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撄宁的文笔- 徐浩峰
陈撄宁是近代道教的著名学者,其学术名为仙学,按照《道教全真必读》记载“道教法派有九十八脉宗支”而算,为第九十九支。
在20世纪三十年代,由于报业发达兴盛,看报刊已成为人们的一项生活方式,要传播道家文化,单以传统的“印刷古书,随缘奉送”的方式就有点不合时人口味,所以陈撄宁以办杂志、写杂文来宣扬道家学术,也正是报刊的世俗化特性,陈撄宁与来涵问道者必须保持平等交流,而不能以宗师垂示般不容辩驳的口吻,和前辈道教宗师相比,在个人辨才上,时代对于陈撄宁提出更大要求。对于这一点,陈撄宁自己有言:“以功夫而论,现在程度胜于我者,自有其人,然而老早就隐藏起来,就让他们今日出来,也不能适合今日大众的心理。因为功夫好的未必会作文章,会作古文的未必会写白话。”——可见文笔对于陈撄宁的重要。
陈撄宁在主笔的杂志《杨善半月刊》上,表示出仙学派的其宗旨是“人生缺憾,改造自然”,所谓改造自然就是“缩短人类的进化过程”,至于人类的进化过程,陈撄宁认为是“由猿猴到人类,由人类到神仙”。仙学即是人体变化之学,因有人体非完美固定状态,有缺憾,所以有演化进步的可能。
既然在杂志上以人体变化来立宗显世,世人所能直接想到的人体
之变就是神通了,自然会被许多读者追问,神通是指穿墙入壁,入水不溺入火不焚等奇迹,在以往的神仙传中屡屡记载,最能引人好奇,所以世人往往不识道教,只求神通。按照明清两代昌盛的神怪小说,神通是作为神仙的基本标准,但在实际进修道教丹法时,羡慕神通的心态,会令人一叶遮目不见泰山,无法进入更为高深的境界。对于读者们妄求神通的纠缠心理,陈撄宁不是提出警告,因为那样会打击读者的积极性,还会令人误会先前宣扬的宗旨,他采取了逻辑学的归谬法,决不反驳,而是顺着别人的思路推导下去,直至推算出一个荒谬的结论,令人自悟。
比如《扬善半月刊》三卷二十三期,钱心君来函问道。来函问道就是答读者问,第一问是:“世上有无绝对真理?”答,陈撄宁莫测高深地写了四五百字,最后告诉那人,绝对真理就是“有口不说,有心不想”。二问:“为何贵刊专讲长生术?”答,又是四五百字,陈撄宁展示了一种逻辑关系:要想拯救世界,非有神通不可;要有神通,非得长生。最后的结论竟然是:“假使一个人没有神通,还是早点死了吧。”
如此的归谬,是为了让学道之人端正进修的态度。寄到《扬善半月刊》的来信,都是些谦恭纯真的读者,对陈撄宁往往以“师台大人”相称,而陈撄宁登在《半月刊》上的复信,往往象在戏虐,“答钱心君来函”便是一例,他或出语伤人,或危言耸听,好象随意而为,丝毫不加以考虑,偏偏具有莫大的魅力。其实陈撄宁写文章速度很慢,据他的学生胡海牙回忆,陈老师写文章即便一篇几百字的短文也往往要反复写上数日,文章写就,尚要隔上几日,待自己以读者角度再看后,审视妥当才发表,每一字都极其慎重。经历了如此的修改过程,文章不是变得老成持重,反而锋芒毕露,而且延续同一问题的下一篇文章在这一过程中也已拟好,只等第一篇引起反响后,便可以连续地写作下去,连贯发扬。陈撄宁所处的时代,在西化的大环境下,道教已极度衰微,他锋芒毕露的作风,也许是一种非常的手段,要引人注目,要引起连锁反应。
当时在佛教中对于神通的讨论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几乎每一位高僧大居士的文集都要对此表态,一致的结论是执著于神通便入了魔道,这已成了佛教徒的一个基本常识。陈撄宁主编杂志的观点极为开放,欢迎不同门派人士投稿发问,当时一直与佛教徒在论战,他如此谈神通容易落下受攻击的口实,为了防患于未然,陈樱运用了冷幽默:“现在只有我们中国,和其余的几个衰弱小国,是真能信仰佛教。这事太不公平,最好是把佛教宣传出去,使他们信了佛教之后,也渐渐地衰落起来,中国方不至于单方面吃亏。话虽如此,但象意大利的墨索里尼、德国的希特勒,无论你拿什么去,都降服不住。”
陈撄宁是近代道教的著名学者,其学术名为仙学,按照《道教全真必读》记载“道教法派有九十八脉宗支”而算,为第九十九支。
在20世纪三十年代,由于报业发达兴盛,看报刊已成为人们的一项生活方式,要传播道家文化,单以传统的“印刷古书,随缘奉送”的方式就有点不合时人口味,所以陈撄宁以办杂志、写杂文来宣扬道家学术,也正是报刊的世俗化特性,陈撄宁与来涵问道者必须保持平等交流,而不能以宗师垂示般不容辩驳的口吻,和前辈道教宗师相比,在个人辨才上,时代对于陈撄宁提出更大要求。对于这一点,陈撄宁自己有言:“以功夫而论,现在程度胜于我者,自有其人,然而老早就隐藏起来,就让他们今日出来,也不能适合今日大众的心理。因为功夫好的未必会作文章,会作古文的未必会写白话。”——可见文笔对于陈撄宁的重要。
陈撄宁在主笔的杂志《杨善半月刊》上,表示出仙学派的其宗旨是“人生缺憾,改造自然”,所谓改造自然就是“缩短人类的进化过程”,至于人类的进化过程,陈撄宁认为是“由猿猴到人类,由人类到神仙”。仙学即是人体变化之学,因有人体非完美固定状态,有缺憾,所以有演化进步的可能。
既然在杂志上以人体变化来立宗显世,世人所能直接想到的人体
之变就是神通了,自然会被许多读者追问,神通是指穿墙入壁,入水不溺入火不焚等奇迹,在以往的神仙传中屡屡记载,最能引人好奇,所以世人往往不识道教,只求神通。按照明清两代昌盛的神怪小说,神通是作为神仙的基本标准,但在实际进修道教丹法时,羡慕神通的心态,会令人一叶遮目不见泰山,无法进入更为高深的境界。对于读者们妄求神通的纠缠心理,陈撄宁不是提出警告,因为那样会打击读者的积极性,还会令人误会先前宣扬的宗旨,他采取了逻辑学的归谬法,决不反驳,而是顺着别人的思路推导下去,直至推算出一个荒谬的结论,令人自悟。
比如《扬善半月刊》三卷二十三期,钱心君来函问道。来函问道就是答读者问,第一问是:“世上有无绝对真理?”答,陈撄宁莫测高深地写了四五百字,最后告诉那人,绝对真理就是“有口不说,有心不想”。二问:“为何贵刊专讲长生术?”答,又是四五百字,陈撄宁展示了一种逻辑关系:要想拯救世界,非有神通不可;要有神通,非得长生。最后的结论竟然是:“假使一个人没有神通,还是早点死了吧。”
如此的归谬,是为了让学道之人端正进修的态度。寄到《扬善半月刊》的来信,都是些谦恭纯真的读者,对陈撄宁往往以“师台大人”相称,而陈撄宁登在《半月刊》上的复信,往往象在戏虐,“答钱心君来函”便是一例,他或出语伤人,或危言耸听,好象随意而为,丝毫不加以考虑,偏偏具有莫大的魅力。其实陈撄宁写文章速度很慢,据他的学生胡海牙回忆,陈老师写文章即便一篇几百字的短文也往往要反复写上数日,文章写就,尚要隔上几日,待自己以读者角度再看后,审视妥当才发表,每一字都极其慎重。经历了如此的修改过程,文章不是变得老成持重,反而锋芒毕露,而且延续同一问题的下一篇文章在这一过程中也已拟好,只等第一篇引起反响后,便可以连续地写作下去,连贯发扬。陈撄宁所处的时代,在西化的大环境下,道教已极度衰微,他锋芒毕露的作风,也许是一种非常的手段,要引人注目,要引起连锁反应。
当时在佛教中对于神通的讨论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几乎每一位高僧大居士的文集都要对此表态,一致的结论是执著于神通便入了魔道,这已成了佛教徒的一个基本常识。陈撄宁主编杂志的观点极为开放,欢迎不同门派人士投稿发问,当时一直与佛教徒在论战,他如此谈神通容易落下受攻击的口实,为了防患于未然,陈樱运用了冷幽默:“现在只有我们中国,和其余的几个衰弱小国,是真能信仰佛教。这事太不公平,最好是把佛教宣传出去,使他们信了佛教之后,也渐渐地衰落起来,中国方不至于单方面吃亏。话虽如此,但象意大利的墨索里尼、德国的希特勒,无论你拿什么去,都降服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