喵子吧 关注:126贴子:8,625

【随感|千骑随风靡,万骑正龙骧】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大概是个读书笔记之类的帖子
用这个标题单纯是觉得很帅而已,跟内容没有五铢钱关系
「所有言说与文字的努力,
不是为了表达自己已经了解的一切,
而是为了明白自己尚且有多少不曾了解的事物。」
自勉


IP属地:北京1楼2018-05-03 15:59回复
    最近在读田余庆的《秦汉魏晋史探微》,虽然是叫这个名字但其实一多半都是三国相关,之前读过的关于曹丕伐吴与青徐豪霸的那篇文章也收录在这里
    目前刚看到《蜀史四题》,孙吴部分估计啃起来会有点困难(。
    首先感受到了作者对曹老板的满满爱意,夸得连我这个曹魏粉都不好意思了(。不过很支持文中所提倡的评价魏武的视角:“第一,主要看他比他的先辈和同辈多做了哪些好事,而不是看他做了哪些别人都做过的坏事;第二,主要看他所作所为的客观作用,而不是看主观动机”,基于这个评价标准,田先生给予了他极高的肯定
    有一个感觉,不一定对,但我真心怀疑盖曹的剧本架构有参考借鉴田先生的观点,最开始有这种感觉是从兖州之战的评述起,说陈宫张邈的背叛“不是个别人的兴风作浪,而是站在边让一起的兖州世家大族向曹操发动了突然袭击”,而这种与世家大族之间的矛盾贯穿于曹老板的整个创业之路中,是他“走统一的路”在政治方面的一条主线,直到晚年,他自身却又产生了向世家大族转化的动向,我想如果将这种转变置于文艺创作的生长点上,就很容易演绎出曹老板对世家大族既接近又疏远的矛盾二重心理…
    当然让我进一步确信有盖曹即视感的,还是田先生对于昭烈的评价,在他眼中先主是一个既无干略胆识又无政治信义的庸才,拥有“朝秦暮楚、反复无常”的个人历史,这与盖曹中刘备的人设和塑造方式完全吻合,而他所依据的判断材料主要就是“受刘璋之邀而覆刘璋之师”的益州争端——本先主吹再次体会到取益州这件事在先主一生中是件多么纠结的疙瘩,不取则无大业可立,取则大义之名染上污点,进而可能导致他前半生的所有努力都受到质疑,也真的是很令人唏嘘了
    由于作者对先主的评价实在不堪,对葛相的看法也似乎些微异于主流,蜀汉部分的几个章节我都不得不用加倍怀疑的眼光去读(。我觉得田先生所提出的第一个评价标准还可以再补充一条,就是“看他没有做哪些别人都做过的坏事”,在这个角度上,先主作为那个时代屈指可数的没有明确屠城记录的军阀势力,也应当被给予一定的肯定吧


    IP属地:北京2楼2018-05-03 17:10
    收起回复
      论蜀汉部分有一个让我比较在意的点:田先生认为“跨有荆益”的战略未能随着局势变化而及时加以调整,是隆中对最关键的一“失”
      具体来说,就是一旦入蜀,刘备集团就已经不再可能稳据荆州,早晚必失(这方面有地理上的考证),而他们没有及时认识到这点并调整策略,是导致关羽败亡的首要原因;先主伐吴的目的是重新实现“跨有荆益”,是对已经失去时效性的旧战略的墨守,但在实际战事中被证明了不可能,因而进退失据、走向覆灭;后期葛相只北伐而不再考虑争夺荆州,才是依据现实情况改变战略的明智之举
      emmm…
      论蜀汉内部矛盾的篇章主要都围绕着新与旧、客与主的分野来论述,不知道这会不会就是后来易中天所谓荆州派与益州派的理论来源…
      由李严兴废问题延伸到先主托孤语,田先生在这里的观点倒是出乎意料地契合了我的私心(。或者说,这正是我认为扭三对于托孤语所采用的解读,也是于叔在访谈中表达过的解读取向,只不过我们都只能以偏文学的语言去朦胧表达,而只有看了田先生这几篇文之后,我才终于找到了一种最恰当的表述方式


      IP属地:北京5楼2018-05-03 18:59
      回复
        (接上)


        IP属地:北京6楼2018-05-03 19:05
        回复
          接下来又用孙策托孤张昭之事与此进行比较

          亮传托孤语下有裴注引孙盛曰:“世或有谓备欲以固委付之诚,且以一蜀人之志。君子曰不然。苟所寄忠贤,则不须若斯之诲;如非其人,不宜启篡逆之途。”孙盛对于先主托孤语极度不屑,并且否定了时人谓其意图为“固委付之诚”、“一蜀人之志”的观点,但田先生认为这种观点恰恰是符合实情的有识之见


          上面这段话!简直是好大一颗玄亮糖!

          读到这不禁想起了扭三,子瑜说到功高震主时孔明那个不以为意的微笑ww
          不过田先生认为先主托孤语是纯粹在解决内部矛盾的立场上发生的,对于外部威胁基本上都排除掉、未加以考察,这个地方我总觉得还不够充分
          另外田先生是认为葛亮前期地位不高或者说未受重用的,从而也就开脱掉了前文所述他没能及时调整“跨有荆益”战略的责任,有锅一律甩给先主(。但就我见过的一些亮粉的讨论,还有我个人的思考而言,这方面还不太能信服田先生的观点…


          IP属地:北京7楼2018-05-03 19:06
          回复
            很支持这种态度ww



            IP属地:北京8楼2018-05-03 20:18
            回复
              《东三郡与蜀魏历史》中展开了前文所提的地理上的问题
              田先生认为隆中对的规划是“据东三郡(西城、上庸、房陵)而跨有荆益”,以东三郡作为沟通荆益的通道,而葛亮自己所居的襄阳隆中就处于荆益交壤地带,是其主张的独特的地理背景
              葛亮的预想是出东三郡而得汉中,但实际上后来是由荆州三峡入了益州,与隆中对之策并无联系,这也是田先生认为葛亮在前期未能真正尽其才用的论据之一
              前文《隆中对再认识》中也有提到,田先生认为先主“是一个不具有明确战略思想的随波逐流的人”,尽管如此历史还是按着隆中对的规划发展,“这证明隆中对大体上符合客观条件,具有无形的力量”,换言之并不是先主主动采纳葛亮的建言而实践出了结果,只是当时形势下的一种必然
              考察客观条件和认识背景对某种思想形成的影响,而不是完全将其归为个人才智,是文中提出的一个非常好的视角,比如逐步推测出隆中对是以公孙述之事作为“跨有荆益”的认识来源,这个论证过程真是看得我莫名心潮澎湃(。这就是大家吧…


              IP属地:北京10楼2018-05-04 12:45
              回复
                关于韩冉事这两条记载的推测
                魏书曰:备闻曹公薨,遣掾韩冉奉书吊,并致赙赠之礼。文帝恶其因丧求好,敕荆州刺史斩冉,绝使命。
                典略曰:备遣军谋掾韩冉赍书吊,并贡锦布。冉称疾,住上庸。上庸致其书,適会受终,有诏报答以引致之。备得报书,遂称制。


                IP属地:北京11楼2018-05-04 12:53
                回复
                  关于孙吴政权江东化的两篇文章,第一篇末尾有对三方的建国道路进行对比,措辞之间能看出作者的倾向是魏>吴>蜀,当然对蜀的鄙夷主要是针对先主,对葛亮还是态度比较温和的(。
                  主要是魏和吴所据的中原和江东都面临着不同势力盘根交错的复杂局面,要谨慎处理与大族之间的力量关系,相比之下蜀汉小国寡民,受中原风气熏染较浅,又有绍汉名分优势;而蜀吴虽然都要面对外来政权本土化的问题,但蜀地尚未形成强大的大族势力,内部矛盾比较容易解决,总而言之“蜀汉的建国道路基本上只是抄袭历史,剽窃邻国,虽有曲折和等待,但比曹魏简单,没有多少新鲜之处”…


                  IP属地:北京12楼2018-05-07 09:25
                  回复
                    暨艳案部分,田先生是把它置于孙吴江东化进程里,以“陆逊出任主帅、顾雍出任首辅”为第二阶段的标志,而暨艳案就发生在孙吴与江东大族开始密切合作的第二阶段之后
                    这里有涉及一点关于吕蒙继任者的曲折

                    忽然get到了权逊然三角的萌点(啥)


                    IP属地:北京13楼2018-05-07 09:34
                    回复
                      这篇跋语写得太好了_(:з」∠)_


                      IP属地:北京14楼2018-05-07 09:43
                      回复
                        (接上)


                        IP属地:北京15楼2018-05-07 09:46
                        回复
                          对曹魏九品中正制的看法和相关记载汇总
                          https://zhuanlan.zhihu.com/p/26052549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8-05-21 14:38
                          回复
                            前几天终于把《三国演义源流研究》看完了,光是做笔记就整了大概三万字
                            感想很杂,以后有空慢慢梳理出来
                            其中的大部分观点都是早有耳闻的,但完整看过论述过程后还是有很不一样的感受
                            宏观上最大一个感想就是,学术界跟大众圈果然是有巨大时间差的,大众津津乐道的许多话题早被人家讨论滥了,关心的问题也完全在不同层面上,了解到这些之后的确有助于自己打开眼界的局限,不用再磨磨唧唧地纠结那些老生常谈,瞬间神清气爽了不少
                            人果然还是应该多读书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8-06-03 10:41
                            回复
                              仇鹿鸣《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和家族网络》
                              绪论的第二节“基本史料价值述略”,算是对我一年前的疑惑予以了相当精彩的解答


                              中间一段区别了魏晋时期的正史与唐代以后的官修国史制度,由国家主持的修史使得“一方面史事记载的可靠性在层层审查的制度下大为增强,另一方面史书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反映,叙事趋向于程式化与单调化,一些生动的、个人化的因素被抹杀了”
                              《晋书》也属于官修国史制度尚未成熟之时的产物,刘知几就对其可靠性进行了批评



                              IP属地:北京18楼2018-11-07 22:2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