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生吧 关注:643贴子:6,660
  • 4回复贴,共1

【媒体报道】北京京剧院[第五届“魅力春天”青年京剧演员擂台赛]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北京1楼2018-05-19 00:42回复
    《新京报》报道:


    IP属地:北京2楼2018-05-19 00:44
    回复
      《北京青年报》报道:冷戏再传《洗浮山》


      IP属地:北京3楼2018-05-19 00:46
      回复
        2018.03.27《北京青年报》:冷戏再传《洗浮山》,作者:刘昂
        http://epaper.ynet.com/html/2018-03/27/content_282626.htm?div=-1
        【文字版】
        北京京剧院“魅力春天”青年京剧演员擂台赛连续十几天闹热长安大戏院。其中武戏专场有《洗浮山》一出,扮演贺天保的是叶金援的徒弟周恩旭。
        3月24日曲终人散,到家已近夜里十二点,才一合眼,耳畔犹闻悲凉的反二黄,眼前尚见峭拔灵动的趟马、耍双刀。首次实践又是带伤演出,难免小有失误,但周恩旭已懂得“武戏文唱”个中三昧,懂得演戏是一门艺术而非单纯的把式。小小年纪,艺术追求从一味勇猛走向潜气内转,令人刮目相看。
        《洗浮山》,尤其北派《洗浮山》,是出冷戏。故事出自《施公案》后集三十四回至三十七回,又名“群雄探寇”。讲巨盗余六余七霸占浮山民遭荼毒,施公出京,经过淮安,欲图洗除。奈浮山险阻,不易进攻,且又不熟山中路径。黄天霸等拟商量探山之计,谁知贺天保、卢志义师徒二人,先后私自前往探山。卢志义先被杀,贺天保虽骁勇,足以力敌群盗,然因黑夜荒山,终被余六用飞爪杀死。贺天保鬼魂托梦于其子贺仁杰。
        关于《洗浮山》的渊源,刘曾复先生讲过一件趣事:
        有一年,余叔岩的朋友李适可逛北京厂甸,买回一部《戏考》,里面有《洗浮山》一剧,剧中载有“托兆”情节和【反二黄】唱段。于是李适可跑到余家,问余叔岩《洗浮山》是什么戏。余答:“武戏呀,武老生黄月山的戏。李鑫甫也演得很拿手,里面有耍双刀、趟马、飞爪打死等内容。”李适可又问什么地方有反二黄?余疑惑道:“【反二黄】?这出戏什么地方有【反二黄】?这是大武戏呀!”李说:“你看,我买了个本儿,里面有【反二黄】。”“啊?有【反二黄】!那咱们得瞧瞧。”余叔岩接过书:“托兆!好啊。唉,可惜这词儿水了点。你给编编,咱们请钱金福给排排,唱这出。”李适可编完唱词后,余叔岩因为事情多,就把剧本搁下未排。
        都说《洗浮山》分南北两派,南派是盖派路子,盖叫天得李春来所藏黄月山本子所排,讲求胡子、靴子、鞭子、带子、褶子“五子登科”和耍双刀花等技巧,较北派少文而多武,北派是余派路子,文武并重。其实,余叔岩并没演过《洗浮山》,要演而未演,只照过剧照,但照得好极了——头戴罗帽,身穿箭衣,外罩半褶,背插双刀,足踏薄底快靴,脸上平和中有神,身上松弛中有劲,特别有名。以至于一时间在老生名伶中兴起一股拍《洗浮山》剧照的风气,言菊朋拍,王少楼拍,杨宝森也拍。不过拍过剧照的多,真上台演过的少。
        李少春是真演过《洗浮山》的。李少春拜余叔岩后,首演《战太平》,亦文亦武,大受欢迎。朋友们便鼓励他上演《洗浮山》。余叔岩同意后,便请友人窦公颖把剧本重抄一遍,给了少春。又给他说了趟马的身段和【反二黄】的腔儿,让他请丁永利排戏。李少春在丁永利的帮助下,设计了新的武戏把子,包括四门斗、翻摔等,又请侯喜瑞、傅德威、苏连汉、高盛虹等好佬配演,此剧遂立于舞台。《翁偶虹编剧生涯》中记录了李少春的一段谈话:“这出戏,虽非余先生一招一式地传授我,可是我跟丁永利丁先生学会之后,余先生不止一次地给我细抠,并嘱咐我说,这出戏,你要传下去,因为我只拍过一张这出戏里贺天保的照片,却没有对外演过,你能完整地演在台上,余门又多一出戏了。”
        新中国成立后以黄天霸为主角的八出戏“八大拿”禁演,《洗浮山》绝响戏坛。李少春将北派《洗浮山》化入《响马传》,盖叫天将南派《洗浮山》化入《七雄聚义》,虽说保留了贺天保的扮相和技巧,但移植的总不如原著够味儿,并未达到“借尸还魂”的效果。24日晚演出开场戏恰为《响马传》中《秦琼观阵》一折,老戏“古典”氛围丧失殆尽,前后对比,高下立判。上世纪八十年代,王金璐把北派《洗浮山》整理出来,传授给叶金援。吴小如、刘曾复、朱家溍三老亦参与“攒戏”,为其忆词安腔,倾注了很多心血,网上可找到吴小如先生为叶金援录的说戏录音。小如先生有诗:“绝迹氍毹四十年,允文允武洗浮山。名师高弟传薪火,融汇余杨枢轴间。”
        王金璐整理的《洗浮山》,戏路兼法余叔岩与杨小楼,可以说是修旧如旧,格调不俗,对于武生演员的要求极高。其中“探山·趟马”演来要有长靠武生的功架与气派,“开打·中爪”展示短打武生的灵巧与干净,“托兆”则要具备老生唱腔的韵味与沉稳。属于典型的武戏文唱,绝不是光有力气和技巧所能达到的。一个剧种所以能生存发展,主要靠剧目和演员,传统剧目留下的太少,再加上老辈演员逐渐离世,戏随人亡。无论京剧演员还是观众,都需要学习和观赏大量样本,博观约取,从实践出发,才能理解和掌握京剧艺术规律,避免“盲人摸象”,减少“造魔”。没有足够的剧目和演出史,所谓研究也就架空。武戏尤其如此,剧目越单调,演出越少,演员越不练功,艺术质量越下降,功夫不灵就难以吸引观众,造成恶性循环。《洗浮山》这类“冷戏”的恢复,在今天看,尤其是一件迫切的事情。
        “说来也巧,师父传我此剧是1988年,至今正好三十年,当年师父虚岁七十,今年我把《洗浮山》一戏传承给我的弟子周恩旭,我也年入70岁。恩旭才28岁大好的年华,充沛的时光,希望他能把《洗浮山》一剧传承下来。希望他能演得圆满成功,并在唱、念技艺上有所突破提高,也希望他永远保持谦虚谨慎、勤奋好学的精神,在艺术事业上不断攀登,力争做一个文武全才的优秀武生演员,以慰前辈们的在天之灵。”恩旭的师父叶金援如是说。从王金璐,经叶金援,到周恩旭,正是一个“戏以人传”的鲜活事例,令人感动。
        恩旭扮贺天保,出场趟马,一招一式,都觉边式,把髯口、水袖、大带和马鞭的功能全调动起来,具有造型美;后入浮山,与群盗开打,双刀使得圆稳清楚,脚底下有地方,快而不乱,分寸感极佳。报幕员说恩旭练功把右腿韧带拉伤,打了封闭针坚持此次演出,如果不说,真看不出。让我想起三十年前叶金援演《洗浮山》,也是在演出过半时,摔伤肩膀,王金璐说:“咱武生演员拼就拼在这一会儿,死都得死在台上,胳膊抬得起来吗?抬得起来就坚持,疼也得忍着,除非折了。”演出结束后,吴祖光先生上台合影时对叶金援说:“以后不许你再这么玩命了!”恩旭不但继承了师父和师爷的艺术,还继承了师父和师爷的精神,爱戏如命,难能可贵。
        最后,我想对恩旭的《洗浮山》提两点建议。一是“托兆”一场,台上只贺天保一人独唱,舞台画面略显突兀,可以上四鬼卒,拿黑风旗站门;二是在唱念上,还应加强练习,特别是气息吐字方面。从“能唱”到“会唱”需要一个过程,目前算不得“讲究”,“味儿”上有所欠缺,够不上“一卖”。大段唱工时脸上应始终有戏,身段协调,唱出情感,切忌顾此失彼。今后不妨多学些老生本工戏,追求一下唱工方面的提高;再学些武生中挂髯口的昆腔武戏,如《麒麟阁》《对刀步战》《别母乱箭》,有助于培养稳健文雅的作风。古语说厚积薄发,希望恩旭真正实现由技到艺的飞跃,在不久的将来有更高的成就。


        IP属地:北京4楼2018-05-19 00:55
        回复
          2018年03月21日 星期三《新京报》 80后武生和花旦:如何做京剧传承者
          (北京京剧院青年京剧演员擂台赛热演,新京报专访参赛者谈幕后故事)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8-03/21/content_714580.htm?div=-1
          【文字版】
            从《奇葩大会》上王珮瑜展现出的京剧演员的风骨,到央视《中华戏曲大会》的热播,再到北京电视台《传承中国》吸引了刘晓庆、瞿颖、曹云金等众多明星的参与。近几年,与中国戏曲文化有关的综艺节目也渐渐“火”了起来,而一些正在成长中的青年京剧演员,同样值得大家关注。
            在哪里,才能看到一场真正的京剧演出?第五届“魅力春天”青年京剧演员擂台赛,近期正在北京长安大戏院热演。当很多同龄人正热衷于网络直播、网络游戏时,一批80后、90后的青年京剧人正在舞台上挥洒着汗水,他们才是京剧艺术未来真正的传承者。新京报记者专访了本届擂台赛的几位演员,通过他们的经历也能看出青年京剧演员的付出与汗水。
          【武生 周恩旭】
          周恩旭说,这次演《洗浮山》也是给老师交的一份答卷。
          周恩旭说,要成为一个好的武生演员一定是唱、念、做、打俱佳,不能忽略了唱、念。
            比赛 第二次参赛,演冷门《洗浮山》
            很多懂戏的观众认识周恩旭,是从2016年的第四届“魅力春天”青年京剧演员擂台赛开始的。当时,他演出的一出《战马超》获得了武戏组的第一名,总成绩第四名,有评论人称,“一出《战马超》捧出大武生周恩旭”。在此之前,周恩旭还演出了《挑滑车》等武生的重头戏,也开始有了自己的粉丝群。
            今年,再次参加“京剧擂台赛”,周恩旭心态平和了很多,更多地是想让观众看到他的成长和往前走的信念。
            这次的参演剧目《洗浮山》是一出冷门的京剧武生戏,近些年很少出现在舞台上,特别是北派的演法,“我印象中,师父叶金援很多年前在香港演过。当时演出后,有老戏迷还去后台跟他沟通,奇怪怎么叶老师的演法跟他看过的版本不同。”
            京剧《洗浮山》源自《施公案》,讲的是贺天保、黄天霸等英雄好汉的故事。这出戏的演法分为南北两派,比较直观的区别是南派的黄天霸穿厚底靴,唱腔中昆腔多,而北派的黄天霸穿薄底靴,皮黄腔为主。那位老戏迷看惯了南派《洗浮山》的演法,自然会产生疑惑。
            京剧的“讲究”很多,这常让一些年轻观众欣赏起来有难度。周恩旭此前演的《挑滑车》《战马超》武戏中,武打动作多,观众看起来过瘾,也没什么门槛。这次为何选择了唱、念较多的冷门戏《洗浮山》?周恩旭也有自己的考虑。
            现在京剧武戏行当相对处于弱势地位,很多观众对京剧武戏演员的印象也局限于动作利落漂亮、武打紧凑精彩,这也反过来影响了武戏演员对自己的要求。周恩旭说:“要成为一个好的武生演员一定是唱、念、做、打俱佳,不能忽略了唱、念,这也是叶金援老师对我的要求。”而北派的《洗浮山》恰恰要求“武戏文唱”,周恩旭也希望通过演好这部戏来做好一个京剧武生的传承者。
            传承 不觉得每天练功很苦
            有很多观众会好奇,这批80后、90后的京剧演员会不会显得有些“古板”,生活中也之乎者也?其实,完全不是这样。他们在生活中跟年轻的上班族没什么区别,也有各种各样的兴趣,也爱淘宝、逛街、追剧。不同的是,当你在抱怨早起上班挤地铁太累时,他们已经在京剧院的排练场练功了。
            周恩旭说:“作为武生演员,肯定要每天练功。平常早上到了排练场,有时会碰到其他同事在搬道具、整理东西,我就找一块空地儿练功,这么多年也习惯了,没觉得多么辛苦。”
            其实,周恩旭也并非一直顺风顺水,大学毕业考入北京京剧院后也跑了好几年龙套,“那时心里肯定是有落差的,之前以为进了剧院就能演戏了,但一部戏的主角就几个,不可能刚来就轮到你。我想,很多同龄的演员都会有类似的经历,这就看谁能撑得住了。如果平常不练功,老觉得怀才不遇,这就不行了。别等机会来的时候,比如有的主演生病了,你顶不上去。”
            跟周恩旭聊天时,他常提到师父叶金援,“在我迷茫的时候,真的是多亏了师父的指引。我这几年跟学的戏也是循序渐进的,比如前些年‘长靠戏’多一些,这两年就进一步深入学习《洗浮山》这种唱段比较多的武生戏。像《野猪林》这样的戏,我现在肯定不会去唱,如果没有一定的功力和人生阅历,肯定拿不下来。”
            前两年,随着梅葆玖、王金璐等几位京剧大家的去世,也让叶金援一度比较消沉。“几位老先生的去世,确实对他影响很大,有段时间他都不爱说话了。这一年好多了,各个戏校也找他讲课,很多青年演员也找他说戏,他都毫无保留地教。有时一天要忙活好几件事,我就劝他,一天就忙一件事。这次的《洗浮山》也是给老师交的一份答卷。”
          【花旦 马珍珍】
          马珍珍这次擂台赛带来的是《桃花村》。
            比赛 为了孩子、丈夫,今年才参赛
            在这次擂台赛的参演阵容中,出生于1984年的马珍珍是相对年长的。小时候,受喜欢京剧的妈妈影响,她也喜欢上了京剧,七岁时考入山东艺术学院戏曲学院学戏,属于进“科班”启蒙比较早的学生。她十三岁便进入了淄博市京剧院,在院团实践了五年之后考上了中国戏曲学院。
            由于在京剧院团演出的经历,再加上在“国戏”四年的大学学习,马珍珍也是属于业务能力比较强的青年演员。进入北京京剧院十来年了,为何今年才第一次参加擂台赛?
            马珍珍说:“2011年第一届擂台赛时,我儿子刚出生不久,我丈夫张建峰也是京剧院的青年演员,他报名了我就全力支持他,让他别为了家里的事分心。后来几届擂台赛,团里领导每次都问我,这届擂台赛你报名吗?我说,我抱孩子。”
            马珍珍的丈夫张建峰是奚派老生传人,师从欧阳中石。两人在“国戏”上学期间排演现代京剧《悲惨世界》时相识,一路走到今天。2011年,张建峰获得了北京京剧院首届青年京剧演员擂台赛的冠军,这些年也逐渐成长为京剧界的青年京剧领军人,马珍珍却逐渐从台前走到幕后,支持丈夫的事业,照顾家庭。
            如今,儿子张云天已经上小学,马珍珍在丈夫的鼓励下报名参加了本届擂台赛。“我应该是今年参赛演员中,年龄第二大的了,压力肯定是有。不过,也没想太多,《桃花村》我前些年演过,这次又跟着刘长瑜进一步学习,正常发挥就行了。”
            以往张建峰演出时,都是马珍珍忙前忙后,这段时间全反过来了。3月19日晚上7点半演出京剧《桃花村》,张建峰下午四点多就来到长安大戏院后台,“我比平常自己演出来得都早,这次她是主角儿,我是傍角儿的。前几天我发了个朋友圈说,曾经的国戏尖子生,现在的‘小石头’他妈。她业务能力没问题,我相信她。”
            传承 表演和讲解结合,让大家了解京剧
            当晚演出的京剧《桃花村》,又名《花田错》,是一出荀派花旦的常演剧目,讲的是一对才子佳人因为一系列误会险些错配姻缘的故事。马珍珍在剧中扮演的丫鬟“春兰”是主角,不但唱段多、表演多,而且要串联起全剧的故事情节和演出节奏,稍有松懈就会让整部剧散架。
            全剧两个多小时,人物之间误会重重,喜剧效果不断。有一场小姐和丫鬟在绣房“纳鞋底”、“搓麻绳”的段落,马珍珍的表演紧凑,虚实结合,赢得了台下观众热烈掌声。演出结束后,她把这出戏的指导老师刘长瑜也请上台,特意表示感谢。马珍珍说:“京剧是言传身教的艺术,我不单要感谢刘长瑜老师,还要感谢孙毓敏、宋长荣等许多老师,每次去几位老师家里都会毫无保留地教我。”
            马珍珍还是“京剧进校园”活动的指导老师,她觉得登台演出是传承、普及京剧,而台下的讲座、导赏同样是在传承、普及京剧。演出前几天,她和丈夫、儿子一家人参加了“谈艺说戏话北京”戏曲分享会,讲的正是这出《桃花村》,“要想让大家了解京剧,单说不行,只演也不行,只有表演和讲解相结合,才能让不懂戏的人看到京剧的魅力。”
            对于京剧“传承”,张建峰也有自己的理解。“这些年,我也经常去大学校园里演出、讲座,通过跟年轻观众的接触,有一个深刻的体会,就是一定要让观众看‘大戏’,看‘好戏’。去年,我在北大有六场骨子老戏演出,邀请的都是康万生、邓沐玮、李鸣岩、史依弘、杨赤、奚中路、迟小秋、吕洋等大咖一块演,我想让这些大学生第一次看京剧,就是好戏、大戏。”
            张建峰觉得,京剧的内涵丰富,简单地走马观花式的表演,或者精彩唱段的展现,是无法在短时间内展现京剧魅力的。“今晚就有不少大学生来看演出,选《桃花村》这出戏就是因为它结构、情节完整,行当齐全,既有唱、念,也有一部分做、打,能让观众感兴趣,并且沉下心来。如果一个人,真的能在剧场里坐两个小时,看一出完整的京剧大戏,我相信他会喜欢上京剧。”
            【记者观察】
            人才形成梯队才能继续往前
            北京京剧院的“魅力春天”青年京剧演员擂台赛,如今已走过八年,举办了五届。杨少彭、张建峰、常秋月、姜亦珊这些参加首届“魅力春天”擂台赛的演员,如今已成长为青年京剧领军人,名副其实的传承者。而“擂台赛”也已经成为一个品牌,在它背后所呈现的“当代青年京剧演员的培养模式”是值得探讨的。
            京剧是角儿的艺术,在京剧辉煌的时代,众多京剧名家是在大浪淘沙的演出和市场历练中涌现出来的。现在,国有院团承担着京剧传承的重任,如何营造一个有效的、良好运转的机制,让青年京剧演员通过良性竞争被观众认可、被市场认可?曾让很多人困惑。
            “擂台赛”最初创办时,也遇到不少阻力,有人质疑京剧院这么多年轻演员,难道都让他们成角儿?那以后院里还怎么演戏。如今,这些顾虑和质疑已经逐渐打消。回顾这些年的经验,北京京剧院院长李恩杰曾总结说,擂台赛的目的不是让演员们去拼个三六九等,也不是要把每个人都培养成角儿,而是在现有条件下去调动京剧年轻人的积极性,京剧人才形成了梯队,京剧这门艺术才能不断往前走。
            C04-C05版 采写/ 新京报记者 田超
            


          IP属地:北京6楼2018-05-19 01:1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