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资讯视频图片知道文库贴吧地图采购
进入贴吧全吧搜索

 
 
 
日一二三四五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0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补签。
连续签到:天  累计签到: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08月21日漏签0天
别对我说谎吧 关注:5,996贴子:15,039
  • 看贴

  • 图片

  • 吧主推荐

  • 视频

  • 游戏

  • 1 2 下一页 尾页
  • 23回复贴,共2页
  • ,跳到 页  
<<返回别对我说谎吧
>0< 加载中...

这是Lie To Me最经典的部分,

  • 只看楼主
  • 收藏

  • 回复
  • 隔雁梦楼
  • 江湖少侠
    6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爆炸案嫌疑犯坐在FBI的审讯室已经四个小时了,FBI确定他在某个教堂埋下了炸药,但他们始终没能撬开嫌疑犯的铁嘴,无法得到确切的埋藏地点。所有人束手无策,直到莱特曼博士坐在疑犯面前。没有逼供、没有物证,莱特曼博士只是问了疑犯几个问题,甚至都不需要回答,通过疑犯耸肩、皱鼻子等几个转瞬即逝的微小表情,就找出了炸药的安置点。 这就是现在最火的美剧《别对我说谎》第一集的开头。作为FOX电视台砍掉《越狱》后的替代品,《别对我说谎》的播出档期被安排在每周三《美国偶像》之后的黄金档。它也果然不负众望,一开播就先声夺人,牢牢抓住了各年龄段和阶层的观众,人气之高丝毫不亚于《越狱》。



  • 隔雁梦楼
  • 江湖少侠
    6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这是一部和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剧集。卡尔·莱特曼博士带领的测谎四人组通过观察人们 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就能揭开谎言的迷雾,抵达事件的核心。破案是警察的差事,他们关心的是人们如何说谎、为何说谎以及说谎时的表现。该剧以面部解读专 家保罗·埃克曼本人的经历和研究为蓝本,因而片中提到的所有识谎招数都有科学依据。很多观众认为该剧的实用价值相当大,甚至马上就将这些经验用于日常生活 中,对老板、同事察言观色。据说命中率相当高。 人们热衷于戳穿谎言,但更热爱说谎。普通人在每10分钟的谈话中就会说3个谎话。从政坛精英到市井小民,从商界巨贾到谍海特工,谎言已经成为普世现象,因而诚实也就成了一种普世价值。 谎言与诚实不仅仅关乎道德,也是一种心理和技术上的较量,虽然,在这场较量中,并不永远是诚实取胜。 主创说“谎” | 主创说 | 演戏本身就是欺骗 在《别对我说谎》中,他们都是能够洞悉他人的专家,在现实生活中,他们是否也有同样的识谎能力?他们是否也受到了剧中关于谎言的种种启发?现实中的他们也会说谎吗?我们搜集了《别对我说谎》各位主创的部分访谈,听他们说说“谎”。



2025-08-21 01:29:2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隔雁梦楼
  • 江湖少侠
    6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真话也要付出代价 | 塞缪尔·鲍姆 | 《别对我说谎》的编剧 | 真话也要付出代价 如果要判断一个人是否处于焦虑状态,测谎仪是一种非常可靠的工具,但它无法揭示焦虑背后的原因。真正的问题是一个人为什么要说谎?是为了躲避法律的惩罚?还是为了保护他人?又或者是由于某些当事人难以启齿的秘密,迫使他们说了谎?



  • 隔雁梦楼
  • 江湖少侠
    6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凯莉·威廉姆斯 | 剧中饰捷琳·福斯特博士 | 一说谎脸就红 我们不可能总能正确的理解某些事。所以我们试图观察人们的行为,找出他们说谎的原因。我们都会犯错误,即使是像我们这样的专家,也并非总能作出准确判断,因为谎言背后还蕴藏着许多许多的原因,我们试图通过《别对我说谎》一起解开这个谜题。 即使不拍戏,我也会在生活中运用一些测谎技巧。但当我面对三个孩子时,我就认为没有必要使用 这些技巧了。我认为母亲天生具备这样的能力。我们的后脑勺上都长着第三只眼呢,因此我们总能知道孩子们在做些什么。我的孩子现在分别是5岁、7 岁和10岁,也许当他们长成大孩子的时候,我就应付不了他们了,到那时我就得从保罗的书里取取经了。我自己说谎别人是很容易能看出来的,因为我一说谎,脸 就会变红。 角色介绍 莱特曼博士的合伙人,行为主义心理学早期创始人和著名专家,兼具女人的感性和专业理性,能够把握大局,和莱特曼博士的专攻细节取长补短,是莱特曼的最佳搭档,擅长处理政界案件。



  • 隔雁梦楼
  • 江湖少侠
    6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专家揭“谎” | 你的脸出卖了你 | 莱特曼原型 | 以“谎”闻名 卡尔·莱特曼的原型就是著名面部解读专家保罗·埃克曼,已是人尽皆知的秘密,也是《别对我说谎》的一大卖点。 莱特曼的母亲因为抑郁症自杀,这一直让他无法释怀,只能靠不断观看母亲生前的最后影像平复内心。埃克曼的母亲则在他14岁时因躁郁症自杀,正是因为这件事,使得埃克曼在心理研究上取得了成就。 在埃克曼的研究著作《说谎》一书中,他曾提道,在第一次研究说谎线索时看到的一盘访谈录像带中,精神病患者玛丽在访谈时告诉医生,她已经不再沮丧,并请求周末与家人团聚,但事后她坦白自己是在撒谎以便获得自杀的机会,因为她当时感到悲观和绝望。 当把镜头放慢后,埃克曼捕捉到了看似快乐的玛丽脸上转瞬即逝的绝望。 不过,现实中的玛丽并没有自杀成功,因为就在医生同意准假之前,她突然承认了自己在说谎。 在剧中,玛丽成了莱特曼博士的母亲,他反复观看的正是这段访谈视频。 莱特曼有个正值青春期,让他头疼不已的女儿。而在现实中,埃克曼也有个女儿。莱特曼和埃克曼都有过在新几内亚丛林部落中研究当地土著眉毛的经历。 《别对我说谎》可以看作是埃克曼的一部半自传作品,埃克曼的幼年丧母之痛以及这件事对其一生的影响,简直就是埃克曼的翻版。片中作为剧中人真实对照的名人照片和视频,也完全取材于埃克曼实验室里的视频数据库。 莱特曼的客户都是FBI和国家安全局量级,埃克曼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9·11”之后,他的研究在美国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经常被邀请去给FBI、中央情报局讲课,皮克斯和工业光魔等著名动画工作室也常常请他做情绪表情的顾问。 埃克曼被誉为美国20世纪最重要的心理学家之一,他在专业上最重要的两项成就是发明了面部动 作编码系统(FACS)以及提出了“微表情”的概念。《别对我说谎》片头用来定位各种人物表情的数字和字母组合就源于FACS。 至于微表情,则贯穿于这部剧的始终。 埃克曼四十多年的研究生涯中,研究成果无数,共编著过13本书。我们从他的《谎言》一书中,摘录了他对假表情列出的三个说谎线索,相信看过《别对我说谎》的观众一定不会感到陌生。 三个线索 | 暴露假表情 有三种线索可以告诉我们表情是假的:对话过程中的面部表情不对称、时间因素与相对顺序。 1.面部表情不对称 是指两边脸的动作相同,但其中一边的动作强过另一边。 科学家们发现,右脑似乎专司情绪处理,因此推想有一边脸可能更为情绪化。由于右脑控制左脸的 许多肌肉,而左脑控制右脸,所以一些科学家认为,情绪在左脸上表现得应该比较强烈。至于扭曲的表情,即当一边脸的动作比另一边来得大时,显示情感可能并不 是真实的,即不对称可以视为一种说谎线索,这是个意外的发现。 之所以说意外,有一个小插曲:率先宣布发现左脸表现情绪较强的科学团队使用的材料是跟我借用的大量照片。而且因为照片是我拍的,有一些内情并不为他们所知。 研究者萨凯姆和他的同事把我所提供的面部照片竖着切成两半,合成一张双左和一张双右的照片。 人们看过这些图片后,都认为双左图片的情绪比双右图片的强。但我发现一个例外,即高兴时表情的强弱度却不分轩轾。萨凯姆对此并不在意,我却心里有数。因为 我知道表情高兴的那些照片才是真情流露,是实验对象心情好的时候,我在他们不知情的情况下拍摄的,至于其他,全是我要求他们移动面部肌肉而做出来的表情。 事实上,两边脸上由衷的表情并不会有所不同。只有故意装出来的、按别人要求摆出来的表情才会发生不对称,若非如此,例如发自内心欢喜的一张脸,就很少出现不对称。因此,不对称可以说就是假表情的线索。 2.时间因素 涉及面部表情的持续时间,以及出现快慢和消退快慢。这三种情况都能提供说谎线索。一般来说, 长时段的表情——有的长达十秒左右或更长,通常约五秒,差不多都是假的。真正发自内心的表情都不长,除非情绪达到了极点,如欣喜若狂、怒气冲天或悲不自胜 等,此时真正的情绪表情在脸上顶多停留几秒种。即使在极端的情况下,面部表情也很少能持续那么久。 在表情出现与消退的快慢上,并没有怎么样就是说谎线索的硬性规定。但惊讶例外,真正的惊讶, 出现、持续与消退都很短暂,为时不到一秒。如果长过于此,通常不是戏谑(惊讶是在闹着玩的)、表情符号(惊讶是在表态),就是根本在假装,因为出乎意料的 事情一旦弄清楚,当事人很快就会回过神来。如何装出惊讶的表情,大多数人都会,但惊讶来得急、去得快的特质,真正知道的人却不多。 3.相对顺序 相对顺序即表情相对于言辞流、声音变化及身体行为的准确定位。假设有人在生气,说了一句“我 真是被你烦死了”,生气的表情若是在话讲过后才出现,大可断定表情是装出来的。但若在讲话同时,甚至话还没讲之前,表情已经出现了,真假就比较不容易断 定。面部表情与肢体动作之间的相对顺序,回旋的余地更小,再假设那个被烦得要死的人在生气,并重重捶打桌子,如果生气的表情是在捶打桌子之后才出现,同样 可以断定是装出来的。事实上,任何与肢体动作不同步的面部表情都很可能是说谎线索。 摘录于《谎言 揭穿商业、政治与婚姻中的骗局》中文版,部分段落有删节 趣读 | 数说谎言 普通人在每10分钟的谈话中会说3个谎话。人脸的43块肌肉可以组合出1万多种表情,其中3000种具有情感意义。婴儿在6个月大时就会利用假哭和装笑引 起父母的注意。英国人每天平均要撒4次谎,以此计算,一个英国人一年要说1460句谎话,如果按照平均年龄60岁计算,英国人一生要说8.8万句谎言。英 国人最常说的谎言是“我很好”。男女在说谎数


  • 隔雁梦楼
  • 江湖少侠
    6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专家揭“谎” | 你的脸出卖了你 | 莱特曼原型 | 以“谎”闻名 卡尔·莱特曼的原型就是著名面部解读专家保罗·埃克曼,已是人尽皆知的秘密,也是《别对我说谎》的一大卖点。 莱特曼的母亲因为抑郁症自杀,这一直让他无法释怀,只能靠不断观看母亲生前的最后影像平复内心。埃克曼的母亲则在他14岁时因躁郁症自杀,正是因为这件事,使得埃克曼在心理研究上取得了成就。 在埃克曼的研究著作《说谎》一书中,他曾提道,在第一次研究说谎线索时看到的一盘访谈录像带中,精神病患者玛丽在访谈时告诉医生,她已经不再沮丧,并请求周末与家人团聚,但事后她坦白自己是在撒谎以便获得自杀的机会,因为她当时感到悲观和绝望。 当把镜头放慢后,埃克曼捕捉到了看似快乐的玛丽脸上转瞬即逝的绝望。 不过,现实中的玛丽并没有自杀成功,因为就在医生同意准假之前,她突然承认了自己在说谎。 在剧中,玛丽成了莱特曼博士的母亲,他反复观看的正是这段访谈视频。 莱特曼有个正值青春期,让他头疼不已的女儿。而在现实中,埃克曼也有个女儿。莱特曼和埃克曼都有过在新几内亚丛林部落中研究当地土著眉毛的经历。 《别对我说谎》可以看作是埃克曼的一部半自传作品,埃克曼的幼年丧母之痛以及这件事对其一生的影响,简直就是埃克曼的翻版。片中作为剧中人真实对照的名人照片和视频,也完全取材于埃克曼实验室里的视频数据库。 莱特曼的客户都是FBI和国家安全局量级,埃克曼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9·11”之后,他的研究在美国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经常被邀请去给FBI、中央情报局讲课,皮克斯和工业光魔等著名动画工作室也常常请他做情绪表情的顾问。 埃克曼被誉为美国20世纪最重要的心理学家之一,他在专业上最重要的两项成就是发明了面部动 作编码系统(FACS)以及提出了“微表情”的概念。《别对我说谎》片头用来定位各种人物表情的数字和字母组合就源于FACS。 至于微表情,则贯穿于这部剧的始终。 埃克曼四十多年的研究生涯中,研究成果无数,共编著过13本书。我们从他的《谎言》一书中,摘录了他对假表情列出的三个说谎线索,相信看过《别对我说谎》的观众一定不会感到陌生。 三个线索 | 暴露假表情 有三种线索可以告诉我们表情是假的:对话过程中的面部表情不对称、时间因素与相对顺序。 1.面部表情不对称 是指两边脸的动作相同,但其中一边的动作强过另一边。 科学家们发现,右脑似乎专司情绪处理,因此推想有一边脸可能更为情绪化。由于右脑控制左脸的 许多肌肉,而左脑控制右脸,所以一些科学家认为,情绪在左脸上表现得应该比较强烈。至于扭曲的表情,即当一边脸的动作比另一边来得大时,显示情感可能并不 是真实的,即不对称可以视为一种说谎线索,这是个意外的发现。 之所以说意外,有一个小插曲:率先宣布发现左脸表现情绪较强的科学团队使用的材料是跟我借用的大量照片。而且因为照片是我拍的,有一些内情并不为他们所知。 研究者萨凯姆和他的同事把我所提供的面部照片竖着切成两半,合成一张双左和一张双右的照片。 人们看过这些图片后,都认为双左图片的情绪比双右图片的强。但我发现一个例外,即高兴时表情的强弱度却不分轩轾。萨凯姆对此并不在意,我却心里有数。因为 我知道表情高兴的那些照片才是真情流露,是实验对象心情好的时候,我在他们不知情的情况下拍摄的,至于其他,全是我要求他们移动面部肌肉而做出来的表情。 事实上,两边脸上由衷的表情并不会有所不同。只有故意装出来的、按别人要求摆出来的表情才会发生不对称,若非如此,例如发自内心欢喜的一张脸,就很少出现不对称。因此,不对称可以说就是假表情的线索。 2.时间因素 涉及面部表情的持续时间,以及出现快慢和消退快慢。这三种情况都能提供说谎线索。一般来说, 长时段的表情——有的长达十秒左右或更长,通常约五秒,差不多都是假的。真正发自内心的表情都不长,除非情绪达到了极点,如欣喜若狂、怒气冲天或悲不自胜 


  • 隔雁梦楼
  • 江湖少侠
    6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等,此时真正的情绪表情在脸上顶多停留几秒种。即使在极端的情况下,面部表情也很少能持续那么久。 在表情出现与消退的快慢上,并没有怎么样就是说谎线索的硬性规定。但惊讶例外,真正的惊讶, 出现、持续与消退都很短暂,为时不到一秒。如果长过于此,通常不是戏谑(惊讶是在闹着玩的)、表情符号(惊讶是在表态),就是根本在假装,因为出乎意料的 事情一旦弄清楚,当事人很快就会回过神来。如何装出惊讶的表情,大多数人都会,但惊讶来得急、去得快的特质,真正知道的人却不多。 3.相对顺序 相对顺序即表情相对于言辞流、声音变化及身体行为的准确定位。假设有人在生气,说了一句“我 真是被你烦死了”,生气的表情若是在话讲过后才出现,大可断定表情是装出来的。但若在讲话同时,甚至话还没讲之前,表情已经出现了,真假就比较不容易断 定。面部表情与肢体动作之间的相对顺序,回旋的余地更小,再假设那个被烦得要死的人在生气,并重重捶打桌子,如果生气的表情是在捶打桌子之后才出现,同样 可以断定是装出来的。事实上,任何与肢体动作不同步的面部表情都很可能是说谎线索。 摘录于《谎言 揭穿商业、政治与婚姻中的骗局》中文版,部分段落有删节 趣读 | 数说谎言 普通人在每10分钟的谈话中会说3个谎话。人脸的43块肌肉可以组合出1万多种表情,其中3000种具有情感意义。婴儿在6个月大时就会利用假哭和装笑引 起父母的注意。英国人每天平均要撒4次谎,以此计算,一个英国人一年要说1460句谎话,如果按照平均年龄60岁计算,英国人一生要说8.8万句谎言。英 国人最常说的谎言是“我很好”。男女在说谎数量上差异不小。男人每天说5句谎话,而女人只有3句。美国研究者发现,女性通常是为 了让对方觉得好过一点,而男性说谎则是为了让自己显得优越。61%的女性希望异性在评论自己的外表时说谎。54%的谎言是人们可以看破的。81%的美国人 每天都会说“善意的谎言”。65%的成年人会因为伤害伴侣的感情而选择说谎。英国父母从孩子出生到长大会对孩子说3000多个谎 言。68%的女性会隐瞒自己的体重。当人们想隐藏真相时,比起打电话和面对面交流,他们更喜欢通过邮件方式。40%的成年人认为在做错事后对孩子说谎无伤 大雅。 科技缉“谎” | 追溯人类测谎史 从米粒测谎法到脑部磁共振成像,最完美的测谎方法依然“在别处”。 测谎仪之父 印度人早在2000年前就已发明了“米粒测谎法”。测试者会给被怀疑的对象一粒米,让他放在嘴里咀嚼。如果他能在回答问题后将米粒吐出来,就表明说的是真话。如果吐不出,自然就是在说假话。这个方法利用的就是人在紧张时,喉咙就会发干的原理。 20世纪初,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威廉·莫顿·摩尔斯顿发明了被他称之为“心脏收缩血压测试机” 的仪器,可以算作世界上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测谎仪。这台由摩尔斯顿拼凑出来的机器包括一根橡皮管、一台血压计和一个血压计充气球。通过测量人们的心率、呼 吸和血压来判断一个人是否说了谎。 尽管测谎仪后来广为人知,但它的可靠性一直受到质疑。1922年,一名联邦法官以未得到科学 界普遍认可为由,拒绝在一宗谋杀案审判中使用摩尔斯顿的机器,这件事直接导致了“弗莱标准”(即要求新型科学证据所依据的理论及技术必须在其所属的专门领 域内获得普遍认可作为承认其证据效力的要件)的出台,此后,测谎仪开始在司法审讯中销声匿迹。 2002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对测谎仪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评估测试,得出的结论是,测谎仪显示 的结果和摄像设备显示的被测者状态不一致。用机器测量出来的生理反应会蒙蔽人,因为除了说谎之外,还有许多其他因素会导致人感到紧张,比如轻微的神经过 敏。“很多人是能够骗过测谎仪的”,明尼苏达州立大学心理学和法律教授威廉·雅克诺说。 显然,摩尔斯顿本人的名声要比测谎仪更好,后来他又转投漫画业,创造了《神奇女侠》经典漫画。 


  • 隔雁梦楼
  • 江湖少侠
    6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犯罪内容测试系统 1959年,现代测谎研究发生新的转折,明尼苏达州立大学心理学家大卫·林肯推出了与测谎仪 配套使用的犯罪知识测试。通常,测谎时警方会直接询问嫌疑人是否犯了某项罪名。犯罪知识测试则将会询问只有嫌疑人才知道的问题。比如,一个人从一个穿绿裙 子的女人那里偷了个钱包。通常,测谎审讯人员会问:“你是不是偷了那个穿裙子的女人的钱包?”如 果嫌疑人善于说谎,那么他可以控制情绪,骗过测谎仪。而林肯设置的问题则会 问:“你是否看到一个穿着绿裙子的女人?”以及“你是否看到一个穿着蓝裙子的女人?”因为林肯发现,对 于犯案细节的提问,更容易引起嫌疑人的生理反应。 P300技术 1983年的一天,西北大学的心理学家J.彼得·罗森菲尔德的实验室电话响起。打来电话的是 一名中央情报局探员。他想聘请罗森菲尔德开发新的测谎程序。罗森菲尔德拒绝了对方的邀请,但推荐了自己的一个学生。这个学生随后飞往华盛顿。作为程序,她 必须首先接受心理测谎试验。测谎仪显示,她在回答某个问题时说了谎话。尽管事后证明,问题出在了测谎仪上,保守的中情局依然放弃了雇用她的决定。这件事激 发了罗森菲尔德开发更为科学的测谎仪的决定。 罗森菲尔德尝试将哥伦比亚大学研究者塞缪尔·萨顿的脑电波研究与林肯的犯罪内容测试系统结合 在一起。20世纪60年代,萨顿曾发现,当人们在看到某张特定图像时,他的脑电波就会有300毫秒的波动。罗森菲尔德假设,如果一名嫌犯偷了一个穿绿裙子 的女人的钱包,他的大脑就储存有被偷者的图像,当给他出示 穿裙子的女人图像时,他的脑电波就会做出剧烈的波动。这类脑电波被称为 P300脑电波。“P”是“Positive”(活跃)的缩写,而“300”代表的则是300毫秒的波动。P300测谎技术和传统的测谎技术相比效果惊 人,因为它根本不需要嫌犯回答一个字。不过这种技术依然无法被实际应用,因为它只能表明你认出了图像,却无法证明你在说谎。 上世纪90年代,科学家劳伦斯·法威尔将P300技术改头换面,重新定名为“大脑波纹检测”技术,并进行商业推广。2000年,该技术获准应用于美国爱荷华州一项谋杀案的审讯中,但法官最终未参考这项测谎结果。 P300测谎技术的缺陷在于,调查人员必须费力寻找只有罪犯才看到过的某个特定物体,比如前 面提到的绿裙子。如果罪犯此前没有看到过其他穿绿裙子的女人,当他看到图像时,脑电波的反应就会很剧烈。但是,如果他的妻子恰好整天穿着绿裙子在他眼前 晃,那么,罪犯看到图像时,脑电波也有可能呈现正常状态。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让科学家实时监测被测试者的脑部活动。被测试者会被送入核磁共振成像机内,他们可以通过一面小镜子的反射看到机器外屏幕上显示的图像。测试者则在另一个房间内每隔两秒收集一次被测者的脑部活动的数据进行分析。 这一技术首次被用于测谎研究是在2002年,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精神病学家丹尼尔· 朗勒本在5个被测者被送入磁共振成像机之前,发给每人一张花色各异的纸牌。屏幕上会播放各色纸牌的图像,每个人只需按动按钮告知播放的纸牌花色是否和自己 持有的那张一致,谁能骗过成像机,就能得到20美元的奖励。 朗勒本对比了被测者的脑部成像后,发现人们在说谎时脑部活动会更活跃。这表明,诚实是我们认知系统中默认的,说谎则需要额外的脑力支持。 然而,这一技术的致命缺陷是,只能通过比较一组被测者数据得出结论。 2005年,朗勒本称已经解决这个问题,磁共振成像技术已经可以针对个人进行测试,而且准确率高达78%。 FBI“识谎”九式 从人类的测谎史就可以看出,机器始终是靠不住的,它们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勘破谎言归根结底还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心理博弈,最终的判断还得依靠人。FBI早在1994年就已经在招聘探员时启用了谎言测试环节,他们在戳穿谎言方面有不少即使普通人也能借鉴的招数。 


2025-08-21 01:23:2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张好红
  • 初涉江湖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厉害


  • 118.117.80.*
快试试吧,
可以对自己使用挽尊卡咯~
◆
◆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别对我说谎多久上一集啊


  • 118.113.164.*
快试试吧,
可以对自己使用挽尊卡咯~
◆
◆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经典!


  • ghjg6787688767
  • 人海孤鸿
    4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压下去


  • 最先完美
  • 人海孤鸿
    4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强大!!


  • 12fsjeyrdgfrwe
  • 人海孤鸿
    4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强悍!!!!!!!!!!!!!!!!!!!!!!!!!!!!!!!!!!!!!!!!!!!!!


2025-08-21 01:17:2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芷蓝花若
  • 初涉江湖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ding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
  • 1 2 下一页 尾页
  • 23回复贴,共2页
  • ,跳到 页  
<<返回别对我说谎吧
分享到:
©2025 Baidu贴吧协议|隐私政策|吧主制度|意见反馈|网络谣言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