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26年的一天,处于风雨飘摇中的明王朝迎来了又一个宗室子弟的诞生。随着这个婴儿的呱呱坠地,中国的艺术史注定要书写新的篇章。这个婴儿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宁王朱权的第九代后裔,弋阳王孙朱统 。因生下时双耳较大,又取一庠名曰朱耷。朱耷自幼聪明,八岁即能作诗,很早就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书法、绘画和篆刻,并熟读儒家经典。他从童生经县试、府试、院试,十八岁时取得生员(秀才)资格。然而,正当他沿着“学而优则仕”的道路在科举之路上攀登时,1644年,建国277年的明王朝大厦在农民起义和满清铁骑的内外夹攻下轰然倒塌。一片血雨腥风中,1645年清兵攻入南昌,大肆捕杀明室后裔。朱耷隐姓埋名,逃到奉新山中藏身,在饥寒交迫中等待了3年,期望南明的几个小朝廷能够恢复大明的江山,然而终究大失所望。为避追捕,1648年,23岁的朱耷终于出家当了和尚。1653年,他在进贤县的介冈灯社拜释弘敏为师,取名释传綮,潜心研究佛家经典,从此开始了长达27年的禅修生涯。
随着清朝统治的巩固,社会环境逐渐宽松。1674年,朱耷请老友黄安平为自己绘制了一幅全身肖像,并钤上“西江弋阳王孙”的朱文印,打破了弃家为僧以来对自己身世的长期沉默。1681年,朱耷在好友家中突发狂疾,时而大哭,时而大笑,并焚烧掉僧衣,步行回到久别的故乡南昌,流落于南昌街头,手舞足蹈,日夜癫狂。幸亏有一天被一个族侄在街上认出并领回家中,经调养治疗,逐渐痊愈。治病期间,家人将赵孟頫所书《八大人圆觉经》给他看,“山人喜而跋之,因此自号。”《八大人圆觉经》提供了八条诸佛菩萨觉悟澄知、得成正果的门径,主要内容是开导人随遇而安,安贫守道,自我解脱。从此之后,八大山人正式弃僧还俗,蓄发娶妻,并开始卖画为生,直至1705年他80岁时去世。
八大山人幼承家学,在花鸟画笔墨造型上继承和发展了明代沈周、陈淳、徐渭、周之冕的技法,尤其是继承和发展了徐渭的大写意画风,使写意水墨画成为中国画最有特色的一种画法而流传后世。由于八大山人痛遭家国之变,因此,他对清王朝始终抱着不妥协的态度,并在许多画作中寄托了自己的愤懑之情。所以他画作中出现的是鼓腹的鸟、瞪眼的鱼,眼珠向上,是白眼向天,以表示与清廷誓不两立;以许多隐晦幽涩的诗句题跋,讽制清朝统治者;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是苦心孤诣地以极其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对清廷永不屈服的精神。
还俗后的八大山人,从小我的心灵苦闷中挣脱出来,许多诗和画不再分明地流露对清廷的强烈仇恨,画作中的花鸟反而显出了清新、俊逸、活泼、朗润、含蓄、空明的美。72岁时作的《河上花图卷》,描写荷塘一隅,满塘荷花,有的映日盛开,有的含苞待放,荷叶密布,俯仰欹侧,迎风摇曳,相映成趣。配以岸柳怪石、幽兰疏篁,用笔出神入化,笔墨生辉,墨气四射,追光蹈影之势,魅力跃然,是八大清高拔俗、超出尘表的人格精神的写照。
70岁以后是八大山人山水画创作的旺盛期。他在学习董其昌的基础上,又上溯董源、米芾、黄公望、倪瓒,他把董源的平淡天真、黄公望的萧散简远、米芾的水墨淋漓、倪瓒的干笔淡墨,提炼取舍,取精用宏,形成了自家风貌。树石用笔柔中带刚,笔墨滋润明洁又苍莽生辣,有一种豪迈冷逸之气。
八大山人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代表人物。他早年出入诸家,涉猎楷、隶、行诸体,主要取法欧阳询、欧阳通父子,结体险峻,用笔方劲,50岁左右转学董其昌的清秀疏朗、黄庭坚的奇拗纵横。60岁后在研究钟繇、王羲之、颜真卿笔法的基础上开始形成自己的风格。成熟完善期的八大山人书法以行草书为胜,以秃笔中锋悬肘运篆籀笔法,寓方于圆,以长弧线为主,减少提按和顿挫,有藏头护尾之美,而无起止之迹,写出了圆浑清润、简朴自然、含蓄凝重、寂寞淡然的情调。后人评价八大山人是“以书入画,以画入书”,他把篆书的笔法融入写意画,反过来,又将荷茎的浑圆刚劲、富有弹性的笔法运用到行草书中,开创了画家的书法以碑刻篆书入行草的先河。八大后期的书法,“绚烂之极,复归平淡”,反映了其晚年超越的心境。
八大山人飘零的身世以及避祸于乱世的遗民情结,从王孙贵族到禅学宗师再到疯癫哑疾的大起大落,铸成了他的自我放逐和无家可归、离群索居的心态,也导致了他对所处社会现实不理解的孤独感。他是自我压抑的,内心深处的孤高自傲与现实社会总是格格不入,乃至与当时的画坛也是落落寡合。八大山人在当时虽然名满天下,但直接的追随者却无一人,因为他是孤寂而出世的,其笔墨境界不可有二。然而,其艺术却影响泽及至今三百多年。清末民初之后,学习八大山人而成就卓著的有任伯年、吴昌硕、王震、齐白石、张大千、潘天寿、李苦禅、傅抱石等人。
现在对八大山人的研究已经成为一门显学。近年来,八大山人的书画作品也成为海内外收藏家的关注重点,拍卖价格最高达到1540万一幅。如今,南昌市郊的青云谱道院是享誉世界的八大山人纪念馆。198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八大山人列为“中国十大文化艺术名人”。人民美术出版社、江西美术出版社等多家出版机构出版了八大山人的作品集。八大山人纪念馆出版了《八大山人研究》。学者崔自默、李一,著名的八大山人研究专家李旦、萧鸿鸣先后出版了他们的学术专著。南昌市人民政府在1986年举办了纪念八大山人诞辰三百六十周年纪念活动,近日又举办了八大山人诞辰三百八十周年纪念活动。
一代宗师身后并不孤寂。
随着清朝统治的巩固,社会环境逐渐宽松。1674年,朱耷请老友黄安平为自己绘制了一幅全身肖像,并钤上“西江弋阳王孙”的朱文印,打破了弃家为僧以来对自己身世的长期沉默。1681年,朱耷在好友家中突发狂疾,时而大哭,时而大笑,并焚烧掉僧衣,步行回到久别的故乡南昌,流落于南昌街头,手舞足蹈,日夜癫狂。幸亏有一天被一个族侄在街上认出并领回家中,经调养治疗,逐渐痊愈。治病期间,家人将赵孟頫所书《八大人圆觉经》给他看,“山人喜而跋之,因此自号。”《八大人圆觉经》提供了八条诸佛菩萨觉悟澄知、得成正果的门径,主要内容是开导人随遇而安,安贫守道,自我解脱。从此之后,八大山人正式弃僧还俗,蓄发娶妻,并开始卖画为生,直至1705年他80岁时去世。
八大山人幼承家学,在花鸟画笔墨造型上继承和发展了明代沈周、陈淳、徐渭、周之冕的技法,尤其是继承和发展了徐渭的大写意画风,使写意水墨画成为中国画最有特色的一种画法而流传后世。由于八大山人痛遭家国之变,因此,他对清王朝始终抱着不妥协的态度,并在许多画作中寄托了自己的愤懑之情。所以他画作中出现的是鼓腹的鸟、瞪眼的鱼,眼珠向上,是白眼向天,以表示与清廷誓不两立;以许多隐晦幽涩的诗句题跋,讽制清朝统治者;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是苦心孤诣地以极其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对清廷永不屈服的精神。
还俗后的八大山人,从小我的心灵苦闷中挣脱出来,许多诗和画不再分明地流露对清廷的强烈仇恨,画作中的花鸟反而显出了清新、俊逸、活泼、朗润、含蓄、空明的美。72岁时作的《河上花图卷》,描写荷塘一隅,满塘荷花,有的映日盛开,有的含苞待放,荷叶密布,俯仰欹侧,迎风摇曳,相映成趣。配以岸柳怪石、幽兰疏篁,用笔出神入化,笔墨生辉,墨气四射,追光蹈影之势,魅力跃然,是八大清高拔俗、超出尘表的人格精神的写照。
70岁以后是八大山人山水画创作的旺盛期。他在学习董其昌的基础上,又上溯董源、米芾、黄公望、倪瓒,他把董源的平淡天真、黄公望的萧散简远、米芾的水墨淋漓、倪瓒的干笔淡墨,提炼取舍,取精用宏,形成了自家风貌。树石用笔柔中带刚,笔墨滋润明洁又苍莽生辣,有一种豪迈冷逸之气。
八大山人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代表人物。他早年出入诸家,涉猎楷、隶、行诸体,主要取法欧阳询、欧阳通父子,结体险峻,用笔方劲,50岁左右转学董其昌的清秀疏朗、黄庭坚的奇拗纵横。60岁后在研究钟繇、王羲之、颜真卿笔法的基础上开始形成自己的风格。成熟完善期的八大山人书法以行草书为胜,以秃笔中锋悬肘运篆籀笔法,寓方于圆,以长弧线为主,减少提按和顿挫,有藏头护尾之美,而无起止之迹,写出了圆浑清润、简朴自然、含蓄凝重、寂寞淡然的情调。后人评价八大山人是“以书入画,以画入书”,他把篆书的笔法融入写意画,反过来,又将荷茎的浑圆刚劲、富有弹性的笔法运用到行草书中,开创了画家的书法以碑刻篆书入行草的先河。八大后期的书法,“绚烂之极,复归平淡”,反映了其晚年超越的心境。
八大山人飘零的身世以及避祸于乱世的遗民情结,从王孙贵族到禅学宗师再到疯癫哑疾的大起大落,铸成了他的自我放逐和无家可归、离群索居的心态,也导致了他对所处社会现实不理解的孤独感。他是自我压抑的,内心深处的孤高自傲与现实社会总是格格不入,乃至与当时的画坛也是落落寡合。八大山人在当时虽然名满天下,但直接的追随者却无一人,因为他是孤寂而出世的,其笔墨境界不可有二。然而,其艺术却影响泽及至今三百多年。清末民初之后,学习八大山人而成就卓著的有任伯年、吴昌硕、王震、齐白石、张大千、潘天寿、李苦禅、傅抱石等人。
现在对八大山人的研究已经成为一门显学。近年来,八大山人的书画作品也成为海内外收藏家的关注重点,拍卖价格最高达到1540万一幅。如今,南昌市郊的青云谱道院是享誉世界的八大山人纪念馆。198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八大山人列为“中国十大文化艺术名人”。人民美术出版社、江西美术出版社等多家出版机构出版了八大山人的作品集。八大山人纪念馆出版了《八大山人研究》。学者崔自默、李一,著名的八大山人研究专家李旦、萧鸿鸣先后出版了他们的学术专著。南昌市人民政府在1986年举办了纪念八大山人诞辰三百六十周年纪念活动,近日又举办了八大山人诞辰三百八十周年纪念活动。
一代宗师身后并不孤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