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爱好者吧 关注:36贴子:369
  • 0回复贴,共1

大学以自由辩论为主要教学方式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北京大学校园里的蔡元培铜像中世纪大学形成了非常规范和稳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基本的教学形式有两种,一是讲座( lectio),一是辩论( disputatio)。讲座由教师讲授,目的是让学生熟悉教材上的知识内容。辩论则是在教师主持下,在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展开,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讲座”的基本程序是,首先朗读经典文本,然后解释其中的关键概念和术语,再对文本中的主要观点进行解说和进一步分析。这与今天世界各地的教学方式相差不大。但是,中世纪大学发展出了一种独特的讲座模式,那就是在文本分析的时候强调提出“问题”,在“问题”引导下对文本展开分析和批判性阐释。通过这种讲座模式,中世纪的大学教师积累了一类重要的学术文献,即“问题文献”。这些文献在大学课堂上再次讲授,培养了学生的批判精神和“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学术研究的开端。中国学生之所以严重缺乏科研能力,根本原因在于“问题意识”不足。在我们的大学课堂上,知识传授有余,培养“问题意识”不足。这是我们与世界一流大学最重要的差距。“辩论”是中世纪大学一种独特的教学方式。我们中国的传统教育模式重视对经典的背诵、记忆,再加上学生自己的理解和接受,很少有这个辩论的环节。时至今日,我们的大学课堂里,学生仍然满足于认真听讲做笔记,没有提问的习惯。目前只有在研究生阶段开设“讨论班”,鼓励学生参与讨论。本科生阶段的课程仍旧主要是由教师讲授。中世纪大学里的辩论课通常由教师主持,引入问题,出席的学生和教师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主管教师最后对双方的辩论进行综合,得出一个结论。在这种课上,学生既训练了自己的表达能力,又参与了知识的生产过程。除了通常的辩论课,大学艺学院里还开设自由辩论课。这种课可能持续好几天,仍然由一位教师主持,由学生和教师组成的听众们提出问题,主持教师做出回答和评论。这种课的特别之处在于,听众可以提出任何问题,包括对当时的神学和政治极具毁灭性的问题。当然,教师通常不会做出不利于当时神学和政治的回答和结论,但是在提问环节,大学师生享有高度的学术自由。辩论这种集体的智力训练方式是中世纪大学对于欧洲教育的创造性贡献。今天我们的学位制度中实施的论文答辩制度、在大学教育中提倡的讨论班教学方式都来自中世纪大学的传统。自由的探索是大学的法定特权,大学因此成为自由学术的制度保障。


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8-06-03 10:57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