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贫生
张发奎
前言
公元二零一六年退休以后,放下了对事业的追求,远离了工作的烦恼,不打牌,不跳舞,平日里除了搞一点诸如爬山、骑行等户外活动外,就是买菜、做饭。故而有更多的时间“胡思乱想”,而呈现在脑海里最多的是过往岁月,有儿时的“苦乐”,有生活的艰辛,有求学的寂寞,更有工作的欢欣与烦恼。每有所想,总以为应记录之,因有拙文。我本平民,无有建树,生活虽未窘迫,却仅能糊口,故冠之曰:“平民贫生”。
一、幼稚童年(一)
我的家乡在鄂东广济县(现武穴市)梅川镇西部松阳桥东北的张发宝塆。祖上系清河张氏张良后裔,兴道公于南宋乾道年间由吉州迁济邑,为济邑张氏八户始祖,越六代至谷清公,因向往山川林壑,迁居于斯。
1956年(农历丙申年)四月初八,我在农业合作化声中出生,据后来父亲所说,我出生的那天夜里,他一直在看《薛仁贵征东》,子夜时分,当他看到柳金花在葵花下产下一子,取名“薛葵”这一章节时,便听到我的啼哭。他希望我长大后能有出息,因此,就给了我一个“发葵”的名字。
大约是在三岁的时候,开始朦胧记些事情,第一件大事便是吃饭由各人在自家吃,变成了大家把饭桌搬到一起吃。记得是在一个蒙蒙细雨天,父亲用他那瘦弱的肩膀,把家里那张发黑且缺边的饭桌扛出了家门。先是扛到塆门口的小河里,用稻草把包河沙,将桌面使劲擦了半天,直到擦不出黑水为止,再将桌子扛到祠堂里。当我随父亲把桌子扛到祠堂大门口时,偌大的三重大厅早已摆满了饭桌,父亲只好又扛起桌子转到祠堂耳门,可是,耳门里也是塞满了饭桌,最后在队长、事务长的努力下,才在耳门的们角落里挪出一个位置来。童年总是单纯、朴实、幼稚的。安好了饭桌,心里踏实了,心想:好多人在一起吃饭,那该多好玩!
队里,在祠堂门口的树上挂了一个犁头,用作敲响招呼人们吃饭,我们称之为“开饭钟”。每天,“开饭钟一响,”干活的社员荷锄的、挑箩的、扛犁耙的,蜂拥般从山岗、田畈里走来;放牛的老头将牛打得飞跑;小脚老妈(念第四声,广济土话:祖母辈妇女)也一路小跑;我们这些细伢子则来不及拍掉肚皮上的沙粒。大家很快进入祠堂,围坐在自家的饭桌边。
大食堂最初的一段时间,还真的叫人开心,家家都拿釉钵盛饭,白白的米饭让个个饱嗝不断,饭后还可以拿一块香脆的锅巴当点心。每次吃饭,我总是要用那个画着大公鸡的瓷碗吃,我叫它做“鸡公碗”,换别的碗我就不吃饭,又一次,家里来了小客人——老表,他看上了“鸡公碗”,母亲给了我一个豁口的“蓝边碗”,我硬是不要,还连碗带饭都甩在地上。
好景不长,渐渐地,食堂里提供的伙食由白米饭变菜饭,干饭变稀饭,稀饭变米糊,一吹三重浪,一喝九条沟。人人都在背地里叫饿,可是口里却不敢说出来。可能是母亲早有预见,在吃食堂之前,家里存下了一葫芦瓢米。这时,见我一天天消瘦,便在晚上烧起干牛粪,用一个被称作“紫竹”的小陶罐煨一点粥给我补充营养。
不久,食堂解散了,饭桌又被个人搬回了家。这时全国开始兴修水利,我们当地也要在李兴泗河上游筑坝建水库,由于原黄冈地区所属的红安、新洲、麻城、浠水、罗田、英山、黄冈、蕲春、黄梅、广济、鄂城、大冶等13县共6万男劳力都去了富水水库工地,家里只有妇女儿童留守,修李兴泗水库的任务全部落在了妇女肩上,因此,这座水库后来被称作“三八”水库。塆里的妇女除了小脚老妈之外全都上了工地。母亲当年虽年近40,但由于外公外婆死的早,十几岁就需要为养活自己而参加田间劳动,于是早早地解开了裹脚布。在这大跃进时代,自然是要融入建设洪流之中的。
母亲每天凌晨四、五起床,煮好一锅萝卜、白菜就去了工地,七、八岁的姐姐带着我在家,早上醒来,在姐姐的帮助下,吃下一、两碗菜以后,就一个人坐在屋角落的小凳子上,不哭也不动。因为实在没力气哭闹,更没力气活动。
中午,家里是不起炊烟的。得等待婶娘和塆里其他几个小脚老妈,送几个哺乳期婴儿去工地吃奶时,从母亲那里带回一个白瓷茶壶,里面装着粥回来给我们姐弟俩吃。每次姐姐接过婶娘递过来的茶壶,总是先通过壶嘴给自己到一碗,然后从壶口倒空茶壶,给我一碗。那时哪里知道这中间倾注母亲对儿女的爱,也倾注了姐姐对弟弟的爱!原来是母亲把她在工地上分配的那份可怜的中餐省下来,让婶娘偷偷带回来给我们吃,她自己用早上带去的萝卜白菜充饥。之所以说是“偷偷”,是因为那时“不劳动者不得食”,母亲这种行为是不被允许的,一旦被发现是要挨斗的。姐姐的那种到法,其实不是怕倒泼了,而是那把茶壶为了拦住茶渣,设置了过滤网,她要借过滤网拦住那少得可怜的米粒。这些爱在当时是不懂的,直到懂事之后才明白。
张发奎
前言
公元二零一六年退休以后,放下了对事业的追求,远离了工作的烦恼,不打牌,不跳舞,平日里除了搞一点诸如爬山、骑行等户外活动外,就是买菜、做饭。故而有更多的时间“胡思乱想”,而呈现在脑海里最多的是过往岁月,有儿时的“苦乐”,有生活的艰辛,有求学的寂寞,更有工作的欢欣与烦恼。每有所想,总以为应记录之,因有拙文。我本平民,无有建树,生活虽未窘迫,却仅能糊口,故冠之曰:“平民贫生”。
一、幼稚童年(一)
我的家乡在鄂东广济县(现武穴市)梅川镇西部松阳桥东北的张发宝塆。祖上系清河张氏张良后裔,兴道公于南宋乾道年间由吉州迁济邑,为济邑张氏八户始祖,越六代至谷清公,因向往山川林壑,迁居于斯。
1956年(农历丙申年)四月初八,我在农业合作化声中出生,据后来父亲所说,我出生的那天夜里,他一直在看《薛仁贵征东》,子夜时分,当他看到柳金花在葵花下产下一子,取名“薛葵”这一章节时,便听到我的啼哭。他希望我长大后能有出息,因此,就给了我一个“发葵”的名字。
大约是在三岁的时候,开始朦胧记些事情,第一件大事便是吃饭由各人在自家吃,变成了大家把饭桌搬到一起吃。记得是在一个蒙蒙细雨天,父亲用他那瘦弱的肩膀,把家里那张发黑且缺边的饭桌扛出了家门。先是扛到塆门口的小河里,用稻草把包河沙,将桌面使劲擦了半天,直到擦不出黑水为止,再将桌子扛到祠堂里。当我随父亲把桌子扛到祠堂大门口时,偌大的三重大厅早已摆满了饭桌,父亲只好又扛起桌子转到祠堂耳门,可是,耳门里也是塞满了饭桌,最后在队长、事务长的努力下,才在耳门的们角落里挪出一个位置来。童年总是单纯、朴实、幼稚的。安好了饭桌,心里踏实了,心想:好多人在一起吃饭,那该多好玩!
队里,在祠堂门口的树上挂了一个犁头,用作敲响招呼人们吃饭,我们称之为“开饭钟”。每天,“开饭钟一响,”干活的社员荷锄的、挑箩的、扛犁耙的,蜂拥般从山岗、田畈里走来;放牛的老头将牛打得飞跑;小脚老妈(念第四声,广济土话:祖母辈妇女)也一路小跑;我们这些细伢子则来不及拍掉肚皮上的沙粒。大家很快进入祠堂,围坐在自家的饭桌边。
大食堂最初的一段时间,还真的叫人开心,家家都拿釉钵盛饭,白白的米饭让个个饱嗝不断,饭后还可以拿一块香脆的锅巴当点心。每次吃饭,我总是要用那个画着大公鸡的瓷碗吃,我叫它做“鸡公碗”,换别的碗我就不吃饭,又一次,家里来了小客人——老表,他看上了“鸡公碗”,母亲给了我一个豁口的“蓝边碗”,我硬是不要,还连碗带饭都甩在地上。
好景不长,渐渐地,食堂里提供的伙食由白米饭变菜饭,干饭变稀饭,稀饭变米糊,一吹三重浪,一喝九条沟。人人都在背地里叫饿,可是口里却不敢说出来。可能是母亲早有预见,在吃食堂之前,家里存下了一葫芦瓢米。这时,见我一天天消瘦,便在晚上烧起干牛粪,用一个被称作“紫竹”的小陶罐煨一点粥给我补充营养。
不久,食堂解散了,饭桌又被个人搬回了家。这时全国开始兴修水利,我们当地也要在李兴泗河上游筑坝建水库,由于原黄冈地区所属的红安、新洲、麻城、浠水、罗田、英山、黄冈、蕲春、黄梅、广济、鄂城、大冶等13县共6万男劳力都去了富水水库工地,家里只有妇女儿童留守,修李兴泗水库的任务全部落在了妇女肩上,因此,这座水库后来被称作“三八”水库。塆里的妇女除了小脚老妈之外全都上了工地。母亲当年虽年近40,但由于外公外婆死的早,十几岁就需要为养活自己而参加田间劳动,于是早早地解开了裹脚布。在这大跃进时代,自然是要融入建设洪流之中的。
母亲每天凌晨四、五起床,煮好一锅萝卜、白菜就去了工地,七、八岁的姐姐带着我在家,早上醒来,在姐姐的帮助下,吃下一、两碗菜以后,就一个人坐在屋角落的小凳子上,不哭也不动。因为实在没力气哭闹,更没力气活动。
中午,家里是不起炊烟的。得等待婶娘和塆里其他几个小脚老妈,送几个哺乳期婴儿去工地吃奶时,从母亲那里带回一个白瓷茶壶,里面装着粥回来给我们姐弟俩吃。每次姐姐接过婶娘递过来的茶壶,总是先通过壶嘴给自己到一碗,然后从壶口倒空茶壶,给我一碗。那时哪里知道这中间倾注母亲对儿女的爱,也倾注了姐姐对弟弟的爱!原来是母亲把她在工地上分配的那份可怜的中餐省下来,让婶娘偷偷带回来给我们吃,她自己用早上带去的萝卜白菜充饥。之所以说是“偷偷”,是因为那时“不劳动者不得食”,母亲这种行为是不被允许的,一旦被发现是要挨斗的。姐姐的那种到法,其实不是怕倒泼了,而是那把茶壶为了拦住茶渣,设置了过滤网,她要借过滤网拦住那少得可怜的米粒。这些爱在当时是不懂的,直到懂事之后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