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吧 关注:694,425贴子:42,500,953

《卖米》和那个日渐远去的时代回忆(转载)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转载自巨龙天下,支持正版上公众号。


来自手机贴吧1楼2018-06-01 10:16回复
    这几天,一篇题为《卖米》的文章在网络上火爆流传。作者是一位湖南农村出身的才女,1997年考入北大,2003年因为白血病病故(2003年病故时间,当时的非典爆发时间一直,有一定的关联,我这个人爱瞎联想)。


    来自手机贴吧2楼2018-06-01 10:17
    回复
      这一篇文章被大规模转发,除了文章里平淡中的真实,毫无华丽辞藻修饰的质朴,还有这个时代难得的接地气的乡土味道,更集合了无数的时代悲情泪点:


      来自手机贴吧3楼2018-06-01 10:17
      回复
        —— 农村艰难的生活。 —— 劳动人民面对生活的顽强和韧性。 —— 90年代末到2000几年,改革开放的“至暗时刻”。 —— 作者的才华和人生不幸。 —— 很多70后80后的南方农村孩子的人生共同回忆。


        来自手机贴吧4楼2018-06-01 10:17
        回复
          放在当下的经济沉闷期,这篇文章发出来热炒,更有一点意味深长的味道。你在高歌大国崛起,我来说说小民悲情(还有谁记得,杭州G20峰会期间,西北甘肃省一个农村妇女服毒自杀的悲剧吗?后来盛-世 lou yi这几个字都被列为敏感词)。至于文章炒作中带上的节奏,隐隐约约指向中国女性的时代悲剧,李北方说这一点更被女权主义者拿来借机发挥,我大略同意他的看法


          来自手机贴吧5楼2018-06-01 10:17
          回复
            这篇文章,2005年在《小说月报》发表的时候我就读过。顺便说一下,早些年,我还很喜欢阅读这份杂志,偏偏我的记忆力还不错,基本上看过的书,有点思想内容的,都会有长期的印象。其实真的要讲女性的时代悲剧,还有一篇发在《小说月报》上叫做《万箭穿心》的作品,作者是后来创作《车欠土里》的方方,小说讲述了一个武汉女人李宝莉的悲剧人生,2012年还改编成了电影。只不过那篇小说太长,不适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快速阅读,而且那个女人的悲剧人生,乃是由于其自身的强势性格造成的,也不适合女权主义拿来炒作。


            来自手机贴吧6楼2018-06-01 10:18
            回复
              现在我很少再阅读《小说月报》,也很少再阅读国内“名家”作者的作品,人过三十不学艺,过了四十就算“不惑之年”,很难在小说故事里找到让自己感动的东西,甚至要找一些思想也不容易。何况,现实往往比小说更精彩,很多现实的故事,小说家靠想象根本编不出来。


              来自手机贴吧7楼2018-06-01 10:19
              回复
                言归正传,回到《卖米》这篇小说上来。先来说一下,我当时阅读这篇小说的感受,那就是太真实了,我几乎能够感受到每个字在我自己生活中的影子。作者是1997年从湖南考入北大,我比她大几岁,早几年上的大学,算是同一个时代的人。而且我跟湖南缘分不浅,祖上是从湖南永州漂移到广西,而我上大学也是在湖南,湖南南部和广西北部,很多乡村情形都差不多,小说里描绘的场景,摆到桂林柳州的县乡镇,也都一样成立。


                来自手机贴吧8楼2018-06-01 10:19
                回复
                  小说里的生活,简直就是我早年在农村读书、干活的白描,和作者一样,我也和父母挑过担赶集卖东西,不过卖的是蔬菜瓜果甚至还有河里打的鱼,也有几次卖不完挑回家的经历。在高考结束完以后,通知我去省城面试,也是教育局通过打铁路火车站的电话,再通过村里在铁路工区段的工人,最后才通知到我,而当时我还在地里摘豇豆。不过我倒是从来没有卖过大米,我们那里很早就是种植经济作物,甚至还要买米吃。


                  来自手机贴吧9楼2018-06-01 10:20
                  回复
                    以我的生活经历和观察,南方的农村整体上要好过一些,仅仅是岭南岭北的地域之差,广西的很多地方气候物产要比湖南好。湖南湖北是鱼米之乡,但是冬天有比较长的霜冻期还会下雪,经济作物比广西就没有优势了,一般只能种水稻和蔬菜,不像广西,甘蔗(包括果蔗)、柚子、香蕉、龙眼、罗汉果、葡萄、菠萝、荔枝、芋头、芥菜、种桑养蚕.......很多热带亚热带的水果和经济作物,现在还大面积种了砂糖橘。这些经济作物的年收入,要远高于种植粮食。种植粮食为主的几个中部省区,农民提升收入只能依靠外出务工。


                    来自手机贴吧10楼2018-06-01 10:21
                    回复
                      《卖米》中的作者生于湖南山区农村,故事发生的时间应该在90年代中后期 —— 实际上这种状态一直延续到新世纪头几年。其时,中国改革开放正处于一个“至暗时刻”,在国际上97-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波及整个亚洲几乎全部的经济体,前前后后影响了很多年。同时在国内,东北国企大面积倒闭,下岗工人生活艰难,整个国家就业率很糟糕,城市消费不振,连带着把农村也拖了下去。而改革开放最初的“分田到户”红利期已经过去,虽然在农村种地自给自足的温饱没有问题,但是想要获得额外的收入也很难。当时农业税还在,在很多地方甚至税率非常高(国家财政无力,地方只能找农民收税,层层加码到了乡村,已经接近农民负担极限)。


                      来自手机贴吧11楼2018-06-01 10:21
                      回复
                        我当时在湖南读书,无论是下乡实践,还是在课堂上,也能够感受得到整个国家从上到下的这种“无力感”。一直到我毕业以后工作很多年,“想尽一切办法出国”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阶层的标签之一。


                        来自手机贴吧12楼2018-06-01 10:22
                        回复
                          所以那个时代的悲情,并不是某个人的不幸,而是整个国家实力不济,实在无力照顾到每个公民个体。当然,其中有一些一刀切的政策,还是存疑的,更有很多人在那个时间里,大肆瓜分国有资产实现原始积累。现在网络上左派们在声讨的中国资本家原罪,连很多资本家都承认这种“原罪”的存在,本文不再拓展讨论。


                          来自手机贴吧13楼2018-06-01 10:23
                          回复
                            以前在农村总觉得生活很苦,一定要考出去。实际上,河南、山东、湖北、湖南、江西、安徽这些中部省区的农村,可能要比我的农村生活还要苦得多。后来我理解了为什么这其中好几个省的高考分数,为什么高到吓人,太多的农家子弟,除了当兵和考学,别的上升通道实在是太窄了。靠打工,有几个人有出头日子?


                            来自手机贴吧14楼2018-06-01 10:24
                            回复
                              湖南人教育子弟,常常用这几句话: “恰(吃)得苦,耐得烦,不怕死,霸得蛮。”90年代在湖南,我还学了两句口头禅:“杀人不过头点地 打死不过diao朝天(下一句还有另一种说法:造人还须diao*bi,比较粗鄙但是话粗理不粗)”。透露出生存艰难环境下,一种天不怕地不怕的大无畏乐观主义,想起来也是血性十足。


                              来自手机贴吧15楼2018-06-01 10:2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