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灯辞吧 关注:59,916贴子:630,804

【 承乾宫丨明德堂 】:庄献妃〔宋玓〕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册文曰:
宋玓,正四品翰林院侍讲学士之妹,禀训冠族,著美家声,幼习礼训,夙表幽闲,胄出鼎族,誉闻华阃。宜遵旧章。永隆九年元月,授以内职,是用命尔为庄献妃。赐居承乾宫明德堂 ,钦哉。
(8.11计)


1楼2018-08-14 23:48回复


    《 清史稿 · 后妃列传 · 宋氏 》
    宋玓字观音,汉军镶黄旗人,江宁宋氏后也。父艾,有美誉。兄林,官拜四品。女少而察惠,正体嶷然,视字辄识,习文史,于诗尤工,博学多闻知。及长,容态少俦,好托杯,善舞剑,能言老、庄。不慕闺秀之仪,清夷冲旷,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
    嘉定十三年,诞于江宁府,十七年,兄录值翰林院侍讲学士。永隆六年,姊玘、堂妹珏采选入宫,俱授内职,玓亦迁京中,辟“酹月”而栖。八年,初封九品赏俸,后累晋至五品。翌年,大幸得,册庄献妃,赐居承乾宫,明德堂。时,少不更事,当世荣与誉,弗之屑也。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楼2018-08-15 00:01
    回复


      【江宁宋氏,蕴藉风流】
      有宋一脉,开自先汉始,祖尊讳玄,文帝时拜金印紫绶,列居三公太尉。汉末年间皇室颠颓,宋氏致仕途而举族迁,东至江左落宗秣陵,以此起兴。
      至魏晋,沿隋唐,秣陵宋氏,数辈名士,或登高堂而协经略,或守疆门而诣龙阙。族下子弟,行有烟云水气,立有惠连之风,一瞻一视,具清标可赏。
      更宋迭明,至前朝,祖尊讳瞻,少有文才。洪武十八年经科选士,列中会元,殿选第三,授翰林修撰,伴读东宫。建文元年,瞻联名具奏,上请削藩。同年燕北起靖难,历三年捣覆皇城,瞻以死节殉君。终明一朝,宋氏在朝族男,或谪或贬,不复如前。
      至后金克明,龙兴入关,定国号为清。宋氏以先辈起兴秣陵故,定居江宁,是为承训祖庭。清取满汉为宦,襄佐朝政。先后有朓、谓、艾,及宣德始,次佐三朝。后有宋氏子森以甲科入仕,待嘉定十二年开科取士,宋氏子木幸选殿元,官授翰林。至嘉定十七年,森领大理寺少卿职,木录值翰林院侍讲学士,俱授正四品。木与族议迁京北上,留居皇城,以教子弟。又留四房一脉,守居江宁。
      宋氏事,经世待续。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楼2018-08-15 00:22
      回复
        【戏簿】
        从此,黛薄红深,约掠绿鬟云腻。暗殿锁,秋灯夜语。温山软水的江宁,烹茶煮酒,倾觞而赋,醉卧兰亭,便只可在梦中一探罢。
        /p/5821187947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楼2018-08-15 00:27
        回复
          代宋珏。


          6楼2018-08-15 00:39
          回复
            昨日蒙恩,一时间来往恭贺者盛,直至册封礼成,已是西风残照。昏黄的日光,为一地霜白染了颜色,衬着这明德堂新主入内,倒是极喜庆的。命内务府指派来的奴才,将这院子打点停当,未得功夫去见抱真轩住着的丰嘉氏,便早早歇下了。及次日,用过膳,再向皇后请了安,返至承乾。正月里,总是格外冷,事先嘱咐过他们将暖阁里烧得热些,故而现下甫一进屋,羽睫上的霜便化开了,端坐铜镜前,拿帕子细细擦着。忽聆身后传来窸窸窣窣脚步声,螓首稍侧,见是莞莞,忙迎了过去,同她行了平礼。扬唇,
            :三年不见,莞莞愈发标致了。


            7楼2018-08-15 00:39
            回复
              代宋珏。
              (从前横云说我,冬日里手足冰冷,夏日里却极畏热,也不知是个什么奇怪的体质。这会儿殿中暖和得很,指尖仍是冰凉。我瞧见铜镜之中佳人模样儿,二姐依旧是如此。)
              (平礼罢,才开口)姐姐是惯会笑话我的。(镜中人模样儿,我日日见,从刚入宫时,到现在。横云和采晴都说,我眉眼之间,变了诸多,却又未变,我仍是这副模样儿。)


              8楼2018-08-15 00:40
              回复
                :来,坐。
                永隆六年时,莞莞尚幼,三载便如扶摇直上,抬至妃位,期间苦楚,旁人未可知。祖父尝叹她不易,到底血脉相连,观音又如何不为之忧思。今日相见,瞧她出落得明艳,华服美饰,是通身的气派,方略略安心些。柔荑牵着她的,引人一同在红木几案旁落座,吩咐侍女将茶点呈来。启唇,半是玩味。
                :府中都好,不消我说你也闻得,宋观科举中了状元,还算争气,祖父高兴,一连摆了三日的宴。只是不知你在这儿境遇如何,这不,遣我来问候熹令妃娘娘了。


                9楼2018-08-15 00:40
                回复
                  代宋珏。
                  (宋观高中,小春儿替家中传进来消息时,我正摆着棋谱,而当小春儿说了,便是棋谱儿也落了下来,手中棋子儿跌落,翻着便躺在了棋盘之上,毫无章法。我一时,也无心棋谱,横云在旁连道恭喜,而只有我知,这样的事与我而言于宋氏一门而言,究竟意味如何。)
                  宋观有出息,入宫前我便没看错。(我曾写一封信回去道喜,后来养心殿侍驾,皇上也提及,教我大可送回贺礼,也算是告诉家中人,我在宫中,甚好。)我这不是好好儿的吗?宋观中了状元后,我的贺礼也随着皇上的一同送了去,姐姐莫不是未曾看到?(姐姐说的轻松,遣她来问候,可这么一问候,便是一辈子去。我从前懵懂,不知这紫禁城究竟代表了什么,而今我明了,不论通达或是落魄,这一辈子啊,就是赔进来了。)姐姐说的轻松,这宫里,哪是如此简单。


                  10楼2018-08-15 00:41
                  回复
                    :见礼怎及见面,你就不兴我想你这张可人儿的小脸蛋儿?
                    语罢,作势去捏,然顾忌个中身份,柔荑至了她脸前,转了个弯,落到她肩上去了。那侍女将茶点备好,着紫檀大托盘呈来,置于几案上。观音持了茶壶,为二人各斟上半杯,将其中一只茶碗,稍稍向她那边推了推。宋氏从文,又是汉臣,而今子辈中了状元,如此方算是在朝中能渐渐扎稳些。虽说后宫不问政,但其间因缘,又息息相关。闻她提及此事,语气略沉些,想来在这儿也该是有诸多忌讳。故而笑意微凝,问道。
                    :莞莞此话…该做何解?


                    11楼2018-08-15 00:41
                    回复
                      代宋珏。
                      (我执茶碗,待茶香扑鼻。)姐姐不是外人,这宫中诸多,姐姐既是来了,也该知晓。(未入京时,我尚小,我以为偏安江宁一隅,守着祖宅一方便可,日子富足,江宁风光入眼,近有苏杭,那样的日子,便美。可后来呀,家中志气甚高,入了京,如今又有高中,许宋氏,便注定不该偏安江宁。)
                      这宫中,本就不是安宁之地,姐姐来了,日后便是十二分小心些,有些人不可信有些事不可为。(搁了茶盏,人或事,身处宫中,便是谨慎又小心去。)我与珍妃相好,正好前些时候,皇上赏了六安瓜片,日后再叫上长清姐姐,可一同去品茶。(我有意,至少宫中几族来看,富察可交。)


                      12楼2018-08-15 00:42
                      回复
                        观音端起茶碗,啜了少半,将茶抵在舌尖,直至溢满口中,方咽下去,一时间齿颊留香,令人愉悦。她心知莞莞所言的意味,虽不能通其只字片语,便尽然了解这后宫诸事。但府中尚且有人情往来,这四九城定然也有敌友之分。她既道与珍妃相好,观音便在心头记下,不再多问。启唇,
                        :自然是好的。待选时,尝见长清,昨日这承乾琐事太杂,也未来得及去瞧她呢。你可识得抱真轩的丰嘉氏?我寻思同一宫住着,我又是后到的,是否该先去走动?


                        13楼2018-08-15 00:42
                        回复
                          丰嘉?(茶盏置于桌,轻轻一声儿转着入了耳朵。)贤妃?有过一面之缘,却不算相熟。(原也是承乾宫住着的,丰嘉几位,我皆打过照面,除却淑妃甚熟之外,其余却不算熟悉。)
                          若有意,大可喝几杯茶说些话,姐姐虽比贤妃多一徽号,可到底,同在妃位,且她比你早些,去走动一二,也好。(我甚少在意位份上的差别,彼此交好,即便是个答应,我也愿往其所居相谈一二。)
                          贤妃,倒不是个事多之人,既是一宫住着,也无需疏远。


                          14楼2018-08-15 00:48
                          回复
                            丰嘉氏是望族,这姓教观音想起去岁在城北鼎章照相馆遇见的那位丰嘉,印象极佳。而今既闻莞莞也这般说,想来承一门之训,该是一位知书达理的妙人儿。同住承乾,虽分东西配殿,然,也是离着最近的了,是应择日先去拜访。
                            :你说的有理。我初来,虽短短一日,但也怕行差踏错,教人捡了话头儿去嚼舌。先前在江宁,来往满人甚少,自六年迁京方才遇见几位,总觉着自己不甚懂他们的章法。


                            15楼2018-08-15 01:18
                            回复
                              日子久了,便懂了,无需急于一时。(初初入宫时,我也有许多不懂,打神武门进来时,也唯有教习嬷嬷讲的些个话,那些规矩、礼仪,而除却此,其他门道,所谓人情世故,所谓往来,我皆不懂。而如今,我倒也都明白些。)
                              日子还长。(紫禁城里的日子,可谓是最长足的,这一生,便是都在这儿了。又何惧不懂呢,时间那么久,慢慢的日子过下去,就都明白了。)往后,还有很多路要走。


                              16楼2018-08-15 01:27
                              回复