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读者认为,《游刃》的感情线不佳,两位主角聚少离多,糖发得太少。甚至抬出作者的自谦。
我倒觉得,本文的感情戏,潜埋在结构搭设、人物塑造、剧情推进中,若即若离,读来口齿噙香,神思交往,举重若轻,很让人满足。
这里就不说那个突如其来、蜻蜓点水意味不明的临别一吻,或是两人互换信物,立下赌约的定情之章了,另引一个段落。
「陈希风坐在树下的草堆上,夜里下过雨,草叶间都缀满了水珠,将他的衣服打湿了大半。一只大鸟舒展双翼从陈希风头顶掠过,一根长羽飘在他的肩头,他借着微弱天光看清这羽毛是漂亮的靛蓝色,心里有些喜欢,但是双手被缚在身后触碰不到,便侧过头将羽毛衔在口中,想让羽毛落在怀里,方便细细观赏。
陶仲商追来时,就看见陈希风将一根长长的蓝色羽毛衔在口中又吹到怀里,他衣衫上满是水迹、泥点,神情却一派轻松……陶仲商心中稍松,又恼意顿生,陈希风抬头望见了他微微一愣,然后迅速冲他眨了眨眼,神情别有意味。」
陶仲商眼里看陈希风,应如作者所展现给读者的一样美好。心中稍松,即刻又恼意顿生,再来个默契的眼神交流。这复杂心绪,千言万语都在其中了,又何须朝朝暮暮黏黏腻腻?陶陈CP是见惯的互补。你有的我都没有——我有的都给你。大陶这一生遭受的苦逼坎坷简直令人发指,可全文基调却没有过分的沉重。上天剥夺了他做个简单幸福的普通人的一切机会,偿还了一个小少爷救赎于他。
作者深谙草蛇灰线,春秋笔法,感情的流露常令人怦然心动。大可不必拘泥于陶陈的感情线,我此处再举几例:
「晏子翎看到了那片河心洲上的灯火,终于不再说吴妙妙……
晏子翎被推地无名火起,心中又有点说不出的难过,一咬牙也追了过去……
晏子翎立刻踹起落在船板上的一把绣春刀握在手中,迅速退到吴妙妙身侧,手中长刀对准了来人。」
少男心事跃然纸间啊,教我忍不住希望二位冤家早日开窍,大少爷今后能抱得美人归。
「冰冷的指尖软软从陆兼面庞上滑落,这美丽绝伦的女人停止了呼吸,她的嘴角仍挂着一丝笑意。陆兼一把攥住了拨月的手。他目光沉沉看着拨月的面容,神情怨恨又像有一点伤心,良久他咬牙道:“你这个……**。”」
全文只有这一处提及陆兼对拨月的情感,往事怨恨痴缠一语道清。这对狗父母,就叫恶人自有恶人磨吧。而我私心里是很喜欢拨月的。
最后摘一段,是全文我最喜欢的一处情感体现。
「那女子万万料不到陶仲商此时会用“一曝十寒”,这招虽然能刺死她,但陶仲商的后背也完全暴露在另一人剑下……青年赫然是任不平,他看了陶仲商一眼,没说话。」
悲惨的身世、十余年刀头舔血的生涯磨砺得大陶多心多疑。两个人使剑攻他,他挡其一人,把后背留给了谁?任不平。
「陶仲商看也不看任不平一眼,道:“我和那位拂剑门的任不平少侠深有过节,只要瞧见他就觉得脏了眼睛,既然他在刺鹿盟中,我就不会加入。”」
刀子嘴豆腐心口是心非永远不会好好说话也是个大萌点。
中国的小说,从明清开始便爱虎头蛇尾。可见收尾极难,作者尚欠火候,要走的路还长。这么好看的一篇文,缺点诸位已槽了个干净,我这里就不再煞风景了。
既然是武侠文,最后来说这个“侠”字。
传统的武侠里,江湖人行侠仗义,所用是拳掌刀剑。陶仲商离经叛道,悖逆人伦,冥冥中心却向着真与善;陈希风两手抖不开长生剑,握不得离别钩,他涉足江湖,凭的是一卷书,一杆笔。说天道正义,录豪烈侠行,偶也不自量力,要管一管不平事。
金庸奉信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其实能辨是非者,胸中有正气,于何处不行侠?我就再借太白的诗为本评结尾。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我倒觉得,本文的感情戏,潜埋在结构搭设、人物塑造、剧情推进中,若即若离,读来口齿噙香,神思交往,举重若轻,很让人满足。
这里就不说那个突如其来、蜻蜓点水意味不明的临别一吻,或是两人互换信物,立下赌约的定情之章了,另引一个段落。
「陈希风坐在树下的草堆上,夜里下过雨,草叶间都缀满了水珠,将他的衣服打湿了大半。一只大鸟舒展双翼从陈希风头顶掠过,一根长羽飘在他的肩头,他借着微弱天光看清这羽毛是漂亮的靛蓝色,心里有些喜欢,但是双手被缚在身后触碰不到,便侧过头将羽毛衔在口中,想让羽毛落在怀里,方便细细观赏。
陶仲商追来时,就看见陈希风将一根长长的蓝色羽毛衔在口中又吹到怀里,他衣衫上满是水迹、泥点,神情却一派轻松……陶仲商心中稍松,又恼意顿生,陈希风抬头望见了他微微一愣,然后迅速冲他眨了眨眼,神情别有意味。」
陶仲商眼里看陈希风,应如作者所展现给读者的一样美好。心中稍松,即刻又恼意顿生,再来个默契的眼神交流。这复杂心绪,千言万语都在其中了,又何须朝朝暮暮黏黏腻腻?陶陈CP是见惯的互补。你有的我都没有——我有的都给你。大陶这一生遭受的苦逼坎坷简直令人发指,可全文基调却没有过分的沉重。上天剥夺了他做个简单幸福的普通人的一切机会,偿还了一个小少爷救赎于他。
作者深谙草蛇灰线,春秋笔法,感情的流露常令人怦然心动。大可不必拘泥于陶陈的感情线,我此处再举几例:
「晏子翎看到了那片河心洲上的灯火,终于不再说吴妙妙……
晏子翎被推地无名火起,心中又有点说不出的难过,一咬牙也追了过去……
晏子翎立刻踹起落在船板上的一把绣春刀握在手中,迅速退到吴妙妙身侧,手中长刀对准了来人。」
少男心事跃然纸间啊,教我忍不住希望二位冤家早日开窍,大少爷今后能抱得美人归。
「冰冷的指尖软软从陆兼面庞上滑落,这美丽绝伦的女人停止了呼吸,她的嘴角仍挂着一丝笑意。陆兼一把攥住了拨月的手。他目光沉沉看着拨月的面容,神情怨恨又像有一点伤心,良久他咬牙道:“你这个……**。”」
全文只有这一处提及陆兼对拨月的情感,往事怨恨痴缠一语道清。这对狗父母,就叫恶人自有恶人磨吧。而我私心里是很喜欢拨月的。
最后摘一段,是全文我最喜欢的一处情感体现。
「那女子万万料不到陶仲商此时会用“一曝十寒”,这招虽然能刺死她,但陶仲商的后背也完全暴露在另一人剑下……青年赫然是任不平,他看了陶仲商一眼,没说话。」
悲惨的身世、十余年刀头舔血的生涯磨砺得大陶多心多疑。两个人使剑攻他,他挡其一人,把后背留给了谁?任不平。
「陶仲商看也不看任不平一眼,道:“我和那位拂剑门的任不平少侠深有过节,只要瞧见他就觉得脏了眼睛,既然他在刺鹿盟中,我就不会加入。”」
刀子嘴豆腐心口是心非永远不会好好说话也是个大萌点。
中国的小说,从明清开始便爱虎头蛇尾。可见收尾极难,作者尚欠火候,要走的路还长。这么好看的一篇文,缺点诸位已槽了个干净,我这里就不再煞风景了。
既然是武侠文,最后来说这个“侠”字。
传统的武侠里,江湖人行侠仗义,所用是拳掌刀剑。陶仲商离经叛道,悖逆人伦,冥冥中心却向着真与善;陈希风两手抖不开长生剑,握不得离别钩,他涉足江湖,凭的是一卷书,一杆笔。说天道正义,录豪烈侠行,偶也不自量力,要管一管不平事。
金庸奉信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其实能辨是非者,胸中有正气,于何处不行侠?我就再借太白的诗为本评结尾。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