简单。匈奴,鲜卑,女真这是名字,已经不在我们的56个民族当中了。而被刘裕灭族的姚秦是羌族人,羌族则至今是“五十六族大家庭”的一员。
这也是刘裕的事迹不出名的主要原因。我曾跟别人说刘裕,对方一脸迷茫,“刘裕?谁?” 我说,就是“人道寄奴曾住”的寄奴。“嗯,知道了”,还是似懂非懂的样子。
提到民族英雄,绝大多数人脱口就是岳飞。可怜宋武一代英杰,他的功勋远在岳飞之上,竟沦落到要靠辛弃疾的词来混名声的境地!估计如果没有那句“气吞万里如虎”,很多人连提都提不到。悲哉!
我们试着想一想,如果坐在赵构位置上的是刘裕,哪里还有完颜晟那个厮蹦跶的田地?辛弃疾和陆游写了很多有关他的诗词,不就是这个愿景使然吗?
回头再说,刘裕为何连司马家也要族诛?那是由于桓温的教训在前面。
刘裕在他的儿子都很小时,身体状况已经欠佳了。桓温的家族什么下场?他没有取晋而代之,也想着自己能成为曹操和司马昭,自己的儿子可以完成姬发那样的事情。结果怎么样?谢家立刻就把中央控住了。桓玄最后也称帝了,结果呢?桓家被杀得一个不剩。桓家是大族尚且如此,更何况刘裕一个毫无家族背景的人呢?
如果刘裕不篡杀,他那几个十来岁的儿子在刘裕死后将会是什么下场?刘裕作为一个父亲,估计想想都要后背发凉吧!桓玄这血淋淋的教训在面前摆着,刘裕若饶了司马家才是傻子。不要说德文没野心。他没野心,不代表没有人会将他的旗号打出来造反。谯纵也没野心,不还是被侯晖推了上去?德川家康为啥要杀八岁的丰臣国松?还不是怕出现第二个石田三成?
好了,抛开对刘裕的一切成见与偏见,让我们再去读这篇史诗〖寄奴歌〗!♥
〖寄奴歌〗并序
潜名子夜方执卷,展案品读;众籁覃寂,星蔑樽烛。适故人访至,掩扉轻叩。潜名子收卷于手,横执端座,面迎友人。
客曰:“子之所读,盖『环球通史』。其间人户堪称雄者,不啻累亿。余亦欲有所解,试为仆释之。”
潜名子云:“如是自无怀、宓羲,以至于川普、莫迪,余适交并时空纵览,而得一万古之雄杰,青史无二。”
客兴至,对曰。“凡雄杰者,皆冠其一时。若波斯之居鲁士帝,于人境之中,始冠‘帝国’之称,为千古王者之楷范,可为雄乎?”
“居帝立印琴尼索,四界为疆;黑海为渚,大漠作翼,诚铭世之杰。然其骄纵轻奢,国见坼于亚皇,身受制于女流,斯基泰人得而殛之,故不足称。”
“若巴比伦国之尼布甲尼撒氏,谱史前之异闻,悬林池于虚空,铸巴别之塔,汇五洲之民,可为雄乎?”
“甲氏诚一时之谜,引人注物。其为国交融互通,亦诚足称。然其统域不限他我,辟疆弗顾阙溢,故其国运旋瞬,亦其是责。”
“於兹中海之东,有所罗门王。其大知大惠,诚为先驱,可足称乎?”
“所王倚西海之畔,引永续之弦,谱不绝之歌。然其物迹未能长留世上,徒存神往之传闻,故不称。”
“再北而有爱琴海,其方寸之境,英杰云流。自伯里克利而始,乃有列奥尼达、歌果云云,其抗东来之勍虏,散文明花叶于北境,可足称否?”
“雅典、斯巴达诸邦,其领袖一众,洵有可道。其荐民主于万载,推海运乎千回,于兹瀛寰,其功匪浅。其抗东方之雄举,亦足为歌。然其气数终于一征,国祚代于罗马,亦之是因。”
“顾斯而东,列王迭起。如薛西斯、大流士、孔雀王、阿史那土门、萨拉丁、帖木儿云云,皆为誉一时,英杰其在此乎?”
“如是则得国亦骤,起国亦速,亡国亦忽。况如斯云云,于民政则见嫌于邦畿,于军政则受制于勍邻,实难为冠。”
“西国既不见斯人,请循而东。于国也,则莫盛于大唐;于唐也,则莫著于文皇。文皇为政,可以冠否?”
“文皇世民,其为兵屡胜,驭人裕馀;开化异邦,福泽千州。其称千古,不可谓虚。然其并假为真,名虚以实,为蠹人心;又受欺于丹炉之术,终殒厥命,不亦宜乎!”
“如是文皇反犹不及欤?尝言得国之正莫如洪武;延及西海之交,居业之宏莫若华翁。此子之称,可足道哉?”
“人主之趋极峰者,东铁木真汗,西华盛顿公,南波拿巴帅,北叶卡女杰,此均言之。中查士丁尼,延而及法兰克,又腓特烈,为一统之尝试久,未遑日久而土裂,身后而国解矣!”
“此诸位者,为人主之至而!然君犹以弗如。顾因君之意,孰可为人主之冠而当之?”
“凡为政者,当恤生悯人,上应乾苍,此可为者堪谓之众;进而铁胆傲岸,筑国坚池,则稍稍寡然;进而理政驭下,万民咸仰,则可为者鲜;愈进而树威扬慑,声震异邦,则屈指而数矣。其至大者,普福泽于千世,施弘化于万州,扬旌而众酋授首,纵鼓而诸藩来朝,域内祸乱不起,境外敌犯不兴,其影响于今不衰者,自四千载以降,惟两人耳!
“其一为西国所宗,称绝万王,而其一声名竟不显,叵示湮迹。然自余观之,斯名则较盛耳。””
“观如斯之帝君,其始皇乎?其亚历山大乎?”
“亦人中之圣帝,然斯亦非至大矣。子知刘寄奴乎?叹东方三千兆之人户,至今享其恩惠,而竟有甚众者不知其名。”
“寄奴谓谁?余实不知。”
“时民族最危之时,国难至殷之季。若史无斯人,则‘诛远来之犯者’将成空谈。其十九载之岁月,树华夏之声威,铸其至坚之脊梁。展目四千年,其功其能,堪与寄奴颉颃者,惟一恺撒耳!”
“恺撒之于西方,为世所至崇;西方众族,奉以为万王之王。若君言之寄奴,何德何能,而与恺撒同匹?”
“若夫寄奴,其闻久称。纵匹名恺撒,犹以为胜之。寄奴之能,逆大势于纤微,挽天河于将倾。五胡闻其名而胆裂,华民见其帜而竞往。其北征而降,胡马不敢窥江而下百馀年。
诗名为〖寄奴歌〗。在上诗前,先谈一谈诗的主角刘裕这个人。
中国历史上的军事统领型帝王有很多,刘裕是很典型的一位。但他的知名度似乎并不高,远逊色于同为军事型的李世民、赵匡胤、朱棣等。
同时,刘裕也有一些招黑点,如对宗室残暴、文化水平低等。但这首诗中,既然将他视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铸造者”,不能不驳斥一下这些黑点。
评价一个古人,要设身处地在古人的位置上做考虑。
1、刘裕做出的功绩有限,只是打下了半个天下。
♥:提出这一论点,基本都是拿他和朱元璋的北伐做比较。但你如果说刘裕打下的是半个天下,朱元璋打下的又何尝不是半个蒙元?
从地图上我们不难看到,南朝宋的领域是4/7个西晋,而大明的领域是4/7个蒙元。不要觉得瓦剌和鞑靼不足为惧,他们挑起的风浪一点不比胡夏和北魏小。
事实上,南方政权攻打北方政权,有先天性的〖纵深〗缺陷。北打南,很容易就能把南方政权赶到海里,逃无可逃,继而彻底灭亡。而南打北呢?北方政权只要往大草原上一躲,你可怎么追?霍去病打匈奴,也没能消灭匈奴,而是把他们赶到了中亚、欧洲去。
后来呢,赵宋也多次试图夺回华北平原,结果呢?每次都不能给对手致命打击,多次北伐的土地都是得而复失。刘裕曾说,魏兵之所以难缠,不是能打,而是能跑。的确,你掌握着步兵,去对抗游牧民族的骑兵,他们占上风时你没法还击,你占上风时他们直接走为上了,因此骑兵方自始至终几乎没战损。
相较而下,再看却月阵那场战斗,我们就能读出一二端倪了。相较而下,刘裕在对抗游牧民族中的表现,一点不逊色于前面的卫、霍,后面的李靖、岳飞、蓝玉。只是,上天不给刘裕太多的时间。
2、刘裕打不过北魏。
♥:其实刘裕早就视北魏为头号敌人了。之所以先打姚秦,是因为姚秦占着洛阳、长安,同时司马休之等人在姚秦躲着。同时,由于姚秦是西北诸国的宗主国,消灭姚秦给西凉、北凉等国带来的威慑力不言而喻。
打北魏,魏兵机动性强,能跑,怎么办?打城。你的骑兵再能跑,你的城也跑不掉啊!因此,避开野战,只打攻城战,他们的骑兵来援,就用围点打援法,把魏骑扎成人肉串。看却月阵一战中双方的实力对比,除非刘裕像慕容垂那样‘临阵吐血’,否则最终的胜利只能是刘裕的。
3、刘裕为人残暴,诛除宗室,开篡杀之风。
♥:这一点就是典型的站着说话不腰疼。如果我是刘裕,我也铁定毫不犹豫地杀人。
简而言之,刘裕族诛慕容超和姚泓,是怕自己成为第二个苻坚;族诛司马德文,是怕自己成为第二个桓温。
先看苻坚经历了什么。苻坚消灭了慕容超的祖辈慕容冲和姚泓的祖辈姚苌。苻坚对冲、苌二人,那是相当好的。一个纳为近臣,一个封为大将,信任有加。结果呢?淝水一败,慕容冲立马反了,带着慕容垂等燕国宗室回燕复国;姚苌更是仗着自己的兵权,直接将苻坚逼死。
苻坚的经历也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句话最好的佐证。你对他再好,你们不是一个族群,就注定貌合神离。
不要说刘裕的民族政.策不行。读史,读至苻坚之死,本人不由得摔书于地。慕容冲和姚苌怎么这么****!?又读到慕容超和姚泓被刘裕族诛,不禁拍手称快。天道有轮回!祖宗造下的孽,子孙终于偿还了。
慕容家和姚家的这几千宗室,不用抱屈。你们的国家就是因反叛而建的。刘裕哪里敢饶你们?饶了你们,让你们复国,再让你们逼宫?
顺带一提,为什么我们的教科书不记载刘裕的事迹?卫青,霍去病,岳飞这些人,都是教科书中的“民族英雄”,是我们要景仰的“偶像”啊!其实原因很简单。匈奴,鲜卑,女真这是名字,已经不在我们的56个民族当中了。而被刘裕灭族的姚秦是羌族人,羌族则至今是“五十六族大家庭”的一员。
这也是刘裕的事迹不出名的主要原因。我曾跟别人说刘裕,对方一脸迷茫,“刘裕?谁?” 我说,就是“人道寄奴曾住”的寄奴。“嗯,知道了”,还是似懂非懂的样子。
提到民族英雄,绝大多数人脱口就是岳飞。可怜宋武一代英杰,他的功勋远在岳飞之上,竟沦落到要靠辛弃疾的词来混名声的境地!估计如果没有那句“气吞万里如虎”,很多人连提都提不到。悲哉!
我们试着想一想,如果坐在赵构位置上的是刘裕,哪里还有完颜晟那个厮蹦跶的田地?辛弃疾和陆游写了很多有关他的诗词,不就是这个愿景使然吗?
回头再说,刘裕为何连司马家也要族诛?那是由于桓温的教训在前面。
刘裕在他的儿子都很小时,身体状况已经欠佳了。桓温的家族什么下场?他没有取晋而代之,也想着自己能成为曹操和司马昭,自己的儿子可以完成姬发那样的事情。结果怎么样?谢家立刻就把中央控住了。桓玄最后也称帝了,结果呢?桓家被杀得一个不剩。桓家是大族尚且如此,更何况刘裕一个毫无家族背景的人呢?
如果刘裕不篡杀,他那几个十来岁的儿子在刘裕死后将会是什么下场?刘裕作为一个父亲,估计想想都要后背发凉吧!桓玄这血淋淋的教训在面前摆着,刘裕若饶了司马家才是傻子。不要说德文没野心。他没野心,不代表没有人会将他的旗号打出来造反。谯纵也没野心,不还是被侯晖推了上去?德川家康为啥要杀八岁的丰臣国松?还不是怕出现第二个石田三成?
好了,抛开对刘裕的一切成见与偏见,让我们再去读这篇史诗〖寄奴歌〗!♥
〖寄奴歌〗并序
潜名子夜方执卷,展案品读;众籁覃寂,星蔑樽烛。适故人访至,掩扉轻叩。潜名子收卷于手,横执端座,面迎友人。
客曰:“子之所读,盖『环球通史』。其间人户堪称雄者,不啻累亿。余亦欲有所解,试为仆释之。”
潜名子云:“如是自无怀、宓羲,以至于川普、莫迪,余适交并时空纵览,而得一万古之雄杰,青史无二。”
客兴至,对曰。“凡雄杰者,皆冠其一时。若波斯之居鲁士帝,于人境之中,始冠‘帝国’之称,为千古王者之楷范,可为雄乎?”
“居帝立印琴尼索,四界为疆;黑海为渚,大漠作翼,诚铭世之杰。然其骄纵轻奢,国见坼于亚皇,身受制于女流,斯基泰人得而殛之,故不足称。”
“若巴比伦国之尼布甲尼撒氏,谱史前之异闻,悬林池于虚空,铸巴别之塔,汇五洲之民,可为雄乎?”
“甲氏诚一时之谜,引人注物。其为国交融互通,亦诚足称。然其统域不限他我,辟疆弗顾阙溢,故其国运旋瞬,亦其是责。”
“於兹中海之东,有所罗门王。其大知大惠,诚为先驱,可足称乎?”
“所王倚西海之畔,引永续之弦,谱不绝之歌。然其物迹未能长留世上,徒存神往之传闻,故不称。”
“再北而有爱琴海,其方寸之境,英杰云流。自伯里克利而始,乃有列奥尼达、歌果云云,其抗东来之勍虏,散文明花叶于北境,可足称否?”
“雅典、斯巴达诸邦,其领袖一众,洵有可道。其荐民主于万载,推海运乎千回,于兹瀛寰,其功匪浅。其抗东方之雄举,亦足为歌。然其气数终于一征,国祚代于罗马,亦之是因。”
“顾斯而东,列王迭起。如薛西斯、大流士、孔雀王、阿史那土门、萨拉丁、帖木儿云云,皆为誉一时,英杰其在此乎?”
“如是则得国亦骤,起国亦速,亡国亦忽。况如斯云云,于民政则见嫌于邦畿,于军政则受制于勍邻,实难为冠。”
“西国既不见斯人,请循而东。于国也,则莫盛于大唐;于唐也,则莫著于文皇。文皇为政,可以冠否?”
“文皇世民,其为兵屡胜,驭人裕馀;开化异邦,福泽千州。其称千古,不可谓虚。然其并假为真,名虚以实,为蠹人心;又受欺于丹炉之术,终殒厥命,不亦宜乎!”
“如是文皇反犹不及欤?尝言得国之正莫如洪武;延及西海之交,居业之宏莫若华翁。此子之称,可足道哉?”
“人主之趋极峰者,东铁木真汗,西华盛顿公,南波拿巴帅,北叶卡女杰,此均言之。中查士丁尼,延而及法兰克,又腓特烈,为一统之尝试久,未遑日久而土裂,身后而国解矣!”
“此诸位者,为人主之至而!然君犹以弗如。顾因君之意,孰可为人主之冠而当之?”
“凡为政者,当恤生悯人,上应乾苍,此可为者堪谓之众;进而铁胆傲岸,筑国坚池,则稍稍寡然;进而理政驭下,万民咸仰,则可为者鲜;愈进而树威扬慑,声震异邦,则屈指而数矣。其至大者,普福泽于千世,施弘化于万州,扬旌而众酋授首,纵鼓而诸藩来朝,域内祸乱不起,境外敌犯不兴,其影响于今不衰者,自四千载以降,惟两人耳!
“其一为西国所宗,称绝万王,而其一声名竟不显,叵示湮迹。然自余观之,斯名则较盛耳。””
“观如斯之帝君,其始皇乎?其亚历山大乎?”
“亦人中之圣帝,然斯亦非至大矣。子知刘寄奴乎?叹东方三千兆之人户,至今享其恩惠,而竟有甚众者不知其名。”
“寄奴谓谁?余实不知。”
“时民族最危之时,国难至殷之季。若史无斯人,则‘诛远来之犯者’将成空谈。其十九载之岁月,树华夏之声威,铸其至坚之脊梁。展目四千年,其功其能,堪与寄奴颉颃者,惟一恺撒耳!”
“恺撒之于西方,为世所至崇;西方众族,奉以为万王之王。若君言之寄奴,何德何能,而与恺撒同匹?”
“若夫寄奴,其闻久称。纵匹名恺撒,犹以为胜之。寄奴之能,逆大势于纤微,挽天河于将倾。五胡闻其名而胆裂,华民见其帜而竞往。其北征而降,胡马不敢窥江而下百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