塌河大淀吧 关注:2贴子:31
  • 0回复贴,共1

塌河大淀淀南刘快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塌河大淀淀南刘快庄
  刘快庄在芦新河村东南方向,两村隔河(丰产河)相望。芦新河(原名陈家台)老陈家胡同距离刘快庄龙腾道与刘东路交口(刘快庄老街心)约3.8公里。两村地理位置如此之近,芦新河属于淀北,刘快庄属于淀南,何故?
  清乾隆四年(1739)版《天津府志》中记载:“塌河淀,一名大河淀,即北运河筐儿港藉以蓄泄者也……在城东北四十里,周百里。……此淀上无来源,下通潮汐,以陈家沟、贾家沽二河为出纳焉,南北广十六里,东西长二十余里,东南有小河一道,出西堤头迳城儿上入七里海。”
  观察两村之间河道地形,可见文中描述的“东南有小河一道”应在现状丰产河河道位置。后面一句“出西堤头迳城儿上入七里海”。
  迳,本义:沿着陡直向上的山路走。说明:山路大体有两种:直上直下的山路和盘山山路。走直上直下的山路就是“迳 ”。
  城,西堤头与东堤头之间曾经有过古城池吗?查阅明清两代此地史志,发现刘快庄曾经有水路码头记载,而且运输特别繁忙,这里当时是货物集散地,设有城池极有可能。西堤头、东堤头若是指同一条堤的两端,则应该叫做“堤西头”和“堤东头”才对,而不是“西堤头”、“东堤头”。然若是两条不同的堤以城做参照,梳理起来则顺理成章。城之西的堤岸称为“西堤”,城之东的堤岸称为“东堤”。塌河大淀与七里海都是浩瀚的水域,淀、海之水经过城之北,水道宽度相对减小,必定水流加速,特别加固势在必行。加高加厚的堤岸成为了“西堤”与“东堤”的自然参照物,我们暂且称其为“北护堤”。北护堤与西堤连接点,即“西堤头”,北护堤与东堤连接点,即“东堤头”。这样的解释是不是更近情理!
  儿,结合上下文,儿应该是“而”字误写,或者误传。
  上,北也,这里应指东北。
  “迳城而上”即径直沿着城池(北护堤)向东北。
  塌河大淀古属“雍奴薮”地带,查阅塌河大淀周边村庄始建村历史及传说,多记载河汊纵横、水道繁多。现刘快庄与芦新河两村之间地势低洼开阔,有明显的大河流冲刷痕迹。遥想明清两代运河向塌河大淀泄洪及海水经七里海倒灌入塌河大淀的时候,此两村间之地定是骇浪滔天。直到明末清初刘快庄、芦新河之间仍时常被湍急大河阻隔,急用时反而不易交通,也是可以想见到的。
  正是鉴于当时的刘快庄与芦新河两村间时有大河隔断,且河水流速很猛,其与芦新河村应急联络相比淀北二十四村之间较不便利,才使得那时的管理者被迫将刘快庄归于淀南。再后来随海退,刘快庄与芦新河之间逐渐变成陆地,成为坦途。虽朝代几经更迭,然“淀南刘快庄”之说却被沿袭下来。


IP属地:天津1楼2018-06-25 17:59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