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磨房吧 关注:6,621贴子:1,690
  • 0回复贴,共1

五种方法教您远离湿热体制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湿热是病不能轻视!
湿热,为致病因素,属于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热)中的两邪。亦为中医证候名,如湿热证,它是指湿热蕴结体内,脏腑经络运行受阻,可见是全身湿热症状的病理变化。
二、祛湿先健脾,原因在这里!
所谓湿,即通常所说的水湿,它有外湿和内湿的区分。
外湿是由于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居室潮湿,使外来水湿入侵人体而引起;内湿是一种病理产物,常与消化功能有关。
中医认为脾有“运化水湿”的功能,若脾虚运化不利或暴饮暴食,吃过多油腻、甜食,脾不能正常运化而使“水湿内停”;且脾虚的人也易招来外湿的入侵,外湿也常困阻脾胃使湿从内生,所以两者是既独立又关联的。
所谓热,则是一种热象。而湿热中的热是与湿同时存在的,或因夏秋季节天热湿重,湿与热合并入侵人体,或因湿久留不除而化热,或因“阳热体质”而使湿“从阳化热”,因此,湿与热同时存在很常见。
三、不同湿热体质的治疗方法
湿热证的常见临床表现:发热、身热不扬,头痛而重、身重而痛,口苦,胸痞,尿黄而短,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濡数。湿热流注关节则谓湿热痹证,侵犯脏腑时,可出现脾胃湿热(湿热蕴脾)、肝胆湿热、膀胱湿热、肠道湿热等证。
1.脾胃湿热证
证候:脘闷腹满,恶心厌食,大便溏稀,尿短赤,脉濡数。
治则:清热化湿
主方:藿朴夏苓汤
方药:藿香、厚朴、半夏、茯苓、杏仁、薏苡仁、白蔻仁、猪苓、泽泻、淡豆豉,或用王氏连朴饮。
2.肝胆湿热证
证候:肝区胀痛,口苦食欲差,或身目发黄,或发热怕冷交替,脉弦数。
治则:清热利湿
主方:龙胆泻肝汤
方药:龙胆草、柴胡、栀子、大黄、黄芩等
3.大肠湿热证
证候:腹痛腹泻,甚至里急后重,泻下脓血便,肛门灼热、口渴,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
治则:清热利湿、行气导滞。
主方:白头翁汤
方药:白头翁、黄柏、黄连、秦皮、藿香等
4.膀胱湿热证
证候:尿频尿急,尿道灼痛,尿黄赤短少,小腹胀闷,或伴有发热腰痛,或尿血,或尿有砂石,大便干,舌红苔黄腻,脉数
治则:清热利湿
主方:八正散
方药:金钱草、车前子、木通、淡竹叶、大黄、益母草、泽泻、茯苓、扁蓄、石苇等
5.湿热痹证
证候:骨节及肢体烦疼、或关节红肿疼痛,或寒战身热、面目萎黄、口干不欲饮、苔黄腻、舌质红、脉濡数或滑数。
治则:清热宣痹
主方:白虎加术汤
方药:苍术、石膏、知母、粳米等
湿热的治疗,一般要分湿重还是热重。湿重的治疗以化湿为主,可选用六一散,或三仁汤、平胃散;热重则以清热为主,可选用连朴饮、茵陈蒿汤,甚至葛根芩连汤。
四、湿热体质如何做日常保健
应注意起居环境的改善和饮食调理,不宜暴饮暴食、酗酒,少吃肥腻食品、甜味品,以保持良好的消化功能,避免水湿内停或湿从外入,这是预防湿热的关键。饮食上少吃甜食、甘甜饮料、辛辣刺激的食物少吃、少喝酒(湿热之性最大)。少吃肥甘厚味。饮食清淡祛湿。特别要戒除烟酒。多食祛湿的食物。
多食祛湿的食物如绿豆、冬瓜、丝瓜、赤小豆、西瓜、绿茶、花茶等。


1楼2018-06-22 14:01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